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背景下语文的教学创新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语文的教学创新

ID:36830876

大小:30.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05-16

上传者:U-2437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语文的教学创新_第1页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语文的教学创新_第2页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语文的教学创新_第3页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语文的教学创新_第4页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语文的教学创新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语文的教学创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语文的教学创新新课程改革是一个教育思想的理新运动,成功与否,与教师的思想观念有着极大的关系。新课程发展的核心是新课程理念的落实。能否把国家的意志、专家的思想变为千百万教师的教学行为,这是新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从各国课程改革的历史看,一些重大的课程改革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问题基本上都出在课程理念与教学行动的转化上,从理念到实践之间有一段艰难的路要走,尤其是对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来讲更要经过一个艰难的转化历程。前不久,中国教育报记者李建平的报道中所反映的“课程标准是新的,教材是新的,然而课堂教学涛声依旧”的现象就说明了这个问题。在新课改师资培训的知识培训和课程标准学习中最重要的任务是让教师接受新的课程理念,然而,接受只是一种认同,还没成为教师的一种素质。要把一种理念化为人的素质,只有认同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对这种理念的进一步的感悟,而这种感悟只有在实践中才是最有效的。现在全国都在实行素质教育。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有所改变,那么,对新的教材与学生新的学习方式的研究与探索,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本文就以新的教材与新的教学方法为主题,谈谈我对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创新的几点认识。一、优化教学语言,引发学生学习兴趣11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学习兴趣情绪态度是“学习过程的内激发力量”,是学生把外部物质活动“内化”到自身心理反映水平的重要因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的发挥,与课堂教学语言有着直接的联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运用纯熟、优美、引趣的教学语言,或交待背景,或描写画面,或阐释道理,或讲述故事等,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草原》一课,教师一边播放关于美丽草原的录像,一边在明快悦耳的音乐声中描绘内蒙古辽阔草原的美丽景象。“同学们,今天,我们就和老舍先生一块儿领略草原美丽迷人的风光。那儿的草原碧波万里,牧草是那么茂盛,牛羊是那么肥壮,天空是那么明朗,空气是那么清新……。”这样优化语言,可化文为图、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唤起小学生丰富的想象,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离不开语言,教学语言艺术与课堂教学效果有密切的关系。教师只有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利用纯熟优美的教学语言,才可能使教学内容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平凡为神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改变教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创造性地学好语文的重要心理品质之一。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教”,学生“学”11 。而学生是被动的,学生就没有兴趣学习。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必然也要求教师教学行为产生相应的变化,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学论中的重在理论问题。而传统的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它的表现为:一是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②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就是知道宝库,是活的教科书,是有学问的人没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所以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所谓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二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教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不教不学。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以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观,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相长和共同发展。教师只能引导学生去学,调动他们的兴趣,才能达到教学目的。实践证明:只要学生有了兴趣,才会自觉地学习,有了兴趣,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进行学习,也才能在学习中发挥他们的主体使用。11 教学方法的改变,还体现在改变教师发问学生提问,提倡教师少问,学生多问。教师作为引导者,不是不提问,而是要精心设计提问,在学生学习的困难外或教学关键的地方进行适时点拨,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总之,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要积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发展。《穷人》一文中作者用了许多省略号,尤其是桑娜在等待丈夫归来时作者连续用了五处省略,这些省略号省略了什么内容呢?把这个问题交给学生讨论,让他们把想到的内容补充完整,相互启发,情绪高昂,妙思生花。这个过程学生能自主、合作、探究式求知识,多方面、多角度地考虑问题,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也是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统一,这种统一是通过师生之间的交往与互动来实现的。课堂上要师生互动、积极交往、共同发展,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积极主动地参与师生双边活动,使学生的过程成为学生实践、体验、探索、成长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思维、积极探索、互相合作的学习品质。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力求建立平等、民主、和谐师生关系,使教学真正从学生的学出发,随时根据学生学的情况调整教学。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离开了教师精当的讲述、巧妙的点拨和渐入佳境的引导,离开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同样出了不好课。教师在教学《西门豹》时,考虑这篇课文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多用对话来刻画人物形象,语言比较含蓄。在了解了人物和故事情节之后,这样设问:“造成邺这个地方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是什么?”11 从西门豹对老大爷说的话中,你觉得西门豹是个怎样的人?在这一层次的练习中,学生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找到问题的答案。该教师引发学生动脑,在汇报时,并培养了动口能力,使学生联系上下文去探究,提高阅读的质量。在教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将现代化的多媒体引入课堂,进行多媒教学,已成为时代发展的趋势,是教育事业发展的一大飞跃。而且,这种多媒体教学能创造思考的情境,制造良好的氛围,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能把一些静态物景动态化,能把抽象问题具体化,能把枯燥无味的问题趣味化。这不仅极大地刺激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理;而且开拓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丰富了想象力,极有力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科学钻研精神,化被动学习为主动自主自觉地学习,被动创新变为自主,自觉追求创新的心理取向。三、改变学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教师,应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探究学习,其根本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学习方式相对稳定,学习方法相对灵活,学习方式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及其关系,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理。11 传统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成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传统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与掌握,冷落和忽视发现与探究,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使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仅仅是直接接受书本知识,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它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从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吕老师在教学最后一个环节也总是让学生提出自己想要继续探究的问题。有一次学生沉思片刻,提出了令吕老师激动不已的好问题——“我想知道,为什么我们中国到现在还没有人能获得诺贝尔奖?我想了解更多的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小时候的故事,看看和他们获得诺贝尔奖有什么关系?”11 我们的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打开学生学习的空间、思考的空间、探索的空间,才能激活课堂,实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换句话说,要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及其对应的教学方式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如学习《林海》一课时,老师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对语文的理解,有的学习小组通过绘画的方式来体现大兴安岭的“岭”的特点,画了一个“云横秦岭”的险峻,又用柔美的线条画出了大兴安岭的平缓,通过这样的对比,感受“岭”的“温柔”,有的小组把老舍爷爷笔下“多么会打扮自己的兴安岭”表演了一翻,“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呢?”这样在课堂上才体现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风格,同时引发学生动手能力。四、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教会上曾明确指出:“每一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天赋和替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11 这一句话说明了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则更需如此,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有助于调动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发挥想象空间,认真思考,从而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果教师在教学时,紧绷着脸孔,不苟言笑,则教室的气氛会趋向紧张严肃,而师生之间的在压抑感也会油然而生,学生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就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反之,教师教学态度和蔼可亲,有幽默感,则学生上课必然很轻松,从而使学生参与教学,在一定的时间里取得一定的效率。五、鼓励质疑,发展思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积极参与思考、合作探讨、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办法,而且要能及时鼓励学生善于质疑、勇于质疑、敢于向教材内容挑战,反驳教师等质疑精神。在创造思维的活动中,发散式思维起主导作用。发散式思维具有灵活性、独特性和流畅性的特点,这就要求学生能够突破定向思维的限制,能从新的角度分析、解决问题,对问题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在对待学生质疑的问题上,教师应该提倡、鼓励和积极引导的态度,通过提倡和鼓励,使学生的胆子大起来,这样就能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11 新课程理念要求课堂教学是民主平等的对话过程,要想方设法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适时地对学生进行肯定、表扬,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起信心是十分必要的。可是,一些教师为了鼓励学生的积极性,创造乐学的氛围,不论问题是否具有挑战性,不论回答是否真实准确,只要学生发了言,不是说“好极了”,就是说“你真聪明”、“你比教师历害多了”,赞美之声不绝于耳,有的课堂甚至出现学生答错也能得到表扬的怪事。可老师的热情并没有完全引起学生的共鸣,激不起学生的上进心;有的虽然起一阵兴趣,但转眼即逝。其实表扬、鼓励作为教育激励学生的一种手段,并非一用即灵,表扬要适而有度,因人而异,分清对象。六、正确的课堂教学评价能促进教学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主要发挥的是选拔与水平测试这两个功能。如给教师排序,以此确定教师的工作成绩;给学生排序,以此证明学生的学习成效。这样不但不利于教师课堂教学,反而阻碍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步伐,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对于教师工作有了全新的意义。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改革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攻方向,是一项根本性质的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就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学生的素质,正确公平的教学评价,一方面可以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通过教学与评价转变教师教育观念,促进教师生动活泼地进行归纳、阅读、讨论、交流等学习方式自主地学习,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学会了获取知识的思想和方法,有利于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学效率,④11 著名教改实践家李云昌曾说过:“教学方法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教育观念的转变,因为有怎样的教育观念,才会有这种观念下的教学方法。正确的教育思想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当前有些教师的教学方法之所以落后,根本原因是由于教育思想陈腐,教育观念落后。因此,在教学评价,首先要帮助他们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学观念,以指导他们用新的教育思想去研究教材和教法。”新课程里课堂评价要有科学原则,要求评价应符合教育规律,遵循课堂教学的逻辑规律,不能主观臆断,违背科学的教学评价,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对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都会起消极作用,有的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题,学生回答完后,教师没有任何评价,学生就不知对错,错在哪里。而有的教师学生无论答对还是答错,都给予学生表扬“你爱动脑筋,你真棒……”。这样的评价也取不到评价的质量,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评价。评价还可以进行记分,分等级式作结论要做到客观,⑤评价者要努力避免克服主观随意性,如果评价客观的可以更好地发挥其激励作用,使评价对象信心增大。例如:有的学生不会回答问题,或回答错了,应该教他们“要努力,加油,没关系……”。不能乱责备他们,如果评价掺杂偏见。你们就是“不行,太差了,真笨……”。就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造成教师与学生心理平衡失调,从而影响了评价效果。师生之间,既要做到良师,又是益友。11 对学生的课堂表现,特别是出现的问题,要给予真实客观的评价、指正,使其挫折中吸取失败的教训,明确努力的方向。要让学生明白,获取知识并不是一件轻而易兴、快乐无比的事情,学习的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要有刻苦钻研的精神,深入思考的习惯,背诵记忆的能力,承受挫折的毅力,面对失败的勇气,这些品质对学生一生的发展都是不可缺少的。无原则地表扬,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特别是在这种一味表扬的怂恿下,有些学生觉得自己轻而易举地就能获得超值的嘉奖,久而久之,思想就会产生惰性。客观的、恰到好处的表扬、鼓励,才显得可贵,才能深深打动学生的心灵,成为学生内在的、长久的、不竭的动力。成功只有在失败的衬托下才显得更加耀眼,表扬也只是有在客观评价指正下才会更有价值和魅力。总而言之,新课程改革实验正在进行,我作为参加新课程改革实验的教师,应该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改变对学生的教法、学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科学、客观的评价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服务,全面教育和关心学生,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把他们培养成社会主义的一代新人。马代珍11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