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学生珍视个人感受的习作素材积累

漫谈学生珍视个人感受的习作素材积累

ID:31451431

大小:10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10

漫谈学生珍视个人感受的习作素材积累_第1页
漫谈学生珍视个人感受的习作素材积累_第2页
漫谈学生珍视个人感受的习作素材积累_第3页
漫谈学生珍视个人感受的习作素材积累_第4页
资源描述:

《漫谈学生珍视个人感受的习作素材积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漫谈学生珍视个人感受的习作素材积累  摘要: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习作需要写出真情实感,小学生在习作中能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需要教师做大量又比较实质性的工作。一线教师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已开始进行草根化且具有实践性意义的研究。  关键词:个人感受素材积累策略思考  对于小学生的习作,大都要求学生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事、人、景,但学生偏偏不能写出比较像样的东西。小学生在习作过程中显得比较苦闷,因为他们根本不能做到行云流水。如此局面总让我们不能在规定习作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当然也显得比较尴尬。为什么这样?经过与学生的接触,无米下锅是学生苦闷的根本原因。对此,教师必须关注学生在珍视个人感受上积

2、累习作素材。  一、珍视个人感受的习作素材积累需求学生广泛观察4  我们所教的学生其实已经是相当见多识广的了,绝大多数学生外出游览的机会相当多,美好的自然、美丽的山川、生动有趣的动物,不少学生都尽收眼底。但我们必须思考的是,学生游览的大都超过学生的感悟水准,毫不夸张地说,成人的世界不是小学生喜欢的世界。由于他们的思想跟成人极不相似,因此他们追求的世界当亦与我们成人有别。虽然小学生随着自己的父母亲外出旅游已经见多识广,但都是些走马观花式的见多识广,或者就是囫囵吞枣式的见多识广,根本没有能够在幼小心灵里烙下深深的印记。如果要学生写自己随父母亲旅游的那些见多识广,不可能写出子丑寅卯,即使写出点点

3、滴滴,也只是比较流水地写出自己见到的什么,至于是什么样的根本不可能理解。因此,从相关意义上说,小学生的广泛观察我们不需求远,也不需求那些比较壮美的景致,就像人们礼佛一样,只要求得心到,缘何需要去大庙。所以,老师最好引导学生观察一些其最喜欢观察的人、事、景,引导学生多从身边的人、事、景观察起。平时的引领,令我感到兴奋的是学生对身边的事还是极有兴趣的。譬如,语文课堂教学中,突如其来从窗外飞进一只鸟儿,孩子们是怎样的感觉?孩子们将会极有乐趣,谁不想看个究竟?这就是学生想看的,如果让学生将这鸟儿飞进教室的过程看个透,那学生看时充满乐趣,写时更显快感。  二、珍视个人感受的习作素材积累需求学生自主观

4、察  我们大都都有这样的感觉,小学生现在的生活非常单调和封闭,学习时期就是比较简单的两点一线,从学习到家庭,再从家庭到学校。无论是从家到学校,还是从学校到家,孩子们都是“快步如飞”,根本无暇顾及那美丽的自然。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在竞争非常激烈的时段里,谁想让学生输在起跑线上?在学校不是读书就是做作业,回到家里更是如此,孩子们在小小的房间里埋头读书,“潜心”思考,完成没完没了的试题。这就告诉我们,学生的观察时间少得不能再少,能够观察的空间也是小得不能再小了。久而久之,学生将形成一种观察的惰性。对于小学生的习作,首先是理顺习作与观察的关系,把学生自主观察习惯的养成作为学生习作的基础工程抓好和抓

5、实。不应当完全饱览学生的观察过程,而应当养成一定的习惯。不完全需要在学校,而应当是学生能涉猎的所有空间;不仅让学生观察那些漂亮的物、善4好的事、美丽的景,还应当包含自然界的千千万万,地上的禽兽、天空中的云鸟、河里的鱼虾,这些都属于学生观察之列。只有让学生平时什么都观察,也只有让他们经常性地观察自然界所有,他们心里才会装满新奇。小学生只有在接触众多飞禽走兽、稻麦蔬菜、花草树木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起人间真情,与自然的和谐亲近,在珍视个人感受的基础上积累更为丰富的习作素材。  三、珍视个人感受的习作素材积累需求学生创新观察  平时阅读教学,总期望小学生有创新地感悟。因为大家都想在阅读感悟中出现一些“

6、哈姆雷特”,阅读教学实践比较有意义地告诉我们:让学生实现真实意义上的创新阅读,总会出现一些比较令人感动的“哈姆雷特”。珍视个人感受的习作素材积累十分需求学生形成观察意义上的创新。就像语文阅读一样,不但要看表面的语言文字,而且要看内在的文学意义,还需要看深层的文化意义。应当说小学生的观察创新是有很大可能性的,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对小学生而言都是比较新奇的,只要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世间万物就可以在小学生眼里变得千奇百怪,色彩也会变得璀璨斑斓。对于小学生的观察,要想达到比较创新的要求,不要对学生进行过多引诱,那样会限制学生想象。对于学生的创新观察,应当充分思考的是让学生就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交流,学生

7、之间的交流将十分绘声绘色;引起学生之间比较激烈甚至相当强烈的争辩,小学生之间的争辩虽然质量不是很高,但最起码可以让学生实现大量语言输出锻炼,创新观察效果将实现完全意义上的不言而喻。  参考文献:  [1]祁智.剥开教育的责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4  [2]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长沙:岳麓书社,2003.4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