腓肠外侧动脉穿支与腓肠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的解剖研究及临床应用

腓肠外侧动脉穿支与腓肠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的解剖研究及临床应用

ID:32849271

大小:6.96 MB

页数:39页

时间:2019-02-16

腓肠外侧动脉穿支与腓肠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的解剖研究及临床应用_第1页
腓肠外侧动脉穿支与腓肠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的解剖研究及临床应用_第2页
腓肠外侧动脉穿支与腓肠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的解剖研究及临床应用_第3页
腓肠外侧动脉穿支与腓肠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的解剖研究及临床应用_第4页
腓肠外侧动脉穿支与腓肠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的解剖研究及临床应用_第5页
资源描述:

《腓肠外侧动脉穿支与腓肠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的解剖研究及临床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河北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腓肠外侧动脉穿支与腓肠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的解剖研究及临床应用姓名:张华星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外科学指导教师:邵新中201203中文摘要腓肠外侧动脉穿支与腓肠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的解剖研究及临床应用摘要目的:本研究在尸体标本解剖的基础上,观察测量腓肠外侧动脉穿支与腓肠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的解剖位置关系,从而设计一种二者联合为蒂的肌皮瓣,并通过临床应用来观察此联合蒂肌皮瓣的临床效果,以期为I临床修复髌前及胫骨上端皮肤及软组织缺损设计一种皮瓣修复的新方法。前人对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及腓肠肌血管的显微解剖、造影和腓

2、肠神经营养皮瓣、腓肠肌肌皮瓣的基础及临床应用研究已有大量文献报道。但是通过临床实践发现,对于髌前及胫骨上端较复杂创面,如伴有骨缺损或骨髓炎,单纯的肌皮瓣所带肌肉多,对供区创伤大,皮瓣外观也很臃肿,在外观及功能上都难以满足膝关节的要求;而筋膜皮瓣则难以填实创面,往往会留下死腔,淤积渗液形成感染灶,导致皮瓣坏死。基于此,我们考虑是否可以将肌肉血管与神经营养血管联合,从而设计出一种联合蒂肌皮瓣来修复髌前及胫骨上端较复杂创面。方法:选用5具(10侧)成人下肢新鲜标本,由河北医科大学解剖学实验室提供。2例为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介入科提供

3、的正常人下肢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资料。临床病例5例,为2009年2月至2011年11月期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手外科住院患者,均为男性,年龄21,-.一47岁,平均32.8+9.6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致软组织缺损4例,压砸伤1例。病程36"-'--56d。损伤部位:均为外伤致髌前及胫骨上段皮肤与深部软组织、骨质缺损。创面面积:6cmx9cm'----9cmx12cm(Table3)。l解剖方法:采用分层解剖方法。选择胭窝中点到外踝与跟腱中点的连线,此连线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轴体表投影线(Fig.1)。沿此线依次切开皮肤

4、及浅筋膜,找到腓肠神经及其营养血管(Fig.2,Fig.3)。沿腓肠外侧皮神经向近端游离至入肌点,切开深筋膜,找到腓肠肌外侧头(Fig.4),再向外牵开腓肠肌外侧头,显露腓肠肌外侧血管神经束(Fig.5),然后向近端解剖胭动静脉(Fig.6),向远端解剖分离腓肠外侧动脉,显露其主要分支中文摘要(Fig.7,Fig.8)。直视放大镜下分离解剖,观察记录腓肠外侧动脉穿支数目、穿出点、口径及与腓肠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之间的吻合交通情况。血管口径用游标卡尺测量,血管长度和分布范围用软尺测量。所测数据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5、以均数±标准差(;士s)表示。2手术方法:术前先用多普勒血流探测仪在距胭皱折以远4---,10cm,距后正中线l"~4cm范围内探测腓肠外侧动脉的穿支,选择最近端的1支做标记。胭窝中点到外踝与跟腱中点的连线为皮瓣切取轴线。根据受区损伤情况和穿支动脉位置设计皮瓣,切取肌皮瓣大小比受区放大lcm左右。于标记穿支水平上2cm左右,腓肠肌内、外侧头之间找到腓肠外侧动脉,顺此血管纵行分开肌肉,沿途保留l~3支周围留少量肌纤维组织的肌皮穿支,同时根据携带肌肉量保留1"--'2支肌支血管。当游离出的血管蒂长度达到受区要求后,再切开肌皮瓣四周

6、。皮瓣切取时要确认腓肠外侧动脉穿支、腓肠神经及其营养血管轴都包含在内时方可切取。结果:1尸体解剖所见:腓肠外侧皮神经于腓骨头上起自腓总神经,分布于小腿后外侧上2/3部,其营养动脉主要是胭窝外侧皮动脉。腓肠外侧动脉由起始点至外径lmm处长度为163.5±5.0mm,由起始点至入肌点为50.9±2.1mm,由起始点距腓肠外侧皮神经起始点为53.9±2.1mm,其分出点水平距离腓肠外侧皮神经为9.4±1.6mm。腓肠外侧动脉伴行静脉为2支,血管束入肌后行走于腓肠肌外侧头中间,沿肌纤维方向下行,沿途发出3~5支外径0.20"-"1.8

7、0mm肌皮穿支。第一穿支口径为1.16±0.37mm,入肌点距起始点为23.2±4.08ram,入肌点距腓肠外侧皮神经起始点81.8±3.05ram,入肌点距后正中线(胭动脉)9.7±1.77mm。第二穿支口径为0.76±O.21mm,入肌点距起始点为53.4+4.06ram,入肌点距腓肠外侧皮神经起始点108.9±3。81mm,入肌点距后正中线(胭动脉)21.6±3.2mm。第三穿支口径为0.43±0.1lmm,入肌点距起始点为120.0±8.67mm,入肌点距腓肠外侧皮神经起始点173.6+4.03mm,入肌点距后正中线(

8、胭动脉)12.9±3.0mm。第四、五穿支变异较大,本实验数据资料有限,且临床设计此联合蒂肌皮瓣时多以第一、二穿支血管带取肌肉,故未统计在内(Table1,Table2)。2下肢DSA显示在小腿后区的上2/3段,腓肠外侧动脉发出穿支与腓肠中文摘要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轴吻合,构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