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寻教育的风景

找寻教育的风景

ID:31016653

大小:105.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1-05

找寻教育的风景_第1页
找寻教育的风景_第2页
找寻教育的风景_第3页
找寻教育的风景_第4页
找寻教育的风景_第5页
资源描述:

《找寻教育的风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找寻教育的风景  让学生选择一门“最讨厌的课”,倘若我说“非思想政治课莫属”,大概没有太多人会反对吧。因为在很多人眼中,政治课内容虚假、枯燥无味,几乎等同于思想灌输。然而,聆听了作者整整三年的政治课,却是我贫困的高中生活中难得的丰满――那真是青春赋予我们思考、表达、争鸣的一段黄金岁月。如今,作者的新书《心平气和当老师》出版了,花了一整天时间读完后,我想到的是:虽说岁月飞逝,有理想的人生毕竟可以如此美丽。  作者是位悲观的乐天派。对于社会,对于人性,对于生命,他或许是悲观的;可在教育实践中他却显得比谁都积极乐观。“那些后来成为我的同行的学生,很多

2、人的教育追求还不如我这个老师,这让我感到很惭愧,有时甚至内疚和悲哀。”(自序)二十年后,他的教育理念及工作心态均如年轻时的样子,即便不用屈指可数、凤毛麟角这样的俗词来形容,难道不也应先给点掌声?  现代社会高速运转,商人紧盯的是利润,教师关注的是分数,科研人员留意的是论文,干部讲究的是GDP,各个阶层都被一系列考评裹得严严实实。作者的教育革新说不上与体制对抗,但他不是那样的“思想者”:一边捧着《罪与罚》幻想着要拯救人类,一边却为琐事烦困身心而满腹怨言。在无力改变教育体制的大背景下,他做了生活的有心人。比如,他会因监考时两名学生铅笔没带而默默地思

3、考两个小时,从而引发一堂关于5“小聪明与大智慧”的讨论课。他会利用补课的时间讲时政专题、讲自己读书时的经历、点评大师的演讲、介绍社科名著,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进师生间的理解。尽管这多少有点“带着镣铐跳舞”的意味,可哪个领域没有限制,或美之曰规律的呢?歌德说:在限制中方能显现身手,只有规律才能给我们自由。面对体制,书中有批评,但更多的是反思。反思教育,提醒自己。因为“只有腹诽,没有抗争,终归不是勇者所为”,所谓“抗争”,就是以积极的心态去应对暂时无法突破的条条框框。  观念的引进必须配套,书中各章也同样须要相互补充阅读才行,否则难免断章取义,而与

4、作者的本意大远了。作者憎恶虚伪,序言的标题便是“没有真实,就没有教育”,也即教师要对学生讲真话。但倘有人在课堂大讲权力、金钱、性爱,以为这就是在“讲真话”,那真是辜负作者的良苦用心,即使这些东西就是内心里的“真话”。陈独秀曾感叹:中国人一提到自由就想到无拘无束,一讲到民主就想到自己做主。讲真话也绝非“有什么话,说什么话”,讲真话来自广博的阅读与深度的思考。故而他对于“谎言”、“清官情结”、“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等话语绝非愤青式地批判,而总能从社会历史心理来立论,探寻其文化根源。用史学的方法有利于我们认清问题的复杂,不是盲目地或者大义凛然地将它斗

5、倒。历史,显然是本书的一个重要关键词,字里行间多的是历史角度:“对教师社会地位的历史考察”、“特定的历史氛围”、“以历史变化为依据”、“不懂历史更难免说错话、做错事”。也正因不孤立地看问题,凡事在别人觉得“理有固然”,他却能看出“势无必至”5来。比如对一位工作仅五年就成为校长的人写的《教师,丢掉你的怨妇情结》,乍一看,句句在理,作者却提醒我们要“警惕成功者的自信”。从“教师发牢骚”的环境分析,到“社会舆论与牢骚现象”的历史考察,再到“个人的成功与主观努力、客观环境的关系”的详细解剖,最后总结:“我愿意听取成功者的经验,但如果这种经验隐含着对我的

6、基本权利的否定时,我会对此抱有足够的警惕,并将毫不犹豫地对这份成功者的自信予以反击。说穿了,这份自信多是以一时的成功为依托,其实质就是以成败论英雄。”  在当下处处追求成功、以成功者为偶像的社会,这些文字多少会有些清新之感吧。  书的标题是“心平气和当老师”,作者的确“心平气和”,却不是真的光谈“当老师”。我最感兴趣的是第三章“再送你一程――给毕业学生的几封信”。王小波说过:“我认为低智、偏执、思想贫乏是最大的邪恶。聪明、达观、多知的人,比之别样的人更堪信任。”这一章就是与大家分享怎么做到聪明、达观、多知的一些思考。  我觉得作者之所以有底气出

7、淤泥而不染,根本上来说就在于这章文字中所体现的独立精神、自由思想。表面上看,他只是谈一些如平等、自由、爱情、成功等热点话题,但这些文字蕴含着他对社会现象的分析、对历史发展的探索、对人性奥秘的叩问以及由此表现的阅读与思考的深度,每每让我或沉思冥想,或拍案叫绝,或掷书长叹。  比如对人类中心论的看法,他认为:“人类中心论还只是为极少数人所批判,更多的人则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或者还在以此为自豪。”西方“文艺复兴”以来,价值观从神本主义到人本主义转变,人从此摆脱神的控制而成为“宇宙的精灵,万物的灵长”。但事实上“文艺复兴”5的意义一直被我们无限放大

8、,其最大的流弊就是人欲的膨胀。西方二十世纪初便开始清算文艺复兴带来“人类中心论”的弊端,我们却不惜将五四运动看成是中国的“文艺复兴”而沾沾自喜。从这个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