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

ID:8851683

大小:68.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4-09

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_第1页
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_第2页
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_第3页
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_第4页
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_第5页
资源描述:

《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第四届重庆市研究生“创新实践杯”征文大赛参赛作品学校名称西南大学所在学院食品科学学院专业食品科学年级2012姓名肖夏学位级别硕士联系电话15923980502邮箱kakaleo@qq.comQQ号码147763643投稿时间2012.10.19   主办单位:重庆市学位办、《中国研究生》杂志社、重庆大学研究生院、重庆市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承办单位:《中国研究生》杂志重庆通联站、重庆大学研究生院创新实践基地协办单位:西南大学、第三军医大学、后勤工程学院、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医科大学、重庆交通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邮电大学、重庆工商大学、四川外语学院、四川美术学院、重庆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创

2、新实践基地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肖夏(西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所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呜呼!树兹石于讲舍,系哀思而不忘。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来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唯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陈寅恪祭王国维碑文我们总在追索生命的意义,探询自己为何而活。答案尽有千万种,可我仍认为,世上生生死死于个体而言实在毫无意义,不过是群体赖之而永存。但正

3、如在这总体趋于无序的宇宙中生命却逆向聚集着有序,每个生命体也在那必死的结局前寻求着永生。虽然有着前定的命运,但生命仍执著地活着,期望在挣扎中创造出永恒于天地间的存在。于是,赋上了悲壮色彩的命运终于变得崇高起来。或许这一过程本身就是其意义所在。凡人欲望有三,曰生存,曰支配,曰创造。“生存”使之延续,“支配”建立秩序,唯有“创造”基于思想与精神,关乎探询终极意义与永恒命题,而必推本于自由与独立。非有独立之精神,思想自由无从谈起;非有自由之思想,精神独立无所凭据。世界民族凡自尊自爱者,这样的理念都在他们中部分人间传承,华夏亦然。华夏传统所谓士,约同于今人所言知识分子,远古不论,自春秋始,人文

4、理想是贯穿其人生追求始终的。他们都以世界性社会性历史性的探索来作为自己的人生本位。求为政仅是这探索的一支,只为实践自己得之于天地的道,所以可以绝不迁就、应付现实。而如张仪公孙衍之辈脱离人文专以术法干禄则是深受时贤鄙视的。儒家学说由孔子创始,积极为政是其特色。夫子本人曾周游列国,席不暇暖,奔波不休,只求施展自己修齐治平的抱负。乃至公山不狃据费邑反叛,他竟也动了念头,念叨“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但是他又从不降低格调,以逢迎权贵来求取一官半职。以致困于陈蔡之间,七日无火食,“从者病,莫能兴”。竟有君子固穷之叹。“夫道之不修,是吾丑也。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

5、见君子!”孔子便是这样坚持了一生。战国学者们纷纷以其理论之严肃,自觉性地对当时贵族做出精神的超越。短褐穿结、箪瓢屡空,见着王侯公卿却依然可以高昂着头颅。孟子周游天下,冠盖满途,列国皆待之如上宾。他对君王却绝无太多客气,“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时时以王道导师自居,一旦不合己意则马上离开。更曾有谓梁襄王“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之语。凭此浩然之气,驳斥杨、墨两家当世显学,开孔子后儒学新局面。后世之士,如东汉严光(字子陵),少与光武帝同游学。王莽篡位,他隐居富春江耕读垂钓,一生不出。光武帝最后也只好以“古大有为之君必有不召之臣”作罢。北宋范仲淹慕其为人,作辞感叹:云山苍苍,江水

6、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后有隋之王通,家学渊源、精研六经。后弃官归野,在疏属之南,汾河之曲以著书讲学为业,培养出诸多名臣将相。以至后世知识分子常生发以“文化自肩、河汾自承”之宏愿。通达之士“出诸人,如出诸己”,其实如严光王通,并非有意对抗政治,大概是认为既然世事并非非我不能,那自己又何必忝居高位徒增束缚。他们紧守的是士的人文本位,知道除去立功尚有立德立言等大业需要自身,传承道统学统才是文明的根本。大概便是“士有不用于世,而终必大用于世”吧。五胡元魏,当元嘉之末运,犹有北朝士族承两汉余韵熏陶胡贵,绵缀不绝。其后遂有韩愈、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宣扬文以载道。政治上尊王攘夷,文化上尊儒排佛,

7、终于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局,回归华夏本位。昌黎之言师道、道统,皆宋儒之滥觞。其言为古之文者必有志于古之道,时时以师道自尊,孑然独立于唐季出世入世之外,实开宋学先河。至天水一朝,三先生胡瑗孙复石介出,师道乃立,学者乃兴。盖自朝廷有高平,学校有安定,而宋学规模初建。夫不为相则为师,得君行道,以天下为己任,此为宋儒之赤帜。他们自高位置,并限制皇权,荆公、伊川力议坐讲经筵便是一例。私人讲学则更富活力,以北宋五子濂溪、康节、横渠、明道、伊川,及其后的龟山、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