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感悟文本之美

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感悟文本之美

ID:31191770

大小:102.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7

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感悟文本之美_第1页
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感悟文本之美_第2页
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感悟文本之美_第3页
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感悟文本之美_第4页
资源描述:

《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感悟文本之美》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感悟文本之美  〔关键词〕阅读教学;文本;语言;教学方法;  感悟;赏析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4)  08―0080―01  一、揣摩语言,发现文本之美  《韩军与新语文教育》一书系统阐述了“新语文教育”的原理论,其中之一是“着力于语言”,即强调回归“在言语上下苦功”的传统,这是语文教育的生命所在。教师和学生作为观文者披阅文字,从语言的追溯到作者心中的情感,慢慢融入到作品所描绘的情境中去。借用吕淑湘先生的话来说,就是“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  如执教《孤独之

2、旅》中有这样一句话:“蛋!爸!鸭蛋!鸭下蛋了!”通过调换语序让学生反复朗读,抓住了“先蛋后爸”的语言点,让学生的情感得到沉浸,在语言的反复揣摩中体会到杜小康的惊喜和成长的自豪。这样的品读能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体验到人物的情感世界。  再如《散步》教学中,引导学生品读“但我和妻子都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背上”这个词中的“背”读“bēi”还是“bèi”4?让学生揣摩到底怎么读,有何含义,在反复辨读中学生明确应该读“bēi”。只有读“bēi”,才能读出中年一代奔波劳碌的艰辛,才能读出

3、他们肩上巨大的责任。揣摩语言,让学生真正走进课文,与文本同呼吸、共感动。在读中比较揣摩那些具有点睛意义的字词,感悟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学生揣摩语言的趣味就会愈发浓厚。  刘勰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而入情。”这句话揭示了写作和阅读不同的心理路程,析文入情是归宿,而“披文”是途径。跟作者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学生经历一次情感上的洗涤,对体会文本的魅力可以起到助力的作用。随着语言揣摩的愈发细腻,学生会进一步发现文本之美。  二、推敲文字,发掘文本之美  语言大师朱光潜说:“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精神。”朱先生所说的,就是

4、理直气壮地推敲词语。那么我们学习文学作品,欣赏精彩语段,如何推敲文字?哪些文字值得推敲?这就需要我们有良好的语感,找准文句中的关键字词,因为关键字词往往凝聚着作者的情感。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品味关键字词着手,往往就能找到破解文意的钥匙。比如,以《端午的鸭蛋》中“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一句的赏析为例,上课时笔者试着让学生把“扎”字替换成“戳”、“捅”、“插”、“刺”等词,通过比较阅读,学生从中体会到“扎”字的妙处,深深领悟到汪曾祺平淡而有味的语言精髓。由此可见,在关键处的推敲对于语言的学习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再如,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

5、手掌》诗歌中有这样一句话“4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教学中笔者让学生比较有和没有“该”字的异同,在比较鉴赏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这个“该”字的内涵,它表达了作者的家乡被侵略者占领后彻骨的痛和无限的悲愤。继而引导学生思考“该”字也可加到“这一角”、“那一角”、“长白山的雪峰”、“黄河”、“江南”、“岭南”、“南海”等词的后面,强化了学生对这种情感的深刻体验,将诗人的情感渗透到诗歌的每一个句子中,让学生走入诗人的内心深处。可见,对关键字词的推敲过程,其实也是灵活运用语言的过程,同时也是“和文本说话”的过程。  推敲关键字词离不开文章的语境,因为学生往往读懂

6、了文字的表层意思,却没有读懂特殊语境中的“心灵语言”。可见只有学会反复推敲文字,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文章的言外之意,才能深入挖掘语言的内涵,发掘文本之美。  三、品味领略,体悟文本之美  真正的阅读,是学生、文本、作者之间的心灵对话。教师要善于为学生的阅读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善于调动或补充相关生活经验,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学生要全身心地去品味,全身心地去体悟,真正领略汉语言的独特魅力,形成自己独特的感悟,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一篇好作品,只读一遍未必能理解得透。要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  品味领略是语文教学的显著特点,尤其是新课程实施以来,特别强调让学

7、生在阅读中说出“自己的体验”与“独特体验”,让学生在与文本的碰撞中产生思维的火花。例如,琦君的《春酒》,指导学生品读“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4一句时,引导学生联想拓展,引发学生思考能否把“蜜蜂似的”改成“蝴蝶似的”。学生领悟到之所以把它比作“蜜蜂似的”,是因为蜜蜂采的蜜和春酒的甜味相似,还因为蜜蜂外观比蝴蝶小巧,更能展现“我”的可爱,更贴近生活。  ?笙编辑:刘於诚4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