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戏剧翻译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戏剧翻译

ID:31396409

大小:10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9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戏剧翻译_第1页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戏剧翻译_第2页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戏剧翻译_第3页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戏剧翻译_第4页
资源描述: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戏剧翻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戏剧翻译  摘要:明末著名戏剧家汤显祖创作的《牡丹亭》,是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一部不朽的杰作。本文拟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对汤显祖《牡丹亭》的两个英译本进行对比研究,从文化意象、韵律、修辞三个方面分析译本,发现不同的译本,所侧重的内容点不同,采取的翻译策略也不相同,要根据其特定的语境采取合适的翻译策略。通过这样的分析探讨,从而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继承与发展,帮助外国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的戏曲文化。  关键词:《牡丹亭》戏剧翻译接受美学  一、引言  中国古典戏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极富魅力的

2、艺术表演形式历来为人民所喜闻乐见。《牡丹亭》,又名《还魂记》,是16世纪中国杰出戏曲家汤显祖的代表作,共五十五出,描写了大家闺秀杜丽娘和书生柳梦梅的生死之恋,热情歌颂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和强烈要求个性解放的精神。汤显祖一生共创作过四部传奇,其他三部分别为《邯郸记》《南柯记》和《紫钗记》,因其四部传奇皆与梦紧密有关,故这四部传奇合称为《临川四梦》。  《牡丹亭》以精湛的语言,深刻的思想和高超的美学艺术,受到文人墨客的高度赞誉,因此,从美学角度分析该作品是非常有价值的。《牡丹亭》最早的译本是1939年阿克顿选译

3、的“春香闹学”,汉学家Cyril4Brich(白芝)于1980年出版了全译本;中国译者张光前、汪榕培分别于1994年和2000年出版了该剧的全译本;许渊冲父子随后也出版了《牡丹亭》的全译本,本文拟选取汪榕培以及白芝的两个译本,从接受美学视角探讨对比分析各自对原文文化和美感的传递特点。  二、理论背景  (一)理论介绍  20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是“接受美学”(ReceptionalAesthetic)这一概念兴起的重要时期。“接受美学”又被称为“接受理论”。“接受理论”是由德国的康斯坦茨学派提出的,它确立了读者

4、在翻译过程中的中心地位,“在接受美学看来,读者对文本的接受过程就是对文本的再创造过程,也是文学作品得以真正实现的过程”(周宁,1987)。最主要的两个代表人物就是姚斯和伊瑟尔。姚斯的期待视域,其主要理论来源于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它所指的是“所谓的期待视野,包括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同时也包括人们的直觉能力和接受水平等”。(周宁,1987)伊瑟尔的文本召唤结构,其主要理论来源于罗曼英加登的现象学,在伊瑟尔看来,“文学文本是在读者阅读过程中才现实地转化为文学作品的,文本的潜在意义也是由于读者的参与才得以实现的

5、”(朱立元,2004)。  (二)研究现状  接受美学进入中国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7年,周宁、金元浦翻译的《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作为李泽厚主编的“美学译文丛书”4之一,其中收入了姚斯的代表作《走向接受美学》。陈文忠的《文学美学与接受史研究》是文学接受史研究的专论,在这本著作中,建立了文学接受史研究的理论体系,提供了可操作的方法,对经典作品和经典作家的接受史研究产生了广泛影响。由此可见,接受美学作为一种思潮,至今仍是影响巨大且深远的,它所开创的文学、美学研究的新思路、新方法,是一直值得被研究探讨的。在中国知网上,对

6、《牡丹亭》译本的研究共有114篇,但涉及到接受美学的文章却为数不多,目前看到的有杨佩的论文(2013)利用接受美学理论对汪榕培译本的分析,而对几个译本对比的期刊论文有三十余篇左右,涉及接受美学的却没有,因此本文拟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对《牡丹亭》的两个英译本进行研究,分别从文化意象、韵律、修辞三个方面分析译本,使译本更好地传达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为更多读者所接受。  三、《牡丹亭》英译本对比分析  (一)文化意象  文化意象与戏剧的关系也是十分密切的。中国的古典戏剧在内容上,大部分都接受了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戏剧家们在创造戏

7、剧时引入了大量的文化精髓,使文本文化底蕴十分浓厚。这也就给译者进行翻译时,提出了难题,怎样进行翻译,才能既保留原文的文化底蕴,又能够被西方读者所接受呢?  (1)(柳梦梅):敢甚处里杨曾系马?  白译:Insomeformertimeandplace,didwe  “Tieoursteedsbeneathgreenaspen”?  汪译:Areyouanoldacquaintancetoseemenow?  这是柳梦梅问杜丽娘的一句话,他在想他们是否在哪里曾经见过面。4“敢甚处里杨曾系马?”是具有中华文化内涵的词语。在那

8、个年代,未出阁的女子都是只能待在闺房里的,因此译成在哪里相遇过就有点不合乎当时的逻辑了,白译采用了直译的方法,直接译成了在以前的某个地方,所以是不太恰当的。而汪译则采用意译的手法,没有直接把地点译出,这是符合原文文化内涵的,也是为大众所期待看到的。  (2)(陈最良):“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白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