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视域下的社会质量研究

和谐社会视域下的社会质量研究

ID:33503946

大小:5.58 MB

页数:90页

时间:2019-02-26

上传者:U-24835
和谐社会视域下的社会质量研究_第1页
和谐社会视域下的社会质量研究_第2页
和谐社会视域下的社会质量研究_第3页
和谐社会视域下的社会质量研究_第4页
和谐社会视域下的社会质量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和谐社会视域下的社会质量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劣臻万方数据)p夕l硕士学位论文和谐社会视域下的社会质量研究SocialQualityTheoryofHarmoniousSociety作者:黄海燕导师:路日亮北京交通大学2014年3月 万方数据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北京交通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特授权北京交通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并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以供查阅和借阅。同意学校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说明)学位论文作者签名:茵掏斑签字日期:面I舡年弓月站日跏虢编\匀鬼签字日期:亿夕f毕F罗月移泊 万方数据中图分类号:UDC:j匕学校代码:10004密级:公开京交通大昂父迥火硕士学位论文、、,r暑’--4--√和谐社会视域下的社会质量研究SocialQualityTheoryofHarmoniousSociety作者姓名:黄海燕导师姓名:路日亮学位类别:哲学学号:11121859职称:教授学位级别:硕士学科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向:价值哲学北京交通大学2014年3月 万方数据致谢终于到了硕士论文答辩和研究生毕业的季节,在此,特别感谢一直以来给予我无私帮助和指导的各位老师、家人和同学!首先要感谢的是我的导师路日亮教授,在读研将近三年的时间里,在治学方面,路老师以他广博的学识和独到的见解教给了我丰富的知识;在治人方面,路老师以宽广的胸怀教导我为人要细致、耐心和谦和;同时,路老师还为我更好地开展班级工作提供了诸多有益建议。成为路老师的学生,是我人生的宝贵财富,一直以来老师给予我的鼓励和教导,教会我以认真踏实的态度、正确的自我认识、学生之所以为学生应有的刻苦的精神。本次论文写作从论文选题、开题报告、中期答辩,到论文的最终成稿,路老师十余次易稿,每一次与老师的交流和探讨,都让我得到新的领悟和收获,发现新的思考方法和写作高度。感谢学院老师们的指导和帮助,老师们在开题答辩和中期检查时从不同角度给予我的不同意见和建议,开阔了论文写作思路、思维方式和重点方向。感谢2011哲学班级的各位同学,他们对我的帮助让我难忘,与他们的讨论给了我灵感,也让我的硕士学习和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最后,借此机会向多年来在物质上支持我、精神上鼓励我的亲爱的家人及朋友表示最诚挚的感谢和最美好的祝福!承蒙各位专家、老师的审阅和评议,您们提出的宝贵意见都将使我受益匪浅。衷心地感谢所有给予我关心、帮助和支持的人! 万方数据中文摘要马克思曾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面对不断变化着的社情、国情和世情,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要求要更加奋发有为,继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继续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社会质量理论作为一种新的社会政策研究范式,分析该理论在我国的应用和发展,对于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具有一定借鉴作用。20世纪90年代正式发端于欧洲的社会质量,其研究维度主要有四个:社会经济保障、社会团结、社会包容、社会赋权,四个维度虽然各有侧重,但在具体内容划分和标准制定上存在交叉和值得进一步讨论的地方。而实际上,我国古已有之的“大同”社会构想,以及后代对于社会建设的不断探索,也透射出追求良好社会质量的光辉。结合我国现阶段为实现古老民族伟大复兴的实际情况,引进西方关于社会质量的理论研究,在为分析我国社会政策提供新的思路,对于倡导社会信任和社会团结等价值规范,缓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市场化为导向的快速经济增长所造成的各种社会问题,并设立相关的发展战略最终促进社会公平公正与社会和谐等多个方面,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社会质量的核心是由其四维度各因素构建的社会质量指标体系,同时也构成了本文的入手点,在当前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代化建设中,研究中国和谐社会的社会质量建设之基本维度、价值目标、指标体系和建设路径。全文正是在系列理论的基础上,围绕社会质量理论和中国和谐社会建设二者关系的研究展开:第一章导论,阐释根据专业课学习、导师指导、资料查询和个人兴趣选择文章主题的原因,以及试图以理论和现实相结合的方法来探讨和谐社会的社会质量建设的创新视角;第二章社会质量理论解读,先是探究社会质量理论的提出和历史发展,包括西方(主要指欧洲)和国内在社会质量研究上的发展轨迹,重点则是关于社会质量自身内容的详细介绍,然后再自然地过渡到运用社会质量视角来进行中国社会研究,其主要特点以及面临的问题;第三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特征及其构建,同样是在按照全文主旨继续奠定基本理论的基础;第四章社会质量与社会和谐,正是在前两章相关理论和现实介绍的基础上,条分缕析地探讨社会质量与社会和谐的深层关系,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系列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矛盾,更加引发了我们关于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中关于社会质量的思考。在和谐社会视域之下,首先生成了社会质量的研究维度及其度量和指标,社会质量在和谐社会建设当中的政策导向也恰恰彰显了它于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必要 万方数据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性;第五章社会质量与人的全面发展,主要根据二者在“关怀人的福利及其发展”的价值追求上的共通点展开,由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引出社会质量各因素及其现状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和影响;第六章社会质量与民生建设,主要内容围绕2013年展开的一项以“北京市社会质量”为主题的问卷调查展开,综合本次问卷和杭州等其他地区调查结果,深入分析了社会质量的“大福利构想”;第七章提升社会质量、建设和谐社会,主要内容正是在前面各章内容的基础上,从经济转型升级、民生建设、公共服务、文化建设、生态建设和社会组织等方面探讨和谐社会的社会质量建设之道;第八章结语,也是文章最想要强调的内容,不管社会发展和个人人生处于何种阶段,追求良好社会质量的责任一直都在,同时,在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环境下进行社会质量研究应当掌握的注意事项。历史是人的活动的展开,人的活动就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社会质量研究的是人们之间的交往,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影响。基于此,社会质量和构建和谐社会之间便具有了内在的共通点,这也为本文在和谐社会建设中进行社会质量分析,借鉴国外相关研究成果,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和积极推动社会发展问题研究提供了可能性。关键词:社会质量;和谐社会:社会建设与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民生建设分类号: 万方数据ABSTRACTABSTRACTKarlMarxhaspointedoutthat,”thephilosophersmostlyinterpretedtheworldinvariousways,buttheproblemistochangetheworld.”Historicalmaterialismasoneof也egreatdiscoveriesofMarx,revealstheobjective】awsofhistoricaldevelopment.thehopeofabeRerpictureofthedevelopmentofhumansociety,guidingtheproletarianmovementoftheworld.”Seektruthfromfacts”istheessenceofhistoricalmaterialismandtheMarxdoctrine,fundamentallyspeaking,thenatureofhistoricalmaterialismis”do”,ishowtomakebeRerguidancetothepracticeofpeople.Andthepracticeisinthespecifichistoricalbackgroundandsocialenvironment.Fromthebeginningoftwenty-firstCentury,Chinesegovemmentproposedtheconstructionofharmonioussocietyandimprovepeople’slivelihood.Toachievethisgoal,in-depthstudyofthevariousproblemsandobstaclesweneedinthefaceofsocialconstruction,andtheoreticalirenovation.SociaIquaJitytheoryasafieldofintemationaIsocialpolicyofanewresearchparadigm.mainlyincludesfouraspects:thesocialandeconomicsecurity,socialcohesion,socialinclusion,socialempowerment,providingnewideasfortheChinesesocialpolicyanalysis.Thistheoryadvocatestheideasofsocialsolidarity,alsorelatestotherelationshipbetweensocialandeconomicsecurityandsocialharmony.Thecoreofsocialqualityissocialqualityindexsystemconstructedbythefourdimensionsofvariousfactors,butalsoconstitutethestartingpoint.focusingonthestudyofsocialqualitytheoryandtheconstructionofChinaharmonioussocietytworelations:chapter1isabouttoexplanmionaccordingtotheprofessionalcourselearning.mentoring,dataqueryandpersonalinterestreasonsforchoosingthethemeofthemethod,andtriestocombinethetheoryandrealitytoexploreinnovationfromtheperspectiveofsocialqualityconstructionharmonioussociety:chapter2isaboutsocialqualitytheory,firstproposedthetheoryofsocialandhistoricaldevelopmentofquality,includingWestem(mainlyinEurope)anddomesticdevelopmentinthesocialqualityresearch,focusitisadetailedintroductionaboutthesocialqualityofitscontents,thenthenaturaltransitiontostudyChinasocietyfromtheperspectiveofquality,themaincharacteristicsandproblemsofconstructionto;chapter3isaboutconnotationandcharacteristics.ofthesocialistharmonioussociety,isalsobasedonthethesisestablishesthebasictheoryaccordingtochapter4ofsocialquality:andsocialharmony,itisinthebasictheoryofthefirsttwochaptersandpracticalintroduction.sliceAnalysisofdeepsocialharmonyqualityandsociety,isacontradictionsincethereformandopeningupaseriesofeconomicandsocialdevelopmentinparticular,morehasraisedquestionsaboutthequalityofoursocietyintheprocessoftheconstructionofaharmonioussociety.Undertheperspectiveofsocialquality,firstgenerationstudieddimensionsofharmonioussocietyanditsmeasurementandindex.socialqualitypolicyguidanceintheconstructionoftheharmonioussocietyalsoshowsitsnecessity:chapter5socialqualityandall-rounddevelopmentofpeople,mainlyaccordingtothetwocommonpointsinthe”welfareanddevelopmentofpeople.”expansion.bythetheoryofVll 万方数据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a11.rounddevelopmentofpeople,andtheinfluenceofsocietyfromqualityofeachfactorsandthesituationforthea11一rounddevelopmentofpeople;chapter6socialqualityandthepeople’Slivelihood,mainlyfocusona’’Beijingcitysocialquality”asthethemeofthesurveycarriedoutin2013,combinedwithotherareaofthisquestionnaireandHangzhouandtheresultsofthesurvey,in.depthanalysisofthesocialqualityoftheideaofgreatwelfare”:chapter7iSenhancetlleconstructionofsocialquality,harmonioussociety.iSthemaincontentintheprecedingchaptersbasedonthecontent,toexplorethesocialqualityoftheconstructionofharmoniOUSsocietyfromtheaspectofpublicservice,thepeople’Slivelihood,economictransformmionandupgradingandsocialorganizations;chapter8iSconclusion,themostwanttoemphasize,regardlessofsocialdevelopmentandindividuallifeatanystage,onInthepursuitofqualityandsocialresponsibilitywillalwaysbethere.HistoryiSallabouthumanactivities.andtheinteractionprocessbetweenhumanactivityisthemainobjectofstudy.Socialqualityistheinteractionbetweenpeople,istheinteractionbetweenpeople,peopleandsociety.Accordingtothis,betweensocialqualityandbuildingaharmonioussocietyiSthecommonsense,thisalsoiSthesocialqualityanalysisoftheconstructionharmonioussociety,learnfromtheEuropeanresearchresults.andtheimplementationofScientificOutlookonDevelopment,promotethebuildingofaharmonioussocietyandpromotingsocialresearchoffersthepossibilitytosolverelateddevelopmentproblem.KEYWORDS:socialquality;harmonioussociety;socialconstructionanddevelopment;humanfulldevelopments;wellbeingconstructionCLASSN0:V111 万方数据目录中文摘要⋯⋯⋯⋯⋯⋯⋯⋯⋯⋯⋯⋯⋯⋯⋯⋯⋯⋯⋯⋯⋯⋯⋯⋯⋯⋯⋯⋯⋯⋯一vABSTRACT⋯⋯⋯⋯⋯⋯⋯⋯⋯⋯⋯⋯⋯⋯⋯⋯⋯⋯⋯⋯⋯⋯⋯⋯⋯⋯⋯⋯⋯⋯⋯⋯⋯⋯⋯⋯⋯⋯..vii1导j沦⋯⋯⋯⋯⋯⋯⋯⋯⋯⋯⋯⋯⋯⋯⋯⋯⋯⋯⋯⋯⋯⋯⋯⋯⋯⋯⋯⋯⋯⋯⋯⋯⋯⋯⋯⋯⋯⋯⋯⋯⋯⋯11.1研究动因⋯⋯⋯⋯⋯⋯⋯⋯⋯⋯⋯⋯⋯⋯⋯⋯⋯⋯⋯⋯⋯⋯⋯⋯⋯⋯⋯l1.2社会质量研究发展历程⋯⋯⋯⋯⋯⋯⋯⋯⋯⋯⋯⋯⋯⋯⋯⋯⋯⋯⋯⋯⋯21.3创新视角⋯⋯⋯⋯⋯⋯⋯⋯⋯⋯⋯⋯⋯⋯⋯⋯⋯⋯⋯⋯⋯⋯⋯⋯⋯⋯⋯41.4研究方法⋯⋯⋯⋯⋯⋯⋯⋯⋯⋯⋯⋯⋯⋯⋯⋯⋯⋯⋯⋯⋯⋯⋯⋯⋯⋯⋯41.5本文研究思路⋯⋯⋯⋯⋯⋯⋯⋯⋯⋯⋯⋯⋯⋯⋯⋯⋯⋯⋯⋯⋯⋯⋯⋯⋯52社会质量理论解读⋯⋯⋯⋯⋯⋯⋯⋯⋯⋯⋯⋯⋯⋯⋯⋯⋯⋯⋯⋯⋯⋯⋯⋯⋯..72.1社会质量的提出⋯⋯⋯⋯⋯⋯⋯⋯⋯⋯⋯⋯⋯⋯⋯⋯⋯⋯⋯⋯⋯⋯⋯⋯72.2社会质量理论的发展⋯⋯⋯⋯⋯⋯⋯⋯⋯⋯⋯⋯⋯⋯⋯⋯⋯⋯⋯⋯⋯⋯82.2.1社会质量理论在西方的发展⋯⋯⋯⋯⋯⋯⋯⋯⋯⋯⋯⋯⋯⋯⋯⋯..82.2.1.1国外“社会质量”理论的基本观点⋯⋯⋯⋯⋯⋯⋯⋯⋯⋯⋯⋯⋯⋯92.2.1.2国外“社会质量”理论的特点⋯⋯⋯⋯⋯⋯⋯⋯⋯⋯⋯⋯⋯⋯⋯⋯92.2.2社会质量理论与中国社会⋯⋯⋯⋯⋯⋯⋯⋯⋯⋯⋯⋯⋯⋯⋯⋯⋯102.3社会质量的概念界说⋯⋯⋯⋯⋯⋯⋯⋯⋯⋯⋯⋯⋯⋯⋯⋯⋯⋯⋯⋯⋯..112.4社会质量的三个因素和四个维度⋯⋯⋯⋯⋯⋯⋯⋯⋯⋯⋯⋯⋯⋯⋯⋯..142.4.1社会质量的三个因素⋯⋯⋯⋯⋯⋯⋯⋯⋯⋯⋯⋯⋯⋯⋯⋯⋯⋯⋯142.4.2社会质量的四个维度⋯⋯⋯⋯⋯⋯⋯⋯⋯⋯⋯⋯⋯⋯⋯⋯⋯⋯⋯152.5中国的社会质量理论的特点⋯⋯⋯⋯⋯⋯⋯⋯⋯⋯⋯⋯⋯⋯⋯⋯⋯⋯..172.6社会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法⋯⋯⋯⋯⋯⋯⋯⋯⋯⋯⋯⋯⋯⋯..18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解读⋯⋯⋯⋯⋯⋯⋯⋯⋯⋯⋯⋯⋯⋯⋯⋯⋯⋯⋯⋯⋯⋯⋯213.1和谐社会概念的提出及其内涵⋯⋯⋯⋯⋯⋯⋯⋯⋯⋯⋯⋯⋯⋯⋯⋯⋯..2l3.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特征⋯⋯⋯⋯⋯⋯⋯⋯⋯⋯⋯⋯⋯⋯⋯⋯⋯⋯..223.3和谐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223。4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任务⋯⋯⋯⋯⋯⋯⋯⋯⋯⋯⋯⋯⋯⋯⋯⋯⋯⋯234社会质量与社会和谐⋯⋯⋯⋯⋯⋯⋯⋯⋯⋯⋯⋯⋯⋯⋯⋯⋯⋯⋯⋯⋯⋯⋯⋯254.1社会质量与社会发展⋯⋯⋯⋯⋯⋯⋯⋯⋯⋯⋯⋯⋯⋯⋯⋯⋯⋯⋯⋯⋯..254.1.1社会发展界说⋯⋯⋯⋯⋯⋯⋯⋯⋯⋯⋯⋯⋯⋯⋯⋯⋯⋯⋯⋯⋯⋯254.1.2社会发展中的社会质量建设⋯⋯⋯⋯⋯⋯⋯⋯⋯⋯⋯⋯⋯⋯⋯⋯274.2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矛盾⋯⋯⋯⋯⋯⋯⋯⋯⋯⋯⋯⋯⋯⋯⋯⋯⋯⋯..27 万方数据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3深化社会发展研究的“社会质量”切入点⋯⋯⋯⋯⋯⋯⋯⋯⋯⋯⋯⋯⋯⋯294.3.1理论及实践结合层面的社会质量⋯⋯⋯⋯⋯⋯⋯⋯⋯⋯⋯⋯⋯⋯.294.3.2和谐社会的社会质量基本框架⋯⋯⋯⋯⋯⋯⋯⋯⋯⋯⋯⋯⋯⋯⋯.304.4社会质量理论与和谐社会建设⋯⋯⋯⋯⋯⋯⋯⋯⋯⋯⋯⋯⋯⋯⋯⋯⋯⋯314.4.1和谐社会的社会质量分析维度⋯⋯⋯⋯⋯⋯⋯⋯⋯⋯⋯⋯⋯⋯⋯.334.4.2和谐社会的社会质量指标⋯⋯⋯⋯⋯⋯⋯⋯⋯⋯⋯⋯⋯⋯⋯⋯⋯.344.4.3研究和谐社会的社会质量建设的必要性⋯⋯⋯⋯⋯⋯⋯⋯⋯⋯⋯.354.4.4和谐社会的社会质量研究之政策导向⋯⋯⋯⋯⋯⋯⋯⋯⋯⋯⋯⋯.355社会质量与人的全面发展⋯⋯⋯⋯⋯⋯⋯⋯⋯⋯⋯⋯⋯⋯⋯⋯⋯⋯⋯⋯⋯⋯.375.1解读人的全面发展.⋯⋯⋯⋯⋯⋯⋯⋯⋯⋯⋯⋯⋯⋯⋯⋯⋯⋯⋯⋯⋯⋯..375.1.1人的全面发展的涵义⋯⋯⋯⋯⋯⋯⋯⋯⋯⋯⋯⋯⋯⋯⋯⋯⋯⋯⋯.375.1.2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自由发展⋯⋯⋯⋯⋯⋯⋯⋯⋯⋯⋯⋯⋯⋯⋯.385.2社会质量提升与人的全面发展进程的历史统一性⋯⋯⋯⋯⋯⋯⋯⋯⋯⋯395.2.1社会质量因素与人的全面发展⋯⋯⋯⋯⋯⋯⋯⋯⋯⋯⋯⋯⋯⋯⋯.395.2.2社会质量现状与人的全面发展⋯⋯⋯⋯⋯⋯⋯⋯⋯⋯⋯⋯⋯⋯⋯.405.3社会质量提高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推进⋯⋯⋯⋯⋯⋯⋯⋯⋯⋯⋯⋯⋯⋯⋯416社会质量与民生建设⋯⋯⋯⋯⋯⋯⋯⋯⋯⋯⋯⋯⋯⋯⋯⋯⋯⋯⋯⋯⋯⋯⋯⋯.436.1社会调查:社会质量研究的重要路径⋯⋯⋯⋯⋯⋯⋯⋯⋯⋯⋯⋯⋯⋯⋯436.2北京地区社会质量问卷调查情况介绍⋯⋯⋯⋯⋯⋯⋯⋯⋯⋯⋯⋯⋯⋯⋯446.2.1数据来源⋯⋯⋯⋯⋯⋯⋯⋯⋯⋯⋯⋯⋯⋯⋯⋯⋯⋯⋯⋯⋯⋯⋯⋯.446.2.2调查问卷变量⋯⋯⋯⋯⋯⋯⋯⋯⋯⋯⋯⋯⋯⋯⋯⋯⋯⋯⋯⋯⋯⋯.456.2.3调查问卷分析⋯⋯⋯⋯⋯⋯⋯⋯⋯⋯⋯⋯⋯⋯⋯⋯⋯⋯⋯⋯⋯⋯.466.2.4调查问卷结论⋯⋯⋯⋯⋯⋯⋯⋯⋯⋯⋯⋯⋯⋯⋯⋯⋯⋯⋯⋯⋯⋯.496.3社会质量建设的“大福利构想”⋯⋯⋯⋯⋯⋯⋯⋯⋯⋯⋯⋯⋯⋯⋯⋯⋯⋯517提升社会质量建设和谐社会⋯⋯⋯⋯⋯⋯⋯⋯⋯⋯⋯⋯⋯⋯⋯⋯⋯⋯⋯⋯⋯537.1社会质量理论对和谐社会研究的意义⋯⋯⋯⋯⋯⋯⋯⋯⋯⋯⋯⋯⋯⋯⋯537.2经济转型升级,提高生活质量⋯⋯⋯⋯⋯⋯⋯⋯⋯⋯⋯⋯⋯⋯⋯⋯⋯⋯557.3加强民生建设,完善社会保障⋯⋯⋯⋯⋯⋯⋯⋯⋯⋯⋯⋯⋯⋯⋯⋯⋯⋯557.3.1保障民生,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567.3.2创建“共担·互补·协调”的新型养老保障体系⋯⋯⋯⋯⋯⋯⋯⋯⋯⋯567.4完善公共服务,更好分享发展成果⋯⋯⋯⋯⋯⋯⋯⋯⋯⋯⋯⋯⋯⋯⋯⋯587.5繁荣文化建设,提供精神支撑⋯⋯⋯⋯⋯⋯⋯⋯⋯⋯⋯⋯⋯⋯⋯⋯⋯⋯597.6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科学发展⋯⋯⋯⋯⋯⋯⋯⋯⋯⋯⋯⋯⋯⋯⋯⋯⋯⋯607.7发展社会组织,鼓励公民社会参与⋯⋯⋯⋯⋯⋯⋯⋯⋯⋯⋯⋯⋯⋯⋯⋯61 万方数据目录∞卯死乃乃"为~||~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集~一~据~一~明数语献介~~声文束文简AB性论结考者录录创位8参作附附独学 万方数据1导论“社会质量”概念发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欧洲,“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所以必然会出现这样的时代:那时哲学不仅从内部及就其内容来说,而且从外部即就其表现来说,都要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①。“所谓哲学是超现实的,这只是说它高高地君临于实践之上”②。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在于它坚持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讲求实事求是。“社会质量”被定义为“公民在那些能够提升人们的福利状况和个人潜能的环境条件中参与其社区的社会经济生活的程度”⑧。从社会质量的视角对社会发展进行研究是历史唯物主义分析的一种方法,其重点不在于解释社会质量的概念和操作方法,而是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框架内,用社会质量这一取向对社会发展中的诸多问题进行研究。即利用社会质量四个方面的维度阐释社会发展以及社会质量与历史唯物主义如何相互联系。在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从社会质量视角对社会发展进行研究和评价,是一个较为新颖的组合。二者学科关联度并不明显,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社会质量”是国际社会关于社会发展研究的最新理论观点,欧盟从四个方面形成了关于社会质量的衡量指标体系。虽然社会质量理论主要应用于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和人口学等领域,但是它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1.1研究动因社会质量是一个关于人们日常生活质量的综合概念。个体存在与具体的社会背景下的自我实现,以及通过参与社会活动获得的集体认同之间的持续紧张关系,构成了两个重要的行动领域。一方面,是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的紧张关系;另一方面,是正式组织机构和由非正式关系之间的紧张关系。社会质量不仅是社会政策的目标,也是经济、环境与其他能确保人类福祉和幸福的相关政策的目标。联合国千年发展方案被称为是“投资于发展:一个实现发展目标的实践性方案”,该决议第二段写道,“我们意识到,除了对各自社会的责任,我们还有集体∞《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l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1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9页。@艾伦·沃克,《社会质量取向:连接亚洲与欧洲的桥梁》,载《江海学刊》2010年第4期。 万方数据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责任一在全球层面上维护人类尊严、平等和公平的原则。作为领导者,我们要承担对全世界的责任,尤其是那些弱势群体以及全世界的儿童,因为明天是属于他们的”。体现的是对极度贫困问题给予了充分重视,也可以看出社会质量这一取向强调全面丰富的社会发展。而发展从来不仅仅只是经济增长而已,这一观点在1990年出版的联合国首个人类发展报告中也有体现,“发展的目的在于为人们创造一种能够享受长寿、健康和富有创造性生活的环境,国家的真正财富是其国民”,m其含义是指一个国家的真正财富是人民,创造一个使人能享受富创造性和健康长寿生活的环境,就是发展的基本目标所在,不断扩大人的选择范围的过程就是实现人的不断发展过程,有了人的发展社会发展也才有了目标和内在动力。目前,世界人口数量的急剧增长导致人口爆炸,而资源也在被无度甚至掠夺性的开采,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每一个国家、我们这个地球究竟能承载多大负荷?而社会质量理论与以上各类问题的研究恰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社会发展中的诸如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以及科学发展等诸类主题,在追求社会全面健康发展和对人的关怀上,与社会质量产生了交集。根据当前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大国情,反思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出现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中的种种矛盾,可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必然需要加入对社会质量的研究和建设。而现阶段已经取得的关于社会质量多个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对于研究的展开提供了诸多便利。1.2社会质量研究发展历程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发展研究范式,社会质量理念首先是发迹于欧洲,而后越过欧洲边界,受到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重视。1999年7月于荷兰阿姆斯特丹召开的欧盟会议上,800多名专家学者从各自的视角探讨了关于社会质量的论题,从此便开始了从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和行政学等各方面对于社会保障研究、社会政策研究和社会发展研究的逐步应用。会上签署并发表的《欧洲社会质量阿姆斯特丹宣言》宣称,“我们希望的是整个欧洲社会不仅获得经济上的成功,而且在提升社会公正和社会参与上不断出现新的成就。我们不希望的是欧洲城市中出现数量不断攀升的无家可归者、流浪汉和乞丐。总之,我们希望并将致力于使欧洲社会成为具有高度社会质量的社会。”正是在如此价值追求的指导下,欧洲各国学者就“社会质量”生成一股热烈的探究之风,一个新的社会理论便逐渐发展成形。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欧洲社会质量。郑造恒主编:《社会质量与社会发展》,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5页。 万方数据l导论研究主要论坛、创刊于1999年的《欧洲社会质量期刊》对于学者们进行理论研究和后来的“亚洲社会质量研究论坛”的成立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二者关系到底几何?对此,早期欧洲学者关于“由经济政策主导社会政策”①倾向的批评,体现的是学者们对于社会发展价值追求的思考,来自各个国家研究团队由此生成的各项理论和实践工作,奠定了社会质量理论的形成条件。欧洲社会质量研究基金会是于1997年成立的,它所起到的积极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各国相关研究的理论成果的巨大整合作用,以及在出版第一本社会质量专著——《欧洲的社会质量》上的主导作用。所有这些努力,都为社会质量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2001年,第二本关于欧洲社会质量专著——《社会质量:欧洲的前景》的出版,进一步推进了这一理论的成熟和发展进程。社会质量及其理论“所涉及的领域跨度非常之大,是一个高度综合的理论体系。”②社会质量指标体系的建设,包括95个指标,涉及18个领域和45个亚领域。根据这些指标,学者们展开社会质量的国别调查,《欧洲社会质量期刊》上及时发表并公布了其成果,实现了跨国别的社会质量状况比较。在此基础止,为了检验社会质量理论对于非欧洲社会的适用性、有效性和指导性,自2006年以来,欧洲社会质量研究基金会始终致力于把该理论向亚洲社会传播。亚洲社会质量研究执委会在和欧洲社会质量研究基金会的共同努力下,讨论了与社会质量理论相关的概念框架问题,并试图针对这一理论在亚洲社会的适用性进行讨论。尝试从社会质量理论的分析框架来考察亚洲社会(包括中国、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新加坡、印度、韩国、日本,以及等国家和地区)。值得一提的还有就是,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重视,是欧洲社会质量理论研究的一大亮点。亚洲社会质量研究会2007年在南京召开的会议,就亚洲社会质量各种发展途径展开了讨论。作为一个仍然处于发展中的有机的概念,社会质量在某些方法论层面的实用性增加了亚欧学者之间的对话,对东西方社会的质量的比较和研究提供了一个潜在的、有价值的基础。国内的社会质量研究方兴未艾,有着诸多尚待解决的理论和实践的问题。例如,如何在具体操作上建构符合我国国情的指标体系和展开研究,如何从理论上根据我国现实丰富的内涵并探讨其与社会建设、和谐社会和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等。可见,社会质量概念及理论的引入,在提供一个新的研究工具和视角的同时,也为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研究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性的课题。①郑造恒主编:《社会质量与社会发展》,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8页。②景天魁:《基础整合的社会保障体系》,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第5页。 万方数据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3创新视角通过查阅资料可见,“社会质量”有两个独立的起源。一是生长于中国本土的社会质量的概念和理论,一是源于欧洲的社会质量概念、理论和指标体系。目前国内的社会质量研究更多地将目光集中在欧洲移入的“社会质量”,试图在国内推进西方社会质量范式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实际上,对于社会质量这个概念,人们既感到陌生又觉得熟悉。社会质量与社会和谐的理念非常接近,两者既有共性和一致性,又各有特性和不同特点。它与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人口学和资源环境学等诸多学科关系非常密切,是社会科学理论在新的形势下的发展,或者说是派生出的新视角、新方向。他山之“玉”,可以攻“石”。由于社会质量对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借鉴欧洲的理论和经验,结合其他学科关于社会质量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取长补短,来思考强调社会质量与努力建设和谐社会的内在联系。本文的写作目的也正是在于探索社会质量与和谐社会的关系,二者之间是否具有内在一致性,如果有,那么它们之间如何互相作用,从哲学角度看,应该如何概括这种相互关系。还有就是,厘清社会质量与和谐社会之间的辩证关系,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宏伟目标有何重要作用,以及和谐社会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在哪些方面加以注意,以实现社会质量的不断推进。与此同时,本篇文章的创新点实际上也会导致文章的不足出现。囿于作者能够查阅的资料特别是有关社会质量哲学评析角度的资料比较少,因此论文中会有较多观点和提法尚显不足,甚至是出现对实现社会质量研究目支撑不足情况,有待在今后的研究分析中认真改进。1.4研究方法目前关于社会质量研究的成果主要集中在社会学领域。为了尽力弄清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中的社会质量理论及其实践,本篇论文思考和写作的路线主要是:第一,全面了解社会质量和和谐社会的基本概念和主要背景;第二,结合《人的哲学专题研究》、《发展哲学专题研究》及有关课程,翻阅相关书籍材料,确定文章写作的相关知识点。借鉴和有效使用其他学科关于社会质量的探索研究,并注重从哲学角度进行思考,诸如其要素、特点、特性和问题等等;第三,结合思索社会质量、和谐社会、社会建设与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致力于探索各方之间是否具有内在一致性,或者说,探索相互之间到底是何种关系;第4 万方数据1导论四,根据之前的思考和整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建设的国际国内背景,投入具体的分析和思索,寻找相互之间共同促进、相得益彰的结合点,相关做法于科学发展观及政府的执政理念有何作用,第五,为了更好地说明文章主题,结合有关理论知识,针对北京地区展开社会质量调查,分析社会质量倡导的“大福利构想”对于提升社会质量和推进建成和谐社会的参考作用。在社会发展中进行社会质量研究,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社会发展,实现社会和谐。未来的任务是,在欧洲概念的基础上,结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自身实际,研究社会质量富有中国特色的内涵,这也是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方法的体现。1.5本文研究思路对和谐社会的社会质量理论进行分析,可以有不同的角度,从不同的侧面展现理论的结构和内容,“相同的事物可以有不同的角度来解读。选择的角度不同,解读同一事物的味道自然就会不同,各类角度由此便生成自身固有的特色。同时也要注意它预设的特定范围,确定它为合理有效的范围。”①同样是关于社会发展的研究,从社会质量角度审视,则会呈现出另外一种综合全面的研究特点,满满的都会是包含社会经济保障和社会凝聚等在内的深层思考。社会质量通过四个维度的一系列指标对社会发展相关方面进行考量,这使得本文的着力点是: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基于社会质量理论的基本知识,主要是社会质量概念、研究维度、社会质量与社会和谐的关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研究社会质量对于社会建设的主要构想;结合针对北京地区2013年社会质量的问卷调查来分析社会质量及其对社会发展造成的影响;分析社会质量理论强调的“大福利构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和能够发挥的作用。。鲁鹏:《制度与发展关系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l页。 万方数据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圉战略目标[≥和谐社会◆社会质量及其理论的基本解读,思考社会质量的特点,种类,在理论和实践层面的发展◆研究社会质量的三个因素和四个维度◆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特征及其构建◆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质量的价值追求及其与社会质量相互之间的关系和作用◆社会质量之于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结合2013年上半年在北京地区展开的社会调查,从社会建设和社会个人方面分析民生建设与社会质量之间的关系◆结语,讨论研究和谐社会的社会质量的注意事项和社会责任图1全文总体思路Fig1Structureofthewholethesis6 万方数据2社会质量理论解读建设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是人类长期追求的理想,“和谐社会”战略目标的确定就正是有基于此。和谐社会中社会质量概念的有效性,主要由后者丰富的内涵和崇高的追求提供答案,二者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关于经济基础的强调,和对社会发展其他各方面的逐渐重视,以及对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福祉和潜能的满足上具有相同的追求,形成了交集。然而,现阶段我们面临的主要困难是在和谐社会的社会质量研究方面的理论资源的缺乏。在这一点上,“借鉴欧洲的理论和经验,我们可以取长补短,来思考全球和中国的重大发展问题”①,社会质量与和谐社会是一个意义非常的组合,涉及有各个方面的问题,具有强大的内在张力、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社会质量研究公民在提高其自身福祉和潜能的环境中,参与社区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的程度,该理论强调:一是要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协调发展;二是要通过倡导社会公正和社会参与的理念,来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倡导社会和谐是社会质量理论与社会和谐共同的精神,强调社会权利、社会信任、社会参与等价值和规范,主张以强化社会团结和增进社会福利的途径来提升社会质量状况。根据这一理论,具有较高的社会质量的社会,可以肯定的是民众积极参与并能够由此表达他们的利益和愿望的。因此,如何增进社会团结和提高社会包容程度成为讨论社会质量的关键问题所在,社会质量理论能够支持我们通过社会建设的途径来建设“和谐社会”的政策实践。本文将对这一理论进行研究并考察其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可能具有的启发和借鉴作用。2.1社会质量的提出社会质量研究的开展,是基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发展规律的一个典型体现,是欧洲一系列社会和历史背景下的产物。首先是经过大航海和文艺复兴进入工业革命的欧洲国家有了雄厚的资本和资源积累,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促成了这些国家在经济、文化、科技和教育等诸多方面的优势。其次是欧洲国家复杂的领土资源和民族宗教。欧洲相对较小的陆域面积分布着44个国家和地区,历史上常发生各类摩擦纠纷和矛盾冲突,两次世界大战的战①郑造恒主编:《社会质量与社会发展》,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9页。 万方数据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火都是由欧洲燃起,既给世界人民带来了灾难,也把很多欧洲国家卷入了战争的深渊。历史一再告诫人们和平比战争好,欧洲区域内国家数量较多,而资源又较为有限,只有联合起来,才能共同发展。1957年根据卢森堡、比利时、荷兰、意大利、西德和法国签订的“罗马条约”建立起的欧洲经济共同体组织,历经近半个世纪的努力后,欧盟成为世界范围的重要一极,逐渐扩展为覆盖欧洲大部分的联合体。正是在欧洲经济、社会发展,教育科技进步和倡导走和谐发展之路这样一个基础上,社会质量理念才得以提出,它反映对人与人、人与自然和国家之间关系的重视。这一理论的提出有利于推动国与国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是一个重大的进步。社会质量理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理论设计所涉及的领域跨度非常大,是一个高度综合的理论体系。阿姆斯特丹社会质量宣言提出:“我们不希望在欧洲城市中看到数量不断增加的乞丐、流浪汉和无家可归者。我们希望欧洲社会是一个经济上获得成功的社会,同时也希望通过提升社会公正和社会参与,使欧洲社会成为具有高度社会质量的社会。”①这段话表达了追求政治、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观念:一是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要协调发展;二是通过倡导社会公正和社会参与的理念,对于倡导社会政策的导向和制定社会发展战略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2.2社会质量理论的发展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社会发展是世界上各个国家都在面对的迫切问题。社会质量受国家领导阶层重视有着悠久的历史,不过由于欧美发达国家的经济和政治优势,促成了它们在社会质量领域的系统研究和领先地位。2.2.1社会质量理论在西方的发展自欧洲学者正式提出“社会质量”概念以来,作为一类专门的学科,最大的特点就是逐渐演化出自身的框架结构和非常关键的指标体系,并以相关考核结论作为提升社会质量的重要切入点。。郑造恒主编:《社会质量与社会发展》,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 万方数据2社会质量理论解读2.2.1.1国外“社会质量"理论的基本观点社会质量状况的描述,不能只限于GDP等经济增长和指标上,社会质量各因素应该得到综合的分析,是从整体上阐述各因素的相互联系,而非专项研究某一项内容及其指标。“可以从社会经济保障因素、社会整合和社会排斥因素、社会信任和社会团结因素、社会参与和社会赋权因素四方面因素来描述一个社会的社会质量状况”①相互联系并作用着的各个因素也即社会质量研究的四个维度。第一,构建了“社会质量”的基本指标体系。国内学者们在介绍国外“社会质量”理论的时候,主要方法是通过从社会质量概念内在包含的四个条件性因素借以管窥其具体的理论内容:首先是社会经济保障,指的是开展社会生活所必须具备的物质条件和自然资源的现实状况和保障制度;其次是社会团结,也即社会凝聚,是对集体性认同的追求,社会活动主体在共同价值规范的指导下形成的社会关系就是对这一因素的直接阐释;再次是社会包容,衡量的是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对人们的支持程度,使得人们参与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有了可能;最后是社会赋权,注重通过社会结构来发挥社会主体的力量和能力,个人茌获得社会赋权之后,更加有了提高自身行动能力的积极性。第二,提出了对“社会质量”概念的基本解释。欧洲学者对社会质量的界定,指的是民众在提升他们的福祉和个人潜能的条件下,能够参与社区的社会与经济生活的程度,即社会关系的质量提升与参与和个人发展的程度,其逻辑起点在于如何界定“社会质量”。人的社会属性,与社会发展现实共同构成开展社会质量研究的起点,在这一研究中,将整体社会体系的社会制度、社会规范、社会文化、物质条件和自然资源结合起来,接着在以上因素的现实状况调查基础之上,讨论相关的制度安排和保障水平,形成一个社会的质量的考量整体。从以上介绍,可以看出,国外的“社会质量”理论主要涉及“社会质量研究的政策导向”,“社会质量的度量指标及构建”和“社会质量的理论及其分析维度”等方面的内容,其中主要是对社会质量状况的界定和相应指标体系的分析。2.2.1.2国外“社会质量’’理论的特点社会质量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洲新出现的一种社会政策研究范式。“社会质量"的理论和相应实践,在加强社会经济保障方面,通过社会政策的制国郑造恒主编:《社会质量与社会发展》,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61页。9 万方数据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定,强化社会再分配效应,缩小收入差距;在民主机制等方面,为我们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深化社会发展理论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有重要的启发作用;在加强社会凝聚和社会团结方面,加强社会融合和消除社会排斥;在社会参与和社会赋权方面,为民众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和决策。主要有以下特点:第一,“社会质量”理论的提出首先最明显的特点是,具有浓厚的欧洲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色彩,最初反映的是欧洲社会的社会质量状况,由其时欧洲的经济发展水平、政治环境、社会保障、价值规范和文化传统、生态环境等各方面状况决定。经过逐步的深入研究,社会质量理论研究跨越了国家界限和洲际的界限,形成逐渐完善的指标体系。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引入社会质量理论,强调的是和谐社会和社会质量二者共同对社会和谐的追求,而并不是不加区分的一味引用,正是自身社会建设的特点,增加了和谐社会的社会质量研究和建设的难度,这也正是我们的使命所在。第二,“社会质量”指标体系特点还体现在,非常重视从社会福利和社会政策角度等方面的考察。就国内社会质量研究而言,现阶段学者们接触的主要是欧洲的“社会质量”理论,主要价值也体现在它的操作层面——社会质量指标体系,也即社会经济保障、社会凝聚、社会包容和社会赋权等。四个象限范围的指标构成的体系更为全面地从经济和社会发展层面提出了对“社会质量”的判断标准,也通过这些指标体系较好地向外界说明了社会发展的现状。另一方面,“社会质量”总体上说来更多的还是在社会政策和福利角度提出的指标体系,而将“社会质量作为一个整体”来评判的条件仍然还不成熟。社会质量研究现阶段主要体现在对社会保障的强调,而其关于社会政策的建议作用,对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上的涉及程度尚待加深,因而就造成了社会质量在解释社会活动和社会状况的时候,缺乏缜密严合的理论基础。所以,对于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发展不均衡、贫富差距扩大、全面深化改革上等等社会发展现象,就缺乏坚实的解释力,这就为和谐社会建设的社会质量研究指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2.2.2社会质量理论与中国社会社会质量理论所倡导的社会协调问题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关注的热点。在中国文化的背景中,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有着几千年的深厚文化底蕴。早在二千五百年前,儒家经典《礼记》中的《礼运篇》就倡导“大同”的社会理想。这种“大同”理念,传承并延续了中国几千年的思想传统。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主张,倡导10 万方数据2社会质量理论解读人们按照自然规律办事,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近代中国,孙中山先生也倡导天下为公,主张争取民主、民生、民权的三大方略。历代先哲和思想家,都是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文化内涵①。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对待社会发展和社会保障相关问题上给予了高度重视。毛泽东同志提出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系统理论。并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十大关系。在改革开放的30多年中,政府对协调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也十分重视,提出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应该同步发展。当今改革发展的深刻调整和利益关系的复杂变化,更加需要对社会发展中的社会质量给予应有的重视和发展。在GDP稳中求进、稳中有为、稳重提质的过程中,政治、社会、生态和管理各方面质量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其中,社会质量的社会视角和人文关怀,与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建设的旨意不谋而合。或者可以说,在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中国社会的社会质量有了更加贴近自身实际的发展。我国政府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基本治国方略,并对其内容进行了表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并提到2020年要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六个方面的扫标。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迸一步提出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走一条又好又快、持续发展的路子。这些都是对多年来我们关注民生、追求社会和谐、推进社会建设和科学发展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就欧洲的社会质量理论而言,它是建立在欧洲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的基础上,人们有着较高素质。而中国和谐社会建设目标是建立在发展中国家的人13众多、物质水平尚不够高的基础上的。在社会生活方面,欧洲关心人与人之间平等自立关系,主张公平正义,防止贫富差距过大。这些观念和举措,对当今国际社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各国面临的问题、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阶段需要实现的目标不同,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国家的理念。中国的自身实际是,不仅要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还要解决人口发展过快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持续地关注民生、追求社会和谐、推进社会建设和科学发展,坚定不移地继续发展。2.3社会质量的概念界说思考社会质量问题存在多种角度,对于高质量社会的界定,也因各个社会所。系浙江省社会保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郑造恒在“社会发展与社会质量论坛”开幕式上的讲话。ll 万方数据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处的发展阶段而有所不同,其内容随着人类社会变化发展而不断更新④。就中国而言,提升社会质量需要各领域的精英共同努力。而对于社会质量概念的解读,主要包括:第一,微观层面的考量。微观角度的社会质量主要包括传统社会保障的内容,诸如就业问题,健康问题,老年问题等,也即保障社会安全稳定与持续发展的民生问题。我国民生建设的主要内容:一是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二是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三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四是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五是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六是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就我国而言,民生建设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保障公民基本权利,提高生活水平,重点关心弱势群体,采取的一系列积极政策举措。确保困难群体“老有所养,衣食无忧”,是和谐社会的基础。确保人民群众“病有所医”,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了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就学问题。促进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确保城乡孩子“学有所教”,教育是民生之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第二,中观层面的考量。中观角度的社会质量主要是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各个角度展开。胡锦涛同志曾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②“五位一体”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大建设并列,将为中国到2020年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是一个有机整体,五类建设各有侧重、各具其能,其中生态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社会建设提供各类社会保障,文化建设提供价值指导,政治建设提供各类权利保障,经济建设则是根本。全面协调地推进五位一体的建设,目的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富强文明民主的社会,具体要是具有良好的生态发展格局、公平的社会环境、繁荣昌盛的社会文化、民主平等的政治权利以及富强的经济发展。十八大做出“五位一体”各个层面的相关部署,其实就正是为了实现综合全面的社会质量的提升。从“三位一体”到“五位一体”的发展,体现了和谐社会。o李在烈、张德镇:《社会质量作为社会进步的一种测量》,发表于2009年10月27~30日在韩国釜山举行的经合组织第三届“统计、知识和政策”世界论坛。@人民网特稿《五位一体总布局美好未来新期待》,2012年11月12日。 万方数据2社会质量理论解读建设内容的不断丰富。一是生态文明建设,越来越重视绿色发展、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同时还要加强对环境资源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力度,并且还要完善生态文明制度的建设,为提升和谐社会的社会质量水平提供生态环境上的支持;二是社会建设,目的在于谋民生之利和解民生之忧,主要工作是完善社会保障水平以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文化建设,旨在社会公民道德素质的全面提高,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不断丰富,国家整体文化实力和竞争力的强化,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搭建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社会质量建设的价值规范;四是政治建设,政治建设的基础是“四个坚持”(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总结国内成功做法,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政治建设为和谐社会社会质量的建设提供的则是健全的政治保障;五是经济建设,经济建设作为社会发展物质条件的重要提供者,为了实现更高水平的社会质量,在现阶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主要任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化解落后产能,增强发展后劲,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第三,宏观层面的考量。宏观角度的社会质量指的是一定时期包含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各方面因素的社会整体,需要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宏观的角度去考量。社会质量从行动主体上看是社会精英和大众共同努力的结果,从这个角度看,社会质量的建设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责任,人民对于建立一个美好社会的强烈愿望应当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信任。同时,衡量社会质量的指标又需要具有自身特色,因为每一个社会都是某一个民族的栖息之地,故而该社会所具有的历史文化传统也就与社会质量的评价休戚相关。固步自封、不讲全球性,则未必能客观地评价一个社会的社会质量。在全球化的当今时代,任何评估者都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处在一定历史时期的人们对于其所处社会的社会质量都会有各自的评价和感受,不过这些评价同时也因人与人、地域与地域、国家与国家愈加密切的关系而具有一定的共性。 万方数据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4社会质量的三个因素和四个维度社会主体的社会活动共同构建起社会体系。推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相应地需要加强社会建设的力度,而探讨社会建设的水平,正是社会质量理论研究的目的所在,这也正是研究社会质量概念及其理论的必要性所在。2.4.1社会质量的三个因素对社会质量的考察,主要是考察社会质量指标体系的现实水平。社会质量各个维度的构成因素,按照一定区分标准加以划分,同时还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也即社会质量的前提性因素①,主要分为三种,见表1。首先是规范性因素,指的是个人和社会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中势必遵守的社会共识和社会规范,也是社会活动的行为导向。包含着社会信任和社会团结等内容,对个体层面和社会层面的都具有规范性作用;其次是建构性因素,指的是根据社会质量分析和考察的需要,首先要明确社会生活中个人能力、社会整体认知状况和社会生活受关注程度,也正是个体和社会两个层面的社会建构活动构成了社会质量的考察对象;最后是条件性因素,指的是进行各类社会活动必然需要的社会性和环境性土壤,条件性因素是个人或群体活动的前提条件,决定着社会活动和社会参与的积极性。社会质量是社会主体进行社会活动水平的反映,分析社会质量,首先需要就是对其各类因素进行分析,对各类社会建构活动进行分析。由此,各类社会质量因素便有了初步的划分,在继续加入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参考维度之后,由此便形成了社会质量的四个维度。值得注意的是,社会质量三类因素和四个维度的划分,目前尚存在由于专业领域或者侧重点的不同而形成的区分标准的差异。表1社会质量组成因素Table1FactorsofSOCialquality规范性因素建构性因素条件性因素道德/意识形态维度人力资源维度社会行动主体维度社会公正(平等)个人(人的)保障社会经济保障团结社会认知社会团结平等价值社会反应社会融合人的尊严人的能力社会赋权@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14 万方数据2社会质量理论解读2.4.2社会质量的四个维度“社会性”是社会质量理论的基础概念,“社会”是社会质量研究的导向,重视人们在各类社会组织中的互相之间的关系。从广为认可的社会质量概念——公民在那些能够提升人们的福利状况和个人潜能的环境条件中参与其社区的社会经济生活的程度,可以看出社会质量关于发展、民主、平等和团结的核心价值追求。社会质量看到了个人获得集体性认同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认识到个人与社会在社会发展中的辩证统一的关系。社会质量理论通过社会调查来反映整体社会状况,为了实现完整的社会质量研究,首先需要了解关于社会质量的基本概念框架。社会质量的概念框架,即为根据社会和个人、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关系搭建起的四维表格,见图2。社会经济保障、社会团结、社会融合和社会赋权构成的四个象限,由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社会活动需要的社会条件和环境条件两队组合构成四极,各个因素横向和纵向上的相互作用共同组成社会质量的基本框架。如果按照社会组织和社会主体的角度,看到的是不同种类的社会活动和社会行为。据此,以社会为导向的话,就会不断发现社会共有的价值懒0和行为规范等等,主要体现在社会团结和社会融合方面。如果按照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体发展的角度,不难看出包括物质生活条件、和谐环境条件在内的基础性保障要求,在社会质量框架中,就表现为对社会经济保障和社会赋权状况的考察。图2社会质量的概念Fig2Conceptofsocialquality①①资料来源:欧洲社会质量基金会主页,hnp://wwW.socialquality.nl,2009。15 万方数据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个人是社会和社会组织的主体,个体活动是社会生活的组成单元,其总和构成社会质量的整体水平。所以,对社会质量的考察必须要从社会的视角出发,各类社会组织及其成员的生活条件、内在动机、价值判断、理念规范、行为追求、自由程度、参与积极性、保障状况和生活满意度等等都是研究的对象,借以反映一个社会的综合质量水平。以上各类因素在个人和社会两个层面上发生作用,也就是我们所知的“横向”和“纵向”上的相互联系,就此便构成了社会质量的四个维度:第一,“社会经济保障”维度。顾名思义,社会经济保障即个人和组织生活和发展所必需的基础性的社会经济条件及其有关制度保障,诸如收入水平和分配政策、居住条件和住房政策、知识水平和教育政策、职业种类和就业政策等等。同时,考察以上因素通常配备有相应指标,以往对经济发展GDP水平的系列测量、人均收入水平及物价指数等等,以具体的经济指标来衡量经济发展。社会质量理解中的经济保障,侧重点在保障上,注重经济发展下的经济保障水平,饱含着预防金融风险和保障人们经济安全的意味。第二,“社会团结"维度。社会团结也即社会凝聚,反映的首先是一个社会的整体社会关系状况,然后是社会内部所共享的价值和规范,构成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考察社会团结,还需要结合现今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大作用的网络,网络的虚拟性将个人和社会组织之间的社会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和丰富,社会交往中的社会信任变成了这一维度的核心内容。在社会质量指标体系中,根据需要信任的对象的不同对社会信任类型进行了划分,诸如制度性信任和人际信任等等。具体操作上,主要区分出对政府机构及其工作人员、金融系统及其工作人员、企业商家及其工作人员等方面信任程度的考察。各类信任水平共同构成人们行为规范的价值基础,反映着社会生活和社会质量状况的真实面貌。第三,“社会融合”维度。考察社会融合维度主要是社会整合和社会结构两个方面。社会融合包含着丰富的内容,需要考察多个方面的相互关系,诸如国家和社会组织的关系、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社会组织和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等等。社会结构通过社会融合度的改善得到加强,同时也可以推进实现社会发展和社会增能。有学者认为,社会各阶层间关系的协调组成了社会和谐,调整社会结构的努力和工作,也就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努力和工作①。个人和组织按照一定顺序整合进社会体系,形成统一的有机整体并实现功能的不断优化,不仅可以不断减低社会排斥现象出现的频率,还可以实现社会关系的和谐有序,保持社会发展的稳定基础。第四,“社会赋权”维度。所谓赋权,即个人和组织在社会生活中获得的满足国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16 万方数据2社会质量理论解读自身需求、实现自身能力增强和改善社会关系的可能性。社会赋权主要指的就是通过改善社会生活中的社会关系来提高个体和组织的社会行为能力。该维度的主要考察内容包括个体和组织社会参与的状况、能力和意愿程度,获取社会信息的效率、准确性和利用状况,通过社会参与还具有不断提升人们的认知权利和社会权利的作用。社会质量在这一部分还特别强调构建非政府组织和公民社会的必要性,认为这也是实现社会增能和社会赋权的重要途径。2.5中国的社会质量理论的特点近年来,随着中国学者对于“社会质量”的引入和译介,并且对社会质量的部分内容逐步达成共识,例如,认为社会质量是社会自身固有的属性,而并非经济发展的补充与附属品。结合中国社会的社会质量理论研究也逐渐得到发展,在此过程中,能够总结出的社会质量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它的民生关怀。因时因地进行具体分析,剖析社会质量的各种情景和领域,以更好地推进中国民生建设。第一,内容选择切合国情。不同国家或地区根据自身实际,对牙社会质量内容和目标有不同的界定。例如,欧洲社会由社会福利入手提出社会质量概念,力求完善社会保障和公民权利实现,进而解决由社会政策制定与实施引起的有关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团结和整合。与西方趋于完善的民生建设相比,当前我国的民生建设事业还处于蓬勃发展阶段,着力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增进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实现这一目标,在民生建设中加入民众幸福感和政策公正性之类社会质量向度的因素,同时也有利于减少社刽}斥,增强社会凝聚,激发社会发展的动力,扎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第二,目标确定现实可行。用社会质量衡量民生建设,具体方式因国家或地区而不同。例如,北欧国家主张建立普遍均等的福利国家来公正配置民生项目,美国用效率作为准则分配民生项目,说明社会质量考察不存在“放诸四海而皆准”的标准,而是要符合一个国家的价值体系和文化传统,通过妥善处理各种“普遍与特殊”的关系,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整个社会质量。我国的社会质量建设的土壤和发展水平与欧洲社会存在差别,我国人口总量多,人均经济总量水平远低于国家经济总量世界第二的排名,民生建设总体项目和发展处于较低水平。这就决定了我国社会质量的发展目标,要适应自身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更加注重公正地供给各类经济社会保障项目,以缩小贫富差距,增进社会和谐,在经济保障的基础上不断追求社会凝聚和社会权利,真正实现对欧洲社会质量概念的发展与超越。 万方数据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6社会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社会质量理论从出现至今已有十余年时间,仍处于成长阶段。根据现阶段的种种发展迹象,该理论的发展方向可以概括为:首先是从人类社会整体安全高度研究社会质量;其次是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继续深化社会质量的研究;再次是结合文化教育建设研究社会质量,特别是针对引进社会质量理论时间尚短的亚洲社会,阐发文化和价值对社会质量的作用,发掘各个国家和地区社会质量的共通之处;四是定期总结和更新社会质量研究成果,完善社会质量指标体系;五是继续发掘社会质量在社会政策上的参考作用,曾经就有学者结合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探讨了社会质量理论在亚太地区公共政策制定中的潜在意义。沿着以上发展方向,中国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中社会质量研究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主要有:首先是理论框架设置,现阶段社会质量的一些核心概念界定、基本要素的划分和相互关系还没有切实的定论,需要更多更为细致的工作。其次是运用现有指标体系和理论框架来实际分析和谐社会建设各个方面的工作。然后是在社会保障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综合政府、各类组织、社区、家庭及个人各方之力,全面立体地考察社会质量建设并不断提高其水平,逐渐勾勒出贴合中国实际的社会质量研究和建设框架。欧洲社会质量研究为我们细化社会质量指标提供了基础,虽然这一指标体系对于社会发展的衡量促进作用还需要社会实践做进一步的检验,不过社会质量通过其四个维度展现出来的民生关怀,它所包含的“社会经济保障”、“社会包容”、“社会赋权”和“社会团结”的“大福利”追求,实际上对和谐社会建设的辅助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与此同时,由于社会质量本身浓厚的欧洲色彩,它对于公民权和社会权利的理解并不一定适合亚洲国家社会建设。所以,即使我们采取同样的观点,其实都是基于不同的理解。因此,要结合中国和谐社会建设的自身土壤来具体分析我们的社会质量建设。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着手的工作主要有:一是考虑自身社会质量的总体架构,确立切合自身特点的分类和比较标准;二是确定社会质量参与考察的范围,结合其他亚洲和欧美国家的优秀经验,来准确制定考量维度和层面。三是社会建设与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并不是“各自为政”的,“五位一体”的全面发展,既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客观要求,也是提升社会质量水平的重要动力。无论政治经济系统的类型和发展水平如何,怎样定义和衡量一个“良好的社会”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作为一个概念,“好质量”的社会是充满价值判断的,这不可避免地会引起关于什么是“高质量水平的社会”的讨论。一旦获得了明确的定义,就可以判断社会发展过程中是否取得了进步。 万方数据2社会质量理论解读仅仅只是把各个国家社会质量的研究成果罗列到一起,并不能真正反映各国社会质量的高低状况。社会质量理论作为社会政策的导向,主要致力于研究社会质量、社会保障、社会包容和社会团结各因素及其间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得出相应政策结论。通过对各个因素相关性的研究,也展示出社会质量及其指标所具有的内在统一性,根据社会质量与和谐社会的这种内在关联和互相补充,使得社会质量在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政策效用。19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解读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2006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一科学论断,建设和谐社会,既为巩固党的执政提供社会基础,也是我们党对于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认识的新发展①,是实现党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建设“和谐社会”的提出,说明国家对社会建设、社会和谐、社会正义和社会公平的更加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布局也由“三位一体”实现向“五位一体”的扩展。3.1和谐社会概念的提出及其内涵“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②深刻概括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也是对其特征的科学解释,这一科学概括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断发展的历程可以归纳为: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社会和谐思想,不过当时并没有实现对其内涵认识和实现途径方面的系统化深入,重点是强调维护社会稳定;2003年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中集中阐明协调的社会发展对于社会和谐的重要作用,提出最充分最广泛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妥善处理各类社会矛盾和利益关系,切实维护社会稳定,集聚所有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强大力量,实现全体人民和谐相处、各尽所能、各得其所新局面;2003年7月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又提出坚持统筹兼顾,树立全面发展观,注重协调发展,注重转变政府职能,注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认识,也加深了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全面认识;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有鉴于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提出要有重点、又步骤地推进改革,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坚持统筹兼顾,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统筹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和谐;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党执政目标和执政能力建设的任务之一,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升到执政任务的高度与理论层面,实现了党对①根据韦曼(A.Weyman)的观点,个人与社会之间和谐的相互关系以及缔造现代社会的思想主张源于孔德。②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 万方数据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于社会建设认识的深化与发展。结合上面的理论创新过程,可以总结出和谐社会的深刻内涵:和谐社会主张协调发展,体现以人为本,是社会资源兼容共生、结构合理、行为规范、运筹得当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3.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以及生态建设有机统一而存在的,它的发展具有自身的特色:一是公平正义特性。妥善协调和处理各方复杂的利益关系、各类社会矛盾,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同时这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二是民主法治特性。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有利于广泛调动各方积极因素,在建构和谐社会过程中,实现经济条件、道德水平和幸福感受,从法律上提供对民主的保障,通过政府的依法执政、民众的依法生活,实现社会和谐运转;三是诚信友爱特性。和谐社会建设需要全体社会成员互相帮助、诚实守信、融洽相处,构建道德建设平台和社会诚信体系;四是富有活力特性。正是通过社会主义建设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尊重一切有利社会发展进步的创造活动;五是安定有序特性。和谐社会的一大特征就是社会整体安定团结、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秩序良好、社会管理完善以及社会组织机制健全,运用创新思维解决改革和发展中的各类矛盾和问题;六是和谐相处特性。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有助于推进和谐社会生产、生活和生态的良好发展,保证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以及代际之间的和谐相处。3.3和谐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动力和终极目标正是人的全面发展,前者为后者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方面的保证,为个人与社会的辩证统一发展提供了可靠基础。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谐社会涉及领域丰富,追求的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和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 万方数据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解读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渺。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终极目标,另一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人,更加充分地发挥出社会主体的力量,推动着和谐社会的建设。第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需要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一是经济建设奠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可以积累社会财富,改善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二是政治建设提供全面保障,社会关系的协调和丰富为有效解决各类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提供了出路;三是文化建设发挥精神支柱的功用,有利于增加社会生活中的和谐因素;四是发展教育通过提升人们的体力和智力,不断培养出个性鲜明和人格健全的个体,提高劳动能力进而实现劳动部门整体效率的提升;五是生态建设为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提供前提保证,通过搭建和谐优美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及相互促进。第三,和谐社会的构建与人的全面发展是内在统一的。对人的理解包含着社会的角度和实践的角度,人的社会性根本特性,将个体与社会紧紧联系起来。首先,“人是最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个人和社会互为条件、互相促进,构成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根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历史一致性,马克思总结出人的发展的三个阶段——“人的依赖关系”阶段,“物的依赖关系”阶段和“人的全面发展”阶段;其次,社会发展不等于人的发展,人的发展也不能替代经济、政治和文化等的发展;最后,二者相互联系、互相作用。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而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人的发展。不难发现,构建和谐社会和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历史性统一过程。社会发展过程中个人乃至社会的实践努力,通过运用社会质量的指标体系,可以得到更加量化的评估和建设方案,这也说明了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中开展社会质量研究的必要性。3.4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任务实现全体人民的各尽所能和各得其所,社会建设需要与社会发展各方面之间相互提供保障,共同实现和谐社会的构建。第一,践行科学发展观,发展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社会问题的解决有赖于一定的发展的基础和物质条件保障,和谐社会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9页。 万方数据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和生态文明的统筹发展,对于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保障实现各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权利。第二,贯彻法治思想,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人民民主能够得到充分发扬,各方利益关系能够得到妥善协调,对于争取公众认可、维护公众权益、凝聚公众力量进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得以实现颇具深意,通过构建畅通的沟通和表达机制,坚持群众路线,来不断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环境的优化。第三,重视精神建设,发展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有强大的精神支撑和智力支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人的引导教育和塑造功能有利于营造文明健康的社会氛围,有利于培育公民的社会归属感、自豪感和认同感,通过加强和创新文化管理和服务,回答文化发展“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等基本问题。第四,转变政府职能,构建服务型政府。和谐社会构建需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的社会条件,这一条件的提供,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通过分配公共资源、提供公共产品、治理公共事务、和协调社会矛盾和社会利益的方式,搭建政府职能更多地向公共服务上转变的新型社会治理模式,来人民群众的各项权利和利益,努力提高社会建设质量,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和谐社会代表着较高水平的社会质量,是一种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状态。社会质量是支撑这一状态的重要内容和因素,和谐社会的实现,有赖于一代一代社会主体对于高水平社会质量的不懈努力。24 万方数据4社会质量与社会和谐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社会发展是当今全球环境下各个国家的主要任务,也是社会各界的关注热点,生产力的积累又成为社会发展的王道。与此同时,高度的经济发展以及由此引发的诸如“有增长无发展”系列问题和危机,也加剧了人们对社会发展的关注。和谐社会视域下的社会质量研究,就正是倡导从社会发展的各个角度来考量,并找到实现社会发展中的较高水平社会质量的途径①。4.1社会质量与社会发展我们应该意识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发展战略的设计当中,最重要的任务是解决自身需要解决的问题,都应当是从其实际出发,然后社会质量才能发挥出其就发展规划和政策的建议功能。也就是说,虽然现阶段欧洲社会须量理论研究取得了诸多成就,但现实是,我们在建设和谐社会的未来道路上,并没有一把“欧洲尺子”等着随取随用。和谐社会的质量建设和研究,首先需要明确的就是要了解社会发展、了解建设的社会历史条件、了解自身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这样,才会使他山之“玉"最大限度发生效用。4.1.1社会发展界说社会发展,指的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符合规律的前进性运动。“和谐社会”作为一种社会发展状态,面临解决的问题不仅包含社会发展的“元问题”:什么是发展、为什么要发展、怎样发展和如何评价发展,还需要弄清楚的是建设和谐社会与促进社会发展是如何相得益彰的?第一,社会发展的内涵。马克思曾经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实践是社会发展的内涵,人类通过不断改造世界的活动以满足自身需要;同时人的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核心,具有体现和衡量后者的功用;作为一个评价性范畴,社会发展又依据一定标准对各类社会现象进行评价性描述;社会时间和社会空间作为存在形式而不断支撑着社会发展。。李在烈、张德镇,《社会质量作为社会进步的一种测量》,发表于2009年10月27~30日在韩国釜山举行的经合组织第三届“统计、知识和政策”世界论坛。 万方数据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社会发展的特征。自为性体现在人是社会发展的发起者和承担者,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充满着人的意志的色彩;整体性指的是社会领域的各类要素具有内在统一性,以及相互间横向和纵向的协同效应;社会历史性指的是包含社会发展主体在内的各类因素从低级到高级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的发展;合理性主张的是社会发展中积极向上的变化,是合人之理与合天之理的主客观尺度的体现,合理性的发展也是社会发展的固有规律,强调社会发展的整体协同、最小的发展代价和与人的发展相统一;具体性指的是社会发展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是决定性和选择性的统一、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是社会发展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是社会进步与社会代价的统一。第三,社会发展的结构和功能。发展的要素包括发展主体、发展客体、发展中介、发展目的、发展手段和结果,按照不同的角度可分为不同的社会发展结构来分析,主要有社会发展的类型结构、主体结构、内容结构以及内在要素结构。各要素协同作用,实现的功能主要包括:改造社会、变革现实的基础性功能;满足人的需要、维护人的利益、追求全面发展的主体指向功能;协调各类要素相互作用和矛盾的功能;引领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和创新的功能。第四,社会发展观的不断发展。发展观作为人们对社会发展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是关于人类社会特别是现代人类社会发展本质和规律等一般问题的理论体现。从传统发展观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加上社会变革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人本主义发展观到科学发展观,都反映出发展重心实现了由物到人、即客体向主体的转变,发展内涵和衡量尺度实现一维到多维的转变,发展思维理念由利己向互惠的转变以及发展道路的多元化。1978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均达到9.8%(人均GDP年均增长率超过8.6%),是世界同期经济增长速度的四倍,经济规模在30年内翻了四番。2010年第二季度中国GDP总量超过1.33万亿美元,中国经济总量超越日本跃居世界第二,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是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第二大外资吸引国和重要资本输出国。我国“十二五’’的主题和主线提出要贯彻科学发展观和转变发展方式,将经济发展速度确定为7%,主张将工作重点放在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来,要把发展和所得到的成果用在民生建设之上。中国科学院2011年7月发布的《中国科学发展报告2011》中进行了全国各地GDP质量指数排序,前五位分别有北京、上海、浙江、天津和江苏。而“GDP质量指数”,正是包含有经济质量、社会质量、环境质量、生活质量和管理质量的综合评价体系。国家倡导“让公众科学地认识GDP,既不盲目崇拜GDP,也不盲目抛弃GDP,不断追求‘品质好的GDP”’的理念,其中就体现着在社会发展宏观战略层面上对于经济建设过程中的社会质量的高度重视。26 万方数据4社会质量与社会和谐4.1.2社会发展中的社会质量建设虽然社会质量作为一个新的社会发展研究的概念,或许对我们而言有少许陌生,实际上它和社会和谐的理念非常接近,二者既存在一致和共通点,又各具特色和存在不同。社会质量是新形势下社会科学理论的发展,是派生出的一种新的方向和视角,值得给予重视和关注。作为社会科学中的一个新理论,社会质量理论从形成至今虽然不到二十年的时间,但是国内外专家学者从各个领域的深入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上不断获得改进和发展。社会质量命题的提出,反映出一个国家乃至世界范围内,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的思考,并且倡导平衡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这些对于实现社会发展的社会和谐的目标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事实上,社会质量追求的社会和谐向来是中国古代儒家文化的思想传统,研究中国社会的社会发展与社会质量问题,是对以往有关社会发展问题研究的新的拓展。现下的人口和资源困境,形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自身问题。在丰富我国社会质量研究的同时,还可以为社会发展中关乎长远、关乎人们福祉等问题的科学统筹解决提供别致的方法。4.2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矛盾伴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利益关系的复杂变化,我国经济长期高速发展,国家经济实力不断提升,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普遍提高。但是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中国人的主观幸福感并没有相应地得到提升。从一些地区经济增长表现来看,我们必须承认的事实就是,经济增长未能按照人们所期待的那样带来相应的发展以及提高人民的福利水平。在很多地区,情况毋宁说是相反的,经济增长与社会质量下降情况同时发生,出现了“有增长无发展”的情况:第一,无声的增长,指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可能性减少。早在18世纪末就有思想家提出,禁止一个人公民权利的行使,实质上就是对他“一般人性的剥夺”,卢梭也认为人的充分发展要点之一就在于能够参与对其生活有严重影响的决策。有序的公民政治参与的意义还在于它对于提升公共决策质量和生活质量提供了重要保证,“国民收入中劳动收入占比低,劳动要素在企业内部分配中的比重也低,27 万方数据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初次分配存在劳动力回报率持续下降和资本回报率不断提高的趋势”①。面对公民日益高涨的参与热情,最大限度地吸纳和容纳各种公众意见,提升社会运行绩效,提升公共效率,解除公共监督薄弱和容易滋生腐败的薄弱环节,加快科学发展,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实现社会进步。第二,无情的增长,指收入分配状况的恶化和社会认同感的丧失。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物质生活条件自改革开放以来得到长足进步。不过随着各类经济指标和数据的不断增长,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却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之前片面地将发展等同于经济发展,甚至等同于GDP的增长的社会成本和环境成本逐渐显现出来,各类由只侧重于经济发展而引发的社会矛盾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引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发展结构的种种思考。由于社会分配不公而不断拉大的贫富差距问题,中体现为城乡差距、区域差距、行业差距等的不断扩大。可见,我们党及时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是抓住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矛盾和焦点问题,只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性奋斗目标,才能够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才能够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才能够准确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最终实现“两个一百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第三,无工作的增长,指失业率的上升。根据联合国国际劳工局发布年度报告,2004年全球失业总人数为1.847亿。农村和城镇范围内的总失业人口几近2亿,绝对数量造成巨大社会就业压力。如若目前我国19亿亩的耕地需要2亿劳动力,农村乡镇企业可以吸纳1.5亿左右劳动力,那么总共5亿左右的农村劳动力将会有约1.5亿处于潜在失业甚至失业状态,这样也会增添中国经济发展风险,是迫切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按全国劳动力资源7.9亿人计算,我国目前城乡人口失业率至少在33%以上,并且失业人员具有年轻化和长期性的特点,隐性失业日趋严重。因此,作为一个政府应该把保证国民生活需要和提高国民生活质量放在第一位,如果只追求经济发展和不顾百姓生活,这样的发展对广大弱势群体来说是毫无意义的,并必然与社会发展目标背道而驰。保证每一个社会成员不受饥饿和贫困的痛苦,使其有尊严地生活,这是每一个政府的责任和义务。第四,无根的增长,如文化的破坏。几十年来,中国的经济总量翻了好几番,中国的面貌几乎每天都在刷新,我们有足够的理由为这种速度自豪。然而,我们是否意识到,中华民族几千年积累的巨大文化财富,或许正在我们手中悄无声息地消失。祖宗流传下来的国宝,有许多在海外才能看到,有人统计,世界上47个国家的200多个博物馆中,有不下百万件的中国文物。这意味着我们以及我们的①张茉楠,《中国经济复苏关键看能否破解三大失衡》,Ck海证券报》,2009年9月22日。28 万方数据4社会质量与社会和谐后人,要想一睹那些先人留下来的珍宝,不得不远涉重洋。与有形文物的流失比起来,那些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毁灭更加触目惊心,譬如鲁迅笔下的“社戏”“五猖会”,我们小时候看过的皮影戏⋯⋯正在以快于生物物种灭亡的速度消失。第五,无未来的增长,指资源、生态、环境的恶化。当前世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是人口和资源环境的变化,各个国家的环境状况构成全球的环境状况,也越来越认识到,保护环境只有众志成城应对全球资源和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没有独善其身。环境和资源作为一种特殊资产,是社会发展的首要前提,也需要在社会发展中得到有效保护。预期经济趋势和经济指标在一阵上升之后,因为生态指标的恶化而明显受到影响。当前生态环境破坏的主要表现有:大气污染、荒漠化、水土流失、水体污染、森林草木矿产资源锐减、生物物种加速灭绝、污染蔓延等等。为了抑制和改善日益恶化的环境形势,采取行动刻不容缓。否则,日益扩大的生态赤字将使其他领域所获得的成绩不是大打折扣,就是黯然失色。4.3深化社会发展研究的“社会质量"切入点我国的社会科学研究中,源于欧洲的社会质量理论体系的研究才刚刚起步,需要找到其合法性的根据,存在一系列理论和实践上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正是在这个适应性的寻找过程中,发现了以社会质量作为切入点的,新的方向和视野中的社会发展研究范式。4.3.1理论及实践结合层面的社会质量第一,需要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的研究。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以及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些共产主义社会的鲜明特点,同时也是社会质量追求的最高境界。现阶段社会发展对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同时关注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质和量上的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科学理论,其中很多阐述时至今日仍然闪烁着熠熠光辉,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启示。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贯穿于人类发展过程的始终,涉及社会的基本领域,囊括社会结构的主要方面,成为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恩格斯晚年的社会发展理论始终贯穿着这一思想,今天看来,这一思想的实现就29 万方数据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是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处理好社会基本矛盾之间的关系,既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又要在尊重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适时变革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第二,以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为指导。科学发展观主张又好又快的发展,倡导经济发展和提高社会质量有机融合,关注发展的规模速度和质量内涵,关注社会利益的调整分配,关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生态各方面的均衡发展,注重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满足人的基本需要的基础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第三,总结和谐社会建设理论与实践的优秀经验。社会质量理论的深入发展将有助于对和谐社会的拓展研究,社会质量的理论和指标体系对于社会质量状况的衡量,不仅可以如实描述总体社会质量状况,还可以针对整理分析的结果,进一步进行解决对策分析,通过就业、住房、医疗、教育和养老等方面的不断完善,来加快建设和谐社会的步伐。由此可见,社会质量的价值追求与和谐社会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充满活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本内涵能够互相促进、相得益彰。第四,社会质量研究与社会发展研究同步推进。社会质量志在推动社会全方位拓展,在此领域的深入研究对于更好地把握社会发展之本质与目标,对于开拓社会发展研究视野与路径大有裨益。借鉴国外现有的对于社会质量理论及其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社会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特点,实现二者的积极互动和双向发展。4.3.2和谐社会的社会质量基本框架为了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个目标,需要社会质量的不断建设,而首先需要明确的正是我国和谐社会的社会质量的基本框架:第一,由生产力发展水平保障社会质量。由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对于生产力的发展和水平是社会发展评价尺度的科学论断可见,社会质量的研究和发展,需要建立在相应物质基础之上。借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保障人民群众各类基本权益,在此基础之上,才能够更进一步研究和促进社会发展与提高社会质量,并且向着更高的层次发展。第二,由社会价值角度评论的社会质量。在社会质量不断得以提高的过程中,始终都是坚持以人为中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在社会发展中实现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和利益关切。社会质量总体状况的评价界定标准,其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它对于“以人为本”理念的践行和追求。30 万方数据4社会质量与社会和谐第三,由社会结构和社会结构角度衡量社会质量。这里的社会结构首先包含的是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组成的有机的社会发展整体,其次包含的是各类社会关系的组成状况。在这样的社会结构组成状况下,各个部分的有关制度便构成了社会制度。社会制度是各社会建设组成部分发展有规可循的制度保障,并由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类问题提供改进和完善的思路。第四,由主观指标和客观指标角度评论的社会质量。一个社会整体社会质量状况的评价并不能够随意判断和得出结论,而是需要一个科学的评价体系,这个体系的主要构成内容就是由针对社会成员主观感受的评价体系和针对客观社会建设实际的评价体系来构成。前者主要是调查分析不同时间、地点和领域的社会成员的主观感受,诸如总体幸福感、生活满意度、工作满意度和社会参与积极性等主观色彩明显的各类因素。后者的指标层级设计较为客观和固定,考察向度主要是一系列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物质条件相关的各类指标,诸如旨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及其项目确定和覆盖状况、居民家庭和个人收入、住房、医疗等方面服务的提供。两类指标有助于从个体感受和社会实际两个方面对社会质量进行综合全面的分析和评估,提示社会建设应当更多地映现全体成员对于改革开放成果的共享,更加注重个体的尊严和幸福感受,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第五,由实践和政策角度评论的社会质量。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工作的开展,需要有明确的政策导向和制度保障,否则,任何美好的社会建设理念也只能是一纸空谈,没有实际执行保障。而与此同时,通过社会建设实践正反方面经验的累积,对于社会政策也具有重要的改进参考和实际论证的功效。二者的互相配合,可以共同搭建起社会质量建设的开展平台。第六,由社会发展效益角度评论的社会质量。社会质量概念从一提出,就明确反对那种“不计代价地追求经济效益”的发展方式,和谐社会建设,需要以可持续的发展作为支撑,也只有既利当代亦泽未来的持续发展,最大限度地实现各类资源的统筹安排与利用,才能为社会质量提升和社会不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4.4社会质量理论与和谐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目标,体现了政府在新时期的发展方向,而这一目标的实现,首先需要直面和解决社会建设中的各类问题和障碍,需要有理论的更新作为指导。作为国际社会政策领域新的研究范式,社会质量涉及社会和谐和经济保障各方面因素及其相互关系,也倡导社会团结, 万方数据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对于分析中国的社会政策可以提供很多理论参考,对于缓解长期以来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以经济快速增长为导向的造成的各种社会问题,平衡经济保障和社会建设之间关系,进而制定更加全面的发展战略,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自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目标,到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提出社会建设的改善民生的各项要求,都展示出国家和政府对于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各种努力,最终的目标,就是要实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供全面覆盖、内容层次丰富的社会保障,满足人民群众基本要求、保障基本权益、推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以上社会建设目标的实现,要求有对发展过程中各类矛盾和问题的理论研究,而实现这一点,有需要有能够真实、有效、全面地反映人民群众生活状况和社会总体质量的调查材料及相关分析。个体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参与的程度和发挥的作用,各个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融合状况,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的动态平衡等等方面,都是实现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考虑的方面。基于以上种种社会发展的实践需要,加深对社会质量理论的研究和应用,有助于为分析社会发展和各类社会问题提供一个新的视野。欧洲社会有成熟完善的社会质量理论,它在国际社会中对进行社会政策领域内的研究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社会质量理论要求在追求社会发展目标的过程中,既要关注物质生活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更加要注重在社会整体运行状况及发展中的协调、稳定与和谐的状况。社会质量理论主张社会政策与经济政策的协调平衡,反对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将社会建设作为经济的附属品。原因在于社会当中的人的发展状况和整个社会体系的协调平衡,同经济发展一样,也是应当用来衡量社会发展状况的重要标准。通过将社会发展中的实际情况与社会质量的各个因素归类、整理和对比,就可以进一步思考社会建设中的优势特色与短板制约。运用社会质量进行社会发展状况评价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就在于,综合分析社会质量各个维度的具体指标,可以去发现其中的相互联系,例如,选择的经济发展方式对于社会公正和社会团结是怎样发生作用的,个体的尊严、幸福感和社会参与怎样体现着社会团结、社会公正和社会平等的状况。最重要的还有,社会质量理论倡导建设“可持续的福利社会”,这其中鲜明的民生追求,对于和谐社会研究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同时,社会质量理论对社会发展和社会政策的分析方式,也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更多的思考问题的方式,进一步指导社会建设的政策实践。32 万方数据4社会质量与社会和谐4.4.1和谐社会的社会质量分析维度“如何界定社会质量”是社会质量理论的逻辑起点,这一理论在人的社会属性基础上,将社会发展中的各类制度性、规范性和物质性因素综合成一个有机的体系,借以反映社会建设的总体状况。根据社会质量理论在考察维度上的划分,和谐社会的社会质量分析维度可以归纳到四方面来描述:首先是社会经济保障方面的因素,重点不是仅仅测量出社会经济发展和经济指标,而是在于通过对经济状况的预测,针对性地提高应对各类可能出现的经济风险提出保障之道;其次是关于社会融合和社会排斥方面的因素,社会生活中各类社会关系的不断和谐,各类社会主体的平等地位和积极参与,都有利于增强社会发展活力;再次是关于社会信任和社会团结方面的因素,追求的则是众人拾柴的整合效果,最大限度发挥出社会主体参与社会发展中社会和经济活动的积极性;最后是关于社会参与和社会赋权方面的因素,则是对社会主体平等社会权利的重视,构成社会主体参与到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前提条件。社会质量理论并不针对每一类因素展开专项研究,而在于揭示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并根据这些因素的相互联系从整体上来说明该社会的质量状况。第一,就社会物质条件而言,和谐社会的社会质量主要分析社会保障项目和覆盖、医疗卫生、生活条件和社会经济保障的状况。同时,根据社会质量认为经济发展与社会质量之间并不是必然的正向带动关系,经济发展本身未必可以保障就有高水平的社会质量,例如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贫富差距在经济发展中呈现越来愈大趋势,反而降低了社会质量。用社会保障和经济发展状况共同来反映人们的生活状况,成为和谐社会建设中同等重要的两个方面。高水平的社会质量对于满足人民基本生活和安全要求,正是它对促进社会发展的意义所在。第二,就制度条件而言,社会质量关注的是整个社会体系的整合性和包容性,关注社会结构、社会阶层和社会排斥等问题,然后从社会体系总体来反映社会质量状况。降低社会排斥、提高民众参与程度,完善公共服务网络和发展社会保障也成为和谐社会提升社会质量的研究方向。第三,就规范基础而言,社会团结是社会质量理论的核心价值,并且被作为是衡量社会质量的基本原则之一。欧洲社会“追求社会福利”的目标,为福利体系的开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对于和谐社会而言,社会团结的理念主要通过社会政策中的民生建设来推动,从形成和提高人们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方面,为成社会发展凝聚力量。由此,社会质量理论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分析框架,它所涉及 万方数据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的不同考察维度从不同的方面反映着社会质量。它所倡导的社会和谐和社会团结的宗旨以及分析方法,对于我们把各种与民生相关的社会政策放在更为广泛的意义上去理解,增进社会凝聚力的努力具有积极意义。4.4.2和谐社会的社会质量指标高速的社会发展,需要站在更高的层次来衡量社会质量和社会发展的程度。和谐社会的社会质量的衡量,包含着来自四个维度内诸多因素的作用,人们对于相关因素的不同感受,共同构成了社会质量的整体情况。第一,衡量社会质量的主观指标和客观指标。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社会生活各个功能不同的组成部分相互影响,最终共同汇进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首先,社会质量理论分析考察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指标主要包括涉及到社会保障体系项目和类型、环境状况、就业状况和医疗教育等各类保障性指标。通过各项指标的使用和比较,从社会体系层面来反映社会物质生活和经济安全的基本状况。其次,通过物质条件指标进行社会质量测度的同时,各类主观性指标也具有重要作用。人们对于社会质量的评估具有非常强烈的主观性,受到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的影响。在泰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人民的社会质量感受并不认为低于诸如美国等经济发达国家。幸福感、满意度等主观性指标,对于综合全面反映社会质量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再次,社会质量将社会团结作为中心议题来对自己进行界定,注重从社会价值层面展开研究。由此,有关人际信任和机构间的信任的调查成为和谐社会研究和发展社会质量的核心问题。信任意味着对他人或机构行为的可预期性,在信任的基础上,人们可以进行和谐的人际互动和机构互动。人与人之间、人与机构之间、机构与机构之间所形成的信任关系,对于从人际关方面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另一个有益视角。同时,社会质量在社会团结和社会信任方面的追求,对于反映个人对社会体系的融入程度和归属感,并且延伸社会信任领域具有积极作用。第二,衡量社会质量的方法论。在方法论上,社会质量分析采用的是统计分析各种社会指标,基于社会调查资料来解释社会质量的现况,讨论发展的方向。这样的分析有助于增进认识社会整体状况和社会体系运作,进而讨论社会政策发展的总体战略和具体措施。不过,如若只是把社会指标进行简单罗列或者叙述,并不是真正有效的社会质量状况。对社会指标状况的分析,最重要的还有,需要结合国家建设和谐社会的主要背景,然后才可以在社会质量架构和具体指标之间34 万方数据4社会质量与社会和谐搭建起具有内在逻辑的解说。4.4.3研究和谐社会的社会质量建设的必要性第一,和谐社会建设的社会质量研究,对于分析社会建设中面临的各类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社会自改革开放以来,整体社会生活条件不断提升,不过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也逐渐出现了社会各个阶层的划分和利益的差别。特别是在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阶段,社会政策和经济政策之间的不平衡也逐渐显现,衡量社会分配公平程度的基尼系数数值升高,生活条件改善带来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也由不断拉大的收入差距而有所减弱,影响社会质量的提升。第二,和谐社会的目标实现可以借助社会质量理论。“和谐社会”战略目标由2004年提出,从完善社会保障覆盖、倡导公共服务和实行各类惠民政策,对于社会政策制定者们考虑如何实现社会增能、增进社会团结,在社会建设实践的基础上去理解社会政策,不断实现民生建设和社会福利的总体目标。第三,和谐社会建设需要通过降低社会排斥和扩大社会包容来提供坚实的社会基础。实现这样的目标,按照社会质量的思考方式,就是要尽可能多地将人们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增强社会和组织的吸引力,增进社会融合和社会包容,实现个人的潜力发挥和全面发展、第四,和谐社会建设需要不断发挥社会信任和社会规范的作用'o从建国初期形成的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在遇到市场经济发展大潮之后,因为受到冲击而式微,多元的价值观念,尤其是一些“物质享受至上”、“金钱效率至上”的观念弱化了应有的道德遵从和价值认同,由信任危机引发的各类社会矛盾逐渐进入公众视野,引起广泛关注。凸显了和谐社会加强社会信任程度和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性。4.4.4和谐社会的社会质量研究之政策导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对于建设和谐社会、提升社会质量水平的重视,不仅仅是对于其价值追求的研究和宣传,更重要的意义是由社会建设实践来展现,通过各类建设具体行为,来增进社会质量:第一,通过制定和执行社会政策和提高社会经济保障程度,促进社会发展。这一方面涉及的既有社会保障的各个领域,也有范围更广泛的社会政策领域,例 万方数据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如非政府组织的发展、社区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等等。为了改进总体社会质量状况,需要有社会经济保障提供基础,努力发展和完善社会保障项目,强化社会保障体系的功能,首先满足人民生活的基本要求,实现教育、就业、住房、医疗、养老各类保障,特别是针对城乡发展不均衡、贫富差距日益加大的现实状况,根据社会政策加强社会干预,保障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公正和团结。第二,社会融合在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表现为对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对农村流动人口的帮助。从对“三农”问题的各种优惠政策到对城市农民工群体的社会保障体系覆盖,展现的都是减少社会排斥、提高社会融合、缩小不同收入群体间差距的努力。所有这些方面的工作,都有助于提升劳动保护和社会融合水平,进而提升社会质量。但是,根据目前的社会发展具体情况,这些努力由于各个独立的部门发力有限,各项政策之间的连续性、相关性和内在逻辑都比较缺乏。所以,加入社会质量理论对于这些问题的分析视角,不仅有助于深化对社会问题的认识,还可以不断总结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措施。第三,社会组织不断壮大和发挥作用,社会质量理论倡导公民在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逐渐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建立一个积极的公民社会,自然也就凸显了建立和发展非政府组织以鼓励公民社会参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本篇文章所说社会组织,指的是非盈利性组织,或者称为非政府组织,它作为社会发展中的第三部门,对于开展社会质量研究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并逐渐发展成为一股基本力量来促进社会质量水平的提升。因此,支持和发展社会组织,是社会质量的内在要求,通过组织人们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来协调社会个体之间、个体与组织之间的关系,实现社会赋权进而社会增能,同时也有使人们减轻压力放松心情的重要作用,形成生动活泼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社会质量理论在西方发展和成熟起来,是社会政策理论在当今时代的进一步发展,它追求“可持续的福利社会”,并且认为:人类社会不仅要关注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更要关注社会体系本身的有序运行及其和谐性、稳定性和发展的协调性。虽然在具体内容和焦点集聚上,与和谐社会存在不同,不过它在揭示和谐社会各个相关概念的内在联系上,为研究和谐社会相关问题提供了基本思路。社会质量认为社会发展不能只是仅仅用经济建设作为总体导向,更加强调的是要不断追求和实现社会福利目标,这也正好体现了它在政策意向上的民生导向和以人为本的原则。社会质量理论主张加强社会建设以增进社会和谐,对于我国社会建设政策基础和目标的清楚确定,实现“两条腿走路”的全面发展,改进“轻社会发展,重经济发展”、“社会指标软,经济指标硬”现象,在政策制定的核心目标中加入民生问题和社会建设,注重非政府组织在推进社会建设上的作用,为社会发展状况提供了一种新的概念和理论框架。36 万方数据5社会质量与人的全面发展一切发展都是为了人的发展,都是由人的发展引起的。从“人是万物的尺度”(普罗泰格拉),到“最有用而又最完备的知识就是关于人的知识”(卢梭),从“无主体的人的形象”时期到“文化主体符号主体的人的形象”时期,都说明着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人对于自身形象认识的道路由浅入深,由模糊到逐渐清晰,走得异常艰难。关于“人到底是什么”,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又有着不同的界定,人的自为性、意识性、社会性、历史性和主体性等从人的属性的角度概括出了人所具有的特点。发展不仅是事实判断,更是一个价值判断。“人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体,其发展状态和实践内容都可以并且应当作为社会建设中社会质量的衡量因素,人同时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和最终目的。”①人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各类需求不断得到满足和翻新,对于提升社会质量、和谐社会关系和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节的重点,就在于揭示提高社会质量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相互关系。5.1解读人的全面发展按照历史发展的角度,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质量的提升具有一致性,二者的-一发展是持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个具有终极关怀的概念,它的发展一直遵照着螺旋式的、从量变到质变的事物运动的规律。从某种程度来说,社会质量的每一次提高,就意味着离人的全面发展更进一步。5.1.1人的全面发展的涵义作为一个历史的过程,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需要各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包括不断发展的生产力、合理的社会分工、高水平的文化教育、合适的社会制度、和谐的社会关系等等。同时,社会质量的不断提高也可以创造更多的推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扩展人的自由,进而向着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不断迈出坚定的步伐。人的全面发展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它意味着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意。齐英艳,《生活质量与人的全面发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1页。37 万方数据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味着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意味着人的素质和潜能的全面发展。人类的历史是由劳动创造的,不同种类的劳动能力共同作用于历史的拉力赛,劳动能力的每一次发力,都是在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奠定深厚的基础,主要包括个体能力和集体能力、自然力和社会力、潜在能力和现实能力、体力和智力等等,或者按照能力的所属领域划分出诸如实践能力、认知能力和审美能力等;与此同时人的社会关系的推动主要表现在社会关系在普遍性和全面性方面的不断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的丰富内涵恰恰反映的是人的本质的丰富性,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全面发展并不一定要意味着每个人都是多面手之类的英雄,马克思就曾经指出,不可能每个人都有拉斐尔的才能,但是社会应当为他提供同样的条件。就好像不可能我们每个人都成为才华横溢的贝多芬,但是置身在社会的发展中,每个人都应当有权利被提供成为贝多芬的条件。现在讨论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质量的关系,也正是希冀探讨具有高质量的社会在人的全面发展历史进程中能够提供的物质基础,以及为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消除来自自然力、社会力各方面的障碍。5.1.2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自由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自由发展共同构成了人的发展,二者以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相互关系而存在。人的自由是人的自主性选择与自觉性的活动,也是人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是人与世界关系的理想状态,是人的能力的发展和对社会关系的支配与控制。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协调与否,直接影响到人逐渐发展起来的能力的自由发挥程度。人的全面发展首先应当说人的自由发展。全面发展是自由发展的基础,个人的自由发展必须以全面发展为条件;自由发展同样也是全面发展的基础,个人的全面发展也必须以自由发展为条件。全面发展与自由发展互为基础互为条件,同时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互相促进。需要注意的还有,个体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并非所有潜能毫无遗漏的发展,而是指的在社会中的每个个体不受社会、历史等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全面发展同样也是作为一个相对概念而存在的,而并非是一个绝对的概念,全面发展并不等于全部一致水平的发展。提升一个社会的社会质量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交叉点,并不在于强调何时会在一个高质量社会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际上,它看到的是在现今社会建设的具体阶段,针对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如何不断地实现社会生产力的向上发展,不断促进社会关系的极大丰富,在社会进化的历史进程中,为人的自由全 万方数据5社会质量与人的全亟发展面发展提供越来越丰厚的物质和精神各方面的基础,具体来说,就是社会质量所囊括的经济保障、社会包容、社会凝聚和社会赋权各方面因素的不断积累。5.2社会质量提升与人的全面发展进程的历史统一性物质是人的发展的前提条件,为社会发展奠定深厚的基础。社会质量的提高,意味着社会质量各个因素的状态不断得到改进和完善,意味着在推进经济、社会、文化、政治以及生态的同时,不断推进着人的全面发展。高质量的社会生存环境,意味着人们生活的相对稳定状态以及愈加和谐的社会关系,以此为基础,社会质量和人的发展进入一种良性循环的状态就有了可能。5.2.1社会质量因素与人的全面发展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到了可以上天入地的高度,人们看待社会发展和社会质量的眼光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社会质量各因素的发展变化构成了人们关于社会发展的不同感受,从而影响着人的全面发展。基于前面章节关于社会质量的阐述,对于二者的关系可以有一个更为形象的说明,见下图。-一#◆’经济方面社会政治方面文化方面环境方面经济政策社会政治取向的政策文化政策环境政策J‘TJr。L图3社会质量与人的全面发展Fig3Connectionbetweensocialqualityandhumandevelopment中国在当前的发展阶段当中,和谐社会以及小康社会的建设理念虽然不是直接也不是明确地提出了社会质量的标准,但是它对于社会和经济质量的追求,以及同样重视的对于彼此信任和关系良好的社会环境的追求,就构成了衡量一个社会质量的标准。社会质量的基因密码,说明了它在各类因素不断发展中的整合作39 万方数据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用,它力图去包含所有的政策,覆盖从设计到评估的所有政策制定阶段,以及社会主体及其沟通和对话的协调机制。人的社会本性是社会质量思想的本质所在,社会质量定义关于个体福祉与潜能的强调,也强调对于促进人们之于个人进步以及社会发展的参与程度。有三类因素在创造和评价社会质量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第一,制度性因素。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个人所面临的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之间形成的横向关系,以及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形成的纵向关系,在此前提下囿于各类社会规则和制度的要求,社会质量的提升、自我实现和集体认同之间形成了共同的基础。第二,条件性因素。如果社会主体希望在社会活动中满足自己的需要,实现自己的福祉和潜能,需要取决于四个条件性的因素,一是能够适应并参与快速的社会经济变迁;二是社会环境的愈加和谐稳定有序;三是能够享有必要的社会和经济活动中的权利;最后也是最基础的是受到免于贫困和其他形式的物质剥夺的社会经济保障,最主要的诸如稳定的工作收入、教育卫生、个人安全、社会保障及公共卫生等等。第三,规范性因素。规范性因素的作用主要体现是,在条件性因素和制度性因素的基础上,进一步用来判断社会质量发展水平及适当性的准则,其主要内容可以包括:个人尊严——社会赋权状况、平等——社会包容之标准、团结——社会凝聚之工具。社会质量在完善社会发展硬件的同时,既关注测量的具体指标体系、测量结果观测,也注重与本身社会发展所处阶段的适应性。而不管是处于那一个阶段,都是在为推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不断努力。在我国现今倡导建设和谐社会,共筑“伟大民族的复兴”的中国梦想的伟大时期,社会质量建设和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关注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方面,找到了共同的语言和行动的共同目标。5.2.2社会质量现状与人的全面发展我国人口数量多、人均资源少的基本国情,指向的是复杂的人口问题和发展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高速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然而人们的生活满意度和社会质量并未完全按照正向的比例实现高水平的跃升。对于现阶段社会质量发展取得的成就和尚需完善之处的研究,对于实现社会发展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独特的意义。第一,主客观之社会生活状况。一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各40 万方数据5社会质量与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客观社会生活状况,从“经济增长能够解决一切问题”的发展口号向“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转变,可见政策制定者、社会管理者和社会活动主体对社会经济生活中各类问题的不断发觉和重视,进而不断增加对于社会保障、就业、医疗卫生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重视和保护。同样重要的还有社会质量从客观生活状况方面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影响,这是社会主体能够感受到的最直接的方面。首先以生活满意度为例,目前我国存在的情况是人们生活满意度居于中等水平,个人对自身经济状况、职业状况和社会保障存在焦虑,社会质量的绝对提高与相对不满并存,以及现实存在着的地区和城乡不平衡等,都作用着人们的心理感受。其次主观幸福感也可以说明一些问题,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之间、由学历和职业等因素划分的不同群体之间的幸福感也存在着差异,并且幸福感并不是与经济收入直接等比相关。由此可见,在追求社会质量的同时,与独独追求经济发展相反,经济保障和其他社会条件相互之间应当是平衡发展,在政策的引导下,逐渐实现教育、医疗、就业各方面的完善,奠定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5-3社会质量提高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中社会质量的提高,彰显的是科学发展观的光辉。在科学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实现社会质量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循环发展,正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同时,社会质量的提升又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每一个i蛤主体来积极参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不断提升生活满意度和生活幸福感。作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社会质量的提高至关重要,它能够发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全面满足与充实人的需要。满足需要是人的活动的目的所在,需要具有丰富性和层次性,通过实现自身价值和完善自我而不断将人推进更高的生存境界。而通过社会质量的建设,逐渐能够实现生产力的发展、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来保障需要的不断满足和发展,这其中既包含对于当代人利益的争取,也应当含有对于后代人权利的保护,从而更加有利于人的全面的发展。二是不断丰富与和谐社会关系。“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高水平的社会质量,意味着社会当中各类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文化关系、法律关系等社会关系的更加丰富全面。人在社会关系中的自主性有利于人们更加自主地掌控自己的社会关系状况,促进良好社会关系的形成。三是全面发挥与提升人的能力。社会质量的关注点之一是人的潜能和福祉的4l 万方数据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提高,而潜能作为一种素质的反映,它的发展也即人的能力的发展。以文化建设不断提高人们的受教育水平,以适当休闲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以政府和社会组织之力完善社会保障,这样的社会质量,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就有了可能。人是一种历史存在物,动物没有历史,动物有的只是生物进化史,没有知识,没有意识,没有传承,没有发展,而人通过历史的传承与一代一代的积淀,折射的是人的不断发展的能力。将社会质量与人的全面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对于双方的研究视野和研究二者发展的标准具有重要作用。基于社会质量各因素的作用,可以更清晰地发现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独特作用,诸如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因素对于人们物质和精神上需要的作用。社会质量与人的全面发展关系着社会发展中的每一个个体,有着值得深入研究的魅力,也会在各个学科领域中有不断的发现和成就。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个动态的目标,也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进程,它的最终实现同样也需要多维度的努力与支撑。人们提升社会质量的不断努力,也同样作用于不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42 万方数据6社会质量与民生建设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随着社会指标运动的兴起,如何测量和提高主观生活质量逐渐成为西方科学界研究的热点。国内学者也提出,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不仅是生活质量的客观方面,还包括满意度、幸福感等个人主观感受。社会质量可以定义为人们能够参与社区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的程度,人们通过这种参与提高福祉和个人潜能。它是测量经济和社会进步程度的标准,关注的是人们日常社会生活的质量高低。社会质量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衡量社会发展的研究范式。①6.1社会调查:社会质量研究的重要路径在欧盟各国中,社会经济保障、社会凝聚、社会包容和社会赋权对生活满意度有着极为显著的正向作用。也有学者研究了社会和经济转型期社会质量与主观满意度之间的关系。20世纪90年代,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亚美尼亚和格鲁吉亚等几个独联体国家的社会转型道路千差万别,但是这些国家的国民生活满意度的平均水平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而目前经济发展最为落后的吉尔吉斯斯坦的整体满意度反而是这几个国家中最高的。这表明,社会经济保障、社会凝聚、社会包容和社会赋权存在相互补充的关系,共同作用于生活满意度的观感。建设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是人类长期追求的理想,但现代市场经济体的运作具有把社会引向两极分化、造成社会冲突的趋势。因此,早在19世纪,迪尔凯姆就提出把“社会团结”作为医治现代社会阶级冲突的良方④。在当代中国,市场经济体系的发展也增进了社会各阶层利益的分化,而在改革开放的前20年中,单向度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战略,更加剧了社会政策和经济政策发展的不平衡性,并反映在诸如看病难、上学难、买房贵、失业率上升等许多问题上。为了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政府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在中国社会进一步深化改革的背景下,社会质量所包含的四个领域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中国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迫切需要从提高社会质量诸方面入手来努力提升人们的满意度。因此,下面本文将以北京的抽样调查数据为基础,探讨社会质量的各个①欧洲社会质量指标最初是14个国家95个指标创建的,可通过http://www.socialquality.o叫了解其创建历史。@参见[法】迪尔凯姆:《社会分工论》,渠东译,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43 万方数据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领域如何影响生活满意度,研究提高社会质量进而提高满意度水平的可能途径。6.2北京地区社会质量问卷调查情况介绍6.2.1数据来源本次调查设计在借鉴上海、浙江地区的社会质量调查内容与方法,结合当前“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针对北京地区社会质量问题进行问卷设计。本次调查控制了一些个人特征,包括年龄、性别、职业、受教育程度、户籍状况等等。受访对象主要有5类: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一般办事员、工人和农民、无工作者(包括学生、待业青年或家庭主妇等)。共100个调查对象,最终完成有效样本总数为100个。表2、表3列出了样本的基本频数分布情况:样本性别比例为1:1;大多数人对生活状况比较满意或感觉一般,11%的人对当前的生活状况感到不满意。总体而言受访对象的生活满意度水平较高∞。表2受教育程度基本频数Table2FrequencyofeducatiOil1evel藤女性(%)男性(%)合计(%)受教育程度\\小学及以下48初中或技校121628高中及中专201434大专及以上141630合计(%)50100表3生活满意度基本频数Table3Frequencyoflife—satisfaction※女性(%)男性(%)合计(%)生活满意度\\非常满意415比较满意232043一般172441比较不满意527非常不满意134合计(%)50i00o亚洲的社会质量指标同样关注主观和客观的维度,反映人们基于调查对社会质量的感受。 万方数据6社会质量与民生建设6.2.2调查问卷变量本研究的因变量是生活满意度,测量方法是在调查中直接询问受访者对生活状况各类评价或感受,受访者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囿于本次调查的规模较小,在反映人们生活满意度的变动性上有待加强。本研究的自变量主要包括社会质量的四个领域,即社会经济保障、社会凝聚、社会包容和社会赋权,见图3。具体调查问卷见附录A,各领域的具体测量指标及权重分配参见下图:⋯-●__●●-_●_●^’_-^_^●_。●--_-。--_●●--●_h-_●'-^H●●_●●’_●。-●●--●_-t⋯~__--1●●●^-_^’_●●⋯●●__●●●。●^⋯⋯一图4调查问卷主要板块Fig4MajorcomponentsofthiSquestionnaire第一,社会经济保障,反映的是人们所掌握的经济资源的多寡。包括以下三个变量:家庭经济状况、个人收入、住房所有权状况。第二,社会凝聚,主要指的就是社会信任。可从五个指数来钡嚏:亲密关系信任度、特定人群信任度、机构信任度、一般信任度、帮助他人的意愿。第三,社会包容,指的是人们在何种程度上认为自己属于社会的一分子,在何种程度上感觉自己不孤单,并能够获得其他成员的尊重与支持。主要有五个衡量指数:社会组织参与度、社会联系强度、孤独感、社会歧视、不公平待遇。第四,社会赋权,社会质量理论认为,人们除了需要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重视和包容外,还需要社会给他们提供个人发展和群体活动的空间。测量指标主要有:成功归因、公开表达意见状况、社会失范。值得说明的是,这里所指的社会失范,主要是通过调查受访者对于五种比较具有代表性失范状况(感觉被社会遗弃、为成功不择手段、被人轻视、对未来不乐观、现实与理想差距较大)的观感。来概括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如果遇到以上情况,是否会或者在多大程度上会影响人们的主观生活满意度。 万方数据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6.2.3调查问卷分析在全面统计受访对象各个部分的选项后,可以看到社会经济保障、社会凝聚、社会包容和社会赋权四个方面的因素对生活满意度都具有比较显著的影响,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社会质量对人们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是多维度的。表4社会经济保障调查数据统计Table4StatistiCSofSOCialeconomicalinsurance考察维一级考察度指标二级考察指标相关数据(%)需要借款维持生计7家庭经济需动用储蓄1l状况勉强维持生活43有余款可储蓄39经济低于北京市2012年平均工资(62,676元)水平37保障个人收入与平均水平相当42高于平均水平21住房所拥有住房所有权39有权没有住房所有权6l表5社会凝聚调查数据统计Table5Statisticsofsocialsolidarity‘i嘉≮完全不信任不是很信任一般比较信任完全信任社会凝聚—~\家人0793亲密关系信任度邻居01358263朋友08712l医生173l24280科学家O3241270警察92837188特定人群信任度律师273320210雇主1417442510银行雇员163336150报社01737410电视台32046310司法机关01444370机构信任度地方政府51l33510中央政府06315112人大机构0539597一般情况下人们值得信任32一般信任度一般情况下不值得信任,需小心对待68 万方数据6社会质量与民生建设愿意拿不超过工资的10%帮助困难群体94帮助他人意愿不愿意帮助困难群体7表6社会包容调查数据统计Table6StaristiCSofSOCialtolerance‘毒淡.联系几次/年联系几次/月联系几次/周联系几次/天社会包容、\家庭成员0114742社会联系朋友16272334强度同事081379邻居5591719遇到过一项以上以下不公平遭遇:对自己家庭不利的政策、与政不公平府干部发生冲突、在政府机构办事时被拖延、遇到政府机构办事i00时不合理收费、与保安人员发生过冲突、被强制捐款、医患纠纷、待遇不当执法没有遇到过不公平待遇0参加过以下社会组织:体育或娱乐团体,艺术、音乐、教育或文社会组织化团体,工会,职业协会,非政府组织,业主委员会或者其他社。.39参与度会组织没有参加过以上或其他社会组织6l因为社会地位、健康状况、年龄、性别、外表、出生地、学历、83社会歧视病历、户籍、信仰或其他原因曾受到过歧视没有受到过歧视17经常感到孤独26孤独感不感到孤独一74表7社会赋权调查数据统计Table7Statisticsofsocialempowerment。:茹、、芝.非常不可能不大可能中立有可能非常有可能社会赋权——\成功归因努力与成就正向关联23173048由被社会遗弃的感觉13691530为获成功做了不愿意的事情9ll412712社会失范有些人轻视我162044128我对未来不乐观5743369理想现实差距较大311352229公开表达非常不自由0一般15意见非常自由8547 万方数据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表8“中国梦”统计分类Tab]e8StatistiCSof“ChineseDream”考察维度类别具体内容老人身体健康孩子学业、工作顺利家庭类在北京或者回家乡解决住房问题解决家里的年轻人成家立业的问题家里早点增添小宝宝早日实现公平、平等、法制政治类政府决策更多地结合老百姓的生活实际找到一份合适自己的工作经济类工作顺利,升职加薪“中国梦”生意顺利,顾客增加国家的经济形势不断改善食品安全得到保障社会类社会负面新闻慢慢变少一些街头广告减少文化类电视节目质量上升多一点时间读书看报空气质量变好生态环境类道路不再那么拥堵更好的城市绿化事业,更美丽的北京,更美丽的中国第一,经济因素对人们主观生活状况具有比较明显的影响。家庭经济状况对生活满意度的积极影响非常明显,而拥有房屋所有权的人同样也能比租房子居住的人具有更高的生活满意度。与此同时,个人收入的作用则不是很明显。由此我们可以认为,整个家庭的经济收支水平状况以及拥有属于自己的住房对北京居民的生活满意度的影响远比单纯的个人收入所产生的影响大得多。第二,对一般人的信任度、对特定人群的信任度和对机构的信任度都对生活满意度有着显著的影响。而对家人、邻居、朋友等关系密切人群的信任度则不会影响到人们的主观生活感受。是否愿意给他人提供帮助也不会决定生活满意度的高低。第三,社会包容的指标都表现出了比较显著的影响。参与社会组织的程度越深、社会联系越频繁,人们的生活满意度就越高。而人们的孤独感将会显著地降低他们的生活满意度。同时,人们也深受社会歧视和不公正遭遇的伤害。有过这些经历的人明显比没有的人更不满意他们的生活状况。第四,社会失范对人们的影响尤其强烈,人们对成功归因的差异会表现在生48 万方数据6社会质量与民生建设活满意度的差异上。也就是说,人们越是觉得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就越满意他们的生活状况。而能否公开表达意见似乎对生活满意度没有什么影响。然而,这四个领域之间在理论上以及经验上都不是相互独立的。很显然,经济因素对其他各个领域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而社会凝聚和社会包容两个领域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综合考虑各个领域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可以发现:首先,在考虑了各种社会经济因素后,家庭经济状况仍然是决定生活满意度的重要指标。社会赋权这一维度中的社会失范对生活满意度的解释力也是非常强的,仅次于家庭经济状况。这提示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社会价值和社会规范的解体与重建都会对人们的精神生活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其他一些社会质量指标如对特定人群的信任度、对机构的信任度、对成功归因的认识程度、孤独感以及社会组织参与的水平都在不同程度上决定着人们生活满意程度的高低。而一般信任度和对亲密关系的信任度仍然没有明显的作用,能否在公众场所自主表达意见也没有影响人们的满意度。对于模型的控制变量,我们可以看到它们对生活满意度的作用有了一些微弱的变化。年龄的影响愈加变得不明显,而不同性别和不同职业群体之间的差异也消失了。这可能是由于社会质量的几个方面与年龄、性别和职业都有一定的关联。不过教育的作用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受教育程度特别低的和特别高的人群仍然比中等教育水平的人群更满意他们的生活。考虑到受教育程度在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分布,教育的这种影响可能也是年龄差异的一种反映。6.2.4调查问卷结论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只有短短30多年的历史,但中国的经济、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何检验社会结构对人们主观生活世界的影响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本文通过对2013年在北京市进行的社会质量调查数据的分析,考察了社会质量的各个领域对人们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探讨了社会如何才能为人们提供令其满意的生活环境。结果显示,社会经济保障、社会凝聚、社会包容和社会赋权四个领域对生活满意度有着较强的影响。第一,在社会经济保障方面,家庭的收支平衡状况是决定生活满意度的最重要的因素,这凸显出在当今社会中以家庭为单位的经济保障体系的作用仍然举足轻重。而房屋所有权对生活满意度的提升作用也是比较明显的,表明在保障人民基本的住房需求方面政府需要投入更多的力量。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个人收入对生活满意度没有发挥显著的影响。这一方面说明工资收入也许不是北京市民家庭49 万方数据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经济状况的主要指标,另一方面也表明在考虑经济因素的影响时需要将整个家庭的经济收支情况包括进来进行综合考虑。第二,我们也揭示出社会质量的另三个社会性领域对生活满意度的决定性作用。社会凝聚的各个维度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是不同的,对亲密关系的信任度并没有显示出明显的作用,而更愿意帮助他人的人也不会比其他人更满意他们的生活状况。但是,北京市民如果对政府机构和银行、电视台、报社等企事业单位的信任度越高,则其生活满意度也越高。这体现出人们将自身的生活状况和生活内容与政府机构及相关企事业单位的行为联系在一起。政府各部门在工作中能否考虑到人们的期望和要求,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满意度。第三,社会包容的五个指标都表现出了比较显著的影响。北京的数据表明,人们非常在意自己是否有机会在各种社会网络和社会组织中发挥积极作用,并由此在主观生活满意度方面获得一定的提升。反之,人们如果感觉到不为社会所关注,缺乏他人的关怀及与他人的交流,则会感到孤独,并由此降低其生活满意度。第四,社会赋权也会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满意度水平。社会失范对生活满意度的重要性仅次于家庭经济状况,这说明涂尔干所提出的社会价值体系的解体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和社会无助感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人们对生活的满意程度。社会失范反映了社会变迁时期规范人们行为的道德与规则的缺失或削弱,以及随之产生的失望和异化的情感。另外还有,2010年以来逐渐严重的雾霾天气,成为大部分受访对象在社会自然环境方面一致反映的问题。北京西北高东南低的独特地形,长期处于静态的气象条件,不利于各类空气污染物的扩散,容易形成雾霾天气,加上北京地区2100万的人口压力和550万辆的机动车尾气排放,雾霾天气仿佛有恃无恐地那么存在着。而因为雾霾造成的各类学习、工作和生活上的不便,拉低了社会质量的综合水平,也是受访对象(没有职业、性别和年龄的差异)表示迫切希望得到改进的重要内容之一。总而言之,本次调查研究表明,社会质量理论所包含的四个衡量社会发展水平的领域都与居民的生活满意度紧密相关。特别是社会失范所表现出来的对生活满意度的显著影响提示我们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社会共同价值体系的建构。这也彰显出认真贯彻党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50 万方数据6社会质量与民生建设6-3社会质量建设的“大福利构想"社会质量研究在改善各类社会发展矛盾、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过程中,主张建设“可持续的福利社会”的“大福利”概念,不只是限于如何被动地从福利角度应对发展困难,不只是仅仅限于就业和社会福利本身,探索一条建设和谐社会的社会质量建设路径。随着世界发展重心逐渐向亚洲的转移,必将出现东方式的现代化模式和新兴福利社会建设的研究。①“‘大福利’包括‘大就业’‘大教育’‘大保障’大服务’和‘大金融”’②。所谓“大”,涵义是普遍、开放、协同、整合,所谓“大福利”,主要特点在于:是一种覆盖城乡居民,全民普遍享有的公共服务;跨部门、跨领域、跨身份,尽可能实现部门合作,取消身份差别;既包括传统意义上的社会福利,诸如社会保险、社会救助、慈善事业和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还扩展到就业、教育、住房、卫生健康、社会服务、公共福利,乃至与此有关的公共财政以及与民生有关的金融体系;主体多元,主要包括政府、企业、民间组织、家庭和个人的广泛参与、协同合作、各司其责,形成合理责任结构。包括“犬就业”、“大教育”、“大保障”、“大服务”和“大金融”:“大就业”强调,要解决就业问题,最根本的一点,是不能再局限于原有的“就业”概念和解决就业的思路,要跳出就业看就业,到传统就业思路之外寻求解决之道。真正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一是收入分配问题的解决,二是仍然要以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为基础,提高产业吸纳劳动力水平。。“大教育”担负着产业升级和解决收入分配问题的重任,强调。一是教育要向就业延伸、与就业紧密挂钩;二是教育体系改革,要形成研究型教育、职业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合理结构;三是企业和所有用人单位要主动与学校教育相衔接;四是政府部门突破条块分割,实现教育部门和其他部门的统筹协调;五是建立国际化人才战略,从全球视野筹划教育和就业问题。“大保障”主要一是指包含城乡全体居民在内的广泛覆盖和普遍享有,二是指实现保障项目和形式的多元化,以社会保险为主,大力发展商业保险、慈善事业和社会救助,酸甜苦辣均备,五谷杂粮齐全,以满足不同群体、不同层次、不同方面人们的需要。“大保障”既包括资金保障,也包括服务保障。特别是强调公共服务建设在社会建设领域的重要性,例如充分发挥社区人力资源作用建设社区公共服务体系,不仅符合中国传统和国情,在成本和效果也具有明显优势。o景天魁,《底线公平:和谐社会的基础》,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②景天魁,《基础整合的社会保障体系》,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第3页。 万方数据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大金融”实质是以上四者的资金支持体系,资金支持是福利建设的重要基础。金融体系层面上的福利建设,首先是财政资金向基层和民生倾斜,其次是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扩大教育福利,然后是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增强创造足够就业岗位的能力。自二次世界大战起,贫富两极分化在世界范围内愈演愈烈,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在加剧。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但是将近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压力,加上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现实,表明了单靠发展社会福利解决所有社会问题的想法是简单、不切实际的,但是,福利制度的研究和建设仍然具有自身不可抹灭的魅力。所谓“大福利构想”,意在强调社会体系相对于经济体系的平等地位和独立性,注重构成部分如福利体系的自身稳定和协调功能。以大就业为例,即便不能完全避免失业问题的出现,但是对减轻失业给社会和民众生活造成的冲击具有缓冲作用;就大教育而言,臻于完善的教育体系,以一种历时态的眼光来看,于有效增强人们的应对危机能力、适应社会能力和参与竞争能力具有重大作用;同样,大保障和大服务的不断完善,可以在社会或者个人生活出现风险的时候,提供有效保障;大金融的作用则更加明显,体现在直接或者间接地对抗甚至化解相关金融和经济风险。综上,大福利具有防范风险的功能和逐渐扩大的社会基础,虽然全社会范围内的无缝福利覆盖还尚需时日,但是,这无碍于它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一部分,至少是有必要去努力争取的。52 万方数据7提升社会质量建设和谐社会欧洲社会质量理论以个人潜能发挥和福利改善的环境条件为前提来研究其参与社区社会经济生活的程度,由此演发出的社会质量指标体系和各个学科关于社会质量的深入研究,对于在和谐社会建设道路上提升社会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还需要注意,中国和谐社会的社会质量研究和建设具有自身的特色,有着由自身国情决定的研究和构建路径。中国的“大福利”建设,需要研究的不仅是社会主体参与社会经济生活的程度,还更加注重在提升社会质量水平的同时,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体潜能的发挥和福利的改善,藉此构建和谐社会氛围。7.1社会质量理论对和谐社会研究的意义讨论社会发展,必然绕不过“什么是发展”、“为什么要发展”和“如何发展”等基本问题。2013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指出,系统、整体和协同的改革,不断发展的生态文明、和谐社会、先进文化、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资本、技术、管理、知识和劳动相继迸发活力,“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①全面深化改革式的发展,回答了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的系列基本问题。同时,和谐社会视域中的社会质量研究则为回答如何发展系列中的有关具体问题提供了从自身角度出发的答案。社会质量理论追求“可持续的福利社会”远大前景,倡导社会和谐,在探索保障人类生存、满足人类福利需求方面开辟了新的视野和研究方向。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中的社会质量更加注重它的“以人为本”的基本导向,和谐社会中倡导并不断提出严格要求的“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等等论述,都是针对社会质量来观照全体公民的经济、社会和政治权利的体现,追求的同样都是尽可能将所有公民纳入社会发展过程当中,提供基本全面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力争减少社会排斥和社会矛盾,凝聚民族力量,创建具有高度团结精神的和谐社会。由此可见,注重全体公民个人的社会质量,对于和谐社会建设的社会政策讨论和发展战①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年11月12日。 万方数据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略制定的积极意义。首先,社会质量在理论上倡导社会和谐视角,在更加全面地界定和建设和谐社会上提供了思路和理论分析工具,它立论的逻辑起点是“社会性”,原则是社会各个群体间的协和,倡导的方式是大众参与,最终是为增进社会整体福利。基于此,社会质量研究有助于我国社会发展中的和谐或者不和谐因素的区别和成因分析,有助于对社会总体状况进行讨论。其指标体系和具体研究方法也有助于从多个角度来分析社会状况和社会体系。在指标体系方面,社会质量注重研究社会结构协调、社会融合、制度协同以及社会和谐程度,这与我们常常提及的“生活质量”主要关注人们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条件状况有所区别。同时与传统上社会指标主要关注经济发展特别是GDP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方面的硬件指标也大有不同,从某种程度上说,社会质量不仅仅只是关注量化的经济发展指标,它更加强调社会发展方面的“软件指标”,所以它的指标体系既包括诸如经济安全方面的客观性指标,也更包括测量民众幸福感之类的主观指标,目的就是为了综合地反映总体社会质量状况。然后,社会质量在政策导向上对于增进社会和谐促进社会建设也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社会质量认为社会发展最基本的方面就是不断提升的社会凝聚力,它要求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社会发展和基本保障、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之间平衡关系的建立,强调社会政策与经济政策的平等地位,反对以破坏环境、损害劳动者利益为代价片面的追求经济发展,而以上特点与和谐社会的主张不谋而合,对于思考中国和谐社会建设具有相互补充和提供借鉴的作用。社会质量理论不仅具有以人为本、实现全面保障的价值追求,同时在政策分析和理解社会变化方面,它也为政策制定者和普通民众提供了理论分析工具。有鉴于此,在评估经济发展中的各类建构性因素和条件性因素的同时,还可以对社会公正、社会团结、社会平等和人的尊严等方面的具体实践状况进行分析判断,从新的视角分析社会排斥和社会参与等问题,进而形成系列政策分析结论。以上种种,有利于展开对和谐社会的讨论。与此同时,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中,人们在思考“欧洲社会一体化是为了哪些人,其目的是为了什么,它要朝怎样的方向发展,最终要形成怎样的社会发展模式”等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演化发展出社会质量的理论,它要求欧洲各国政策制定者和所有公民关注自身社会发展的独特性,强调社会团结、社会平等和社会公正,注重与“美国发展模式”对于市场经济的强调相区别。如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我们要建设和谐社会,提升社会质量,需要把焦点聚集在自身建设实践当中,一步一个脚印,走出自己的特色,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基本原则,按照十八大关于各项工作特别是民生建设方面的工作部署, 万方数据7提升社会质量建设和谐社会通过提高每一个公民的生活幸福感,来提升社会质量总体水平,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本篇论文在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社会质量的四个维度,从经济保障、民生建设、社会保障、文化建设、生态建设和社会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来分析它们对于提升社会质量,建设和谐社会提供了那些具体方式。7.2经济转型升级,提高生活质量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是经济增长和生产力发展的目的所在,所以衡量经济发展的标准,需要围绕实现这一目标而展开。英国学者理查德·杜恩韦特在《增长的困惑》一书中指出,社会经济发展在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受方面还应当考虑诸如环境质量、工作内容和条件、生产消费的质量和比例、人们安全和健康保障、文化教育水平以及社会精神生活风貌等等。这些标准与和谐社会的社会质量建设中的指标划分在关注生产、生活、生态条件上是一致的,并且,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能够不断深入和细化。我国经济总量的不断发展,实现了经济发展的“大”,而经济发展中的“强",还需要在工业化、现代化、信息化和规模化的过程中继续加强。经济发展中生出的各类环境污染还需要在经济升级中,实现环境和生态升级,建设生态文明。以此为基础,更好地推动和谐社会建设,提高社会质量水平,具体来说,就是转向实现经济升级,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第一,实现经济转型过程中,政府需要在提供公共产品领域。并0用比较优势充分发挥作用,鼓励各个市场主体坚持创新,并为其提供配套激励措施。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改善就业环境,提升国家整体就业水平,为生活质量乃至社会质量的发展提供最重要的基础保证。第二,实现经济转型过程中,公平正义是社会分配更加科学合理的重要保证。社会保障和社会支持对于社会体系和谐相处、保障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通过加大农村居民和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保障力度,对于保障生活质量主体的公平感、心理平衡和安全保障干,提升人们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产生积极影响。7.3加强民生建设,完善社会保障毛主席曾经说道,在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最可宝贵的资源。加强民生建设, 万方数据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目的正是实现富民强国奋斗目标,真正藏富于民,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幸福感,不断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社会质量理论提出的“可持续的福利社会”构想,虽然在很多操作方面与我国的现实国情水土不服,但是它与和谐社会倡导的社会公平和成果共享是契合的。民生建设的大厦越是牢固,人民群众的生活幸福感、社会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就越是强烈。7.3.1保障民生,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民生,是科学发展的根本,是社会和谐的基石。现阶段社会保障政策的覆盖面还不够宽,以及社会保险推进力度需进一步加强的实际状况,对在城镇化进程中加快统筹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保障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创新社会管理具体措施,实现人民老有所养、伤有所偿、病有所医、失有所补,确保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不断提升幸福感。不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失业等各项社会保险制度。具体来说,可以包括:加大推进城乡居民参加社会保险的力度;健全完成养老保险制度,将符合条件人员全面纳入城镇企业职工基本职工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健全维护工伤职工合法权益的工伤保险制度,特别是劳动强度大、危险系数高的行业,可以分散用工单位工伤风险,实现工伤预防补偿和康复的功用;健全完善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的失业保险重要制度,发挥失业保险防失业、保生活、促就业的积极作用;健全完善医疗和生育保险制度,满足公民基本医疗需求,保障其基本健康权益,确保建立多层次、一体化的医疗保障体系;提升社会保障基金监督管理水平,完善社会保险基金全程监管,实现多个部门协调监管的共同管理;最后是创新社会保险服务模式,健全社会保险经办机构,配备高素质社会保障工作人员,确保社会保障管理和服务水平。7.3.2创建“共担·互补·协调"的新型养老保障体系社会质量理论关注的“社会经济保障、社会融合、社会团结和社会赋权”四个维度,都与人口问题有着密切关系。当前,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超过10%,以北京为例,老年人口已达248万,占全市户籍人口近20%,这意味着每五个北京人中就有一位老人,预计到2020年,每年会新增10万老人。人口老龄化成为社会发展人口基本特征之一,老年群体面临照料资源缺乏、精神慰藉不足等各种56 万方数据7提升社会质量建设和谐社会困难。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加速严重失衡在世界范围内绝无仅有,成为影响我国未来发展的重大基础性制约因素,面对和解决好庞大的养老问题,是政府和家庭共同的责任,我们并没有其他国家经验可供借鉴,需要社会质量研究对此的高度关注,建立“共担·互补·协调”新型养老保障体系,就是一种有益获的探索。第一,“共担·互补·协调”机制内涵。单纯强调政府责任的社会养老,不但增加政府财政负担,不能解决好养老问题,而且还弱化了家庭的作用,难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事实上,虽然在结构上政府和家庭存在差异,但二者在不同环境和不同时间可以实现互补和相互配合,通过分担不同的责任和实现不同的功能,共同完成社会养老任务。“共担”是指家庭和政府在共同的目标下一齐发力,担当重要责任主体;“互补"是指在养老保障的整个过程中,二者各司其职,有效整合和利用养老资源;“协调”是指政府和家庭通过履行好各自的职责,实现整个养老机制的和谐运行。第二,是有效解决养老保障问题的重要途径。我国老龄人口总量大程度深、农村高于城镇、速度快于现代化的特点,形成了劳动年龄人口萎缩和社会供养成本提高等等问题,但就政府一方之力难以为继,需要家庭、个人及各类组织等多个主体参与进来,根据各自的结构、功能和优势,满足老人不同层次的需要,保证社会健康稳定的运行。提前全国13年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浙江省在建立和不断完善“共担·互补·协调”机制方面,积累了很多有益的经验。注重利用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各自不同的作用,政府承担责任的同时,也强调家庭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作用。一是“政府主体——个人主体”型社会保险制度,在国家强制力的保证下,对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规定明确缴纳和享用标准;“政府主体——家庭主体”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通过资金、实物的无偿给付以及家庭成员的互利互济,实现家庭责任;“政府主体——家庭补充”型老年福利服务制度,由政府担当主体,对老人特别是孤寡老人或者农村老人实行生活补助金制度;“政府倡导——家庭主体”型居家养老服务制度,政府的倡导责任体现在组织专业老年护理培训、为特殊老人购买服务以及建设基本的老人服务设施;“政府倡导——社会主体型”老人优待制度,社会作为实施主体,明确对老人各个方面的优惠措施①。新型养老保障体系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而不断发展,政府和家庭作为养老的两个重要主体,担负着不断提供高质量服务给老年人的责任,政府主导性的优势同时也有助于家庭作用的发挥,对于确立家庭养老社会政策、出台支持家庭成员养老行为政策以及切实履行两个主体构建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职责具有积极作①董红亚,《“共担互补协调”的新型养老保障体系研究》,《现代养老保障制度下家庭职能定位研究》,2009年。57 万方数据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用。与此同时,在强调子女对于老人赡养义务的同时,政府对于具有赡养义务的家庭给予一定经济补贴和政策倾斜,诸如给予老人的家庭一定税款减免、年假、护理补贴以及社会工作者支持制度等,都是值得继续发展的有益探索。7.4完善公共服务,更好分享发展成果提升社会质量,推动实现社会和谐稳定,需要加强社会建设。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五位一体”建设布局,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直接体现着“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宗旨。如何加强社会建设,需要同步推进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创新社会管理方式以提供更好的服务,实现“双轮驱动”。同时,这也为更好地从“社会团结”这一现代社会特征角度开展社会质量研究①。一方面健全发展符合国情、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以实现入学、就业、医疗、养老和住房的全面保障;另一方面,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和方式,为社会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第一,将民生视为根本,努力实现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正义论》中,罗尔斯认为政府应将公正作为中心组织原则,只有由公正入手,加之孜孜不倦的努力,才能切实奠定和谐社会的实现基础。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实际就是在具体制度上对于社会公正目标的安排,通过城乡覆盖和公平分配的民生项目,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然而有一部分由政府提供的一般性公共服务,例如城乡基础生活设施和公共交通等公共性较强的社会服务项目,在强调政府责任的同时,其实可以综合政府购买和委托代理等方式,加入企业、行业或其他组织的力量。政府有责任向全体人民均等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确保基本民生需求得到保障,需要做的工作主要有:首先,开展工作的基本原则是“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保基本”是从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和标准角度,重视对全体居民的覆盖;“强基层”指加强公共服务的基层平台和网络建设,从县、乡、村和社区层面奠定基础,改善一直以来的短板和薄弱环节;“建机制”是从制度安排上确保规范有效的基本公共服务,并建立能够保证效率和质量的长效机制。其次,通过强化政府职能、提供财政保障机制和健全绩效考核制度和完善公共服务领域法律法规,来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水平。第二,创新社会管理的方式。通过对公共服务手段的创新,有利于更好地提①林卡,《社会信任和社会质量:浙江社会质量调查的数据分析和评估》,《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万方数据7提升社会质量建设和谐社会供服务,维护和谐社会建设和社会质量提升所需要的稳定基础。首先,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不断完善社会管理体制,从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和公正司法方面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等基本生存发展要求提供保障。其次,改进基本服务的提供方式,扩大公众参与,统筹社会资源,促进共建共享。然后是在社会维权维稳的管理机制方面的创新,从源头上应对各类社会矛盾,形成优良持久、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机制。从源头上处理社会矛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创新社会管理方式。Ⅲ保持社会的动态平衡。当前我国处于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的关键发展阶段,由各类利益诉求造成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如果能够不断创新发展处理机制,有利于尽快解决争端,维护社会稳定基础,实现社会质量的安全目标,进而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建成小康社会’’和“收入翻番”,贯穿了提高群众幸福指数,增强群众幸福感的旨意。全面回应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期待,为13亿中国人民全面小康以及和谐社会的建成,制定了“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时间表,设计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路线图。饱含着提高群众幸福指数,增强群众幸福感的旨意,而这些,也正是提升社会质量的必由之路。7.5繁荣文化建设,提供精神支撑社会质量研究充分地认识肯定了文化发展的重要性,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中建立的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此奠定了重要根基。在全球化的趋势下,如何应对接踵而至的文化交流中的矛盾和增强本国文化实力,以便更好地为提升社会质量提供精神支撑,需要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②。实施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和教育工作,为更好地进行社会质量建设提供精神底蕴。第二,建立健全文化法制、完善文化政策。十六大提出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的一项主要任务是加强文化法制建设。十七大提出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以社区老龄工作“3587工程”为例,即建立和完善社会区老龄工作的3个组织,建立健全社区为老年人服务的5个网络,开展社区老龄工作的8项任务,实现社区老龄工作的7项标准。④《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26页。59 万方数据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成果产业化的法制保障。《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又强调了文化立法的作用,以及健全文化立法的任务和要求,为我国健全文化法律法规指明了方向,也为社会质量的社会融合和文化赋权提供了制度保障。第三,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创新,提升国家文化实力。“文化软实力”一词在中国是由王沪宁最先提出的,其内容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①。“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②。文化在社会质量建设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国家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催化剂和推动力。进行文化建设,是为了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我国在世界上的文化竞争力。社会质量的提高离不开文化建设,后者是前者的精神和灵魂,决定了社会主体在社会建设中的精神面貌,构成了社会主体参与社会建设的蓬勃动力。7.6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科学发展社会质量理论从一开始就反对将经济建设看作唯一的目标,主张追求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平衡。当前我国正处于深化改革的重要时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的支撑。结合现下严峻的环境问题,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和谐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为突破口和切入点,为社会质量的提升提供友好的环境条件。第一,转变传统发展观,树立牢固科学发展理念。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同时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发展观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发展方向和经济发展方式,也直接影响着经济、社会与环境间的互动关系。科学的发展观念,通过回答“发展是为了什么”、“何谓好的发展”等问题,认识到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致力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建设,藉此提高社会质量水平。第二,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培育公民生态意识。“教育对促进持续发展是非常关键的,它能提高人们对付环境与发展问题的能力”③。“从横向上说,生态教育应以日常学科教学为载体,贯穿于课程体系之中,成为一个重要的课程领域;从纵向上说,生态教育应贯穿于人的整个生命过程和实践过程之中,成为全程教育①孟宪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若干概念厘析》,西川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第80页。②《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2007年10月24日。@李云才:《塑造未来——中国21世纪可持续发展之路》,北京:气象出版社,1997年,第325页。60 万方数据7提升社会质量建设和谐社会和终身教育”∞。生态文明教育伴随着生态危机而逐渐兴起并发展起来,着力于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通过提升全社会生态文明素质来保护生态环境建设,为社会质量建设提供精神动力。第三,转变政府职能,完善行政制度。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参与,关系经济增长方式、社会发展模式及生活方式巨大变革的社会工程,对政府职能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和创新的要求。政府必须尽快适应这一变革的要求,从传统的政府管理模式下走出来,在继续搞好经济调节、加强市场监管的同时,将原来由政府承担的部分社会职能和经济职能推向社会,推向市场,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弱化经济建设职能,将政府职能的重点转变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实现从全能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发布的《中国现代化报告2007))建议,我国应建立生态补偿制度、关键岗位环境责任制和关键项目环境风险评价制度等三大生态制度,以促进我国生态现代化建设。”②建立由政府自上而下和社会公众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推进模式,建立政府与公众参与、互动合作的机制,构建政府与公众互动合作的平台,实现政府与公众的合力,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第四,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全球生态治理。“利益与义务的分配是一项难度很大的工作,这在国际政治经济生活中屡见不鲜。配额分配问题使得任何集体性的减缓全球变暖的努力变得困难重重,因此国际气候合作的过程变得非常艰苦”⑧。突破国别界限共同致力于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质量研究更高一个层次的需要和追求。、生态文明建设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取得的一个重要理论成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是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组成的“五位一体"。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7.7发展社会组织,鼓励公民社会参与著名管理学家梅奥通过研究观察发现,正式组织中存在着一些能够影响人们爱好、行为、地位、情绪和感情的一些非正式组织,没有固定的形态,却以自己∞朱国芬:《建构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教育体系》,《环境教育》,2006年第10期。②《<中国现代化报告2007>建议我国建立三大生态制度》,《城市规划通讯》,2007年第3期。@林云华:《国际气候合作与排放权交易制度研究》,湖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0页。6l 万方数据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的方式影响着正式组织的发展状况。标准对非正式组织进行了具体划分,一积极型的功能分类。国内有学者按照成员构成、组织性质和其他主要有独立一依附型分类标准和消极一中间和谐社会建设中,对于非正式组织的态度是谨慎管理。因为非政府组织的存在和发生作用,对于正式组织的目标达成和健康发展,存在着削弱减退或是增强力量的作用。各类社会组织在参与公共事务管理中,需要鼓励其发挥积极协同的作用,提高社会公民意识,满足人们社会参与诉求,极具社会力量,主动参与到社会管理活动当中,是管理活动更加具有成效。同时,非正式组织的隐蔽性和分散性特点,凸显了实现良好社会管理,对于合理激励和指导非正式组织的重要性。激励积极性非正式组织发展,在提高社会质量的各项工作中,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发挥非政府组织实现人们社会参与的作用,另一方面是利用来自民间、集中爆发的志愿者精神,加大志愿服务为社会保障提供配套服务。非政府组织的社会影响力和它集聚的社会关注,通过相应的政策引导和鼓励,对于辅助和谐社会的社会质量发展大有裨益。62 万方数据8结束语“青年人不应该耽误了对哲学的研究,老年人不应该放弃对哲学的研究。因为对于关心灵魂的健康来说谁也不会是为时尚早或者为时过晚。谁如果说,研究哲学的时间尚未到来或者已经过去,那么他就像说那个享受幸福的时间尚未到来或者已经过去的人一样。”u“人只有为自己同时代人的完善,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他才能达到自身的完善。”——马克思社会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过程,由此可见,关于衡量质量的研究也不能止步与现阶段的结论,还需要我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研究中继续的积累和升华。社会质量的价值追求是社会团结、安定发展和个人在社会中实现个人福祉和潜能等的全面发展。致力于社会质量理论研究的事业,正是没有耽误学习和研究哲学的一种体现。在经历了本次论文的整个写作过程之后,作者对于在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如何看待社会质量研究主要有以下看法:第一,在比较中尊重和借鉴现有西方社会质量研究成果。社会质量理论反对一味追求经济效益的发展模式,作为一种新的社会科学研究范式,它倡导社会和谐,追求经济发展与社会福利相协调的“大福利构想”,并将“可持续的福利社会”,或许这样的价值取向还具有一些乌托邦色彩,但是作为一种社会发展的目标,为形成广泛的社会发展和满足人们的发展要求奠定了基础。以及社会质量在提升人们福祉和实现潜能上的努力,彰显的是这一理论体系的人文关怀,其指标体系某些部分还存在相互交叉和矛盾的地方,但是它从经济保障、社会团结、社会凝聚和社会赋权方面的不断深化,与和谐社会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环境“五个建设”相契合。力图倡导全社会范围内的公平、公正和公开,强调公民的经济和政治权利,要求由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构建社会体系,追求社会融合与社会参与,反对社会排斥。根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认识论基本原则,不难理解欧洲社会质量理论在欧洲提出的独特社会历史背景,我国和谐社会的社会质量也同样应当具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丰厚土壤。正像《欧洲社会质量阿姆斯特丹宣言》所言,由一个公民享有的经济、社会和政治权利来衡量一个社会的质量。所以需要注意的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和谐社会的质量建设应当是适合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02页。63 万方数据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身社会实际情况和特色的社会质量,由本国范围内的公民权利和发展状况来决定。第二,开展社会质量研究最终是为了更好地分析当前我国社会质量,为制定社会政策提供参考,促进社会和谐。在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研究社会质量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首先是在理论上,社会质量理论的独特所在就是它选择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关系和谐的角度,与和谐社会的界定和建设共同形成了一个较为全面和明确的思路和理论分析工具。社会质量指标体系作为具体的操作工具,对于考察社会发展状况,为社会中普通民众和政策制定者提供了理解和解释社会变化和进行政策分析的理论分析工具。引用和借鉴这一理论,对于我们衡量和判断其中各种条件性因素,在社会和经济发展进程中的现实表现及其变化,然后再根据综合分析得出的结论来分析社会经济保障建设、社会公正、社会团结、社会平等和人的发展等各类社会发展状况,是得到了强化还是面临着困难。如此的系列研究,对于我们说明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和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等因素见得相互关系,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工具。另一方面,对于有针对性地观察和研究社会参与和预防社会排斥,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所有理论和时间上的探索,都可以看作社会质量致力于社会和谐的不懈努力。第三,研究社会质量要坚持“人”的主体性地位,重视人的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人民群众是社会活动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牢记造福于民、根植于民,始终坚持人民群众路线并以此作为社会发展各项活动的衡量标准。要求社会管理者要“坚持实干富民、实干兴邦,敢于开拓,勇于担当,多干让人民满意的好事实事”①。社会管理层面上的以人为本是社会质量指标体系的一部分,同时包含的还有社会组织和社会主体自身两个方面的配合。一个优秀的社会组织(包括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其对于组织成员的尊重和帮助,不仅有利于使组织中的优秀者更好地发挥作用,还有利于使其他大部分普通成员取得比他们原本预期所能取得的更好的绩效,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长处,同时每个成员长处的发挥又有利于帮助其他人取得更好的成绩;此类组织还有一个任务就是可以使内部成员的缺点相互抵消。然后就是处于社会活动中的个体自身对自身现实状况和需要的认识,个体的主观努力累计成的是社会发展源源不断的动力。当前的党情、国情、世情继续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我们在面临各类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的同时,要始终牢记人民信任和重托,更加兢兢业业、奋发有为地工作,继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继续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完成时代赋予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通过研究社会政策、分析社会质量,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2012年l1月8日。 万方数据8结束语最终实现社会稳定、团结和发展,实现作为社会发展主体的人的福祉和个人潜能的提高,也正是社会质量的重大追求。第四,研究社会质量要结合“大福利”的构想,以保障民生为目的。社会保障事业,是人类社会文明和进步的主要参数和标志,体现了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社会公正,对于化解社会矛盾、抵御灾害风险、维护社会安定,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社会福利作为社会保障事业的重要方面,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善社会成员的生活状况,提升其生活质量。相对于中国而言,政府拉动是社会福利改革成功的关键,突出政府主导责任仍然是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的重点。为此,政府要从多方面加大社会福利的支持力度,逐步实现从“小福利”观念向“大福利”观念的转变。政府要确保我们的社会有质量,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各项政策中寻求平衡,在动态进程中体现社会公平,也就是底线公平和保障民生,真正实现让劳动人民免于饥饿和疾病的恐惧。第五,社会质量理论要与社会其他方面的研究平行,要研究本国传统文化,要结合中国自身社会实际,不可盲目照搬照抄欧洲的有关经验。耄首先,“实事求是”是唯物史观的精髓所在,从20世纪90年代起,社会质量在欧洲有了正式和规范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均取得了斐然的成绩,对于促进欧洲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社会质量理论向东方扩展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注意的就是结合本国社会建设和发展的实际进行研究。针对已有的理论研究成果,要始终坚持吸收、借鉴和“去粗取精、去伪留真”的态度。其次,要认真学习我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关于实现社会安定团结和保障民生的有关经典论述。最后,结合我国社会实际进行社会质量研究还有一层含义指的是,针对社会质量理论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例如其四个维度划分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仍然有待商榷,这些都还需要坚持结合中国实际进行完善。毛泽东同志在《念奴娇·昆仑》的下半阙写道:“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他用浪漫主义的风格表达了中国人民渴望和平,共建太平世界的博大情怀和磅礴气势。现在看来,借鉴欧洲的理论和经验,借他山之“玉”以攻己山之“石”,逐渐重视社会质量的研究,对于促进社会参与,实现社会公平、保护生态环境和制定公共政策,最终在实现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65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参考文献专著类:[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9[3]江泽民文选(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美]英格尔斯,殷陆君译.人的现代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5]郑永廷.人的现代化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6]袁贵仁,韩庆祥.论人的全面发展[M].广西: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7][法]保罗·克鲁格曼著,刘波译.萧条经济学的回归和2008年经济危机[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09[8]路日亮主编.以人为本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9[9]邓晓辉,孙继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l[10]张纯美,洪静媛.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名句名段类编[M].辽宁:辽宁大学出版社,2012[11]刁志萍.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下的科学技术[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12]常艳.恩格斯晚年社会发展理论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13]贾康,王敏.社会福利筹资与公共财政支持[M].社会保障制度,2009(5)[14]景天魁.底线公平:和谐社会的基础[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5]景天魁.基础整合的社会保障体系[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16][法]迪尔凯姆著,渠东译.社会分工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17]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与评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8]齐英艳.生活质量与人的全面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19]彭华民.西方福利社会理论前沿[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20]张海东主编.社会质量研究之理论方法与经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21]郑造恒主编.社会质量与社会发展[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22]陈志尚主编.人学原理[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23]赵敦华主编.西方人学观念史[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24]李中华主编.中国人学思想史[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25]胡鞍钢,鄢一龙.中国走向2015[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26]赵曼主编.社会保障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7]李忠尚.第三条道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28]毛园芳.社会发展与社会代价[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29]万资姿.人的全面发展从理论到指标体系[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30]王维.哲学视角中的科学技术、经济与社会发展[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0[31]李雅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多维度分析[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32]林娅主编.全球华语社会发展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3]程新英.发展的意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34]刘祖云.中国社会发展三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35]吉奥瓦尼·格雷维.2025年世界将发生什么[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0[36]王晶雄,王善平.社会发展:反思与超越一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研究[M].上海:学林67 万方数据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出版社,2008论文类:[1]王玮.入的全面发展与现代化[D].黑龙江:黑龙江大学.2003,12—24[2]宋萌荣.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分析与现实趋势[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05,101—140[3]吴波.马克思的劳动观与入的自由全面发展[D].河南:河南大学.2009,17—49[4]许珍琼.论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05,1l一41[5]张俊杰.人的全面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D].福建o.福建师范大学.2004,7—27[6]徐伟新.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论[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1998,134—174期刊类:[1]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中国社会科学.2005(3):3[2]景天魁.从小福利迈向大福利:中国特色福利制度的新阶段[J].理论前沿.2009(11):7[3]林卡.社会质量理论:研究和谐社会的新视角[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2):3—8[4]张海东.从发展道路到社会质量:社会发展研究的范式转换[J].江海学刊.2010(3):119—123[5]王卓祺,冯希莹译.治理视角下的社会质量与社会和谐的比较分析[J].发展与社会.2009(38):24—30[6]董经政,张海东.试论社会质量与国民幸福的关系[J].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学报.201l(3):251—253[73闻英.社会工作对增进社会质量的可能贡献[J].东岳论丛.2012(33):30—35[8]赵怀娟.“社会质量”的多维解读及政策启示[J].江淮论坛.2011(6):119—124[9]周若辉.社会质量:深化社会发展研究的新视角[J].宏观管理.2011(3):t卜12[10]高海清,孟宪忠.中国需要自己的社会发展理论[J].天津社会科学.1989(1):21—25[11]李伟民.特殊信任与普遍信任:中国人信任的结构与特征[J].社会学研究.1989(1):15[12]韩庆祥.人的全面发展在当代中国的新境界[J].学术月刊.2002(1):17[13]吴远,樊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J].求是.2008(3):14—16论文集类:[1】林卡.社会质量理论的原型及其对亚洲社会的实用性[N】.张海东主编.社会质量研究[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140.155【2]王卓其.治理视角下的社会质量理与社会和谐比较分析[N】.张海东主编.社会质量研究[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218-235[3]袁浩,马丹.上海社会质量与居民生活满意度研究[N】.张海东主编.社会质量研究[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256.269[4]艾伦·沃克.社会质量取向:连接亚洲与欧洲的桥梁[N】.张海东主编.社会质量研究[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116.139【5]张海东.从发展道路到社会质量:社会发展研究的范式转换【N】.张海东主编.社会质量研究【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236.244【6】小川哲夫.老龄化的新视角:社会质量及其在亚太地区公共决策中的潜在角色【N】.张海东主编.社会质量研究[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205.217【7】景天魁.应对金融危机的”大福利构想”时】.郑造恒主编.社会质量与社会发展【C】.浙江:浙江68 万方数据参考文献大学出版社.2010年.1—17[8】高锋.从瑞典经验看社会福利与社会和谐的关系[N】.郑造恒主编.社会质量与社会发展[C].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18—26[9】9韩锴.关于社会质量的思考[N】.郑造恒主编.社会质量与社会发展【C].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56—58[10】韩克庆.第三条道路与中国的社会福利改革[N】.郑造恒主编.社会质量与社会发展[C】.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42.50电子文献类:[1]社会发展质量诉求与我国社会政策价值导向——基于社会质量理论的回应http://www.cqvip.corn/QK/84139X/201301/44873309.html,最后访问时间:2014年3月14日[2】从制度扩面到质量提升: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走向——基于社会质量理论的视角http://www.cqvip.com/QK/91326X/201207/44829376.html,最后访问时fnq:2013年12月25日69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作者简介黄海燕,女,北京大兴人,汉族,生于1989年5月,北京交通大学2011级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主要经历:2011.9-2013.12北京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2010.9~2011.09北京北开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薪酬主管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1】[2】[3】【4】《魅力中国》2012年第3期《大学生公民素质之我见》;《大观周刊》2012年第47期《浅析经济全球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价值》;《红旗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浅析新经济政策与改革开放政策》;《科技信息》2013年第35期《论和谐社会的社会质量》。7l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附录A表1衡量我国社会质量的基本指标\分类弋域子域指标维度\收入充足性1.收入的主观感受金融资源2.收入的客观比较收入保障3.收入及福利津贴对贫困风险的抵抗能力4.房屋所有权住房保障5.对房屋的负担能力住房条件6.家庭成员平均居住面积社会住房与环境7.每一万名居民受犯罪影响的人数社会和环境条件8.受环境风险或自然灾害威胁的主观感知经济保障健康与照顾9.获得健康服务的人口比例10.每一万名居民的医护人员等医疗资源就业保障11.劳动合同的有效性就业12.失业保险和失业率水平13.每一万民劳动者的工伤状况工作环境14.劳动者每周工作小时数教育保障15,义务教育学生比例教育教育质量16.毕业后一年内就业比例一般信任17.大多数人能够被信任的程度18.对政府、选举代表、政党、军队、司法信任系统、传媒、工会、公共服务、经济交易的特殊信任信任19.家庭、朋友、休闲等的重要性20.对移民、多元化和文化差异的态度宽容21.对他人自我认同、行为和信仰等的容忍社会其他价值规范22.对导致贫穷原因的认识:个人或是机构社会契约23.是否愿意支付更多税款团结24.为社区和他人做些实事的愿望25.政治、自愿组织、俱乐部等的参与情况社会网络网络26.家庭、邻居和朋友的支持情况27.与家庭、朋友、同事接触频率国家认同28.民族自豪感认同29.对中国人身份的认同区域认同30.地方认同感人际关系认同31.家庭和亲属网络的归属感社会公民权政治权利32.选举中有投票权的人口比例包容社会权利和公民权33.有权获得公共养老金的人口比例73 万方数据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利34.获得无偿法律援助的人口比例35.遭受歧视年龄、性别、种族等人口比例36.少数民族群体、女性被选举或任命为议经济和政治网络会、私人公司和基金会董事会成员的比例37.长期失业大于12个月占失业人口比例劳动力市场获得有偿就业38.非自愿就业不稳定就业占就业人口比例教育39.中学、高等教育的入学率40.老人、儿童和有需要者照料服务的平均服务社会照顾等待时间文化服务41.每一万人拥有的公共文化设施的数量42.经常与同事、邻居、朋友和家人保持联社会网络邻里参与系的人口比例知识应用43.由于知识背景造成的社会流动44.具备识字和计算能力的人口比例知识基础信息的可获得性45.网络可及性和免费媒体可获得性社会信息的方便性46.互联网使用率赋权雇佣合同控制47.工会会员和集体协议下的劳动力比例劳动力市场工作流动前景48.接收工作培训的雇佣劳动力比例工作生活协调49.实施工作与家庭协调政策的单位比例公共空间文化丰富50.国家和地方对文化活动的预算投入74 万方数据附录B社会质量调查问卷您好,很荣幸有本次访问的机会!本问卷目的在于通过调查您对生活状况的总体性评价和感受,来考察社会质量对生活满意度的解释力,检验社会质量理论在中国背景下的适用性,并最终完成毕业论文。请您结合自身实际回答,您所填写的任何资料将会保密处理,不会对您产生任何不利影响,所以请您不必有任何顾虑。期待您的参与,谢谢!北京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黄海燕基本情况1.性别:口男口女2.年龄:口25岁以下口25—35岁口35—50岁口50岁以上3.受教育程度:口小学及以下口中学或技校口大专或本科口研究生及以上4.职业:口无工作者(学生、待业青年、家庭主妇)口工人或农民口专业技术人员口政府或企事业单位管理者口其他5.常住地区:口北京口其他6.家中抚养赡养情况:老人小孩口一般办事员娄第—部分——社会经济保障7.过去一年中家庭经济情况?口需要借款维持生计口需要动用储蓄口勉强维持生活口有余款可储蓄8.北京市2012年度全市职工年平均工资为62,676元,与此相比您的情况?口低于平均水平口与平均水平相当口高于平均水平9.对所居住房屋是否拥有所有权?口是口否10.租借房屋类型?口私有住房口公租房第二部分——社会团结11.亲密关系信任度1)对家人?口完全不信任口不是很信任口一般口比较信任口完全信任2)对邻居?口完全不信任口不是很信任口一般口比较信任口完全信任3)对朋友?口完全不信任口不是很信任口一般口比较信任口完全信任12.特定人群信任度1)对医生?口完全不信任口不是很信任口一般口比较信任口完全信任2)对科学家?口完全不信任口不是很信任口一般口比较信任口完全信任3)对警察?口完全不信任口不是很信任口一般口比较信任口完全信任4)对律师?口完全不信任口不是很信任口一般口比较信任口完全信任5)对雇主?口完全不信任口不是很信任口一般口比较信任口完全信任6)对银行雇员?口完全不信任口不是很信任口一般口比较信任口完全信任13.机构信任度1)对报社?口完全不信任口不是很信任口一般口比较信任口完全信任2)对电视台?口完全不信任口不是很信任口一般口比较信任口完全信任75 万方数据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对司法机关?口完全不信任口不是很信任口一般口比较信任口完全信任4)对地方政府?口完全不信任口不是很信任口一般口比较信任口完全信任5)对中央政府?口完全不信任口不是很信任口一般口比较信任口完全信任6)对人大机构?口完全不信任口不是很信任口一般口比较信任口完全信任14.一般信任度口一般情况下人们都值得信任口一般情况人们不值得信任,需要小心对待15.是否愿意拿出10%的收入帮助某些群体改善生活状况?何种群体(可多选)?口是口失业者口残疾人口老年人口穷人口孤儿口灾民口否第三部分——社会包容16.社会组织参与度?口没有参加口参加了但不是活跃分子口参加了并且是活跃分子17.已经参与何种组织(可多选)?口体育团体口娱乐团体口艺术团体口音乐团体口教育团体口文化团体口工会口职业协会口非政府组织口业主委员会口其他18.社会联系强度1)对家人?口很少口一年几次口至少每月一次口至少每周一次口至少每天一次2)对朋友?口很少口一年几次口至少每月一次口至少每周一次口至少每天一次3)对同事?口很少口一年几次口至少每月一次口至少每周一次口至少每天一次4)对邻居?口很少口一年几次口至少每月一次口至少每周一次口至少每天一次19.日常生活中是否经常感到孤独?口是口否20.在生活中是否受到歧视?具体原因(,--/多选)。口是口否口社会地位口身体缺陷口年龄口性别口外表口出生地口学历口病历口信仰口其他21.在生活中是否遇到不公平遭遇?具体情况(可多选)?口是口否口对自己家庭不利的政策被强制捐款口医患纠纷第四部分——社会赋权口在政府部门办事被拖延口不当执法口与商家发生纠纷口口其他22.对“凭借个人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技术经验)可以获得更好社会或经济地位弦看法?口非常不可能口不大可能口中立口有可能口非常有可能23.对“自己在公开场合表达个人意见或与人沟通一时的状况评价?口非常受限制口不大受限制口中立口比较自由口非常自由24.是否遇到过以下五种情况?(可多选)口我感觉被社会遗弃口为获得成功,我被迫做不愿意的事情口有些人轻视我口我对未来不乐观口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较大25.对自身现状的评价?口0—30分口3卜60分口61-75分口76-85口86-90分口91-100分26.您对本次调查的其他建议?全卷结束,衷心感谢您的配合176 万方数据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另lJ/ju以标注和致谢之处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北京交通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孙藏签字日期:20ltl年弓月强日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学位论文数据集表1.1:数据集页关键词+密级+中图分类号奉UDC论文资助社会质量;和谐社会;社会建设与发展;人的全面发公开展;民生建设学位授予单位代学位授予单位名称+学位类别木学位级别+码幸北京交通大学10004哲学硕士论文题名唪并列题名论文语种幸和谐社会视域下的社会质量研究中文作者姓名奉黄海燕学号幸11121859培养单位名称+培养单位代码卑培养单位地址邮编北京市海淀区西北京交通大学10004直门外上园村3100044号学科专业+研究方向幸学制木学位授予年+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哲学2.5年2014笠论文提交日期幸2014年3月导师姓名木路日亮职称奉教授评阅人答辩委员会主席·答辩委员会成员施惠玲魏发辰林建成孙夕龙杨蔚电子版论文提交格式文本()图像()视频()音频()多媒体()其他()推荐格式:application/msword:application/pdf电子版论文出版(发布)者电子版论文出版(发布)地权限声明论文总页数+95共33项,其中带+为必填数据,为22项。79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