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生原点出发寻找数学教学基点

从学生原点出发寻找数学教学基点

ID:31638075

大小:59.01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16

从学生原点出发寻找数学教学基点_第1页
从学生原点出发寻找数学教学基点_第2页
从学生原点出发寻找数学教学基点_第3页
从学生原点出发寻找数学教学基点_第4页
资源描述:

《从学生原点出发寻找数学教学基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从学生原点出发寻找数学教学基点【关键词】数学教学原点基点【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文章标号】0450-9889(2013)05A-0087-01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个体学习的过程,既是一个将外部信息不断整合到业已生成的图式结构中的过程,又是一个根据外部信息不断改变业已生成的图式结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业已生成的图式(原点)会对新学习的内容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任何脱离学生原点的教学行为都无法取得预期效果。为此,我们在进行教学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已经生成的图式结构,让学生“新学习”的过程有个“依靠”。而为了实现学科教学与学生认知发展之间的“无痕”

2、转化,我们应多角度、多层次地探求纵向发展、横向贯通的“链接点”,最终实现学生的学习由外在要求驱动向内需性发展。、从学生的情感态度出发,寻找自主探究的起点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此,当我们组织教学时,应基于学生的情感态度,遵循学生感知世界的视角来组织教学,让学生在一种喜闻乐见的氛中进行自主探究,主动分析,自我建构,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起点。例如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统计与概率》内容的教学。该课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理解事物发生的随机性,以及运用发生的概率来预测事物发展的动向。为了让学生从情感角

3、度悦纳这一知识,笔者在教学时,从学生喜爱的摸球游戏入手,将他们带入自主探究的境地。首先将标有"1、2、3、4、5、6”数字的乒乓球置入口袋,接着以游戏的形式来摸球、猜球。当学生的情感融入这一游戏时,我再以"怎样才能一定摸到3号球”为话题,让学生展开探究。当学生提出“多放几个3号球”“将其全部换成3号球”的想法后,我没有急于公布答案,而是激发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这种以学生情感态度为教学起点的做法,因让学生在自己最近发展区体验和理解"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以及认识"预测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应用价值,而显得更接近学生和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二、从学生的知识基础

4、出发,寻找知识教学的原点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我们的教学只有基于学生的生活经历,基于学生的知识基础,才能取得预期效果。为此,我们在教学前,要了解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了解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联系,找准学生"现有水平”和“可能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从而实现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出发,找到知识教学原点的希冀。例如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教学。此处教学内容既是“除法”教学中的重点,又是难点,因为这部分教学内容不仅涉及“被除数”“除数”“商”三个刚被学生接受的概念,还包含着“变化”的数学思想。那么如何实现以学生知识基础为教学原点的希冀呢?在教

5、学时,笔者首先考量学生的学习现状、分析他们的知识基础。接着,以学生已掌握的“被除数”“除数”和“商”三个概念为抓手,通过场景再现的手段出示“两个一样的大蛋糕,一个由几个人分,另一个由十几个人分,结果会怎样”的画面。由于学生们已了解''被除数”“除数”“商”三个概念,以及日常生活中分蛋糕的做法,因此,学生在此画面出现后,就能较为清晰感知这样一个规律:吃蛋糕的人数不一样,结果大家吃的蛋糕大小也不一样。再接着,笔者以学生的感知为依托,将“被除数”"除数”“商”融入分蛋糕的场景中:将蛋糕看作被除数,将参与分蛋糕的人数看作除数,将每人分到的蛋糕看作商。由于教学基于学

6、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历,学生就自然而然地理解“人数(除数)一样,蛋糕越大(被除数越大),结果越大(商越大)”这个规律。三、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寻找思想生成的承点曾如著名的米山国藏所言:我们走向社会后,能够留在我们脑海深处的是数学的思维、数学的方法以及数学的思想。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理应作为数学教学的最高追求。然而对于一个抽象思维还不健全的小学生来说,如果不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就进行抽象的思想概括,不仅不能使学生受益,反而会迷惑学生。为此,我们在进行数学思想渗透时,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并以此为思想生成的承接点。例如,《找规律》之“间隔排列”的教学。

7、从教学内容的挖掘来说,这一内容不仅包含各种各样的间隔排列现象,还蕴含着一些数学思想,如对应、穷极思想。为了让学生从规律表象中获得深层的数学思想,笔者在教学时,摒弃'‘加一”“减一”“不加不减”等死教条的做法,而是基于学生的认知规律,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间隔排列的树木,帮助学生感知“一一对应”的思想,如将第一棵杨树,与随后的柳树组成一个配队,这样,不管它们后面有多少组配队,只要记住前面是杨树,后面是柳树,它们的棵数就是相等的。当我们基于学生的认知规律来阐释“一一对应”的思想时,学生就会因符合自己的认知规律而倍感轻松。(责编林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