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ID:37355649

大小:46.99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5-22

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_第1页
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_第2页
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_第3页
资源描述:

《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从宏观而言,阅读和写作一样是没有“定法”的;但从微观来讲,学生阅读课文也和习作一样,又确实有“法”可依。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比较性阅读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从语文教学方面看,比较法是整个学习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方法。比较可以使学生在学新课时联系旧课,实现学习过程的迁移,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体裁相同而主题不同的文章,主题相同而体裁不同的

2、文章,同一体裁、主题而选材不同的文章,都可以通过比较性阅读来了解其内容,揣摩其技巧。如六年级的《小英雄雨来》和《少年闰土》,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后,不难发现,二者的体裁都是小说,但可以跨越时空,去反映不同的主题。前者反映抗日战争时期,表现的是抗日根据地的儿童热爱祖国、勇敢机智的优秀品质;而后者反映的时代则比前者早,表现的是农村少年闰土知识丰富、聪明能干的品行。  二、求解性阅读3  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向学生明确提出若干个带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以自读的形式循文求义,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划出要点,以便在课堂中发表自己的见解

3、,这就是求解性阅读。这种阅读能否取得好的效果,关键在于教师提出问题的难易程度。过易,缺乏思考性,学生往往会觉得“易如反掌”;过难,思而不得,读而不知所措,学生会产生畏难情绪,丧失自读的信心。因此,教师一定要把握好难易程度。如果课文确实较难理解,则可以提出几个阶梯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寻求正确的答案。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似有所悟,跃跃欲试,甚至自发展开讨论,这样能促进求解性阅读的自觉进行。  三、质疑性阅读  小学生经过几年的启蒙教育,已经走出了思维的沙漠和智能的荒原,他们不仅有了完全属于他们自己的思维的绿洲、智

4、能的园圃,而且具有一定的质疑问难的基本素质和判断是非的能力。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具有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必须想方设法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质疑性阅读的目的在于通过阅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弄清字词的确切意思、用法等,然后提出自己的疑问,最后由教师选择归纳成若干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决。3如果说质疑性阅读是较高层次的阅读,那么,创造性阅读则是更高层次的阅读。这种阅读要求教师顺应学生的思维规律,并加以恰当的点拨和引导,使学生的思维发散,在阅读中进行再创造。这种阅读既能培养学生认真研读课文,深入理解作品的习惯,又利于拓展学生

5、的发散思维,发挥他们的创造能力。我在指导学生用求解法阅读《田忌赛马》后,为了进一步启发学生思维,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又板书出一道思考题:假如齐威王和田忌再一次比赛,假如你是齐威王,你能赢田忌吗?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上立即出现了议论纷纷的场面。学生们争着发表自己的见解,最终取得一致的看法:只要随机应变地调换马的出场顺序,是可以反败为胜的。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对一篇文章只要多读、熟读,不用解说,自晓其义。有口无心的读不同于专心致志的读;盲目的读有别于自学的读;应付式的读“食不知味”,有目的的读“津津有味”。

6、因此,阅读需要教师通过启发、诱导,使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获取最佳的读法,边读边议,比较异同,释疑解难,力求创新,从而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以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3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