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燃灯者》谈为师之道

读《燃灯者》谈为师之道

ID:31009634

大小:106.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1-05

读《燃灯者》谈为师之道_第1页
读《燃灯者》谈为师之道_第2页
读《燃灯者》谈为师之道_第3页
读《燃灯者》谈为师之道_第4页
读《燃灯者》谈为师之道_第5页
资源描述:

《读《燃灯者》谈为师之道》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读《燃灯者》谈为师之道  内容摘要:师道无形,师德有形,加强有形的师德修养是弘扬师道精神并将其传承发展的重要因素。人文学者赵越胜所著《燃灯者》,以此来缅怀他的恩师周辅成先生。当代教师可以从一代大师的治学育人方面感悟为师之道。  关键词:《燃灯者》师道师德修养  《燃灯者》是人文学者赵越胜写于二○○九年的一本回忆录,最初只是在朋友小圈子内流传,作者写作初衷不是为了出版发行而是为了忘却的纪念。至二○一一年才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刊登发行,二○一二年作者赵越胜因《燃灯者》一书获得第十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散

2、文家奖。文章讲述作者自一九七五年底以来与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周辅成先生交往之事,娓娓道来的叙说中穿插着传主的学术研究精神及对待学生关怀备至的态度,与传主亦师亦友的铺陈描摹更感人至深。这些无一不体现老一辈学者学养境界和人格魅力,先生的为师之道对我们当代教师具有借鉴与学习作用。  一.薪火相传――燃灯者6  燃灯者在佛家是指只言片语可叫人开悟的觉者。贩夫走卒、引车卖浆者皆可为燃灯者。辅成先生,不用说就是这样的燃灯者,而且是燃巨烛之人。[1]作者赵越胜这样说。教育必需启蒙,点亮灯,让光投射到远处。燃灯者

3、不仅照亮自己,更重要的是为行路者照亮前方的道路,先生的智慧和学识点亮的烛火,通浚阻塞,唤醒了一个青年的精神生活,让他懵懂的内心世界疏朗清明起来。[1]燃灯者的提法正是对“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完美诠释。  二.德不孤必有邻――师道与师德  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包括师道和师德两部分。笔者认为做为教师而言的师道是心性的本体,也就是你所从事这一行的职业理念的最高境界。即:为师之道、为学之道、为人之道呈逐步升华之态势。孔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道是根基。至于德,相对而言是有形的,它

4、是从师者的行为准则,是主动的表征。师德是通过日常修养来获取的。“道”和“德”之间的关系,老子《道德经》里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化生万物,德养育万物,用不同形态区别万物,在各种环境成就万物[2]。道是万物的本源,对于秉承天道而生的万物,要用德去抚育它们。所以有德的君子,是传播道的合适人选。  三.从《燃灯者》――周辅成先生治学和育人方面看师道  “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道。”知识人和一个工匠、农夫一样,也有自己的活计――教书育人,工匠们在自己作坊

5、里精心做好每件产品和工艺品;农夫们在辛勤耕耘土地,以求五谷丰登;知识人要坚守道的标准,付出爱心和责任,一个教书育人者注定与财富无关、与名利无关,要守住清贫、耐住寂寞,静心研究学问,并以此传道授业解惑也。从周先生那一代学人身上能体悟到他们的思想和学术之美。  1.立身以仁,爱智求真6  一九七五年冬天,当作者还是一个机械厂的小青工,因一个偶然的机遇,先生给他们上课,讲授《西方哲学史》。先生慈眉善目、温文尔雅,开口讲话说是受领导委派来向工人师傅汇报学习心得。先生一点都没有知识分子架子,带领这一班工人

6、在知识海洋地遨游。教室里极其安静,同学们都在认真记笔记。先生在下一次板书之前,总是和蔼地问大家,同学们都记下来了吗?然后用力地去擦黑板。板擦上的粉笔灰沾满双手,一个多小时过去了,先生额头上渗出汗,在讲解的不经意间,先生又用手去试汗,这样额头上也有一道淡淡的粉笔灰,看先生勉力的样子,作者被某种东西在心里隐隐触动着。我想大概就是孔子的有教无类、爱众亲仁,在先生眼里又是佛家的众生平等。  作者因受到先生的开悟,激起他狂热的求知欲。当有问题要问先生时,先生叫他们先准备一张纸条,然后让他看看准备一下再回答

7、,这是先生一生的修学习惯,足以可见先生对待知识有着不一般的严谨科学态度,以此智慧来追求真理。先生的治学是以真善美的统一为人生与思想的最高境界[1]。  2.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是《论语》“为政”篇记载孔子说过的一句话,“道”做动词,即引导之义,用道德力量来教化;“齐”也做动词,即治理规范之义,用礼仪来维持秩序。套用在周先生对待教书育人的事业上,可以这样表述:以自己对待学术一腔赤诚来引导教化学生;以自己的风骨和人格魅力来规范影响学生。  “礼”6,在个人行为表现上为衣冠和礼

8、貌,在一些重要场合个人着装应衣冠整齐,言谈举止彬彬有礼。再谈社会秩序的礼,“礼之用,和为贵”,礼使社会井然有序,因为人与人之间有偏差,事与事之间有矛盾,“礼”起中和作用。所以礼的精神是调节一件事物、中和一件事物。略举书中一二件事来说明先生的行为处处彰显“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优良传统:当作者在一九八二年六月要通过硕士论文答辩时,先生做为答辩组成员老师,早早来到哲学所,且着装整洁肃穆,神情严肃。可见先生对事情的庄重认真,不仅是表面的礼节,而且是对学术的敬畏之心。当先生和作者还有其他一些学生在讨论问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