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科的学史与分科的历史——本期专栏解说

分科的学史与分科的历史——本期专栏解说

ID:34075586

大小:455.36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3-02

分科的学史与分科的历史——本期专栏解说_第1页
分科的学史与分科的历史——本期专栏解说_第2页
分科的学史与分科的历史——本期专栏解说_第3页
分科的学史与分科的历史——本期专栏解说_第4页
分科的学史与分科的历史——本期专栏解说_第5页
资源描述:

《分科的学史与分科的历史——本期专栏解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万方数据2010年第4期第50卷(总226期)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SUNYAT—SEN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No.42010V01.50GenerMNo.226分科的学史与分科的历史木——本期专栏解说桑兵中图分类号:K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9639(2010)04-0066—06今天以前的一切都是历史,因而历史本不分科,况且中国治学素来不重分科。可是今日的史学,无非分科的学史和分科的历史两种,前者为用各个学科现在的形态追述出来的学科发展史,后者为

2、用不同学科的方法眼界研治的一般或分门别类的历史。其共同性则是以后出外来的观念系统重新组装历史。1916年,顾颉刚为计划编辑的《学览》一书作序,批评“旧时士夫之学,动称经史词章。此其所谓统系乃经籍之统系,非科学之统系也。惟其不明于科学之统系,故鄙视比较会合之事,以为浅人之见,各守其家学之肇垒而不肯察事物之会通。夫学术者与天下共之,不可以一国一家自私。凡以国与家标识其学者,止可谓之学史,不可谓之学。执学史而以为学,则其心志囚拘于古书,古书不变,学亦不进矣。为家学者未尝不日家学所以求一贯,为学而不一贯,是滋其纷乱也。然一贯者当于事实求

3、之,不当于一家之言求之。今以家学相高,有化而无观,徒令后生择学莫知所从,以为师之所言即理之所在,至于宁违理而不敢背师。是故,学术之不明,经籍之不理,皆家学为之也。今既有科学之成法矣,则此后之学术应直接取材于事物,岂犹有家学为之障乎!敢告为家学者,学所以辨于然否也;既知其非理而仍坚守其家说,则狂妄之流耳;若家说为当理,则虽舍其家派而仍必为不可夺之公言,又何必自缚而不肯观其通也”Ⅲ。两年后的1918年4月,傅斯年在《新青年》第4卷第4号撰文批评《中国学术思想界之基本误谬》,第一条就是:“中国学术,以学为单位者至少,以人为单位者转多,

4、前者谓之科学,后者谓之家学;家学者,所以学人,非所以学学也。历来号称学派者,无虑数百,其名其实,皆以人为基本,绝少以学科之分别,而分宗派者。纵有以学科不同而立宗派,犹是以人为本,以学隶之。未尝以学为本,以人隶之。弟子之于师,私淑者之于前修,必尽其师或前修之所学,求其具体。师所不学,弟子亦不学;师学数科,弟子亦学数科;师学文学,则但就师所习之文学而学之,师外之文学不学也;师学玄学,则但就师所习之玄学而学之,师外之玄学不学也。无论何种学派,数传之后,必至黯然寡色,枯槁以死;诚以人为单位之学术,人存学举,人亡学息,万不能孳衍发展,求其

5、进步。学术所以能致其深微者,端在分疆之清;分疆严明,然后造诣有独至。西洋近代学术,全以科学为单位,苟中国人本其‘学人’之成心以习之,必若枘凿之不相容也。”这两位北大同学相继提出的共同问题是,中国本来有无分科,如何分科,是只有图书分类还是学问亦有分别。两人的共识在于中国过去的学术以人或家、国为标识转移,而不以学为单位分别。傅斯年所$收稿日期:20lO—04—27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近代中国的知识和制度转型”(05JZD00011)作者简介:桑兵(1956一),男,河北威县人,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

6、导师(广州510275)。①《古史辩第一册自序》,《顾颉刚古史论文集》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3l页。66万方数据分科的学史与分科的历史谓“师学数科,弟子亦学数科”以及所举文学、玄学之类,似乎认为学亦有所分类,只是以人为本,以学隶之。傅斯年和顾颉刚都以分科治学为科学,并且基于那一时代人们对科学的崇拜,相信分科治学是以学为本,乃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天下公理,反对中国固有的以人为本的家学。顾颉刚编辑《学览》,“意在止无谓之争,舍主奴之见,屏家学之习,使前人之所谓学皆成为学史,自今以后不复以学史之问题为及身之问题,而一归于科

7、学”。后来他还反驳时人为学不能不由家派入门,将来深入之后再弃去的主张,认为从前各种学问都不发达,研究学问又苦于没有好方法,不得不投入家派以求得到一点引路的微光。现在则应当凭借各种分科的学问直接接触事实。近代学人讲到书籍和学问分类的关系,大都上溯章学诚的《校雠通义》,与治史者每每好谈《文史通义》类似。章学诚的学问路数本来并不见重于世,但因为与西学有些形似,容易附会,所以成为近代趋新学人再发现的重点。顾颉刚认为,古人治学不注意考验、分类、批评、应用,到了清代,考验和应用渐趋留神用心,而分类和批评则由章学诚来弥补。分别条贯以考察同异,

8、所以做目录学;探究源流以寻其来因,所以做史学。他还在日记中写道:“从前的时候,对于中国学问和书籍不能有适当的分类,学问只是各家各派,书籍只是经、史、子、集,从没有精神上的融合⋯⋯他们对于分类的观念只是‘罗列不相容的东西在一处地方’罢了;至于为学的方法,必得奉一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