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囊肿合并感染的ct表现与病理基础

肺囊肿合并感染的ct表现与病理基础

ID:28301606

大小:63.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2-09

肺囊肿合并感染的ct表现与病理基础_第1页
肺囊肿合并感染的ct表现与病理基础_第2页
肺囊肿合并感染的ct表现与病理基础_第3页
资源描述:

《肺囊肿合并感染的ct表现与病理基础》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肺囊肿合并感染的CT表现与病理基础王炜李肇兴冯涛聚张进强南阳市中医院影像科(河南南阳473000)[中图分类号]R5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0-5734(2013)05-82-01先天性支气管囊肿即肺囊肿,是一种常见的发育畸形。发病多在青年或幼年期,男性多于女性[1]。可发生于纵隔,也可发生于肺内,后者称为肺囊肿。随着多排CT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肺囊肿的检出率逐步增多,合并感染的肺囊肿的检出率也在增多。笔者近期遇到的5例肺囊肿合并感染的患者,经X线、CT检查和临床证实确诊。所以早期明确诊断非常重要,可为临床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法提供重要依据

2、。现将遇到的5例患者资料结合文献分析报告如下,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术前的正确诊断。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木组5例患者,男4例,女1例,年龄6月-7岁,平均4.2岁。全部为我院住院患者。全部经X线平片及CT检查确诊,并经临床证实。1.2方法:采用丙门丫•800mAX光机,拍摄正侧位胸片,用丙门子spirit双排CT机,取仰卧位进行胸部低剂量扫描,层厚层距均为5_10mm。2结果2.1平片表现2.1.1单侧发病者,表现为肺下野单发或多发含液囊肿,密度均匀。由于合并周围肺组织感染,在囊肿周围或一侧可见斑片状或片状实变影,边缘模糊,囊肿受到不同程度压

3、迫移位。双侧者,其平片表现为双肺下部病灶,与单侧者表现基木相同。2.1.2多发性囊肿:表现为多与支气管相通的含气囊肿,可累及一叶肺,一侧肺或两侧肺。表现为群集或散在的薄壁囊状透光区,大小多在2—4cm之间。周围肺组织呈斑片状或大片状实变性病灶,近缘不清。两肺者,双侧病变可对称或不对称。本组病例中冇一例双侧病变基本对称。在初期含气囊肿因受周围感染肺组织的压迫粘连可不显示,或显示不清,随着抗炎治疗后,周围炎症消退,含气囊肿才显示清楚,呈薄壁环状透光区,内无纹理。2.1.3邻近胸膜炎性反应。当囊肿位于肺外围胸膜下时,邻近胸膜可有反应,如胸膜增厚或胸膜腔积液

4、等。2.2CT表现2.2.1单发囊肿:多见于肺下叶,常为含液囊肿,呈圆形或类圆形液性密度灶,边缘光滑,密度均匀。CT值在0—20HU,高者可近30HU以上[2]。周围肺组织感染吋见斑片状或片状病灶,边缘不清,内见支气管气相。2.2.2多发性囊肿:根据发育障碍的产生情况,多发性囊肿,多为含气囊肿,因与支气管相通,囊壁厚度≤2mm。在一侧或两侧的肺叶内呈弥漫性多发薄壁环形透光区。周围感染的肺组织呈片状密度增高病灶,边缘模糊,内见支气管气相。邻近胸膜吋,可见胸膜增厚或渗出积液。3讨论3.1临床表现:取决于囊肿发生的部位,大小以及冇无感染。无感染者,大

5、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胸部检查吋偶尔发热。当有感染吋,则有发热,咳嗽,胸痛等。感染常反复发作,反复次数越多,症状越明显,肺功能和形态学改变则越显著。本组5例患者均合并囊肿周围肺组织感染,存在不同程度发热。3.2病理基础:先天性支气管囊肿是由于胚胎发育时期气管支气管树或肺芽发育异常所致。发生于肺内的先天性支气管囊肿,称为肺囊肿。肺囊肿以多发囊肿为多见,少数是单发囊肿。可发生于肺的单侧或双侧,以下肺叶为多见。本组5例发生部位与多数文献报道相一致。本文仅讨论肺囊肿合并周围肺感染的病理基础,当肺囊肿合并感染时,仅由X线平片检查,可能W见部分肺感染的影像所见,而

6、囊肿被掩盖不能显示,本组有1例便是如此,随炎症的控制,病变吸收消散,肺囊肿才显示出来。肺囊肿在初期影像学检查吋不能显示,可能是由于周围肺组织的重度感染,渗出范围较大,压迫或挤压含气囊肿,致其变形压缩,从而不能显示。在囊肿的周围肺野可见条索状及斑片状或大片状实变影,并可见充血血管。反复感染,刺激囊壁上的弹力纤维增生,囊肿周围出现纤维条索影。奋的囊肿合并感染吋,在初期影像学检査时,即可见到囊肿及周围肺组织的感染表现,结合临床病史,诊断相对容易,但应与肺大泡及囊状支扩合并感染鉴别。随着年龄的增长,肺囊肿合并感染的机会和发生反复感染的几率亦明显增加,允其是多

7、排CT在临床的应用,该病检出率也明显增加。当囊肿反复感染导致周围肺组织纤维化,囊肿壁增厚,肺组织实变吋,应注意与慢性肺脓肿鉴别,发生于下叶后基底段者,应与肺隔离症鉴别。通过CT检查,不但可以弥补X线平片的不足,还可以在明确囊肿是否含液及含气,并能清楚显示周围肺组织的感染及邻近胸膜反应情况,为临床提供准确的治疗依据。参考文献[1]X线诊断学[M].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63[2]普丹庆,蔡祖龙.全身CT诊断学[M].人民军医出版社,1986:389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