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

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

ID:34481983

大小:94.67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3-06

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_第1页
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_第2页
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_第3页
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_第4页
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_第5页
资源描述:

《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明星教授易中天曾撰《劝君免谈陈寅恪》一文,劝诫世人不要谈论陈寅恪,理由是一般人学不来:首先是“顶不住”,其次是“守不住”,再次是“耐不住”。有此三“不住”,看来谈论也枉然。陈寅恪家学渊源,又游学欧美十数年,是一位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大学者。他一生治学涉及宗教、历史、语言、人类学、校勘学等方面,尤其精治魏晋南北朝隋唐之学,造诣深厚,成就卓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论述稿》是隋唐历史研究划时代意义的名著,每本书虽只有10万字,但其视野开阔、孕大含深,“研究之缜密、立论之严谨和说服力之强,前所未有”。有论

2、者认为“即此戋戋小册,亦岂今世学者所能为”确是知言。《柳如是别传》虽是人物传记,却是一本论述明末清初政治史的力作,在清代文学研究上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陈寅恪三十多岁便入主清华国学研究院,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并称国学四导师,可见其学养深厚、腹笥充盈。对这样一位举世公认的史学大师、文化巨擘、旷世奇人,后生小子焉敢言三语四妄加贬褒?但免谈,并不妨碍我们对陈寅恪的敬仰,这是我们的自由,怕是易教授也不好推三阻四吧?近年来,研究陈寅恪的著述不少,尤以陆键东的《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和吴斌的《寂寞陈寅恪》材料最为翔实,剖析最为深刻,一代学术大

3、师的孤清、倔傲、骨气、胆量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对我们了解一代学术大师的学术精神和人格魅力大有裨益。阅读这两部著作,时常让人废书兴叹,感慨良多。撮其大要,录于后,以就教于方家。重学轻官,刚介有守。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官本位的社会,“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学而优则仕”一向为学人的价值取向。做学问就是为了当官,这种传统根深蒂固,在行政权力独尊的年代尤其突出。1953年,陈寅恪被任命为科学院中古研究所所长,但被他委婉地拒绝了。在《对科学院的答复》一文中:“允许中古史研究所不宗奉马列主义,并不学习政治”、“请毛公或刘公给一允许证明书,

4、以作挡箭牌”的言论真可谓石破天惊骇人心目。陈寅恪认为学术研究贵在具有自由的意志和独立的精神,舍此即不能发扬真理,即不能研究学术。这种刚介有守坚持真理与科学精神的立场,在那时绝无仅有。正如北大教授刘浦江所说的:“就老一代的知识分子来说,在1949年以后仍然固守自己的价值主张的,除了陈寅恪先生之外,恐怕再也没有第二人了。”这与当下有些人学有所成,就图谋为官,进而以官荣学,以学荣官,相得益彰的行径相比,不啻天壤之别。陈寅恪不趋炎附势,不见风使舵,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不拉大旗作虎皮,不结党营私的学术独立精神怎不令人感佩!自甘寂寞,信念

5、坚定。以陈寅恪的道德、学问,要获得世俗的名声可以不费吹灰之力,但陈寅恪对此却不屑一顾。他完全将身心沉浸在艺术与思辨的世界里。面对身体的残疾,面对有书不能读,提笔不能写的状况,其内心的痛苦可想而知;而由于学识、学养的差距无人与其对谈的孤独也一定会频频袭来。然而,心有所属,兀兀独处而无悔;志向远大,冷清寂寞而无怨。漫漫长夜寂寞孤独反使得他的内心一片光明。在助手的协助下,陈寅恪以超人的毅力,孜孜矻矻,心无旁骛,引用典籍605种,完成了80万字的煌煌巨著《柳如是别传》,其艰苦卓绝真可惊天地泣鬼神令人敬佩,非信念坚定者真不能致也。这与当今那

6、些读书治学只为找“终南捷径”,抓“热门”题目,躁进浮夸,捞取个人的名利者相比,真判若云泥!(游学十数载,学历无一个)  不甘人后,勇于创新。陈寅恪曾说:“寅恪生平治学,不甘逐队随人,而为牛后。”从一个无名气、无著作、无学位的“三无”学人,而成为举世公认的学术大师,“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者,道德文章也,卓异的学术成就靠的是追求上的不甘人后。陈寅恪还说:“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这种不重复别人,更不重复自己的治学上的创新要

7、求,是陈寅恪在学术研究中一以贯之的,表现出了一种让人十分崇敬的纯粹的学者本色。  沧海桑田,物换星移,时代的阻隔,经历的差异,虽然使我们不能透彻地解读陈寅恪的学术精神、立场以及特立独行的人格魅力,但丝毫不能影响我们对陈寅恪的敬仰与爱戴。爱因斯坦在给居里夫人的悼词中写到:“第一流的人物对于时代的意义,其人格的力量常常远胜于单纯的才智。”陈寅恪堪当此论!十年动乱期间,陈寅恪遭到残酷折磨。使他最伤心的是,他珍藏多年的大量书籍、诗文稿,多被洗劫。1969年10月7日在广州含恨离开人世。(惜哉未留香港,未去台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