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成长的过程——从《我的兄弟》到《风筝》.doc

生命成长的过程——从《我的兄弟》到《风筝》.doc

ID:29333830

大小:34.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12-18

生命成长的过程——从《我的兄弟》到《风筝》.doc_第1页
生命成长的过程——从《我的兄弟》到《风筝》.doc_第2页
生命成长的过程——从《我的兄弟》到《风筝》.doc_第3页
生命成长的过程——从《我的兄弟》到《风筝》.doc_第4页
生命成长的过程——从《我的兄弟》到《风筝》.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生命成长的过程——从《我的兄弟》到《风筝》.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生命成长的过程——从《我的兄弟》到《风筝》鲁迅是一位大家,大概因此,经常有年轻人向他请教应该怎么写,于是鲁迅写了一篇回答,题目却是“不应该那么写”,介绍了一位苏联学评论家的主张:“应该这么写,必须从大作家的完成了的作品去领会,那么,不应该那么写这一面,恐怕最好是从那同一作家的未定稿本去学习了。在这里,简直好像艺术家在对我们用实物教授。恰如他指着每一行,直接对我们这样说——‘你看——哪。这是应该删去的。这要缩短,这要改作,因为不自然了。在这里,还得加些渲染,使形象更加显豁些。’”鲁迅说“这确是极有益处的学习法”,那么,他

2、是充分肯定了这样的学习写作的方法了。(《且介亭杂二集》)著名的鲁迅研究专家朱正先生在鲁迅的启发下,写了一本《跟鲁迅学改》(岳麓书社200年版),将鲁迅的原稿与改定稿一一对照,从而显示鲁迅是如何修改自己的的。其中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藤野先生》,都是语本里的选。老师和同学在学习这两篇时,不妨看看朱正先生这本书,琢磨琢磨鲁迅何以如此这般修改,这对我们加深对鲁迅写作用心的理解和学习写作,都是大有益处的。  鲁迅提到的“作家的未定稿”,其实还有一种情况:有时作家对同一个写作素材、同一个题材,会在不同的情境下,两度,甚至几

3、度重写,形成多个本。将这些从同一素材生发出的不同本对照起读,是很有趣味的,而且也可以学得写的方法。比如大家所熟悉的汪曾祺,在上世纪40年代写了《异秉》《职业》两篇小说,到80年代,由于这两个本均已散失,他又以同名、同题材重写了一遍。研究者后找到了40年代的本,就将这两种本对照起读,读出了许多很有意思的东西。(王枫《〈异秉〉〈职业〉两种本的对读》)鲁迅也有过这样的两次写作。1919年鲁迅在《国民公报》“新艺栏”连续发表了七篇《自言自语》,其中有三篇在他192、1926年间写《野草》和《朝花夕拾》时,又重写了一遍。这就有了

4、三篇可对读的本:《自言自语》里的《火的冰》与《野草》里的《死火》,《自言自语》里的《我的父亲》与《朝花夕拾》里的《父亲的病》,《自言自语》里的《我的兄弟》与《野草》里的《风筝》。  这样,我们就可以用对读的方法学习《风筝》这篇。  《我的兄弟》一不长,照录如下——  我是不喜欢放风筝的,我的一个小兄弟是喜欢放风筝的。  我的父亲死去之后,家里没有钱了。我的兄弟无论怎么热心,也得不到一个风筝了。  一天午后,我走到一间从不用的屋子里,看见我的兄弟,正躲在里面糊风筝,有几支竹丝,是自己削的,几张皮纸,是自己买的,有四个风轮

5、,已经糊好了。  我是不喜欢放风筝的,也最讨厌他放风筝。我便生气,踏碎了风轮,拆了竹丝,将纸也撕了。  我的兄弟哭着出去了,悄然的在廊下坐着,以后怎样,我那时没有理会,都不知道了。  我后悟到我的错处。我的兄弟却将我这错处全忘了,他总是很要好的叫我“哥哥”。  我很抱歉,将这事说给他听,他却连影子都记不起了。他仍是很要好的叫我“哥哥”。  阿!我的兄弟。你没有记得我的错处,我能请你原谅么?  然而还是请你原谅罢!  我们现在就对照阅读。  我们首先注意到的是写作时间和题目:作者在1919年写了《我的兄弟》,为什么时隔六

6、年,到192年又写《风筝》?不过是童年的一段生活,这样一直念念不忘,一写再写,这究竟意味着什么?写同一事,为什么要把题目由“我的兄弟”改为“风筝”?这大概是我们一开始阅读就要提出的问题。但我们不要急于求答案,还是先细读本,最后再讨论这些问题。  《我的兄弟》共分九段,《风筝》则有十二段。我们就分段对比阅读。  一、“回忆的套子”的设置  《我的兄弟》第一段第一句就直接进入回忆:“我是不喜欢放风筝的。”而在《风筝》里,第三段才有类似的叙述:“但我是向不爱放风筝的。”也就是说,《风筝》在进入故事的叙述之前,还有两段描写,而

7、且我们注意到,写的是作者写时的外在景物和内在的“惊异和悲哀”的心情。《我的兄弟》在结尾写到请求兄弟原谅就煞住了,而《风筝》又多出一段:回到开头所写的自己的心情上,还是“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如果说,《我的兄弟》是一篇单纯的客观叙述,那么《风筝》却外加了一个“套子”,将全篇的回忆笼罩在“我”回忆时的主观心境里,以“悲哀”始,又以“悲哀”终。这样一个“回忆的套子”的精心设置,是《风筝》一的最大特点,作者的写作旨意正蕴涵其中。这是我们读懂这篇的关键,是应该紧紧把握住的。  但我们还是不能立刻进入“套子”的细读与分析:其含义只

8、有读完了正,才能理解。  二、变叙述为描写  正的故事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一)“我”和“兄弟”冲突的由:《我的兄弟》的第一、二段,《风筝》的第三段。  《我的兄弟》第一段只有短短的两个叙述句:“我是不喜欢放风筝的,我的一个小兄弟是喜欢放风筝的。”尽管直截了当地点明了“我”和“兄弟”的冲突的由,但是却过于简单了:“我”为什么“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