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环节,强化理解

优化环节,强化理解

ID:30618546

大小:113.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1-01

优化环节,强化理解_第1页
优化环节,强化理解_第2页
优化环节,强化理解_第3页
优化环节,强化理解_第4页
优化环节,强化理解_第5页
资源描述:

《优化环节,强化理解》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优化环节,强化理解  摘要:本文试以案例的形式分析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如何“优化环节,强化理解”,如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研究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好奇心与求知欲,主动探究问题,并使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  关键词:初中科学优化环节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学习“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知识”(简称地学知识,下同)有相当的难度,主要表现在:一、学生学习方法不良。学生不了解地学知识的特点,常常是重记忆、轻理解,不能从原理或空间关系或运动关系来理解问题。不注重思考和推理,只死记书中的条条

2、款款,更不认真看图。如:知道地球是自西向东旋转,可在图中画不出自转的方向,原因是“自西向东”的空间表达图景是不理解的。知道北半球的夏天昼长夜短,但不能在图上表达其原因。二、教师过度地依赖多媒体,造成学生更多地关注漂亮的动画而不是知识内容本身,导致教学成效不好。  在教学中如何设计简明有效的活动,引导学生在课堂自主活动的过程中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科学中地学内容的学习的成效,这是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实际问题。  一、第一次案例设计和反思  【案例】9  《昼夜长短变化》是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第3节《

3、地球的绕日运动》中的一部分内容。  以下是笔者通过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地球上昼夜长短变化的设计过程:  第1步:复习地球的自转  请一位同学上讲台,将地球仪正确地  放置于讲台上,并演示地球自转,如图1。  第2步:复习地球公转  以学生的眼睛作为太阳,以教室“讲  台――学生左手边的窗台――教室后的课桌――学生右手边的窗台”围成的圆为地球公转轨道,请学生根据对上节课学习的地球公转的掌握程度,用4个地球仪表示地球公转轨道上对应的四个特殊的节气所在的位置,学生分别指出“春分日”、“夏至日”、“秋分日”、“冬至日”所对应

4、的四个地球仪。  第3步:引导学生俯视观察地球在夏至日时的昼夜情况  为了方便大家一起观察和分析,请  两位同学将地球仪和代表太阳的乒乓球  固定在黑板上。说出此图的节气名称,  并在图中找出晨昏圈,用纸圈表示(如  图2),判断昼夜半球。  第4步:昼夜长短变化的直观图解选择接近北极圈的某一城市(用蓝笔描点),让地球自转,描下该城市随地球自转时在地球仪上的轨迹,用红线表示,如图2。9  教师演示夏至日该城市的昼夜长短观察:地球自转一周是24小时,该城市一昼夜的时间也是24小时,即红线一圈表示一天24小时(如图2

5、),观察图2,学生可以很直观地发现该城市在夏至日这一天中昼长夜短。同理理解北半球其他城市的昼夜长短以及北极圈内的极昼现象,南半球则反之。  其余3个节气时地球上昼夜长短及其变化就由学生自主活动获得。  第5步:概括地球上昼夜长短的变化规  律地球公转有一幅简笔图,能比较直观  地理解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地球上各  地昼夜长短变化规律也可以用类似的简笔  图来直观地表达,如图3。图中,中心大  红点表示太阳,虚线表示地球公转轨道,  蓝色小圈表示北半球任何一个城市随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24小时,每球上的直线表示晨昏

6、线,阴影部分表示夜半球,亮部分表示昼半球。随着地球的自转,昼夜的长短,就是被晨昏圈分割的两圆弧的长短。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地球自转轴是倾斜(即自转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角)的,因此大圆和小圆并不是同心圆。  第6步:引导学生添加极昼极夜圈  观察图2,关于昼夜长短还有什么  发现?学生结合已有知识,可以发现极  昼和极夜现象。我们能在图3的基础上  完善一下,不仅能体现昼夜长短的变化  规律,同时也能体现极昼极夜现象?学生讨论添加,如图4黑圈。9  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活动能力,课堂再设计后,  学生在

7、探究地球公转活动中,寻找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时显得更加积极主动,活动开展井然有序,成效很好。  【案例思考】  ①前3步的设计,不仅复习了上几节课的公转知识,又活跃课堂的气氛、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活动的欲望。  ②虽然之前已经学习了太阳高度、太阳直射点和地球的公转,但在本课开始没有明确点明,因此学生在之后的整个理解过程出现了种种“卡带”现象,学生始终没有明白这样的活动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  ③尽管4、5步自我感觉设计得很好,能比较直观地反映地球上昼夜长短变化的现象,但第4步到第5步跳跃得太快太高,有些突兀,学生的思维没

8、能完全理清,学生理解还存在一定困难。这样的探究活动虽热闹,但能体现能力吗?能强化对知识的理解么?是否存在一个更简洁更利于学生理解的环节?  ④证明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是核心问题,上述设计中缺少了课堂反馈的环节,因此不能验证每一个环节的效果。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任务不是简单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以知识内容为载体,采用一定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艺术,通过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能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