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感的培养

浅谈语感的培养

ID:31272153

大小:102.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8

浅谈语感的培养_第1页
浅谈语感的培养_第2页
浅谈语感的培养_第3页
浅谈语感的培养_第4页
资源描述:

《浅谈语感的培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语感的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0-0-01  近年来,“语感”在语文教学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以至成了语文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热点。什么是语感?叶圣陶曾经作过明确的界说:对于语言文字灵敏的感觉,通常叫做语感。他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辞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  本文想就对语感的培养问题,谈一点看法。结合本人的工作实践,认为语感的培养可以从以下三个主要方面着手。

2、  (一)培养对字词的感受力  语言是一种表情达意的符号体系,因此,阅读者需要具备系列的专门知识和技能。4  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字词,对文字的社会功能、汉字的字形、词汇的构成、短语的组合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但要培养学生敏锐的语言感受力还远远不够,所以培养语感首先要从字词积累着手。然而积累词语并不仅仅依靠字典、词典,而是在大量的阅读中得到的。这是由语言符号中的特征所决定的。鉴于此,语文教师只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一定数量的词语积累作为语感训练的基础,通过大量的阅读训练,就可以使学生的语汇积累如滚雪球般增多。在课外阅读中,中学生面对丰富多彩的新词语,第一、第二次接触时可能不懂,到十几次甚至

3、几十次接触到时,这个词就比较熟悉了。由于反复接触的这个词不是孤立的,而是连同整个句子一起出现的,学生就记住了十几句乃至几十句具有这个词的句子,掌握了该词的使用规则,这时,对这个词的意义从不懂,至开始有些懂,到完全懂了,这个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变化规律也可以掌握了。如此日积月累,又不易遗忘。  随着阅读量的增大,学生的词汇量会不断增加,语言感受力也就不断得到提高。语感力的提高,又使词汇积累更加容易,就这样,形成了良性循环。  (二)注意意象积累  每一语言符号,都指向特定的事物,代表特定的意义。巴金说:“我写《家》的时候,我仿佛在跟一些人一块儿受苦,跟一些人一块儿在魔爪下挣扎。我陪着那些可爱

4、的年轻生命欢笑,也陪着他们哀哭。”福楼拜在写到包法利夫人服毒自杀时,自己也感到“嘴里有砒霜的味道”。作者的这种全身心投入意象,正是他们情感的契合和感觉的移入。读者凭自己的语感“入境”,情形也往往如此。既然意象活动也始终伴随着创作过程和解读过程,我们就有必要认识意象的性质、特征。  从阅读角度来说,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意象形成的快与慢、完整与否,标志着语言感受力的高下。语言符号是阅读的客体,作为阅读主体的读者,只有头脑中有丰富的意象积累,才能被作品的语词迅速唤起,组合成相应的准确鲜明的新意象。4  对中学生来说,他们的生活阅历有限,正是这一点的局限,大大限制了他们想象力的有效发挥,影响了意象

5、组合的准确性、完整性,即妨碍了语言感受力的发展。所以要提高学生语感力,丰富学生头脑的意象积累,最主要的途径是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另外,养成学生勤于观察生活的好习惯,多欣赏有益的影视也是一种途径。  此外,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提倡先“入”后“出”。高明的教师,总是以精采的开课,引导学生一头扎入;声情并茂的讲述使学生完全沉浸于作品的境界,学生头脑中的相似经验被充分唤起,迅速形成新的意象。然后再带“出”,逐一琢磨,细细咀嚼,难词、难句便会迎刃而解。  综上所述,我们应注重学生的意象积累,并在课堂教学中,得法地利用课文内容有效地激活学生认识结构中的“相似块”信息,使两者耦合、同化、尽力缩小学生认识结

6、构与课文之间的“结构差”,以便迅速形成相应的意象,使语感活动畅通无阻。学生的语感水平也会从中得到提高。  (三)强调诵读  古今学者十分强调“因声求气”。周振甫先生认为:“作者由气盛决定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读者则人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中求气,得到了气,就能体会到作者写作时的感情”。叶圣陶先生也曾强调,对现代的“美文”,应重视“美读”。中学阶段,学生不大可能再像小学时那样去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语感力发展常呈停滞趋势。充分利用早读时间,强调诵读,无疑是一条有效地提高语感水平的捷径。4  总之,语感象一股流水,教师通过对学生的阅读训练,增大它的流量;也有必要导引它流向既定目标,而不致使其随处漫流,

7、从而影响它的冲激力。敏感的语言感受力是阅读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当语感顺利完成向写作迁移时,才算真正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4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