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文学的创作实绩及症候探析

“80后”文学的创作实绩及症候探析

ID:34285688

大小:56.94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3-04

“80后”文学的创作实绩及症候探析_第1页
“80后”文学的创作实绩及症候探析_第2页
“80后”文学的创作实绩及症候探析_第3页
“80后”文学的创作实绩及症候探析_第4页
“80后”文学的创作实绩及症候探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80后”文学的创作实绩及症候探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80后”文学的创作实绩及症候探析今天,当我们使用“80后”文学这一概念的时候,往往需要加以严格限定,否则便可能失去其概念范畴的有效性与阐释力。因为,“80后”作家的分化已经十分明显,不像十数年前,“80后”几可等同于“青春文学”作家,主要是由新概念一批作家构成,在这之后,随着很多非新概念“80后”作家的崛起,“80后”越来越呈现出双峰并峙的局面。后者是通过传统期刊渠道成长起来的一批“80后”作家,与通过媒体制造的"80后''明星作家风格明显不同。但是,近几年来,情况又有大变。虽然“80后”作家仍旧可以大致分为两

2、类群体,但“80后”作家的创作却呈现出趋同的倾向,“80后”作家也越来越走向成熟。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新概念“80后”作家的“去青春化”倾向。或许,这与“青年文学”的接力棒被媒体转让给更年轻的“90后”有关,或许也因为“80后”一代已并不太年轻,青春正逐渐离他们而去。在前几年,这一“去青春化”倾向,还主要体现在个别作家身上,比如说蒋峰,虽新概念出身,但他的创作始终与新概念“80后”主流保持一致,近期创作出版的长篇《白色流淌一片》更是显示出“80后”文学应有的高度和成熟。另外,像张怡微的创作,也常常在青春和“

3、去青春”之间徘徊,其早期创作,带有明显的青春时尚的余韵,但自从创作《你所不知道的夜晚》和《细民盛宴》以来,张怡微离青春文学越来越远。就新概念“80后”作家的“去青春”倾向而言,今年发表的张悦然的长篇《茧》是一个标志和象征。这部新作虽然在形式上同她此前的作品并没有太大的变化,都是釆取混合视角。混合视角是“80后”青春文学惯常采用的视角,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之为“80后”文学的标志。虽然说,这仍是在表现创伤与成长的主题,但在作品中,作者不再在一种静止式的时空中展现其青春忧伤与感叹,而是把故事内容转向具体历史语境之中,显

4、示出“80后”作家少有的历史感和历史担当,实在让人惊叹。在这之前,曾有张怡微的《你所不知道的夜晚》和颜歌《我们家》,也都是试图在历史的背景下表现家族成员的兴衰,但因为两部作品都并不突出成长主题,它们虽有“去青春化”倾向,但并不具有代表性。张悦然是“青春文学”的代表作家,她这部作品以具体历史背景表现成长主题,某种程度上可以看成是对此前“80后”新概念作家成长写作的某种颠覆和突破。从这个角度看,《茧》的出现,标志着“80后”新概念一族的“去青春化”从自发到自觉的转变。此外,还有李晁的《迷宫中的少女》和王若虚《火锅杀》

5、等,也可以放在这一脉络中加以考察。与这一“去青春化”相呼应的,则是“80后,噺概念作家的分化,像郭敬明向影视导演转型,张悦然进入高校讲堂,马小淘、李晁、陈崇正等加以各地作协或文联主办下的传统文学期刊编辑部,而颜歌、张怡微、霍艳等则作为文学博士的身份出现,这样一种分化,其带来的必定是“80后”新概念作家内部的分化,及其向传统作家身份靠拢,“青春文学”作家的标签日渐不显。应该说,向传统文学或文学传统的靠拢,表明的是“80后”青春作家历史感和文学史意识的增强。就像艾略特所说的,传统“它涉及一种历史感......这种历史

6、感迫使一个人不但用铭刻在心的他们那一代人的感觉去写作,而且他还会感到自荷马以来的整个欧洲文学以及处于这个整体之中的他自己国家的文学同时存在,组成了一个共存的秩序……就是这种意识使一位作家成为传统的。与此同时,它使得一位作家敏锐地意识到他在时间中,在同时代诗人中的位置”①。对“80后”作家来说,只有成为传统的一部分,才能显示其“共存的秩序”的文学史价值。此前,因为媒体制造的倾向,他们大都采用时尚文体和残酷青春的写作,类型化和自我重复比较突出,文学史意识淡薄。类型化写作是与工业时代的文化产业联系一起的,它是一种以某些

7、所谓的抽象模式或要素等共时性元素为其存在形态的文化产品,因此,反历史和“灵韵”的缺失,是其显著特征。类型化写作曾造成“80后”青春文学的个体性严重不足,诸如七堇年的《被窝是青春的坟墓》《尘曲》,颜歌的《马尔马拉的珍朵》《良辰》和《桃乐镇的春天》,以及张悦然的《十爱》,马小淘的《火星女孩的地球经历》,张怡微的《青春禁忌游戏》《怅然年华》等等这些作品,只要抹去作者的名字,彼此看不出有什么区别。可以肯定,“80后”青春作家文学史意识的增强,与他们的年龄的渐长、经验的积累日厚和创作存在方式的改变有一定的关系。相比之下,那

8、些靠传统期刊成长起来的“80后”作家则各个风格鲜明,甫一出场即表现不俗。文学史意识的增强,某种程度表明了“80后”文学的成熟。其标志就是出现了一大批风格鲜明的“80后”代表作家,诸如蒋峰、孙频、甫跃辉、双雪涛、张悦然、颜歌、笛安、李晁、文珍、春树、郑小驴、马小淘、马金莲、蔡东、朱个等等。与此相对应的是,还出现了一批代表“80后”文学创作成就的中长篇代表作,长篇代表作有蒋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