水飞蓟宾胶囊联合硫普罗宁治疗药物性肝炎100例疗效观察

水飞蓟宾胶囊联合硫普罗宁治疗药物性肝炎100例疗效观察

ID:28078691

大小:71.12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08

水飞蓟宾胶囊联合硫普罗宁治疗药物性肝炎100例疗效观察_第1页
水飞蓟宾胶囊联合硫普罗宁治疗药物性肝炎100例疗效观察_第2页
水飞蓟宾胶囊联合硫普罗宁治疗药物性肝炎100例疗效观察_第3页
水飞蓟宾胶囊联合硫普罗宁治疗药物性肝炎100例疗效观察_第4页
资源描述:

《水飞蓟宾胶囊联合硫普罗宁治疗药物性肝炎100例疗效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水飞蓟宾胶囊联合硫普罗宁治疗药物性肝炎100例疗效观察全红梅(吉林省延吉市医院消化内科133000)【中图分类号】R5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45-0183-02【摘要】目的研究水飞蓟宾胶囊联合硫普罗宁治疗药物性肝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08年1月到2011年6月在我院消化内科确诊为药物性肝炎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50例,给与飞蓟宾胶囊105mg—次,每日三次,同时给与硫普罗宁200mgH—次静点;对照组仅给与硫普罗宁200mg日一次静点。其余的营养保肝支持治疗两组无差异。20天后治疗结束,分别记录实验组和对照组治

2、疗前后的有效率、血液生化检查结果、B超检查结果,并进行χ2和t的统计学检验。结果两组在人数、性别、肝功能等经统计学检验,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1,P<0.05);治疗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血液生化检查结果和两组治疗前后的差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B超检查结果和两组的治疗前后的差值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但在临床上有实际意义。结论水飞蓟宾胶囊联合硫普罗宁治疗药物性肝炎优于硫普罗宁单药治疗,两药联用稳定性好,耐受性佳,不良反应少,患者的肝功能改善显著,症状缓解明显,提高

3、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关键词】水飞蓟宾胶囊硫普罗宁药物性肝炎药物联合药物性肝炎是肝炎的一种,其发病主要是因为用来对肝脏损害较大的药物引起的,尤其是抗结核药、化疗药物等细胞毒性较大的药物,甚至括一些中药、部分保健药物(如减肥药、降脂药),木病主要表现为食欲减退、肝脏增大、肝区疼痛、黄疽等肝炎症状[1]。治疗主要是休息、保肝、营养支持治疗。对于腹水、黄疽严重的可给予利尿、去黄等对症治疗。由于木病的治疗和控制与药物的选择和应用有重要关联,因而选择对肝脏损伤较小的药物在预后改善,减少并发症发生几率等方面有重要意义[2]。木研究旨在通过分析100例药物性

4、肝炎患者的不同治疗,水飞蓟宾胶囊联合硫普罗宁治疗药物性肝炎的临床应用价值。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对2008年1月到2011年6月在我院确诊为药物性肝炎的100例患者,都奋临床用药史,包括抗结核药、化疗药物等细胞毒性较大的药物和一些中药,诊断符合药物性肝炎的诊断标准[3]。年龄28〜52岁,男60例,女40例,体重46〜65kg,均冇不同程度的肝功能减退的表现,但都属于轻到中度损害。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50例(男32例,女18例),对照组50例(男28例,女22例)。以上两组在基本信息如体重、年龄、性别比、肝功能损害程度、病程长短等的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即(P值均〉

5、0.05>。1.2方法1.2.1治疗方法实验组50例,给与水飞蓟宾胶囊(天士力制药生产)105mg—次,每日三次,同吋给与硫普罗宁200mg日一次静点;对照组仅给与硫普罗宁200mg日一次静点。苏余的营养保肝支持治疗两组无差异。1.2.2观察指标20天后治疗结束,分别记录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的有效率、血液生化检査结果、B超检查结果,记录临床症状,药物不良事件。疗效判定: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缓解或消失,肝脏功能恢复;有效:症状体征减轻,肝脏功能改善;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或加重,肝脏功能无改善或恶化。总冇效率=(显效+有效)/总数×100%[4]。1.3统计

6、分析Excel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lS.O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为具存统计学意义。2结果2.1两组有效率及总有效率比较两组的人数、性别、肝功能分型等经调整,统计分析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之间具冇可比性。比较两组冇效率,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1,P<0.05)(见表1)。表1:两组冇效率及总冇效率比较(%)2.2两组血液生化检查结果、B超检查结果比较治疗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血液

7、生化检査结果和两组治疗前后的差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B超检查结果和两组的治疗前后的差值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但在临床上有实际意义。(见表2和表3)表2:两组ALT(U/L)检查结果比较3结论药物性肝炎发生主要是药物在肝脏中进行代谢解毒或者代谢活化吋,损害了肝细胞,机制大概奋使肝细胞的线粒体代谢功能障碍,引起整个肝细胞的缺氧性水肿、气球样变化、嗜酸性坏死,最后凋亡或者坏死,当肝细胞损害数0较多吋引起碎片样坏死或者桥接样坏死,甚至大片坏死,从而发生炎症反位,引起肝脏肿大,肝区疼痛;肝细胞破裂,使大量肝酶释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