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课业负担测评模型的构建研究

学生课业负担测评模型的构建研究

ID:32377337

大小:442.01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2-04

学生课业负担测评模型的构建研究_第1页
学生课业负担测评模型的构建研究_第2页
学生课业负担测评模型的构建研究_第3页
学生课业负担测评模型的构建研究_第4页
学生课业负担测评模型的构建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学生课业负担测评模型的构建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第41卷第3期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5月Vol.41No.3JournalofSouthwest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May,2015DOI:10.13718/j.cnki.xdsk.2015.03.010学生课业负担测评模型的构建研究∗———以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为例宋乃庆,杨欣,王定华,朱德全(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重庆市400715)摘要:我国中小学“减负”很重要,但很难,除了突破考试文化的束缚,改革考试评价与录取,还应积极开展课业负担的定量研究,构建可量化、可操作的学生课业负担测评模型,以及用于监测评价的课业负担常模,以此科学推进“减负

2、提质”.本文在构建课业负担操作性定义的基础上,通过对4省市、1350名被试的抽样调查,初步构建了学生课业负担的测评模型.其中,675名被试用于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到的课业负担测评模型包括成绩压力、课业难度、精力消耗和课内学习任务四个维度,合计14个指标;675名被试用于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课业负担测评模型拟合良好;课业负担各维度与睡眠时间、学习成绩有轻微的负相关,与厌学倾向有中等程度的正相关,说明该模型具有良好的测量学性能,可作为学生课业负担的测评工具.关键词:课业负担;测评模型;构建研究;义务教育中图分类号:G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G9841(2015)03G0075G0

3、7我国政府对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以下简称“减负”)这一问题的重视程度是罕见的.不仅几代最高领导人都对其作出过重要批示或讲话,而且从教育部到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为解决这一问题先后出台过成百上千的政策文件.但时至今日,中小学“减负”仍感任重道远.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形成因素很多,如传统考试文化、就业压力、高考指挥棒、过分强调知识传授的教育方式等.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我国千百年来形成的考试文化造成了社会与学校都以考试分数排序、“定乾坤”、选人才.同时,为了维护社会公平、教育公平,我国的中高考也不得不用考试分数来确定录取,导致学生往往为了取得更好的名次或分数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机械重复学习

4、.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在考试评价录取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尝试,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要以此彻底解决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仍然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渐进过程.近三十年来,随着现代教育测量理论与技术的深入发展,通过教育测评建立的各种数据库,为不少国家监测教育系统的状态和变化趋势,发现潜在问题并指明解决方向,以及判定目标是否达成[1]等方面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与决策.换言之,通过对教育问题的测评、监测与督导提升教育质量,已经成为当前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这也为我们解决课业负担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考.有鉴于此,“减负”一方面需要突破考试文化的束缚,改革高考、中考的评价与录取,另一方面需要积极构建可测量、可操作的

5、学生课业负担测评模型,并以此建构可监测评价的课业负担常模,从而科学推进“减负提质”.为此,本文在构建课业负担操作性定义的基础上,依托课题组对全国20个省市、400余所中小学、20098名中小学生、3836名学生家长、3766名教师的前期调查,尝试通∗收稿日期:2015G02G25作者简介:宋乃庆,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2011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中国义务教育发展报告”(11JBGP018),项目负责人:宋乃庆.过进一步的实证研究构建学生课业负担测评模型,以期推动我国中小学“减负”的监测与督导工作.一、课业负担的操作性定义时至今日,尽管研

6、究者从各自不同的角度与领域对课业负担进行了大量的阐述,但对课业负担这一概念仍然缺乏统一认识,尤其是面向实证研究的操作性定义.为了对课业负担这一抽象概念进行定量研究,需要重新对其内涵构建可观测、可测量、可操作的定义.鉴于此,本文从我国中小学[2]实情出发,尝试运用教育学研究中的概念分析,从课业负担的词源与已有定义出发,对其内涵进行操作性定义.(一)课业负担问题的由来与演变在我国教育研究领域内,“课业负担”首次被提出是在1954年发表在«人民教育»的«积极设法消除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一文中.该文提出要响应和执行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学习好、身体好、工作好”的指示,并将课业负担概括为“学生所背负的课程负

7、担以及生理负担”.那一时期,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主要原因是一些地区过于激进地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成绩,加之非学业性社团活动过多,致使学生正常学习受到严重干扰.也正是从这个时期,我国基础教育受到凯洛夫«教育学»中教[3]学论的影响,更加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授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尽管此举在相当长时间内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它也逐渐成为我国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一个重要原因.当1977年高考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