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何“逃”而不“讨”

你为何“逃”而不“讨”

ID:30547847

大小:105.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2-31

你为何“逃”而不“讨”_第1页
你为何“逃”而不“讨”_第2页
你为何“逃”而不“讨”_第3页
你为何“逃”而不“讨”_第4页
你为何“逃”而不“讨”_第5页
资源描述:

《你为何“逃”而不“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你为何“逃”而不“讨”  随着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推广和深入,各种语文课堂教学理念和模式层出不穷。纵观这些课堂教学理念和模式,无一例外地将小组讨论和交流学习作为高效课堂的重要教学环节,这也是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不可或缺的教学策略。然而,笔者发现,现实的教学中,小组讨论很多时候似乎有形而无神,效果也远没有预期那么好。小组讨论交流时经常出现“逃”而不“讨”的情形,这种情况的产生与我们教学问题的设计有密切关系,因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和观察,针对这一现象谈谈语文课堂小组讨论时的问题设计策略。  一、语文课堂小组讨论出现的不良现象及对教学效果的负面影响  1.

2、过于频繁――没有深度6  现在的语文课堂与传统的语文课堂相比,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孩子们动起来了,而让孩子们动起来的绝大多数是小组交流合作学习这一形式。一节语文课下来,从交流作家作品到概括课文,从理解文章思路到赏析语言,从分析写作手法到拓展延伸,无一不去小组讨论交流,小组内选出最棒的在班级展示,一节课下来气氛异常活跃,甚至多次出现沸腾之势,只看见孩子们的凳子还没坐稳,教师一声令下,马上小组又围在一起说个不停。这样课堂是很热闹了,孩子们也动起来了,表面上看充满激情,但一节课下来,孩子们的书上或笔记本上留下了多少真正有价值的内容呢?孩子们又有多少时间对问题作深入的思考?还

3、不是走马看花蜻蜓点水吗?其实动起来的只是孩子们的身体,他们的头脑真正转起来了吗?他们的思维真正活起来了吗?尤其对于那些优秀学生,答案不言而喻,这样的讨论只能使学生疲倦,使课堂低效,之所以这样,我想,这跟我们设计的讨论问题没有把握好深度有绝对关系。这样的讨论,对于优生,时间一长,便会厌倦,从而出现“逃”而不“讨”的情形。这是没有深度的课堂讨论。  2.目的不明确――没有清晰度  听课时或我自己上课时经常发现:学生讨论得热火朝天之后给出的答案却与我们预设的大相径庭,课后分析一下原因或调查学生发现,罪魁祸首原来是我们自己,我们自己设计的问题不明确,使得学生交流的目的不明

4、确。表现之一是问题过于笼统。如分析《孔乙己》这一课的笑声时,设计这样的问题可能就显得过于笼统了:课文中多次写人们的笑,你怎么看?而如果这样设计问题就明确了:孔乙己悲惨命运总是伴随着人们的笑声,文中多次出现人们的笑声,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又如,我们时常在学习新一单元时,会让学生读单元导语,然后问“你读出了哪些信息?”学生的回答就无从下手,偏离我们的本意也就不足为怪了。这样的问题如果再具体地加上从内容、情感、体裁等方面思考,方向感和目的性就强多了。表现之二是问题表述模棱两可。比如讨论问题不明确,只会给学生一头雾水,回答也谬以千里,这样的讨论,无论对于哪一类学生,

5、都会无果而终,学生如何能获得成就感呢?所以讨论交流也就毫无意义,等于“逃”而不“讨”,是没有清晰度的课堂讨论。  3.时间控制不当――没有准确度6  能够作为语文课堂讨论的问题,一般是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或者是对学生整体水平来说一时难以解决的。那么,给学生讨论的时间应该是充足的,在此之前,应该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大多数学生无法解决或解决起来比较困难的时候,教师相机而动,布置讨论,讨论充分后再在课堂上交流。如果时间太短,讨论不充分,也就没有效果,影响问题的解决,教学任务难以完成;反之,如果问题的深度和难度不够,使得讨论没有实质性内容,只有形式,浪费了课堂时间。这样的讨

6、论,一种就像爬山一样,刚刚到半山腰,就被教师一声“停”,喝回到山脚下了;另一种不需要多少时间就解决了,从而使学生在一起说“闲话”,更热闹的背后隐藏着无效的交流,多数时间是“逃”而不“讨”。这是没有准确度的课堂讨论。  二、语文课堂小组讨论中的问题设计策略  1.根据内容,分解重难点问题,有梯度地设计问题串  每一篇课文在制定教学目标后,就应该确定教学的重难点了,重难点确定的时候我们也一定会明白其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根据重难点设计的问题解决了,那么重难点也就解决了。而每篇课文的重难点一般来说是最需要花教学时间的,因此,我们一般会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时设计小组讨论的问题,

7、这也是语文课堂小组讨论的问题设计的最常见情形。比如在教授小说《窗》时,小说的重难点是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为了突破这一重难点,我们在设计小组讨论问题时,不能直接问:“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怎样?作者用什么样的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很显然这样问比较笼统,不利于学生小组讨论。我们如果能够把这一问题分解为以下的问题串,就能够大大降低讨论的难度,也更明确,且有梯度,即:①靠窗口的病人描绘的窗外景色有何特点?“窗外景色”是真的吗?②6靠窗病人为什么要这样做?③这体现靠窗病人怎样的品质?④你是如何看待不靠窗病人的?⑤作者塑造了两个形象、心理、灵魂截然不同的病人

8、,这是一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