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契约研究综述与展望

心理契约研究综述与展望

ID:33583007

大小:503.14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2-27

心理契约研究综述与展望_第1页
心理契约研究综述与展望_第2页
心理契约研究综述与展望_第3页
心理契约研究综述与展望_第4页
心理契约研究综述与展望_第5页
资源描述:

《心理契约研究综述与展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万方数据第26卷第9期2009年5月科技进步与对策Science&TechnologyProgressandPolicyV01.26No.9May.2009心理契约研究综述与展望王浩.罗军(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人力资源战略发展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642)摘要:心理契约的研究对于推进组织形成和谐的劳动关系、完善人力资源战略、制定薪酬福利政策、改进招聘及培训等都有指导意义。从以下6个方面对国内外心理契约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心理契约的概念提出及其发展、心理契约的内容、心理契约的维度、心理契约违背、心理

2、契约相关变量、心理契约的测量。在对国内外心理契约的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和评述的基础上,指出现有研究的不足和对未来研究的展望。关键词:心理契约;雇用关系;相互期望:劳动关系;综述中图分类号:C97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348(2009)09—0155埘0引言心理契约研究是当前人力资源、组织行为学和心理学等领域兴起的一个热门课题。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由于竞争全球化。企业组织调整(战略联盟、业务外包、组织扁平化)、人员精简、组织变革等全球大环境的影响,一些劳动关系的矛盾凸现m来。和谐劳动

3、关系是和谐社会的基础。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课题之一。英国心理学家GuestD.E⋯认为在企业组织结构调整、雇用关系改变的过程中,心理契约是最敏感、最集中反映这种变化的核心因素。许多组织行为学专家普遍认为,心理契约对组织人的态度和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为了有效地调整和控制组织行为.使组织效率好,员丁满意感高,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研究组织中的心理契约可以是一条有效的途径【6j。本文主要对国内外心理契约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和评述。并对当前国内外研究方向、进展进行了展望。1心理契约概念的提出与发展

4、心理契约这一概念在20世纪60年代初才引入到管理领域.但对于心理契约内容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梅奥在霍桑试验中对物质因素和非物质因素如员工报酬、组织对员工的关心、群体规范和丁作保障问题的关注。然而对心理契约理论的探讨,真正始于1960年Ar.grris:,)提出心理契约概念.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初雇佣关系性质发生改变之后。研究者认为,员工与组织的相互关系除了正式的经济契约(劳动契约。体现在雇佣劳动合同里)规定的内容之外。还存在着隐含的、非正式的、未公开的相互期望,它们构成了心理契约的

5、内容。此后,心理契约逐渐成为国内外心理学、组织行为学和人力资源管理学者研究的热点。心理契约(psychologicalcontract)最早是由组织心理学家Argyrist21提出的,他在其《理解组织行为》一书中使用“心理的工作契约来描述工厂雇工与工头之问的关系,但没有给下确定的定义。Levinson等r3】将心理契约描述为“未书面化的契约”。是组织与雇员相互期望的总和。它被用来强调产生于双方关系之前的一种内在的、未曾表述的期望。Kotter:3认为心理契约是存在于个体与其组织之间的一种内隐契约,它将

6、双方关系中一方希望付出的代价以及从另一方得到的回报具体化。ScheinE刚将心理契约定义为:[33][34】[35]高静美.郭劲光.高层管理团队(TMT)的人口特征学方法与社会认知方法的比较研究【J].131外社会科学,2006(6):39—46.刘冰.姜嚣.陶少青.企业家网络与创业成功的关系研究综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9):45.47.贺小刚.企业家能力与企业成长:一个能力理论的拓展模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9):45_47.『36]周小虎.企业社会资本与战略管理:基于网络

7、结构观点的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2.[37]奇达夫,蔡文彬.社会网络与组织[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107:1-2.(责任编辑:赵峰)收稿日期:2008-03—20作者简介:王浩(1954-),男,广东平远人,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研究员,管理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外向型经济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罗军(1983一),男,湖北威宁人,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管理。万方数据·156·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经“在组织中,每个成

8、员和不同的管理者,以及其他人之间,在任何时候都存在着没有明文规定的一整套期望。他将心理契约划分为个体和组织两个层次。他强调心理契约是为明确书面化的东西.但在组织中却是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20世纪80年代后期对心理契约的研究存在着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论。产生了学派之间的争论。一派以美国学者Rousseau、Kraatz和Robinson等人为代表.强调心理契约是雇员个体对双方交换关系中彼此义务的主观理解。Rousseau,10】提出,心理契约是对于雇佣双方相互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