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于民与定于一.docx

定于民与定于一.docx

ID:28738119

大小:59.42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2-13

定于民与定于一.docx_第1页
定于民与定于一.docx_第2页
定于民与定于一.docx_第3页
定于民与定于一.docx_第4页
定于民与定于一.docx_第5页
资源描述:

《定于民与定于一.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定于民与定于一:民主建国的两个步骤2014年10月14日12:09  新浪历史  作者:唐文明  我有话说(3,379人参与)1937年4月毛泽东在延安机场  (文/新浪专栏新史记唐文明清华大学)  李泽厚提出“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这个论调,表面上看起来是对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的补充,比如他说:“‘五四’运动提出科学和民主,正是补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课,又是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启蒙课。”[1]这个论述似乎表明,李泽厚以变奏论重提启蒙的事业,仍是在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的思想框架中展开的,而且,也正是通过这一点,李泽厚将他所提倡的新的启蒙事业与新文化运动的继承关系

2、清晰地呈现出来了,因为在他的理解中,新文化运动之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更重要的主题是启蒙而不是救亡。近年来有人曾提出“回到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主张,细察李泽厚的看法,可以说,关联于后文革时代的某种典型的政治反应,李泽厚正是这一主张的提出者。[2]不过,必须指出的是,李泽厚的主张实际上是对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的颠覆,并非像其所声称的那样是一个补充。  在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的思想里,新民主主义革命前承旧民主主义革命,后启社会主义革命,也就是说,必须在以社会主义革命为指向的历史目的论框架里,才能恰当地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意义。然而,在后文革时代提出“回到新民主主义”,恰恰

3、是以抛弃这个历史目的论框架为前提的。就具体的理解而言,李泽厚的变奏论与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最大的差异恰恰表现在新文化运动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关联性这个问题上,而且,这里的差异无疑还是双重的:既是文化的也是政治的。就新文化运动所产生的新的主体及其意识而言,在李泽厚那里是被归于人道主义启蒙的自由主体和民主意识,在毛泽东那里则是被归于无产阶级觉悟的革命主体和党性意识。  那么,究竟该如何理解新文化运动与新民主主义革命之间的关联呢?让我们先从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说起。我们知道,毛泽东是以“五四”运动为界限来区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他的这个区分当然不同于李泽厚的补课

4、论和开课论,至少有以下三点是必须指出的。  其一,毛泽东特别强调,应当从世界革命的大脉络里、从世界历史的高度上去看待中国革命,就是说,“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与这一点特别相关的划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与“五四”运动的发生有密切关联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和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十月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3]毛泽东援引斯大林关于十月革命以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主主义革命已然属于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的看法,指出“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革命的基本目标“决不是也不能建立中国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的社

5、会,而是要建立以中国无产阶级为首领的中国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社会”。[4]  其二,毛泽东立论的一个核心要点是,在他看来,正是在“五四”运动之后,中国的无产阶级,作为“一个觉悟了的独立的阶级力量”,正式“登上了政治的舞台”,质言之,从此以后,中国革命的“政治指导者,已经不是属于中国资产阶级,而是属于中国无产阶级了”。[5]与这一点特别相关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自然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依据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法,毛泽东指出,中国的资产阶级失去中国革命的领导权,是由其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所决定的,一方面他们“不愿意同帝国主义完全分裂”,另一

6、方面“他们同农村中的地租剥削有密切关系”,因而无法作为领导阶级承担并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相反,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无产阶级在成为“一个觉悟了的独立的政治力量”后因其革命的彻底性必然取得中国革命的领导权,具体表现则在,正是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打倒帝国主义的口号和整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彻底的纲领”,并单独实行了土地革命。  其三,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还有一层重要的含义,就是对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新三民主义的认可。与这一点特别相关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是发生在“五四”运动之后五年即1924年的中国国民党改组。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既反驳“左倾”空谈主

7、义者,又反驳资产阶级顽固派,都是为了说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革命,虽然已是一个新的阶段,但仍属于民主主义革命。在他看来,孙中山正是意识到了这个新阶段的革命特点,才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旧三民主义的政治纲领只能对应于旧民主主义革命,新三民主义的政治纲领则对应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也意味着,毛泽东基于马克思主义提出的新民主主义论,在当时环境中是以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为统一战线的政治共识的。  从以上简单的梳理可以看出,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的重点在于确定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中国革命中的领导地位。其中当然包含思想文化方面的启蒙主题,但必须基于如下理解:文

8、化归属于政治,启蒙服从于建国。于是我们很自然地看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