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工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ID:6027258

大小:31.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7-12-31

工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_第1页
工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_第2页
工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_第3页
工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_第4页
工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工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工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摘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工程研究型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分析现有工科本科生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建议从课程体系设计、实践教学环节改革、教学方法转变以及教师自身创新素养的提高等几个方面着手,建立新的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工科创新型人才培养。关键词: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人才培养;本科教育作者简介:陆必应(1976-),男,安徽舒城人,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张汉华(1975-),女,湖南衡阳人,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湖

2、南长沙410073)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3-0019-02921世纪国家间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为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把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战略重点之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高等教育界的共识。[1-6]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高等教育呈现差异化发展,国家教育部相继实施了”211工程”和“985工程”,旨在重点扶持部分大学向研究型大学转变,出高

3、水平科研成果,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科研人才。这类学校培养的人才通常被成为学术型研究人才,其重要的衡量指标是发表了多少高水平科研论文。然而当前我国正努力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能否培养大量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工程研究型人才是决定我国能否顺利实现经济转型的关键因素之一。[7,8]因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工程研究型人才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一、工科创新型人才的基本要求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衡量创新型人才的两个基本要素。首先要有创新热情和创新精神,缺乏创新热情的

4、人不可能有创造。对工科人才而言,创新热情主要指对实际问题探索新的解决方案的激情,也就是要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主动精神。其次要有创新能力,包括高度敏感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灵活的思维、卓越的实践能力、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9]9高度敏感的观察力是指能透过表面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以及在平常事物中发现细微的异常的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和灵活的思维指能轻易摆脱惯性思维定势,能提出不同寻常但合理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案。实践能力是指在实践活动中表现的动手能力、实验能力、表达与交往能力等。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创新

5、型人才不但要掌握本门学科厚实的基础知识,还要掌握相关科学领域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良好的人文知识和素养。只有具备良好的知识结构,才具备终身的学习能力,才能够根据创新的需要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个人的知识和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很多创新是通过团队合作实现,一个具有良好团队协作精神的人才能充分发挥其创新能力。二、现有工科学生培养模式分析在工科本科生的培养过程中,近年来全国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培养模式,即一、二年级为一般基础知识的学习,三年级为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四年级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和毕业设计。这种培养模式传授知识系统

6、,教学要求严格,教学计划、体系完备,学生学习勤奋,理论基础扎实。但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继承轻创新的缺陷,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体而言存在如下不足:9在培养目的上,以课程知识学习为中心,以学生掌握知识为目的。教学内容以传授课本知识为主。在教学方法上,以课堂讲授为主体,研讨互动式教学难以大面积推广。教学过程就是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在考核方式上,以课程考试成绩作为学生的评价依据。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没有最大程度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7、,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在课程体系设计方面,课程体系趋同,学生自主选择的余地小。虽然大部分工科院校改用学分制,学生有部分权利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但一方面必修课程比例大,学习任务重,能自主支配的时间有限;另一方面可供选择的课程范围窄,存在专业面窄、专业之间界限明显、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且在学生最后的综合素质评定上,学生选修课的学习情况所占权重比例几乎可忽略不计,导致通过选修课激发学生兴趣爱好,进而培育创造精神的效果不理想。9在实践环节上,以验证性实验教学为主,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视不够。兴趣爱好是

8、引导创新最好的老师,宽广系统的知识结构是创新的基础。对工科学生来说,实践是创新的源泉,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目前的课程体系设计中,实践环节主要由课堂实验和毕业设计两部分组成。课堂实验内容绝大多数是按确定的方法、步骤对某种原理或现象进行验证,探索型、研究型、开放式的实验内容很少。这类实验重点培养的是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而非学生的实践能力。毕业设计要求学生综合利用所掌握的理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