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课程教学大纲.doc

“中医学”课程教学大纲.doc

ID:37125357

大小:399.50 KB

页数:55页

时间:2019-05-18

“中医学”课程教学大纲.doc_第1页
“中医学”课程教学大纲.doc_第2页
“中医学”课程教学大纲.doc_第3页
“中医学”课程教学大纲.doc_第4页
“中医学”课程教学大纲.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医学”课程教学大纲.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目录“中医学”课程教学大纲1“内科学”课程教学大纲66“中医学”课程教学大纲英文名称: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课程代码:CLIM4004学时:64学分:3.5使用对象:临床医学专业七年制先修课程:使用教材及参考书:李家邦主编,《中医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第六版贺志光主编,《中医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年第四版6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性质:必修课目的:通过对中医学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中医的核心是整体观和辨证施治,掌握到一定的中医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用于

2、防治常见病和多发病,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任务:使医学院的学生在学习西医的基础上对中医核心理论有一定的掌握,在临床上为中西医结合诊治疾病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教学基本要求1、培养对中医学的兴趣,对中医又一个全面的认识。2、掌握中医学的基础理论。3、掌握常用中药、方剂、腧穴。4、掌握常见病症的辩证论治,能够学以致用。5、为在以后的医疗实践活动中切实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疾病打下基础。三、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导论【目的要求】一、了解中医学历史的全貌。二、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辩证论治、恒动观念。三、掌握中

3、医学认识与思维的方法:司外揣内、注重整体研究、援物比类。四、了解中医学的发展与展望。【教学内容】一、中医学的历史沿革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三、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特点1、司外揣内2、注重整体研究3、援物比类第二章阴阳五行学说第一节阴阳学说【目的要求】一、了解阴阳的概念及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二、理解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教学内容】一、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1、阴阳的基本概念2、阴阳的基本特征和特性3、阴阳之间的关系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1、用阴阳归属人体组织结构2、用阴阳概括生理功能3、用阴

4、阳说明病理变化4、用阴阳来指导疾病诊断5、用阴阳来指导疾病治疗第二节五行学说【目的要求】1了解五行的概念及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2理解并掌握五行的生克乘侮。【教学内容】一、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1、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2、五行的特性3、事物的五行归类4、五行的生克关系二、五行学说在医学上的运用1、解释生理现象2、解释病理传变3、指导诊断疾病4、指导临床治疗第三章中医学的正常人体观6第一节脏腑【目的要求】一、理解脏腑的概念。二、掌握脏腑的分类和主要功能三、掌握熟记、理解脏腑的生理功能四、掌握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5、教学内容】一、脏腑的概念与脏腑的主要功能分类二、五脏的主要功能与系统连属:心、肺、脾、肝、肾二、六腑的主要功能: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三、奇恒之腑的主要生理功能:脑、女子胞四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三节精、气、血、津液【目的要求】一、理解掌握精、气、血、津液概念及其生成和作用二、理解精、气、血、津液的相互关系【教学内容】一、精、1.精的概念。2.精的作用二、气(一)气的基本概念(二)气的生成(三)气的功能1.推动作用。2.温煦作用。3.防御作用。4.固摄作用5.气化作用(四)气的运动:(五)气的分布与分

6、类三、血1.血的概念。2.血的生成。3.血的功能4.血的运行。四、津液1.津液的基本概念。2.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3.津液的功能。五、精、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一)精与气、血的关系(二)气与血的关系气(三)气与津液的关系(四)津液与血关系第三节经络【目的要求】一、掌握经络的概念、组成、功能及作用。二、理解奇经八脉的有关基本知识。三、掌握十二经脉的五大规律。四、了解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的有关基本知识。五、理解十五络脉的有关基本知识。【教学内容】一、经络的意义及经络学说的主要内容(一)经络的意义;(

7、二)经络学说的主要内容。二、经络的功能及作用。1.生理功能;2.阐释病理反应3.指导疾病诊断4.指导疾病的治疗与预防三、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分布与表里关系、流注次序。(一)二经脉的命名规律(二)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规律(三)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四)十二经脉的表里络属关系(五)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四、奇经八脉和十五络脉五、经别、别络、经筋、皮部(一)经别(二)别络(三)经筋(四)皮部第四节体质【目的要求】了解体质的概念及分类【教学内容】一、体质的基本概念1.体质的含义2.体质的形成二、体质的分类1.分

8、类方法2.分类及其特征三、体质学说的应用第四章病因病机【目的要求】一、理解中医对病因的认识。二、掌握中医致病因素和分类方法。三、6理解饮食、劳倦、痰饮、淤血、七情的致病特点。四、重点掌握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的特点。【教学内容】一、中医的致病因素及病因的分类。(一)病因的概念(二)致病的因素: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虫兽金忍、痰饮、淤血、疫疠。(三)病因分类:二、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的特点(一)六气、六淫的概念及二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