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课程文档

大学语文课程文档

ID:28179389

大小:204.50 KB

页数:27页

时间:2018-12-08

大学语文课程文档_第1页
大学语文课程文档_第2页
大学语文课程文档_第3页
大学语文课程文档_第4页
大学语文课程文档_第5页
资源描述:

《大学语文课程文档》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饮酒(其五)陶渊明v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东晋末年(365——427)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v出生于没落的贵族家庭,担任过彭泽县令等小官,后辞官归隐,卒后亲友私谥靖节。陶渊明的诗v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v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v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陶诗评价v昭明太子萧统,编《陶渊明集》。v南朝钟嵘《诗品》把陶诗列入中品。v“古来称诗圣者,唯陶、杜二公而已。(黄子云《野鸿诗的》)v中国古代田园诗奠基者。题解本篇选自陶渊明《饮酒》组诗(20首)中第五首,题为饮酒,实为借酒以抒怀。◆这首诗

2、表现了作者弃官归田后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流露出作者乐于归田,陶醉自然的心态。背景这二十首诗歌前,有一小段《序》:“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耳。”一、前四句:写“心远地自偏”的道理v由虚处见意,实是写处世的哲理。v返回自然:人境、车马喧v以“君”自指,自问自答v强调归隐之要在于心灵高远而不在隐居偏僻之地v境既闲寂,景物复佳,然非心远不能领其真意。——方东树《昭昧詹言》v陶渊明的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

3、心远地自偏”。有诗人以来无此句者。然则渊明趋向不群,词彩精拔,晋宋之间,一个而矣。 ——王安石二、中四句:写归隐生活的乐趣v5、6两句既是写景,又抒发了作者对自然的陶醉  采菊、东篱、南山v7、8两句写山间傍晚的景象,从飞鸟悟出返朴归真的人生真谛.---见——望●本自采菊,无意望山,适举首而见之——晁补之《鸡肋集》●“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感。近岁俗本作‘望南山’,则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苏轼《东坡题跋》三、点题作结v“此中”,收结以上景象描写;v“真意”,呼应篇首“心远”;▲真:真我▲得意而忘言、大辩不言

4、(《庄子》)▲人生境界v“真意”,呼应篇首“心远”。 “意”字从上文“心”字生出,又加一“真”字,更跨进一步层。则“心远”为一篇之骨,而“真意‘为一篇之髓。——吴琪《六朝诗选定论》评介v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王国维《人间词话》艺术特色v1.冲淡自然“寄至味于淡然”。谢榛《四溟诗话》v2、融抒情、写景、说理于一体v3、新的人生境界  须信采菊东篱,  高情千载,只有陶

5、彭泽。       ——辛弃疾《念奴娇》.---《报任安书》司马迁司马迁:w前145年——?,字子长,龙门(今陕西韩城)人。w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生平:w1、“年十岁则诵古文”;w2、20岁漫游大江南北,实地考察风土人情;w3、30岁为郎中;w4、38岁继承父职太史令,着手写书;w5、46岁因李陵之祸,被处宫刑;w6、53岁完成全书,不久即去世。《史记》:w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叙述了三千年左右的历史。w全书略于先秦,详于秦汉,所述秦商鞅变法至汉武帝晚年的历史,约占全书篇

6、幅的五分之三左右。纪传体的体例:十二本纪(叙帝王)三十世家(记诸侯)七十列传(志人物)十表(列时事)八书(详制度)后人评介:w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班固《汉书·司马迁传》w千古之绝作。——梁启超w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报任安书》:w作于汉武帝太始四年(前93)十一月,时年司马迁53岁,任中书令。w是司马迁留给后世的唯一书信,是我国古代最能感天动地的长篇书信。司马迁的人生观:w《左传》:“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虽久不废,此谓之不朽。”w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

7、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诏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太史公自序》.---《报任安书》写作背景:w前98年受刑;w前96年出狱;w前93年写作本文。内容概述:w司马迁以极为激愤的心情,申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内心的无限痛苦,表现了他为了实现可贵理想而甘受凌辱、坚韧不屈的战斗精神。文章结构:w1、从对方来信提起,说明自己现实处境;w2、叙述“李陵事件”前后过程,表明自己并非出于私利;w3、借题发挥,谈对生死的看法;w4、以古代名人为例,提出“发愤而作

8、”观点,并阐明《史记》创作思想。“发愤著书说”:w总结历史上一系列名人创作事例,得出“发愤而作”结论。w进而说明、分析“发愤而作”的原因。w表明自己的创作追求。w简述自己的创作过程。w“天将降大任”——《孟子–告子》w“发愤而作”——司马迁《报任安书》w“不平则鸣”——韩愈《送孟东野序》w“穷而后工”——欧阳修《梅圣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