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鲁人版)必修5同步练习题:第3单元6唐诗三首训练-落实提升

高中语文(鲁人版)必修5同步练习题:第3单元6唐诗三首训练-落实提升

ID:32760783

大小:57.8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2-15

高中语文(鲁人版)必修5同步练习题:第3单元6唐诗三首训练-落实提升_第1页
高中语文(鲁人版)必修5同步练习题:第3单元6唐诗三首训练-落实提升_第2页
高中语文(鲁人版)必修5同步练习题:第3单元6唐诗三首训练-落实提升_第3页
高中语文(鲁人版)必修5同步练习题:第3单元6唐诗三首训练-落实提升_第4页
高中语文(鲁人版)必修5同步练习题:第3单元6唐诗三首训练-落实提升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鲁人版)必修5同步练习题:第3单元6唐诗三首训练-落实提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阶段5训练-落实提升(课堂回馈即时达标)1.下列词语中对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开国何茫然(吋间悠远)••B.扪参历井仰胁息(扪,触摸;参、井均为星宿名,相传为蜀、秦的分野)•••C.凋朱颜(使……凋谢,这里指憔悴)■D.以手抚膺坐长叹(双腿)■【解析】D项,膺:胸。【答案】D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其险也若此•其闻道也亦先乎吾■B.胡为乎来哉■浩浩乎如冯虚御风■C・黄鹤Z飞尚不得过■欲勿予,即患秦兵Z来■D.剑阁峥蝶而崔嵬蟹六跪而二螯【解析】A项,“也”均为语气助词,用于句中表舒缓语气。B项,“乎”前一句是语

2、气词,可译为“呢”,后一句是形容词词尾,译为“……样子”。C项,“之”均为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项,“而”均是连词,表并列。【答案】B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词义古今相同的一项是()A.地崩山摧壮士死••B.望帝春心托杜鹃••C・只是当时已惘然••D.无边落木萧萧下••【解析】A项,古狡:年轻强壮的力士。今狡:豪壮而勇敢的人。B项,古义:伤春之心。今义:思慕异性的心情。C项,古义:惆怅的样子。今义:失意的样子。【答案】D4•下列各句屮,加点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A・朝避猛虎■B.庄生晓梦迷蝴蝶C・问君西游何

3、时还D.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解析】A、C、D三项,均为名词作状语;B项,名词作动词。【答案】B5.名句默写。(1)李白在《蜀道难》屮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如引用“五丁开山”一神话的句子是“,”o(2)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融夸张与神话为一体,描述上有高山接天,下有河川曲折,写出了蜀道艰险的名句是“,”o(3)在《登高》中,杜甫看到峡江秋景,百感交集,以“,”两句抒发自己漂泊异乡、年老多病的无限感慨。(4)杜甫在《登高》中写自己备尝艰难潦倒之苦,两鬓口发日多,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的句子是“,”。(5)古代文人擅长借典故寄托情

4、思,李商隐《锦瑟》中借鮫人泣珠和良玉生烟的典故抒写世间风情迷离恍惚,可望而不可至的感受的两句是a”,O(6)李商隐在《锦瑟》中以“,”两句来表现事在当初,就早已先知先觉,却无可奈何,待今日回忆始感无限惘然,寄寓了心中的难言Z悲。【答案】(1)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3)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4)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5)沧海月明珠有泪蓝HI口暖玉生烟⑹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阅读《蜀道难》,完成6〜9题。6•诗的开头分几层叙述蜀道的来历?【解析】首先要确定诗歌的哪些句子说的

5、是“蜀道的来历”,从诗句的意义上看,从开头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即是“蜀道的来历”,然后根据诗句的意思进行概括即可。前几句解释为“蚕丛和鱼凫是古蜀国的帝王,他们开国的事业何等茫然。从古到今四万八千年,秦蜀二地从不通人烟。西面太白山上只有鸟飞的路线,可以通往蛾眉山巅。多少壮士在地裂山崩中死去,然后才有一条天梯似的栈道互相钩连”。【答案】分三层:第一层叙述蜀地亘古闭塞的状况。第二层描述秦蜀间崇山峻岭的地貌,是闭塞的原因。第三层叙述蜀道由来,以神话表现劳动人民开凿蜀道时的悲壮惨烈,可歌可泣。7.重点写“青泥”有何作用?【解析】作者重点写蜀道的“难”

6、,写“青泥”同样是为展现蜀道的险服务的。这也是人们“扪参历井”“坐长叹”的主要原因。【答案】“上有”等四句是从“面”上即整体上写蜀道之难;“青泥”等四句写的是“点”,即青泥岭的情况。诗人着重描写青泥岭曲折盘桓、随山萦回的险道和险峻的山势,尤其是人们手扪星辰、紧张屏息、抚胸长叹的惊惧惶悚,表现了蜀道之难。8.“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这儿句与“连峰去天不盈尺……碌崖转石万壑雷”这几句是否重复?【解析】分析不重复的原因时要从诗句所使用的手法、所描绘的景物的特点、所体现的人物的感受以及它们与下文的关系等角度入手。【答案】不重复。虽然都写

7、了山川的险峻,但前者是静态描写,而后者是动态描写,且配合着万壑雷鸣般的轰响,形成排山倒海的震撼心魄的气势;前者点面结合,后者全面概括;前者写人的感受,以表现山峰特别是青泥岭的高峻,后者写山川奇险,是为了渲染惊心动魄的气氛及给旅人造成的心理震撼,为“嗟尔远道之人”张本,为第三段写社会环境险恶做铺建。9•诗人给“畏途”营造了怎样的气氛?【解析】可以结合诗歌中景物描写的句子来分析。如“愁”“悲鸟”等词语。【答案】“但见”“又闻”句渲染了凄清恐怖、幽静孤寂的气氛,“连峰”四句渲染了令人心胆俱裂的惊险气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