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说课稿课件(正式版)

《兰亭集序》说课稿课件(正式版)

ID:36699001

大小:75.92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9-05-10

《兰亭集序》说课稿课件(正式版)_第1页
《兰亭集序》说课稿课件(正式版)_第2页
《兰亭集序》说课稿课件(正式版)_第3页
《兰亭集序》说课稿课件(正式版)_第4页
《兰亭集序》说课稿课件(正式版)_第5页
资源描述:

《《兰亭集序》说课稿课件(正式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兰亭集序》说课稿姜凡龙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兰亭集序》,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一、说教材《兰亭集序》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言文。它属于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山水游记一般不只是对山水的客观描绘,它往往包含着抒情和说理的成分,正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兰亭集序》在写景的同时,就表达出作者对人生、世事的感悟。这篇序言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而且其文在思想上、语言上也具有独特的价值,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确立了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二、说学情本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

2、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学过一些文言文,掌握了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所以学习起来并不很吃力。只要学生反复诵读,老师正确的引导和点拨,就能体验到古人徜徉山水、感悟人生的情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三、说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基础知识。2、赏析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3、分析作者感情,感悟人生哲理。教学重点:积累基础知识,品味语言。教学难点:分析感情,感悟哲理。四、说教法与学法《人教版语文新课标》中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为此,我准备主要采用诵读法进行教学。诵读主要分:

3、整体感知,个性赏读,重点研读,思考探究,四个环节。五、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在文学史上,无数文人墨客慨叹过死生,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司马迁曾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文天祥又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代书圣王羲之也为我们留下了他对人生哲理执著探索的踪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兰亭集序》,共同感悟他的生死观。2、简介作者:王羲之(303—361年)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临沂),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因王羲之曾任右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

4、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书《兰亭集序》等。是东晋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与儿子王献之合称“二王”。3、了解“序”这一文体《兰亭集序》是一篇序言。“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bá)”是同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

5、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序言分为“自序”和“他序”,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往往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4、诵读课文首先:整体感知学生听录音,完成以下任务:1、读准字音、校正句读错误。2、整体感知文章结构。其次:个性赏读学生自由诵读,边读边勾画出自己有疑问的文言实词,教师就学生比较集中的问题进行点拨,落实“修”、“期”、“次”、“致”等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再次:重点研读引导学生去欣赏文中美景,分析作者感情。在欣赏文中美景时,可让学生边读边勾画出文中描写景物的语句,并赏析其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作者的感情起伏变化,让学

6、生分别找一个字来概括作者的感情基调。感情基调可概括为“乐——痛——悲”再其次是:拓展探究:学生再读课文,并思考:作者“乐”在哪里?为何由“乐”而“痛”?又为何而“悲”?“痛”与“悲”是否相同?怎样看待他的生死观?王羲之有他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人生理想,他敢于逆潮流而动,在作品中直接表露自己对死亡的恐惧和对生存的向往,以及对生命价值的追求,大胆道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明确地指斥批判了当时风行的老庄哲学,要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生活。他悲古人,亦悲今人,但作者的“悲”,是他对血肉之躯的生命的珍惜,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由己悲人,

7、更加深刻感人。悲叹并不等于悲观。正因为王羲之对生命是如此的珍惜,所以,他在文章中阐发了自己对生死问题的深刻认识,目的在于“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5、课外拓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孔子曰:“不知生,焉知死。”司马迁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泰戈尔说:“天空不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人生态度?6、课内总结本文作为一篇书序,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全文情景交融,文简而意深,不愧为千

8、古名篇。他对生死的认识也启示我们:今人浮躁的心灵,更需栽种兰花,建造兰亭,抒写新的兰亭华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