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素质教育中课程目标的来源与价值取向

论素质教育中课程目标的来源与价值取向

ID:31189456

大小:106.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1-07

论素质教育中课程目标的来源与价值取向_第1页
论素质教育中课程目标的来源与价值取向_第2页
论素质教育中课程目标的来源与价值取向_第3页
论素质教育中课程目标的来源与价值取向_第4页
论素质教育中课程目标的来源与价值取向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素质教育中课程目标的来源与价值取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素质教育中课程目标的来源与价值取向  摘要: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课程目标制约着学校的教学工作。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正确的课程目标有助于素质教育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素质教育的课程目标来源于对学生、学科、社会和自然等方面的研究,在制定课程目标时要充分体现人与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价值取向,体现人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  关键词:素质教育课程目标来源价值取向  一、素质教育与课程目标的含义  (一)素质教育的含义  素质教育从提出到现在,其含义表述虽有多种,但其包含的内容基本相同,即“素质教育是依照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需要,挖掘和发挥学生身心发展的潜能,弘扬其主体性

2、和主动精神,促使全体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从其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个性化的教育。我国自“废科举、兴学堂”以来,一直沿袭着近代划一化、规格化的“工厂型学校”制度,也即应试教育制度,这种教育以追求分数为目标,以单一的评价体系为标准,不利于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也不利于把学生培养成适应未来社会的新人。而素质教育“所关心的是整个的人,而不只是作为产品的人……是富有创造性的生活,而不只是物质生产的生活”。是要培养个性化的全面发展的人。  (二)课程目标的含义6  课程目标是学校教学工作的核心,对教学具有指导性作用。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正确的

3、课程目标有助于“明确课程与教育目的的衔接关系,从而明确课程编制工作的方向,而且有助于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并可作为课程实施的依据和课程评价的准则”。  素质教育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而提出,是对应试教育进行的根本性改革。课程目标由于受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社会需求、对知识性质和价值的认识不同而体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素质教育中的课程目标应体现出人的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  二、素质教育中课程目标的来源  关于课程目标,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提出了三个来源,即对学生的研究、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学科专家的建议。现代教学论认为,除上述三个来源外,还应对自然整体进行研究。素质教育中

4、课程目标确定的依据也应当从这几方面进行考虑。  (一)对学生的研究6  学生是受教育对象,教育中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作为成长中的人,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因此,虽然教育是要把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经验传递给年轻一代,但其有效性取决于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及生理特征等。课程作为教学的关键因素,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及生理特征等,然后才能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合学生接受能力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当然,研究学生不仅要研究其现在,还要研究其将来,研究其现在与将来的不同接受能力,以及如何衔接和培养其能力发展等问题

5、。维果茨基提出儿童发展的“最近发展区”,认为儿童在现有发展水平上经过一定的努力便可达到更高一层的发展,这为课程目标的研究和制定提供了心理学依据。因此,对学生进行的研究,尤其是对学生的兴趣、学生的需要、学生的认知发展、学生情感的形成、学生的社会化过程、学生个性养成以及学习发生的条件等方面进行研究,有助于确定正确的课程目标,实现课程的职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对学科的研究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学习主要通过学校教育完成。学生通过与教师之间信息交流,使新旧知识经验进行整合,最终形成和发展自身的能力与品德。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是各学科的主要内容,学生通过对各学科

6、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等内容的学习,逐步形成与发展相应的能力与品德。在课程编制的过程中,课程目标的确定需要考虑学科功能等方面的信息内容,学科的功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这门学科本身的特殊功能,二是这门学科所能起到的一般教育功能。”学科专家对本学科的知识、技能等内容的掌握具有权威性,因此,确定课程目标时需要听取学科专家的建议。但事物具有两面性,每个学科领域的专家虽然对本学科的知识技能具有更大的概括性与包容性,但大多情况突出自己从事领域的重要性,致使课程过于专业化。因而确定课程目标时,从学科角度来说,应首先考虑本学科对于学生能力与品德形成所需要的最基本、最一般的内容。  (三)对社

7、会的研究6  一般而言,学校为社会培养专业人才,学校通过教育教学等活动将社会文化遗产传递给年轻一代,使知识的再生产得以实现。从个体发展角度而言,个体在出生时,更多地表现出人所具有的自然属性,但正如马克思所说,人“无论如何也是天生的社会动物”。个体需要从自然实体转变为适应社会并促进社会发展的社会实体,人的这一社会化过程需要通过教育实现。个体和社会都需要教育,因此,确定课程目标时需要对社会进行深入的研究,既要考虑社会需求,又要考虑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需求,使学生的社会化过程顺利进行,成长为适应时代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