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浅议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ID:31499924

大小:104.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1-12

上传者:U-9946
浅议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_第1页
浅议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_第2页
浅议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_第3页
浅议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_第4页
浅议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议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浅议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一、数学情境创设的定义  数学情境是从事数学活动的环境,产生数学行为的条件。从它提供的信息,通过联想、想象和反思,发现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内在联系,进而提出数学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同时还伴随着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其表现为对新知识的渴求,对客观世界的探索欲望,对数学的热爱等。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的教育环境,是这次课改能否真正实施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数学情境创设的理论依据  《课标》指出:实现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创设数学情境能促进学生产生惊异和欣喜的心理氛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在使学生愿创新、敢创新、爱创新的同时,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特点,为创新思维提供不竭的动力,实现创新能力的发展与提高。  三、数学情境创设的方法  (一)基于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情境创设5   教师在进行新课教学之前,应该认真分析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和启发学生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进行对比和同化,从根本上搞清知识的形成脉络。如在学习相似三角形的知识之前,先让学生复习全等三角形的相关知识;而在研究圆和圆的位置关系之前,可以先引导学生复习点和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在学习弧长和扇形面积公式时,先让学生回顾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再如,在讲授比较线段长短的知识之前,我们可以先播放汽车站售票员常常通过比较小朋友的身高与墙上所标的1.1米、1.4米的红线来决定是该售半票还是该免票的视频。这样,学生就会在极其熟悉的教学情境当中开始进入新课的学习,思绪容易打开,学习兴趣也更加浓厚。  (二)通过列举生活生产中的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起源于生活,最终又服务于生活。脱离了生活的数学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所以我们应该在平时数学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例如在讲怎样租车、哪种灯省钱、怎样调水等具有实际应用性质的问题时,我们要精心创设情境,逐步引导学生认真分析各个数据之间的关系,从而捕捉不同问题之间的共同因素,进而建立贴近实际的数学模型,让问题转变为数学表达式并得以解答。再如在讲授圆的定义时,我们可以创设如下的问题情境:自行车、汽车的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的而不是方形的?在学习用频率估计概率时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王伯伯的鱼塘里有许多鱼,请你想一个办法,估计一下鱼塘里大约有多少条鱼?如此一来,学生就会将实际问题与所学知识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对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认识得更加透彻,学生亲身经历了数学的建模过程,他们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然也就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三)让学生在数学实验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5   就数学本身而言,其内容是非常有趣的,对人的思维能力也是极富挑战性的。如果将数学融入到学生动手加动脑的实践活动中去,让学生经历实验、观察、猜想、交流、推理验证的过程,学生心灵深处的探究欲望就会被有效地激发出来。  比如,在讲授有理数的乘方时,我们可以展示一张大报纸,让学生猜想可以对折多少次。学生一般都会回答可以对折几十次,甚至有的学生还会回答可以对折上百次。我们对他们的答案不要有任何的评价,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经过动手发现,在折叠到第七次之后就很难再次折叠了。这时学生会大惑不解,这时我们随机引导学生对折叠过程中报纸的厚度和面积进行计算,会发现:在折叠次数增加的同时,报纸的厚度会以等比级数地增加,报纸的面积也是以相应的比例减少。所以,把报纸折到第九次时所需要的力比一次对折512张报纸还要费力!这样,让学生在动手折纸中对与乘方有关的知识有了比较深刻的印象。再如,在讨论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时,教师先让每个学生在纸上画一个三角形,使其两条邻边分别为5cm和3cm,并且边长为3cm的那条边所对的角为30°,然后把三角形都剪下来,以小组为单位,看看这些三角形是否能重合。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比较,学生很快明白“ssa”不能作为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而且记忆深刻,终生难忘。  (四)在对数学知识进行对比、类比和联想的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5   作为一门自然学科,数学知识本身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其中也有许多相似的知识点,只有不断地对数学知识进行前后联系、对比、类比和联想,才能真正认清数学学科的内在脉络。而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对比、类比和联想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创设数学问题情境的过程。例如,三角形的角平分线知识是放在三角形的中线之后出现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展开对比和类比,进而联想出三角形每个内角的平分线与对应的底边也会有交点,于是引出角平分线的概念,随后就可以展开探究三角形角平分线的性质。讲完角平分线的性质后,在讲线的垂直平分线时,由角平分线的性质联想到线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再通过类比,得到线段中垂线性质的证明方法。  (五)在对数学典故进行回顾的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的发展过程本质上就是人们对数学科学进行研究的过程,数学发展史上的名人轶事或历史典故有的反应了数学的本质,有的则反应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讲述数学典故或名人轶事,使学生深刻理解数学知识的同时,还使学生的数学审美能力得以提高。如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测量金字塔高度的历史典故,让学生在如何测量的疑问当中完成一节课的学习。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这对新课程改革有很好的推进作用。因此,要想更好应用情境教学,我们必须不断审视我们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树立新的人才观、质量观、课程观。在反复实践中,改变学习方式,真正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能力,全面提高数学教学水平。  【作者简介】5   王义有,男,汉族,大专学历,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数学教学。重要荣誉:本文已收录到教育理论网。5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