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模式研究与实践

工科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模式研究与实践

ID:31025616

大小:109.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1-05

上传者:U-9953
工科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模式研究与实践_第1页
工科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模式研究与实践_第2页
工科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模式研究与实践_第3页
工科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模式研究与实践_第4页
工科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模式研究与实践_第5页
资源描述:

《工科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模式研究与实践》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工科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模式研究与实践  摘要:近年来我国把人才培养上升为国家战略高度,各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成果丰硕。然而,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我国现行工科高等教育仍存在许多缺陷。因此,要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从根本上改变教学模式,构建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切实推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关键词:高等教育;工科院校;创新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黄金侠(1979-),女,黑龙江佳木斯人,佳木斯大学信息电子技术学院电工教研室主任,讲师;  宋国义(1971-),男,黑龙江桦南人,佳木斯大学信息电子技术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厅规划课题项目(项目编号:GBC1212093)、佳木斯大学重点课题项目(项目编号:JYA2011-061)、2011年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项目驱动式’计算机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佳木斯大学项目(项目编号:JKC2012-04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4-0028-02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快教育改革发展,扩大创新型人才培养规模,突出培养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建设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党的十八大指出:“8 要加大创新人才培养支持力度,大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用能力的多种人才、复合型人才。”可见,我国把创新型人才培养上升为国家战略高度。工科院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近年来,为顺应创建创新型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内各高校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为核心,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追求,提出了要改革传统的教育观念、变革人才培养模式。但我国高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针对此问题,佳木斯大学立足我国国情及自身特点,从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和方法、实践教学、培养方式、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研究高校工科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工科院校自身特色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规律和有效途径。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提供良好的滋生土壤和生长环境。研究成果可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实例。  一、我国工科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缺陷8   我国的高等教育,特别是工科高等教育在新时期创新人才培养的大形势下还存在着许多制约创新人才培养的许多问题。如:课堂主要以教师灌输式教学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考核方式单一,主要再现课本知识,学生自主学习和获取知识能力差;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不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及对授课内容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究,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没有被调动和激发出来;[1]培养模式单一,从专业选择到课程选择,学校或学院统一安排,学生没有更多的选择权,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难以形成;[2]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不够完善,专业划分过细过窄,课程单一,覆盖面不够广泛,学生知识面窄,人文教育缺失,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差,综合素质不高;教学内容陈旧,实践教学条件不完善,验证性试验过多,综合性、设计性、开放性试验较少,和工程实际问题联系不够紧密,实践训练不足,创新条件缺乏,创新活动较少,限制了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3]教师队伍虽然人数众多,但普遍存在创新能力不足、工程实践能力差等特点,制约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高校工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优化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及考核方式  学校的课程观念、课程体系应是一个开放的、多元的、动态的体系,应当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同时不断与社会保持交流、沟通、更新、完善,满足国家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对创新人才的要求,适合信息时代技术快速发展的需要。按专业大类设置基础课程,体现覆盖面要广、综合性要强,增设文理相互渗透的课程,加强交叉学科的建设,加强人文教育,[3]从而使课程体系的构建体现知识、能力、素质三者的协调发展。考试内容和形式要改变传统的偏于注重考核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个性的发展为指导思想,以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实施“全面考核”8 ,根据课程性质不同采用开卷、闭卷、口试、设计、实践操作、读书报告和论文等形式在课程的不同阶段实行多样化考核,考核内容体现综合性,意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等。如:基本理论、基本知识采用闭卷笔试、小论文和大作业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对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内容重点考查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际解决问题能力、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等;对于专业内容采用课程设计、案例分析、读书报告、文献综述等方式考核;全面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2.创建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不可能只依靠单一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灌输式授课方式,必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讨论式、启发式、案例式、研究式、互动式等教学方法,并且把这些教学方法合理地结合起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新、创造的能力。如:对于某一问题的答案并不是唯一时,教师不能只讲自己认为的观点,会限制学生发散思维的形成,此时可以采用讨论教学法把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由4~8人组成,学生可以无限制地自由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之间相互补充、互相启发,会产生越来越多新的见解和想法,从而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开展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时也可采用启发式教学,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引入教学内容并提出问题,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积极思考、自由讨论,提出各种解决的方案;然后在教师的指引下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观察、讨论、分析、试验、归纳、总结)对提出的方案进行检验、验证,得出正确的结论。此方法的运用积极调动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外要求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培养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让学生接触到各种综8 合知识、前沿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科技竞赛,通过各种实际可行的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应信息时代对人才的要求。  3.创建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训练模式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课内理论知识的传授,更离不开课外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训练。学生除学习课程外,引导、鼓励他们从事和自己专业研究有关的科研活动。让学生将课内学到的知识与课外的科研项目、企业实践有机融合起来。鼓励学生走进开放实验室,支持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为学生的创造和创新能力的施展提供广阔舞台。为此,工科学校要建设良好的实验实践教学条件,为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提供有力保障。  (1)学校要积极加强和完善校内试验室的建设,保证基本试验100%顺利开出,如: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等基本试验教学环节、课程设计和一部分的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应用性、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的试验项目等。基本试验的完成保证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消化和吸收,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和仪器、仪表等基本设备的使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加强校内与现场实际运行环境相近的综合型、工程实践型基地建设,营造真实的工程环境。如:电器控制实践、电力电子技术实践、PLC技术实践、电工设备安装调试实践等可在此基地完成。8   (3)建立校内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定期开展大学生科技学术活动、科技制作活动,引导和鼓励他们参加国家级、省级、校级的各类学科创新创业竞赛,意在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协作精神、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使学生实践自己的创新思想。  (4)努力开拓校外实践、实习基地,使学生到社会、企业真实的环境中实践锻炼,接触到工程中实际的问题,树立工程意识,切实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学校为企业、事业提供技术上的服务,推动科研成果向有效生产力转化,促进企业、事业经济效益较快增长,与多家企业、行业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互惠互利的合作机制,建立学校与企业产学研合作共同体,共同培养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自2009年以来,我院(佳木斯大学信息电子技术学院)完善和建成10个试验室(电工、电子实验室、电力拖动与控制系统实验室、电器控制实验室、PLC实验室、继电保护及电力自动化实验室、传感器实验室、单片机实验室、电力电子实验室、DCS实验室、计算机控制实验室等)、4个工程实训中心(自动化集成系统实训中心、电工电子实训中心、电气设备安装调试实训中心、控制设备系统安装调试实训中心)、1个校内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6个校外实习培训基地(佳木斯华电有限公司、佳木斯佳西污水处理厂、佳木斯电机股份有限公司、长春一汽制造厂、佳木斯龙实热电有限公司)。大部分实验室和实训中心除了正常的实验实训教学时间外全天面向学生开放。学生可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及能力进行科技制作、科技创新、完成各类竞赛作品及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等,为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形成提供平台。2010~2012年期间,我院大约有163人次(占我院学生人数9%)参加国家、省、市举办的各级各类比赛,如国家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ACM-ICPC程序设计大赛8 、国家大学生西门子杯工业自动化挑战赛、省TRIZ杯大学生创新设计大赛等,获得国家、省、市各级各类奖项35项;132人次(占我院学生人数的7%)参加教师主持的科研项目;189人次(占我院学生人数的11%)主持、参与省、学校及学院组织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学生自行组队,独立完成。这些举措与成果为我院乃至我校创新人才培养再上台阶提供了基础条件和实践经验。  4.构建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  提高高校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目前工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中过分强调教师的学术背景、学术经历和学术成果,而忽略了工程实践经验、熟练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其言传身教过程中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工科院校要改变原有的衡量标准,本着“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建立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相结合的高水平师资队伍,聘请企事业单位具有丰富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出任兼职教师,开设专题讲座,讲授专业概论、学科前沿,指导学生下厂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学校要制订相关的激励政策鼓励教师参与工程和科学项目的研究,组织教师到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学习、培训、工程现场实践等,或到国外进行科研项目考察学习,通过教师亲自参加科学研究和实践锻炼提高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同时,教师在科研中形成的新思想、新方法、创造的新成果会潜移默化地渗透给学生,激发起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欲望,从而保证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顺利实施。  三、结论8   我国工科院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创新型人才相比,我国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学校、企业和社会等的共同努力,坚持不懈,才能促进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的持续发展,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打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任彦华.工科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2.  [2]王秀梅.工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及评价研究[D].保定:华北电力大学,2009.  [3]朱晓江,陈瀛.我国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办法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0,(9).8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