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境理论对“词类活用”说的反思

语境理论对“词类活用”说的反思

ID:33653307

大小:32.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2-28

语境理论对“词类活用”说的反思_第1页
语境理论对“词类活用”说的反思_第2页
语境理论对“词类活用”说的反思_第3页
语境理论对“词类活用”说的反思_第4页
语境理论对“词类活用”说的反思_第5页
资源描述:

《语境理论对“词类活用”说的反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语境理论对“词类活用”说的反思摘要:“词类活用”说一经问世,便引起了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并被人们普遍接受。但在长期实践操作过程中“词类活用”出现滥用的现象而遭质疑。若借助“语境”理论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可避免“活用”说存在的问题,以满足现代人准确阅读、理解文言作品的要求。关键词:词类活用滥用原因语境作用反思1898年,马建忠在《马氏文通》中对汉语的词类系统进行了构建,开创了汉语词性分类的先河。1922年,陈承泽在《国文法草创》中最先明确提出“词类活用”的学说思想。这一学说一经问世,引起了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因为该学

2、说的提出“既能避免理论上‘词无定类’的局限,又能把静态词的分类与动态词的使用结合起来。”多数学者表示赞同,并且这一学说作为古汉语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早已被介绍到古汉语的教材与教学中来。但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问题也随之而来。一、“词类活用”说的提出与质疑汉语的词类是没有形态作为标志的,言语中的词随文异用现象较为常见,而以单音节词为主的古汉语表现得尤为突出。前辈学者早已注意到这一现象,并试图从理论上加以解释,“词类活用”...说就是在这一背景要求下提出来的。随后,“词类活用”说就被广泛运用到古汉语的教材编写、教学实

3、践当中。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62年版):“在古代汉语里,某词属于某一类词还是比较固定的,各类词在句中的职务也有一定的分工。但是,在上古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由于仿古的关系,在后世古文家的作品里,还常常可以见到这类活用的情况。”但随着对古汉语教学实践的深入,以及对“词类活用”说理论研究的深化,学者们越来越觉得“词类活用”说存在一定的缺憾,于是纷纷从各自不同的研究角度对“词类活用”提出自己的新见:“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问题,“词类活用”与词义引申问题,“词类活用”与修辞格问题,“词类

4、活用”与语音破读问题等等,尤其是对“词类活用”表现在外延日趋宽泛的问题上几乎都持相同意见。认为“词类活用”说不符合古代汉语的实际,是一种似是而非、范畴杂糅的非科学的理论,没有继续使用的必要了。二、“词类活用”范围过宽的原因是什么致使“词类活用”(尤其是名词的活用)的界定范围过宽,出现滥用“词类活用”...的现象呢?纵观学者们的意见,我们不难发现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一是汉语词自身的客观因素。汉语的词类是没有形态作为标志的,汉语词的词义在进入言语交际之前,只是静态贮存义、备用义,即词典意义,此时,人们是无法判定某个词的词性

5、、词义的,只有当某个词的静态贮存义进入到言语交际过程中,才能表现出它的动态使用义,即受上下文语境制约的语境义。所以,马建忠在他的《马氏文通》中说到:“字无定义,故无定类。而欲知其类,当先知上下之文义何如耳。”其次是人们的主观认识。现今的人们在阅读、赏析文言作品时,缺乏一种历史观,常常是站在现代汉语的认识角度,依据现代汉语的常用词义、词性,去观察与解释古代汉语的古词古义,即出现这种“以今律古”的不实现象,无限扩大了“词类活用”的使用范围。如“雨”:(1)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衣。(《列子·说符》)(2)雨不雨?(《左传

6、·庄公十七年》)例字中的“雨”,在不少教材认为其处在谓语动词的位置上,具有动词的意义和语法功能,表示“下雨”义。因此,它是名词用作动词。其实,“雨”这个字,在甲骨文形体上像“天上有水降落”它既表示落雨,也表示落下的雨滴,显然,“雨”是一个兼有动词和名词词性的词。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它是“词类活用”。再如“鼓”:(1)今王鼓乐于此(《孟子·梁惠王下》)(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鼓”这个字的用法也经常被人们理解为“名词活用为动词”。“鼓”从古字形上看,在造字之初,就含动词义和名词义。因此,可以说“鼓”

7、...是个兼类词,只是发展到后期,其动词意义人们不常使用罢了。再如“衣”:(1)不衣则不犯寒(《韩非子·解老》)(2)朝服衣冠,窥镜。(《邹忌修讽齐王纳谏》)“衣”被看成名词活用作动词的典型例证,后来有学者从“衣”在古籍中的使用情况进行归纳、统计,认为“衣”实属一种兼类,它的名词义在先秦时就已经发展引申为动词“穿、穿着”义了。因此,“衣”也不能简单看作是词类活用。上述例子明显是因后人不明古义,将后起义误作原始义,以至于出现如今这种将词的“兼类”视作“活用”的混乱局面。正是因为后人不能站在历史的高度,不能结合汉字的古文

8、字字形来分析、考察这些词的原始意义,才导致这种“以今律古”现象的发生。这些例字大都被有关教材视作“活用”范例来进行讲解,现在看来其认识是偏颇的。因此,不少学者对“活用”就提出了质疑,甚至是持否定的态度,如蔡振雄先生就认为“古代汉语语法中,‘词类活用’这一提法是很不科学的,对汉语的一些语言现象的概括是苍白无力的。”三、语境对词义的制约及对“活用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