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飞心情美化课堂

放飞心情美化课堂

ID:32562068

大小:60.3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2-12

放飞心情美化课堂_第1页
放飞心情美化课堂_第2页
放飞心情美化课堂_第3页
放飞心情美化课堂_第4页
资源描述:

《放飞心情美化课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放飞心情美化课堂横县平马镇中心学校----王小英翻开小学语文课本,其文大多为几经筛选的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不仅内容丰富多彩,而且语言规范精美,每篇文章都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美的窗口。新时代的学生已不再是要填满知识的容器,而是一支支需要点燃的火把,我们要做点火者而不是灭火人。故在教学中,我们要透过这一美的窗口,让学生从中得到美的熏陶。一、赏文悟意,感知绚丽迷人的自然之美。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不乏赞美自然风光之文,教学中,教者可与学生在共赏其文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去遨游广袤的太空,欣赏雄伟壮丽的名山大川,深入领略大自然的美好风光。如《草原》的“一碧千里

2、而并不茫茫”;《可爱的草堂》那如诗入画、情趣逗人的场景;《北大荒的秋天》中的“大豆摇铃千里金……”大自然是儿童理性的永恒之泉,是美的发祥地,在那里,孩子们可得到美的启迪。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对这美景也赞不绝口,流连忘返,那么,你的心也将开放出高尚的、美的花朵。”如果教育者不能很好的利用这些绝美的文章,让学生在其幼小的心灵摄下美的画面,并激发其爱美的热情,那终将会给孩子及我们自己留下终身遗憾。因此,我在教学中尽力指导学生读文、激情、入境、感美。1、巧设导语,引发激情。但凡美文,字里行间都洋溢着浓郁的情感,故教者必须在起始课中创设情景,

3、为学生充分感知课文服务。如在教学《九寨沟》一文时,我便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同学们,我们的祖国花园般美丽,有连绵起伏的高山峻岭,有白浪滔天的万里大川,也有一望无际的沃野良田,美不胜举。其中有一素称‘人间仙境’的地方,它吸引着诸多中外游客流连忘返,那就是九寨沟。”继而展示课件。学生因受导语之感化,加之课件的独特魅力,其内心亦随文中精妙语言之描绘,飞进了神秘的九寨沟,去欣赏那美丽的景致,从而感受了美。2、细读揣摩,激情入境凡为美文,朗读时赞美之情便会油然而生,其声亦美,其情亦真,美的画面也在眼前展示。如《西湖》一文的第二节写道:“站在柳丝轻拂

4、的西湖边上放眼远眺,只见西湖的南、北、西三面都是层层叠叠、绵延起伏的山峦,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山淡,真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一群群白鸥飞掠过湖面,在阳光下一闪一闪的,好看极了。”细读此段,顿觉动静结合绝佳,色彩斑斓尤甚。其中“飞掠“一词给恬静的山水画面增添了几多生趣。尤其是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在老师的点拨下诵读着,品味着,最终进入绝美的境界里,审美意识倍增。再如《井》一文,学生通过细读全文就能得出井水之“清、甜、凉”三大特点,再细品“新鲜的红李子被井水渗得冰凉,咬在嘴里,又酸又甜,还有一股清气,那冰凉可

5、口的滋味,叫人一辈子也忘不了。”一段文字,深感井水为人们带来无穷的益处,受到人们的啧啧称赞。“井”不美,但井绳磨出的印痕,“井”的品质却永烙于人们的心中。3、换位移情,激发联想。《五彩池》是一篇诗情画意绝美的佳作。在教学中,为让学生能充分感知作者创作时的心境,我便设计了“移情换位式”的问题:“假如你看到五彩池的美景会怎么想?怎么说?”通过激发联想,学生纷纷用自己的想象,表达了对五彩池的感受,从而与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实现美感共振。4、创设情境,架桥引路。小语教材内容大都生动有趣,画面鲜明,如不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学生生吞活剥,定会产生“水

6、牛吃荸荠,食而不知其味”的负面效果。尤其是古诗词的教学更是如此。故在教学中,教者必须设法创设一定的情境,架设一座通往学生心田的桥梁。大家都知道,古诗词之美主要表现在他的形式上,它在意境的体现上,主要通过句式和韵律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种错落有致的形式之美。故在教学中,我主要利用多媒体来强化感知效果,让学生充分体味其音韵美、形式美和意境美,实现与作者的心灵撞击。如杜牧的《山行》一诗,其诗凝炼含蓄,学生难以理解和朗读好。为此,我便抓住其音韵美的特征,教给学生朗读方法。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再以媒体动画及声响效果进行强化训练,学生边看图片边跟着朗读

7、,在色彩斑斓、形象生动的图片感染下,在悦耳动听、和谐舒适的乐声中,学生对“石径”、“白云、”“人家”、“霜叶”等景物都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古诗中的意境、诗句的停顿,语速的快慢等都产生浓厚的兴趣,诗中美的“情、意、境”等都在学生心田上刻下深深的印记,终身难忘。因此,笔者认为,运用多媒体教学古诗词,可以将抽象的文字符号变成直观的形象,这一“桥梁”的架设,让学生眼观其形,耳闻其声,心悟其境,从而受到美的熏陶。5、入境动情,整体感知。每篇课文教学结束时,教者往往会让学生整体感知全文,而此时如能把握得当,设计巧妙,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九寨沟》

8、一文学习后,我便要求学生一边聆听配乐朗读,一边闭目想像着文中的画面,然后将想到的讲给全班同学听。音乐刚结束,同学们纷纷举手,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了一座座连绵不断的高山,山上一片绿色,山的高处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