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演讲-学问之道

林毅夫演讲-学问之道

ID:33831917

大小:86.39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2-28

林毅夫演讲-学问之道_第1页
林毅夫演讲-学问之道_第2页
林毅夫演讲-学问之道_第3页
资源描述:

《林毅夫演讲-学问之道》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学问之道任何理论,任何一个学术思想,都在解释我们所观察到的社会现象,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方面。任何理论,任何学术思想最主要的内容是一个内在的逻辑体系,说明我们观察到现象的逻辑体系。在这个逻辑体系中,很难从它逻辑本身来讲它贡献的大小。一个思想或一个学说它的重要性靠它所解释的现象来决定,如果它所解释的现象越重要,那么这个学科就越重要。做学问的方法,正如孔子所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不同的学术阶段,人们对这句话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在孔子这句话中,第一个“学”可以用《中庸》中的话语来解释,即“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学”即博学,除学习之外,还要去审问,很仔细去思考每个

2、学说理论的假设是什么,推论是什么,然后要分清各个不同学说的理论、推论适用的范围是什么。但是,光学是不行的,还要审思。为什么要审思呢?如孟子所讲“尽信书不如无书”。虽然有很多理论学说,但不是每个理论,每个学说都是对的,而且有很多可能是糟粕。如果不审思,不思辨,就会把书上记载的当做是真的。有些有名的学者在当时提出的思想是有道理的,但现在来说是不正确的,因此只能说其学说在学术史中有一定的地位。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不断地思索,这个理论到底是不是对的?通常状况下一个现象可以用一个理论来解释,也可以有很多个理论来解释。那么我们怎样决定接受一个理论还是不接受一个理论?因此需要“思”。“

3、思”有两个主要的内容:一是要思考,仔细思考一个理论内部的逻辑是不是一致的,是不是至恰的。学的目的是致用,用于了解社会,改造社会,就要知道因和果之间的关系,要知道理论内部的逻辑是不是至恰的。但仅有至恰性是不够的,还必须思考这个这个理论的所有推论与我们所了解的现象是不是一致的?如果是一致的,就可以接受;如果不是一致的,就要放弃它。(林毅夫老师举了他博士论文中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点)。我们在研读理论时,发现理论和现象不一致时,我们所要放弃的是这个理论,而不是这个现象。如果一个理论体系与很多现象不一致时,我们所要思考的仍然是这个理论体系。(中国的经济改革中,国企改革是按照教科书国外经济

4、学理论体系设计的,但仍然是困难重重;而乡镇企业在经济改革中蓬勃发展,这不是按照教科书的理论设计的)。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现代西方经济学有很多假设,如“理性人”的假设,“市场竞争”的假设等,还有智商能力的假设。假设说如果一个企业正常管理的话,那么在市场中不需要任何外力扶持下就可以预期所获得的利润,这是现代经济学中的一个案例,但中国的现实却不是如此。要做学问的第一步是“学”,要博学,要把基本理论全部学到,要知道它现有的各个理论前提是什么,假设是什么,但不只是“学”。如果只是“学”和“记”的话,只会产生“大百科全书”式的学者,而在现代社会中,“大百科全书”式的学者越来越难发挥作

5、用。因此,不仅要“学”,还要“思”,要知道什么状况下这个理论学说是正确的,在哪些情况下这些理论是不正确的,哪些是要接受的,哪些是要放弃的,哪些是我们可以做出改变发挥贡献的。学习的目的是“温故”,而且要“知新”。而要“知新”,则是“思而不学则殆”的“思”。孔子“学而不思则罔”的“思”是指对现有的理论去检查它现有的内部逻辑或它理论的推论与现象是否一致?第二个“思”是指直接对现象的观察,而且最好抛开现有的理论来直接观察现象。在老子的《道德经》中讲到,“道可道,非常道”,任何理论都是解释现象的,任何理论写出来后实际上是有点像“刻舟求剑”中的“剑”。但是我们要解释的现象是在不断变动之

6、中的,如果从现有的理论出发思考问题,那么就会被现有的理论桎梏住,而没有办法发现现象背后真正的逻辑。在现代的条件下,我们要真正地做学问,而且要做出创新性的学问,而且这个学问要推进我们的进步,就很需要我们来直接观察问题,而且在观察问题时是抛开现有的任何理论然后直接了解问题。(佛学中所说:任何佛法都不是法。因此任何理论都不是理论,因为任何理论都是在解释某一特定的社会现象,而特定的社会现象不在不断变化之中的,所谓“执子仁心,渐信成佛”。)因此我们要去观察现象,从现象去了解背后的逻辑,而不是从现有的理论去了解这个现象。看到一个社会现象,我们就要去思考现象背后的因果关系。《大学》中说道

7、,“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我们知道一个理论,要提出一个新理论,就要知道现象背后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从时间的先后顺序中去了解它的因果关系是什么,并深入作为。《中庸》中所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社会科学中的理论都在社会中,坐在书斋里很难深入去了解这个社会。要真正研究理论,就要深入社会,了解人,了解社会,这样提出的理论才能对社会现象有精辟的见解,对社会的发展有所推动,这是“思”的共通之处。孔子说“思而不学则殆”,那么第二个“学”是指什么呢?第一个“学”指博览群卷,第二个“学”有两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