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元实学教育思想研究》

《颜元实学教育思想研究》

ID:37542560

大小:2.06 MB

页数:51页

时间:2019-05-25

上传者:山楂树
《颜元实学教育思想研究》_第1页
《颜元实学教育思想研究》_第2页
《颜元实学教育思想研究》_第3页
《颜元实学教育思想研究》_第4页
《颜元实学教育思想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颜元实学教育思想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颜元实学教育思想研究姓名:徐珂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教育史指导教师:赵国权20090301 中文摘要颜元出身贫寒,一生坎坷,毕生从事教育活动,从20多岁开设家塾算起,到62岁应聘主持肥乡漳南书院,他前后从教约40年,培养了众多的学生,有记录可查者达100多人,其中有工商人士,也有农民,有自然科学家,更有像李堞、王源那样的大学问家。高足李堞继承和发展颜元的学说,形成了当时一个较为著名的学派,后人称为“颜李学派”。颜元的实学教育思想和实践,在中国教育史上,都具有里程碑意义。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颜元清楚地看到传统教育最突出的弊病就是脱离实际,故而颜元一生力主“习行",不尚空谈。颜元为了实现其教育追求,对传统教育制度中的内容和方法进行了重大改革,此番改革的主旨与近现代教育价值取向相一致,对近现代教育观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全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对“17世纪的中国实学”和“颜李学派"两个概念进行了全面的解读,并就其特征和含义进行界定。第二部分,分析颜元的实学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分别从社会背景、教育背景和家庭的影响等几方面加以分析,从而揭示颜元实学教育思想产生的原因。第三部分,主要论述颜元的实学教育思想产生的哲学基础。包括颜元的“人性论"、“以物为体"、“格物致知"等重要的哲学命题。第四部分,全面阐述颜元的实学教育思想的基本内涵。涉及到教育目的、教育途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四个方面,其中以教育内容和方法为主。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六艺’’之学、体育教育、劳动教育和实用技术教育。教育方法主要包括:“习行’’教学法、因材施教、兼顾全面又注重专长的教育方法。第五部分,对颜元的实学教育思想给予评价。包括颜元实学教育思想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及颜元实学教育思想的历史局限。关键词:颜元;教育;实学教育;习行 AbstractBorninapoorfamilyandspendinghislifetimeoffrustrations,YanYuandevotedthewholelifetoeducationalactivities.HewasappointedtotakechargeofFeixiangZhangnanCollegewhenhewas62yearold.Itwasabout40yearssinceheopenedhisfamilyschoolinhistwentieth.Duringtheperiod,hetrainedalargenumberofstudents,whohavebeenrecordedmorethan100.Amongofthemtherewereindustrialistsandbusinessmen、farmers、naturalscientistandmorelikeLeeGong,WangYuanasgreatscholar.HisoutstandingdiscipleLeeGonginheritedandevolvedYuan’Stheoryformedamorewell-knownschoolofthoughtatthattime,laterknownas”YanLeeSchool”.YanYuan’SpragmaticeducationalthoughtsandpracticewasamilestoneinChineseeducationalhistory,whichisofgreatsignificance.Inthelong-termeducationalpractice,YanYuanclearlyrealizedthatthemostprominentmaladyoftraditionaleducationwaseducationdivorcedfromreality.Therefore,headvocated‘‘learningandpractice’’,‘‘Notinfavorofbunkum’’alllifetime.Inordertoachievehiseducmionalpursuits,YanYuantookthemajorreformonthecontentandmethodsofthetraditionaleducationsystem.Thekeynoteofthisreformconsistentedwiththetendencyofmodemeducation,whichhasanimportantinfluenceonthefomlationanddevelopmentofmodemeducation.Thisthesisisdividedintofiveparts.Thefirstpartcomprehensivelyinterpretstheconceptsof“Chinesepracticalknowledgein17thcentury’’and“YanLeeSchool”,definestheircharacteristicsandmeanings·ThesecondpartanalyzesthebackgroundofYanYuan’Sidea,separatelyfromsocialbackground,educationalbackgroundandfamilyaspectsoftheimpact,whichrevealedthereasonofYanYuan’Stheory.Ⅱ ThethirdpartmainlydiscussesaboutthephilosophybasisofYanYuan’Sidea.“TreatiseofHumanNature”、‘‘materialforthebody”、“Personallydothoroughlyandacquiretrueknowledge”andotherimportantphilosophicalpropositions.fourthspartcomprehensivelyexpoundsthebasiccontentofYanYuan’Sidea.Relatedtothefouraspects:theaimsofeducation、educationalchannels、educationalcontentandteachingmethods,contentsandmethodsofeducationarethemain.Educationalcontentincludes:“SixClassics”study、physicaleducation、practicetechnicaleducationandlaboureducation.Methodsofeducationmainlyincludes:“learningandpractice”、teachingstudentsinaccordancewiththeiraptitude、bothgivingdualattentioncomprehensiVelyandfocusingonexpertise.fifthpartgivestheevaluationtoYanYuan’Sideaofeducation,includingthehistorystatus、influenceandthehistorylimitationsofhispragmaticeducation.Keywords:YanYuan;education;pragmaticeducation;learningandpracticeIII 关于学位论文独立完成和内容创新的声明本人向河南大学提出硕士学位中请。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的,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新的见解。据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咀说明、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括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括其他人为获得任何教育、科研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栽一同工作的同事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学位中请人(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兰垒里鱼20。7年多月/P日关于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授权书本人经河南大学审核批准授予硕士学位。作为学位论文的作者,本人完全了解并同意河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要求,即河南大学有权向国家图书馆、科研信息机构、数据收集机构和本校图书馆等提供学位论文(纸质文本乖电子文本)以供公众检索、奎溷。本人授权河南大学出于宣扬、展览学校学术发展和进行学术交流等目的,可以采取影印、缩印、扫描和拷贝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纸质文本和电子文本)。(涉及保密内容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学位获得者(学f_至论文作者)签名:j拿呖20口9年6月Ig日学位论姗导撕签名:‘主兰整2。。产e月厂6日 (一)选题缘由序言我之所以选择颜元实学教育思想作为我的研究课题,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1.颜元以苦为乐的人格魅力明末清初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颜李学派创始人颜元(1635~1704),生于穷乡,育于异姓,饱经忧患,苦学笃行。一生从教47年,70岁高龄仍坚持给弟子们上课,去世当天他还在鼓励弟子们说:“天下事尚可为,汝等当积学待用。”啦一代宗师,就这样安详地逝世于自己的岗位上。这样一个几乎终身未离耕稼的满身泥土味的乡村教师却一生致力于批判程朱理学脱离实际的书本教育,竭力提倡“实文、实行、实体和实用"的经世致用教育。颜元的一生虽然平凡,但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以苦为乐的人生态度,值得我们后世敬仰。2.颜元对教育超前而深邃的认识颜元提倡的难以为当时民众所接受的“学校”、“实践”等概念却都被数百年后的广大中国民众所广泛采用,而被他所峰决否定的事物,如“科举”、“时文’’等,多数已经被历史所淘汰,足以见其意识的超前和思想的英明。颜元的教育思想内涵丰富,关于其特点,梁启超的评价可谓是一语中的。他说:“以实学代虚学,以动学代静学,以活学代死学,与最近教育新思潮最相合。"窜而颜元正是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方法等方面,对传统学校教育进行了改革,构建了一种全新的教育学说,即以“实文、实行、实体、实用"为宗旨的教育学说。。李j恭.颜习斋先生年谱【M1.北京:中华书局,1987.794.。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上海:东方出版社,1996.22. 而无论是在颜元的“实学’’内容中,还是在其人才论中都贯穿着同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经世致用人才,这一人/j‘培养模式也是我们今天教育改革所努力追求的,其中所体现出来的积极的务实精神也是进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应大力提倡的。在教育内容上显现了现代课程的特征,一改当时陈腐的理学教育内容,扩大了传统教育内容的范围,纳入很多新的教学内容。他将自然科学、农工、军事等知识作为主要内容进行教学,而且将传统经史教育实学化,让学生学到经世济民的知识,提高辅国养民的能力。颜元的体育思想也是其实学教育思想中最具特色的组成部分。他较为深刻而全面地认识到了体育对个体身心发展的价值和社会价值,构建了以“礼、乐、射、御”等为主要内容的学校体育教学体系,为近代中国体育的兴起与发展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梁启超称赞道:“中国二千年来,提倡体育的教育,除颜习斋外,只怕没有第二个人"。∞3.对自己研究方向的延伸宋明理学的研究一直是我们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史专业中国教育史研究方向的特色和优势。宋明理学是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思想,从十一世纪到十七世纪,历时七百年之久。而注重实用性和客观标准的实学的兴起逐渐威胁到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足见实学较理学更适合广大的民意和社会思潮的发展。顾炎武、黄宗羲和颜元则是实学阵营中的旗帜,新思潮的领袖。所以,研究颜元的实学思想则能更客观的认识宋明理学。(二)选题意义1.理论意义长久以来,明清易代一直被视为中国思想史上一个不可轻忽的关键时期。随着颜元等人对理学的批判,颜元等思想家也丌创了中国思想史的新局面。而颜元。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第三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595..2. 的学术思想自其产生一直是一种颇有争议的学术思想。有人极力赞扬,有人百般低毁。到现在,对其实学思想的评价,也是见仁见智。本人认为颜元的实学思想是一种继往开来的,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前瞻性的学术思想。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深入挖掘史料,力争使学界对颜元的实学思想有一个客观的认识,为今后颜元实学教育思想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2.实践意义首先,现今正值教育改革阶段,我们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倡导创新教育。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这是所有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颜元在教学方法上强调“习行”的重要性,反对单纯的讲说和静坐读书,反对脱离实际的、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具有深远的实践和现实意义。其次,现在由于市场经济冲击,人们的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思想状况呈多元化发展趋势,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如何处理好德、智、体三者的关系,颜元的教育思想和实践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成功范例。研究并剖析颜元的教育思想对于我们探讨当今现代教育改革有着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三)文献综述最近几年是颜元学术思想研究的高潮时期,国内期刊发表的关于颜元学术思想研究的文章逐年递增,但较全面的研究颜元学术思想的成果还不很多,尚处于薄弱阶段。1.史料收集情况关于颜元教育思想可供研究的史料如下:第一,颜元的有关著作,己经公开出版的有《颜元集》,其中包含的内容有:《存性编》、《存学编》、《存治编》、《存人编》、《四书正误》、《朱子语类评》、《习斋记余》等;第二,颜元弟子为其编纂 的年谱和言行录,如钟鲮著《颜习斋先生言行录》和李堞著、王源订的《颜习斋先生年谱》等;第三,戴望编纂的《颜氏学记》十卷,并附《颜李弟子传略》。1923年北京四存学会,又把颜元和李堞的著作编印为《颜李丛书》。其中《存性编》、《存学编》、《存治编》、《存人编》分别作于习斋一生当中的不同时段,反映了他学术思想的不断转变,但是每一编都孕育着实学思想、体现着习行精神;《四书正误》、《朱子语类评》、《习斋记余》在对国家时弊和朱熹理学思想进行彻底批判和无情揭露的基础上,还系统论述了其实学教育的重要思想,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颜元弟子为其编纂的年谱和言行录以颜元的生平为线索,展示了颜元思想的全貌。此部分史料使我准确地了解颜元的思想变化,对我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2.国内研究现状(1)专著综述自80年代初,国内学者才逐渐开始对颜元较全面的进行研究,此时出现了几部研究颜元的专著,如李国钧著有《颜元教育思想简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姜广辉著有《颜李学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马序、解成等人合著的《颜元哲学思想研究》(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1991)。这几部论著着重介绍颜元的思想。2004年10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陈山榜的《颜元评传》,这是迄今唯一一部对颜元其人及思想进行系统研究的评传性专著。作者用大量篇幅对颜元的教育思想作了十分详尽的剖析,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基本的线索和思路,使人受益匪浅。(2)论文综述80年代初也出现了一批学术论文,如欧阳柳青的《孔子、颜元与“六艺”教育》(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4一11);苗扬的《浅议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周口师范学院学报1995-4);肖永明的《颜李学派的实学教育思想》(湖南大学学报1996-3):王明霞的《试论颜元的体育思想和实践》(松辽学刊1996-I);郑春慧的《颜李学派劳动教育思想初探》(f.-I北师范大学学报1998-8);赵磊、上官霞云 的《颜元教育经济学思想浅探》(临沂师范学院学报1998—4);李宁的《颜元的实学思想与夸美纽斯的泛智思想》(《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0—4);步近智、张安奇的《略论明清实学思潮及其现实意义》(学术月刊2001-1);王杰的《论明清之际的经世实学思潮》(文史哲2001—4);李海生的《社会批判思潮与明术清初的学术转变》(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1—5);熊吕茂、陈金龙的《青年毛泽东与颜元的教育思想》(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3).相力的《颜元对传统教育的批判》(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3—1)。可见,从80年代初到2003年20余年论文并不很多。这些都说明对颜元的研究还远远不够,有待深入研究的必要。直到2004年,随着颜元逝世300周年的到来,颜元的研究在学术界受到了重视,2004年10月,河北师范大学等单位在石家庄召开“颜元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改革”国际学术研讨会,对颜元教育思想的特征、内容、影响、颜元教育思想与现代课程改革之间的联系尤其是对现代课程改革的启发等方面进行研讨。为纪念颜元逝世300周年设有专版用来征集纪念论文,2004年《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连续多期发表了大量的研究论文,如:陈山榜的《颜元课程改革思想探析》(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1);刘兆伟、刘海涛的《颜元与洛克教育思想的异同及其本因》(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6);陈淑霞的《颜元教育思想特征浅析》(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一l1);高春菊的《颜元教育思想的精髓及其现实意义》(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11);蒋纯焦、朱寅申<>---j斋体育述论》(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7);王炳照、周慧梅的《关于颜元教育思想研究的几点思考》(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11);方玉芬、余子侠的《论颜元的实学教育思想》(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一11);李永贤的《颜元的人才思想及其实现》(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11);高谦民的《颜元实学教育思想的历史价值与现代意义》(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11);单玉梅的《颜元人性论的教育学价值探析》(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11);陆克俭,熊贤君的《颜元创新教育思想初探》(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1);王建军的《人为万物之灵:颜元的教育追求》(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1);齐旭东,宋立军的《试论青年颜元的思想转变》(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9);雷娟利的《近年 来颜元教育思想研究综述》‘(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6-7);杨静,段作章的《“主动习行"与“从做中学”~颜元与杜威教育思想比较研究》(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7-5)等。以及其他期刊文章,如:李伟波的《颜元对书院教育的改革创新及其价值》(东疆学刊,2005-1);徐炳生的《论颜元的体育思想》(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5-1):王瑜的《颜元实学教育思想形成原因探析》(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10);田秀琴,陈世放的《颜元学术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3);王瑜的《颜元实学教育思想的实践探索⋯以漳南书院为例》(学术论坛理论月刊,2006—6);刘永艳,甄金辉的《颜元教育思想及其现代启示》(教学与管理,2007—9)。研究颜元教育思想的硕士论文有:雷娟利的《颜元的实学教育思想及实践》(兰州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王瑜的《颜元教育思想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以上这些论文或从实学角度研究颜元,或对颜元教育思想的特征、内容、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影响等进行探讨;有的学者将颜元的教育思想与中外教育家的教育思想进行比较,如与孔子提倡的“六艺”教育的比较、与夸美纽斯的泛智思想的比较等等,其中刘兆伟在《颜元与洛克教育思想的异同及其本因》中指出二人都激烈地批判了各自国家的传统教育,都非常重视教育的作用,都强调学习实用知识和练习的重要性,都重视身体锻炼,其不同之处在于二者培养目标不同,对学校教育态度迥异。有的学者将颜元所丌创的颜李学派当作一个整体来研究。这些多方位和多角度的探讨对于本人深入研究颜元的教育思想很有启发。但是,在上述学术活动和研究成果中,本人认为,对颜元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颜元实学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颜元教育思想与传统教育思想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从教育学的角度对颜元教育思想内容的分析及其教育思想的不足与缺憾等问题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因此,对颜元教育思想有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必要,需要对他进行全面地挖掘和系统地整理,使颜元的实学教育思想彰显出来,得到中肯的评价。 (四)研究方法与思路1.研究方法本论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历史文献法和比较法。首先是历史文献法。本文注意资料的搜集和积累,重视文献的详实与准确,尽量利用原始资料来说明问题。最大限度的收集关于颜元和实学发展的文献资料。其次就是比较法。颜元弟子李堞继承并发展了颜元的思想。在研究过程中注重颜元和李堞在思想上的比较,更好地认识颜李学派内部的思想变化,挖掘该学派本身的思想内涵。2.研究的思路全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对“实学”和“颜李学派”两个概念进行了全面的解读,并就其特征和含义进行界定。第二部分,分析颜元的实学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分别从社会背景、教育背景和家庭的影响等几方面加以分析,从而揭示颜元实学教育思想产生的原因。第三部分,主要论述颜元的实学教育思想产生的哲学基础。包括颜元的“人性论’’、“以物为体”、“格物致知”等重要的哲学命题。第四部分,全面阐述颜元的实学教育思想的基本内涵。涉及到教育目的、教育途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四个方面。其中以教育内容和方法为主。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六艺"之学、体育教育、劳动教育和实用技术教育。教育方法主要包括:“习行"教学法、因材施教、兼顾全面又注重专长的教育方法。第五部分,对颜元的实学教育思想给予评价。包括颜元实学教育思想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及颜元实学教育思想的历史局限。 (五)创新之处本课题创新之处在于重视颜元师友对其思想影响的研究。因为颜元的思想变化和发展波动性较大,而其生活活动范围又相对较小,所以是什么改变了颜元就十分值得研究。通过资料搜集发现其师友的言行对他影响巨大。重视颜元师友研究为本文的创新之处。(一)实学一、文中概念界定“实学”一词在宋以前就有,如东汉王充《论衡·韩非篇》说:“以儒名而俗行,以实学而伪说,贪官尊荣,故不足贵。一u至宋,伴随着理学的兴起“实体达用之学”的概念被更多地运用,明清之际是中国实学发展的高潮时期。这一时期正处于17世纪,我们把这一时期的实学也称作17世纪的中国实学。从内涵上,它不同于佛、老的“虚无寂灭之教",是由“实体”与“达用”构成的。“实体”又分为“实理实学"、“实心实学"和“实气实学",“达用"又分为“经世实学”、“科技实学”、“启蒙实学”和“考据实学”(包括“史学经世”论和“明经致用”论)等,它是一个多层次、多元化的立体结构。从学派归属上,明清实学是中国古代儒学发展的最后历史阶段和独立发展形态。它既是对先秦、汉唐儒学的基本价值理:念的继承和发展,又是在同佛、老的辩论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尽管它在同佛、老的辩论中吸取了佛、老的某些合理思想,但本质上属于儒学流派,而不是佛学和道家。17世纪的中国实学,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于数百年理学衰微之后,悄然兴起。引发“实学’’思潮滋生和发展的契机是当时的思想家己深刻地意识到,理学。王充.论衡·韩非篇【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的空谈已经对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如果不对理学进行纠正和批判,将有可能导致“亡天下”的后果。此时的实学,呈现出既有别于先前的宋明理学;又不同于尔后的乾嘉汉学的历史特征。其特征主要可归纳为如下三个方面:第一,经世致用。社会的急剧变革使得战乱频仍,经济凋蔽,使整个中国社会陷入空前的危机之中。同时也造成了社会固有道德观、价值观的濒临崩溃,使得一大批社会的先知先觉者融入到了社会变革的浪潮,紧紧把握时代脉搏,对传统的道德观、价值观进行重新估价和评判。经世致用思潮蓬勃兴起,自明万历末叶肇始,至清顺治、康熙间而空前高涨。这一思潮大力提倡经世致用、实事求是,其研究的范围从儒家经典扩大到了自然、社会和思想文化领域,天文、地理、山岳、河漕、风俗、田赋、兵革、典礼、制度等,皆在探究问学之列。总而言之,学以经世的倡导,此伏彼起,并时而鸣,已成为一时知识界的共识,从而构成17世纪中国实学的主干。第二,批判理学。明清之际,理学已是强弩之末。社会的大动荡和学术发展的内在逻辑,客观地提出了对其进行批判和总结的历史课题。晚明天启、崇祯间,徐光启以“务求实用’’为学术宗旨,率先扬起实学的旗帜。崇祯一朝,复社诸君子承其未竟之志,对“士无实学’’的现状进行了猛烈的鞭挞。承明人的倡导实学之后,清初知识界为学术的去虚就实,进行了成功的探索。大多数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如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孙奇逢、汤斌、李颓、颜元、李蜷、方以智、朱之瑜、陈确等人,是这一经世实学思潮的参与者与推动者。知识界对理学的批判和总结,视角各异,取径不一。黄宗羲是对学术史的编纂,通过对数百年理学发展史的总结,去彰明学术递嬗的轨迹。顾炎武、王夫之等人,走的是对王阳明心学进行不妥协批判的道路。而孙奇逢、汤赋、李颛等人。却又选取了合会朱、陆学术的途径,试图以调停折衷去谋求学术发展的新路。毛奇龄、钱谦益、胡渭等人,则侧重于对宋儒经说的否定和汉唐注疏的表彰,而与理学岔道扬镳。独有颜元、李堞、费密等人,对程朱、陆王之学概予排击,别辟路径,溯源周孔,以六艺实学的讲求而充分分体现17世纪实学的批判理学精神。 第三,倡导经学。伴随着理学的衰微,自明中叶以后,以经学济理学之穷的学术潮流,已经在传统儒学的母体内孕育。此风由嘉靖、隆庆间学者归有光丌其端,万历中,焦兹、陈第诸畅其流,至崇祯一朝,钱谦益继起,“离经而讲道"遂成众矢之的。清初,承明人的经学倡导,知识界在摒弃“性与天道”的论究之后,不约而同地趋向于以经学去取代理学的选择。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费密、李蹑等,与钱谦益唱为同调。他们或响亮地提出“理学,经学也”的命题,或主张融理学于传统儒学之中,或者表彰儒家经典,强调:“圣人之道,惟经存之,舍经无所谓圣人之道。”经学的倡导与学以经世的时代呼声相结合,形成了通经致用的新学风。至此,17世纪的中国实学遂由经学考辨入手,翻过经世致用的一页,揭开了总结整理古代传统学术的新篇章。(二)颜李学派颜李学派,是清代初期思想领域颇具影响的一个学术流派,园该派的创始入为清初北方著名学者颜元与李堞,故得名。颜李学派标帜“实学",主张“实文、实行、实体、实用”,与清初官方提倡的宋明理学相对立,在社会上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颜李学派的主要思想特征大致有这儿个方面:其一,批评宋明理学的空疏,崇尚实学。颜元早年学过神仙导引,信奉过陆王心学和程朱理学。三十四岁时,他的养祖母病故,按照朱熹《家礼》服丧,疏食少饮,几乎病饿致死,这使他对理学产生了怀疑。从此,颜元以“实文、实行、实体、实用’’为学术宗旨,力斥宋儒静坐读书、存心养性之学。他提出,程朱是与孔孟对立的,所以“必破一分程朱,始入一分孔孟”。他认为儒学的真谛在于“申明尧、舜、周、孔,三事、六府、六德、六行、六艺之道,大旨明道不在诗书章句,学不在颖悟诵读,而在期如孔门博文约礼,身实学之,身实习之,终身不解 者。”①其中,颜元特别强调学习“六艺”以及“兵农钱谷,水火工虞”等生产、军事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表明了他的“实学”是以“实用”为宗旨的,他说“我夫子学教专在六艺,务期实用"②。李螓继承了颜元的这一思想,批评宋明儒者专为“无用”之学,认为学术研究的目的是有益于世道,倡导亲身习行践履。他与颜元一样,强调学者要能二F济实事,有用于世,致力于“礼乐兵农之学,水火工虞之业"。颜元的另一个重要弟子王源,字昆绳,大兴(今北京市大兴县)人,也揭露程朱理学的虚伪不实,主张学校培养学生,要以六德、六行、六艺教习学者,造就实用人才。其二,反对宋明理学家所说的“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盛赞孟子的“性善论”。颜元认为,天下没有“无理之气’’,也没有“无气之理",气即理之气,理即气之理。他认为只有气质之性,才是人性。他赞同孟子确定人性本善,是有功于万世。强调理、气、性、形不二;指出人的恶行是由后天的“引蔽习染”而导致的结果。并提出性、情、才三者相统一的人性论。李堞认为“气外无理”,主张理气不可分,提出“理在事中”,还进一步发扬颜元注重实际知识的思想,认为“纸上之阅历多,则世事之阅历少”③,指出理学家空谈“致虚^-q寂”之害是宋、明亡国的原因,认为“不行不可谓真知”。其三,效法三代,力主复古。颜元主张恢复井田、封建、学校的“王道”政治,又提出以“垦荒、均田、兴水利"七字富天下;以“人皆兵、官皆将"六字强天下;以“举人材、正大经、兴礼乐”九字安天下。这些主张都表明他的政治思想是崇古的,而他之所以批评程朱理学的空疏,在颜元看来那是他们违背了儒学重六德、六行、六艺之道的精神,远离了经世致用的“真儒学”。李堞不但认为只要“以天下之农,分天下之田",就能使“四方上下之食皆足’’,而且还强调“考古证今’’。然而在是否应回到“封建”制问题上,李堞表示了不同的意见。他在《存治编·书后》一文中说:“惟封建以为不必复古。因封建之旧而封建,无变乱;今。颜元.存学编(卷一)【M】.北京:中华书局,1987.48.。颜元.存学编(卷三)【M】.北京:中华书局,1987.76.圆冯辰、刘调赞撰,陈祖武点校:李堞年谱,中华书局,1988.36. 因郡县之旧而封建,启纷扰。"这就是说,当时改郡县为封建是一种“复古”,它将给社会带来不安定的因素。对此,李堞、颜元师徒之间“商榷者数年”,最终未能取得一致意见。同属于颜李学派的还有清代康熙、乾隆年间的恽皋闻和程廷祚。恽皋闻,名鹤生,江苏武进人。曾仰慕颜李的学问,前去蠡县拜访颜元。这时颜元早已去世,于是他从李堞处求取颜元的著作,进行认真地研究,自称是颜元的私淑弟子。他与李堞往复切磋学问,深得颜元思想的精粹,李垛曾称赞他说:“颜先生之道南也!"。程廷祚,名默、石开,字启生,号绵庄,晚年又自号青溪居士,江苏上元(今江苏南京)人。他继承了颜元、李堞的关于“气"的思想,认为“白天地而下,一气而已’’;批评程朱理学家的先有理后有气、万物之理便是太极的思想;肯定颜、李关于人性即气质之性的观点,认为人性之善源于阴阳二气之善。他是当时传播颜李学派思想最为著名的学者。清代乾嘉之际,考据学兴起,汉学研究成为学界的主流,颜李之学已不为学者所注目,他们的著作大都散佚。直到清同治八年(1869),浙江德清学者戴望首次汇辑《颜氏学记》,公开表彰颜李学派,颜李学派的学术思想,也再度成为近代学界的热点。二、颜元实学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任何思想的产生都有一定的根源,教育思想也不例外,颜元的教育思想的产生也是由一系列因素综合作用的必然结果。这些因素包括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因素、个人的教育背景和家庭因素。(一)社会背景颜元生活的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急剧变化的时代。一方面,中国的社会经济领域开始产生资本主义的萌芽,生产力得到了大力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水 平大为提高,商品经济也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社会上出现了一批“无田而富”的商贾,新兴的市民阶层开始崛起,工商业者、小资产者在局部地区已成为一股重要的社会力量,并试图以一种抗争的姿态出现来与腐朽的政权作斗争,从而争得自己的利益。他们从自身利益出发,提倡实践、讲求实用、追求功利、渴望平等,要求教育要培养出适应商品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型经世致用人才,他们反对虚玄、空谈等不切实际的做法。此时颜元的言论及其教育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个阶层的利益。颜元实学教育思想的突出特点是强调教育应对社会和国家实用有益。颜元曾说:“学必求益,凡举步,觉无益就莫行;儿启口,觉无益就莫言;凡起念,觉无益就莫念。"①加之,外国传教士来到中国,带来了西方文艺复兴之后发展起来的自然科学和技术新知,从外部也促进了实学教育思想的发展。另一方面,中国正值明末清初,随着满族贵族的入侵,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出现了明末连续发生的城市“民变’’和农民起义;民族矛盾急剧上升,表现在明清之际包括新兴市民、农民、手工业者和进步知识分子在内的大规模的群众抗清运动。颜元虽然没有象黄宗羲、王夫之那样亲自参加抗清斗争,但是他不能不受到人民广泛斗争的“真实的真象"影响,这些都给颜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急剧的社会动荡使得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遭受到了巨大的心理刺激和思想震动,他们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批判,他们“把批判的锋芒指向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理学这种意识形态"@,他们试图找到促使明朝灭亡、汉族被异族打败的根源,其中一部分知识分子就认为当时的思想界上至士大夫,下至普通的士子崇尚静坐、清谈的虚玄性理之学,不务实际是其根源。受此思想氛围的浸润,颜元在大力批驳宋明理学的基础上形成了实学思想。(二)教育背景1.受教育。钟镀.颜习斋先生言行录(卷上)【M】.北京:中华书局,1987.622.宙葛荣晋.中日实学史研究【M1.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128..13- 颜元及门受业之师有三人:一位叫吴持明,一位叫贾硷,一位叫贾珍。颜元自8岁起丌始外出求学,首先师从于吴持明(字洞云),此人不但能文,而且剑、戟、骑、射样样皆能,擅长剑术和医术,因为不被起用,遂以医隐。颜元评价其师是:“颖颖其聪也,杰杰其雄也,岩岩其丰也”①。颜元在吴持明处就学5年,深受其影响。颜元后来之关心时政、研读兵书、苦练骑射、精于技击,以及儒而兼医,与吴持明的影响大有关系。颜元13岁从学庠生贾硷,14岁“学运气术”;15岁因学仙“取妻不近";16岁“知仙不可学,乃谐琴瑟,遂耽内,又有比匪之伤,习染轻薄";17岁,“浮薄酣歌如故”;18岁,“习染犹故也”。直到颜元19岁,出现了他一生最重要的转折,这一时期,首先是朱家因为诉讼而家道逐渐开始中落:其次是他改从贾珍先生为师,受其师“说些实话,行些实事”的言行影响,原来的“习染顿洗”②,并在此年考中了秀才。三师之外,颜元还私淑一人,这就是当时的北国名儒孙奇逢。孙奇逢,字启泰,号钟元,学宗陆、王,晚年和通朱、陆。清初,讲学于夏峰(今河南辉县百泉山_),从者甚众,故学者又称之为夏峰先生。明天启间,魏大中、周顺昌、左光斗等人遭诬陷,孙奇逢不畏魏忠贤之淫威,倾身相救,一时义声满天下。明崇祯九年(1636年),清军入关,他亲自率弟子登城颦守,后来又组织地主武装,对付明末的农民起义军。私淑外,颜元的朋友中不乏豪杰之士,颜元曾自言他有朋友十人,其中“父事者五人”,“兄事者二人”,“交友者三人”。父事者五人:张石卿、刁蒙吉、王介棋、李晦夫、张公仪。兄事者二人:王五修、吕文辅。友交者三人:郭敬公、王法乾、赵太若。颜元所谓如父如兄之称,乃以年龄为别。十人外,颜元之交仅《年谱》、《颜李师承记》等书中记有姓名者多达百余人,其中杨计公,即精于技击,且通西洋数学。颜元就经常前往请教,而杨计公也将颜元引为忘年交。这些朋友在不同的。懒元.习斋记余(卷七)【MI.北京:中华书局,1987.536.@李蜷.颜习斋先生年谱(卷上)【M】一匕京:中华书局,1987.709—710. 领域里给了颜元不同程度的影响,颜元的成长变迁,与他们的影响关系很大。2.办教育颜元一生主要从事教育工作,其教育生涯长达47年。从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开始设学执教,到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逝世于习斋学舍,47年的辛勤耕耘,培养了大批的学生,并成就了颜李学派,从而我中国的教育开创了新纪元。(1)思古斋颜元的教育生涯始于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24岁的颜元已考中秀才,为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便“开家塾,训子弟’’①。此时的颜元深受《资治通鉴》的影响,复古思想已经成为他的主导意识,因此他给自己所创办的学塾取名为“思古斋",并自号“思古人”。此时学生只有王之佐、朱体三、彭好古3位。清康熙六年(1667年)颜元33岁,这年的2月23日,颜元在新兴村设教馆。新兴村的教馆,规模稍大,学生较多。颜元订立了他办学以来的第一个学规,其内容是:“每晨谒先圣孔子揖;出告、反面揖,揖师不答;朔望率拜先圣,揖师,师西面答揖;节令拜师,师答其半;朔望令诸生东西相向揖,节令相向拜。"国因为颜元此时正笃信理学,所以这则“学规”反映的是崇尚道统,极重礼仪的思想倾向。该在培养目标、教学方法及教育内容上此“学规”并没有反映出颜元有何与众不同。由此可见,颜元的实学教育思想在这一阶段还尚未形成。(2)习斋清康熙七年(1668年)颜元34岁,颜元养祖母逝世,祭奠时颜元遵奉《朱子家礼》为养祖母守孝,却险些因病饿致死。后来他在对照古《礼》和《朱子家礼》时发现《朱子家礼》与古《礼》有所不合。这时的颜元认识到周公、孔子之教,才是正学,而程、朱、陆、王之学非正务也,同时他也对宋明理学产生反感。在他35岁那年的正月著写了《存性编》,指出“原孟子之言性善,排宋儒之言气质①李堞.颜习斋先生年谱(卷,E)【M】.北京:中华书局,1987.712.。李堞.颜习斋先生年谱(卷上)【M】一E京:中华书局,1987.724. 不善”①。颜元的哲学观也随着这一变故有了很大进步,同时也使他对人性有了独到的见解。而人性论对他的教育思想更带有基础性的意义,由此颜元开始对教育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颜元也渐渐认识到“思不如学,而学必以习"留的道理,于是便将“思古斋”更名为“习斋”。这年11月,颜元著《存学编》以阐述自己的全新的教育思想。斋名的更改,《存学编》的问世,意味着颜元要在培养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来一场彻底变革了。这一日寸期成为颜元教育实践的转折点,也是他教育思想发展的里程碑,还标志着颜元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从此开始脱离宋、明理学走上了实文、实行、实体、实用的正道。同时颜元申订教条,其文就是著名的《习斋教条》。其条目为“孝父母、敬尊长、主忠信、申别义、禁邪僻、勤赴学、慎威仪、肃衣冠、重诗书、敬字纸、习书、讲书、作文、习六艺、行学仪、序出入、轮班当值、尚和睦、贵责善、戒旷学"固等。颜元所申订的《习斋教条》,表明他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己发展到一个新阶段。(3)漳南书院漳南书院设在河北广平府肥乡县,是以清朝初年的一所义学为基础发展而来。康熙十九年(1680年),肥乡士绅都文灿在肥乡屯子堡建立一所义学,置有学田百亩,郝文灿自己任老师。后来,学舍扩建并由兵部侍郎许三礼为之题“漳南书院”匾,从而学徒日众。此后,郝文灿“谦不任事,别寻师者十有五年。”④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颜元62岁时,经郝文灿三次邀请之后,颜元出面主持漳南书院,并亲自规划了书院的建设,虽然仅仅只有四个月的时间,后来因为水患,书院被淹,但我们仍可以从书院的布局和教学内容的规划中看出,颜元大胆创新、突破了传统书院的束缚,这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其经世致用的实学教育思想。据颜元《漳南书院记》载,漳南书院具体规划为:建正庭四楹,名“习讲堂”;东第一斋,西向,名“文事斋",教授礼、乐、书、数、天文、地理等科,略当纯①李蜷.颜习斋先生年谱(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7.726.圆李爆该习斋先生年谱(卷,L)【M1.北京:中华书局,1987,726.国李堞.颜习斋先生年谱(卷上)【M】.北京:中华书局,1987.742.。颜元.习斋记余(卷二二)【M1.北京:中华书局,1987.413. 理科学;东第二斋,西向,名“经史斋”,教授十三经,历代史、诰制、章奏、诗文等科,略当社会科学;西第一斋,东向,名“武备斋”,教授黄帝、太公及孙、吴诸子兵法,攻守、营阵、陆水诸战法,并射、御、技击等科,略当军事科学;西第二斋,东向,名“艺能斋”,教授水学、火学、工学、象数等科,略当技术科学。其南相距三五丈为院门,悬“漳南书院”匾。门内直东名“理学斋”,教授静坐,编著程朱陆王之学,直西名日“帖括斋”,教授八股举业。这两斋均北向,表明其道非周孔本学,作为反面教材而暂设,以适应时代需要,并表明其道博大能容的精神:等积习正,取士之法变,就取消这两斋。由此看来,漳南书院俨然是一所现代分科大学,在教学管理方面也有其独到之处:斋有斋长,科有科领,还有规章《习斋教条》;在教学方法上也不拘一格,除了传统的方法如讲习、讨论、商辩等,他最为推崇的就是习行方法;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实行分斋教学,这在我国教育史上是比较少见的。北宋著名教育家胡瑗曾分“经义’’和“治事”两斋进行教学,颜元在漳南书院分六斋教学虽受其影响,但对之已有明显的发展和突破。颜元对必修课、选修课和公共课作了一定的区分:六艺为必修课,“几为吾徒者,当立志学"之;八股为选修课,“愿学八股者听”;六德六行为公共课,统贯六斋。其六斋设置鲜明地贯注了颜元的实学思想,不仅同其他书院的理学教育迥异,而且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大大超出了孔子“六艺”教育的内容。它侧重于应用科学,追求学问的社会现实价值。颜元记载当时书院学习生活时说:“讲习暇,元偕诸子,或履桥,或擎舟入,弦歌笑语,作山水乐’’;“而习礼、歌诗、学书计、举石、超距、击拳、率以肆三为程,讨论农兵、辨商今吉’’①。颜元所推行的漳南书院的教育计划虽然只实施了四个月,但是其改革倾注了颜元一生的实学思想,包括对传统程朱理学教育的反思,也包括如何进行一种卓有成效的新式教育的思考。从内容到形式都比较生动活泼,冲破了封建教育的某些框框,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是较罕见的。但是也应当指出,颜元办教育的根本目的则是为了给统治阶级培养合格的统治人才,从根本上巩固统治。这与孟子“人。颜元.习斋记余(卷二)【M】.北京:中华书局,1987.413. 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是完全一致的。这也正是其教育思想为满族贵族所容的原因。3.家庭背景“自幼而壮,孤苦备尝,只身几无栖泊",颜元4岁时父亲出走、12岁时母亲改嫁。20岁前颜元的求学阶段在蠡县还能过上较富裕的生活,20岁那年家道中落,不得不迁回农村居住,回村后,耕阳灌园,劳苦淬砺,食薯咽粗,甘之如怡。为养家糊口,颜元22岁学医,23岁开始研究兵法,苦练技击。24岁时开始为人治病,并同时开始了教书生涯。受《资治通鉴》的影响他给自己所创办的学塾取名为“思古斋”,自号思古人,潜心研究经世之学。同年,颜元开始研读《陆王要语》,于是便“深喜陆王"。26岁时,颜元渎《性理大全》,幡然改志,笃信理学;34岁,颜元养祖母病故,祭奠时颜元遵奉《朱子家礼》为养祖母守孝,几乎病饿致死。通过此事颜元也认识到“思不如学,而学必以习”的道理,于是35岁那年便将“思古斋’’更名为“习斋”,并在《存性篇》的基础上著《存学篇》,全面阐述自己的教育思想,“实文、实行、实体、实用”为宗旨的学术思想逐渐形成。颜元初姓为朱,乳名园儿。直到19岁时颜元中了秀_才,才取学名邦良,字易直。37岁那年除夕,自易名为“元"。颜元39岁时,他的养祖父朱九作病故,颜元请求认祖归宗.经学院批准后,始恢复颜姓。直到这时,其姓名才称“颜元”。颜元迁居农村后他几乎没有离开过农村生活,一直从事着他的教育事业。艰苦的劳作和艰难而又平实的生活、师友的影响以及社会条件等的合力作用,最终促使了颜元“文武兼修”实学理想的渐次形成和发展。三、颜元实学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所谓教育思想,即是教育上的一种哲学主张。根据主张就能产生一种制度 或政策,换句话说,就是能规划出来一种实践的方法”。①颜元则着眼于社会现实,并从教育哲学高度立论,以“实学”为宗旨,批判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指出宋明理学教育为无用之学。颜元从宋明理学的束缚中破茧而出,虽不乏认同之处,但更多的是突破,逐步构建了他“性行一体"的崇实主义哲学体系,并在此基础上阐发了他实学教育思想的人性论基础。要深入而全面地把握颜元的实学教育思想,则要从认识颜元对宋明理学的突破中解读。颜元对宋明理学的突破主要表现在“人性论”、“以物为体”和“格物致知"命题的阐释和理想人格论诸方面。(一)人性论众所周知,人性论中国哲学史上历来争论最多的问题。其内容包括:有性善论、性恶论、性有善有恶论、性无善恶论等学说。因为人性论问题和教育目的关系最为密切,所以这一问题成了古今中外的哲人都不能回避的问题,各自都有独到的见解。孔子认为:性相近,习相远。孟子认为性是善的,荀子说性是恶的,告子说性无善无恶,杨雄说性是善恶混合。程、朱则将人性一分为二,即善的义理之性和恶的气质之性。而颜元作为一名彻底反“理学”的思想家,他认为人性本身并无“义理”、“气质"之分,更无“理善气恶”之别。他认为:“若谓气恶,则理亦恶,若谓理善,则气亦善。益气即理之气,理即气之理,乌得谓理纯一善而气质偏有恶哉!"②颜元要想从理论上推翻“理学”中的人性观,就要抬出一尊更大的偶像来,故而颜元“原孟子之性善,排宋儒之言气质不善"。颜元是唯物主义坚定的守护者,对人性论的分析,不是空洞的谈“心性",而是认为直接在实践中才能得到体现。他用眼睛作比喻论证了他自己的人性观,否定了程朱理学的人性二分论。颜元说:“譬之目矣:眶、疱、睛,气质也;其中光明能见物者,性也。将谓光明之理专视正色,眶、疱、睛乃视邪色乎?⋯⋯只宜。任时先.中国教育思想史【M1.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2.。颜元存性编(卷一)【M1.北京:中华书局,1987.1..19. 言天命人以目之性,光明能视即目之性善,其视之也则情之善,其视之详略远近则才之强弱,皆不可以恶言。盖详且远者固善,即略且近亦第善不精耳,恶于何加!惟因有邪色引动,障蔽其明,然后有淫视而恶始名焉。然其为之引动者,性之咎乎,气质之咎乎?若归咎于气质,是必无此目而后可全目之性矣,非释氏六贼之说而何!"①颜元认为,“理、气俱是天命,性、形俱是天道"。既然理、性是善的,那么气、形同样也是善的。人的形体禀气而主,理为气之理,舍形则无性。因此,根本不存在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的两个性,更不能说理善气恶,只能是理善,气办善。这就如同人的眼睛一样,眶疱睛是“气质”,光明能见物是“性",如果“气质”和性理分割开来,说眼睛之理专视正色,而眼睛本身专视邪色,那就必然导致“无此目而后可全目之性”的谬论。在《存性编》中,颜元是这样具体分析的:“万物之性,此理之赋也;万物之气质,此气之凝也。正者此理此气也,问者亦此理此气也,交杂者莫非此理此气也;高明者此理此气也,卑暗者亦此理此气也,清厚者此理此气也,浊薄者亦此理此气也,长短、偏全、通塞莫非此理此气也。至于人,则尤为万物之粹,所谓“得天地之中以生”者也。二气四德者,未凝结之人也;人者,已凝结之二气四德电。存之为仁、义、礼、智,谓之性者,以在内之元、亨、利、贞名之也。发之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谓之情者,以及物之元、亨、利、贞言之也;才者,性之为情者也,是元、亨、利、贞之力也。谓情有恶,是谓已发之元、亨、利、贞,非未发之元、亨、利、贞也。谓才有恶,是谓蓄者元、亨、利、贞,能作者非元、亨、利、贞也;谓气质有恶,是元、亨、利、贞之理谓之天道,元、亨、利、贞之气不谓之天道也。噫!天下有无理之气乎?有无气之理乎?有二气四德外之理气乎?恶其发者,是即恶其存之渐也;恶其力者,是即恶其本之渐也;恶其气者,是即恶其理之渐也。何也?人之性,即天之道也。以性为有恶,则必以天道为有恶矣;以情为有恶,则必以元、亨、利、贞为有恶矣;以才为有恶,嘲元存性编(卷一)【M】.北京:中华书局,1987.I. 则必以天道流行乾乾不息者亦有恶矣;其势不尽取三才而毁灭之不己也。’’①程、朱相信人性有恶,对“欲"加以鄙薄。颜元却不同,他回归到孟子的人性本善,认为天地生于阴ljft--气,人也由二气四德而化生。他将二气四德配于人的日用伦常,认为四德存于人性者,则为仁、义、礼、智,所以在社会当中自然会存在慈爱、方正等美德。人的道德品质也是由四德所发挥的作用。四德在于人身,存之则为性,发之则为情,颜元这种发情止性的观点仍是儒家的理论。颜元认为由于每个人的禀赋不同,存在着不同的个性差异,所以不能说性相“同”。但是虽有个性差异,每个人的气质之性却又都是善的,所以不能说性“不同”。同又不同,故而只能说“近’’,也就是“性相近",但是有差等的个性并不是恶的。在颜元的人性论中,人性皆善,那么“恶从何处生?’’‘‘恶人何所从来”呢?他认为恶之所以生是由于外界的污染,正如衣服上的灰尘和污渍,“乃外染所成”。他说:“气质清浊、厚薄,万有不同,总归一善;至于恶则后起之引、蔽、习、染也。”鲁何谓“引蔽习染”?“引”就是引诱,“引蔽”谓人被引诱到不jF确的方向,掩蔽其』下确的道路。“习染”,谓人被引蔽后而不知自反,就会积习成染,终成为恶。恶所从生的根源是由于外物引诱,人为之蔽,积习渐渍而成,它不是先天具有的,而是后天形成的。“祸始引蔽,成于习染”,“引愈频而蔽益远,习渐久而渐深"。颜元认为人完全可以克服“引蔽习染”,颜元说:“欲使私欲不能引染,如之何?惟在明明德而己。存养省察,磨砺乎诗、书之中,涵濡乎礼乐之场。"另一方面既然恶是由社会生活中“引蔽习染”而来,那么性之本来之善又是如何维持和保护昵?这就需要以动济静,动以养性。而养性之功,必在于习。在他的哲学中,“习’’字有客观环境教育的意义,也有主观习行、践履、历练之义。只有教育他践善、习善,才能使人葆其善性,防杜“引蔽习染”。总之,颜元认为:人性皆善,恶由习染,孔孟性道寓于习行实践中,人皆能①颜元.存性编(卷一)【MI.北京:中华书局,1987.21.22.。李j恭.荡J>-I斋先生年谱(卷上)【M】.北京:中华书局,1987.726. 习行实践,便不去追求空洞的性道。果能如此,那么关于人性的种种论辩也就可以止息了。(---)以物为体颜元首先批评了佛教认识论的缺陷。佛教认为,人的认识根本不需要以外物为对象,只要“阖眼内顾,存养一点性灵”,就能够“洞照力.物”。颜元指出这如同瞎子独坐暗室,“耳目不接天下之声色,身心不接天下之人事”,①却吹嘘可以“妙悟’’万事万物,真是离物冥知的虚妄。同样,宋、明儒者所讲的“静坐”、“悟道”之功,是脱离客观事物去妄谈天理、良知,自以为是“洞照万象”,其实是“镜中花’’,“水中月”,其所得的“镜花水月”,都是虚幻的假象,不是实有的事物。这种做法只能是“徒自欺一生而已。”∞颜元把这种离事物静坐空谈比做“画鬼”,鬼没有对证可以胡画,脱离客观事物空谈认识也是不能验证的,所以也是“不足据’’,毫无意义的虚妄之论。因此,颜元强调人是万物之灵,有知觉意识活动,是可以认识万物及其规律的。客观事物是真实存在的,这是人认识的出发点和基础。他明确指出,客观物质世界是认识的来源:“知无体,以物为体”。③“物”是客观存在的事事物物,是认识的对象。离开客观的“物”,就无法认识,也不能获得知识。认识是主观意识和客观事物相结合的结果。颜元不仅肯定没有客观外物,入就不可能认识,而且入的认识能力的发挥,也必须依赖于认识对象:“明者,目之性也,听者,耳之性也。视非礼,则蔽其明而乱吾性矣,听非礼,则壅吾聪而乱吾性矣。绝天下非礼之色以养吾目,贼在色,不在目也,贼更在非礼之色,不在色也。去非礼之色,则目微四方之色,适以大吾目性之用。绝天下非礼之声以养吾耳,贼在声,不在耳也;贼更在非礼之声,。颜元.存人编(卷一)【M】.北京:中华书局,1987.。颜元.存学编(卷二)【M】.北京:中华书局,1987.@黄宗羲.黄宗羲全集(第一册)【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1985.288. 不在声也。去非礼之声,则耳达四境之声,正以宣吾耳性之用。推之口、鼻、手、足、心意成若是,推之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咸若是。”①颜元在这里进一步肯定了认识对象在认识中的重要作用。就是说,人要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就必须“合内外,成人己,通身世",使主体与客体“打成一片”,“一滚作功”。正是基于这一点,颜元反对离开具体的事物,空谈虚妄无征的“天理”存在,而主张见理于事,寓知于行,提出了重习行、践履的知行观。(三)格物致知格物致知,是中国思想史中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它最早出自于《礼记·大学》篇,是《小戴礼记》中的第四十二篇,所谓“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大学》是讲“大学之道",即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学说。格物致知是“大学之道"的前提和基础,正所谓“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平天下。"圆关于格物致知,《大学》中没有作出比较明确的解释,只说“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③正因为如此,格物致知这一命题便引起很多争议。思想家们也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作出各自不同的解释。从宋代开始,理学家们把“格物致知”作为认识论上的重要命题加以讨论。大体上,程朱学派释“格”为“至’’,解“格物致知”为“即物穷其理”。他们所说的“即物穷理"是要人们摈弃具体事物的一切特点,在应事接物的过程中,首先去领悟那个抽象的、绝对的、先验的“理”。而陆王学派称“格”为“正”,解“格物"为“正物"。“格物”就是“正心”,也就是端正自己的内心,反回到“吾心之良知’’,“良知"是生而具有的先验道德观念。所t胃陆王的“格物"在这里也可以概括为“格心",体现了其反观内省的认识方法。D颜元.存人编(卷一)【M】jl:京:中华书局,1987。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济南:齐鲁书社,1996.1·2.@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1.济南:齐鲁书社,1996.6. 颜元丰富和发展了对“格物致知"的解释,在唯物反映论的基础上给予了崭新的诠释。一是关于“格物致知"之“格”。颜元说:“按‘格物’之‘格’,王f-]i)fI‘正’,朱fli)Jl‘至’,汉儒训‘来’,似皆未稳。’’∞他解释“格"为“手格猛兽”之“格",“手格杀之”之“格”,乃犯手捶打搓弄之义。②此“格’,乃亲手去做其事,而且要实实在在地去实践。在此,“格”赋予了特定的内涵,也表明了与以往不同的解释。“格”,就是要亲身实践,亲手去做。单凭书本的学习,得不到真正的知识和学问。只有通过自己亲身的,具体的参与实践活动,才能获得“致知”的结果。“读得书来,口会说,笔会做,都不济事,须是身上行出,方算学问。"@而关于“格”的解释,则是颜元实学精华的部分。二是关于“格物致知”之“物”又是指什么昵?颜元说:“吾断以为‘物’即‘三物’之物”④。所谓的“三物”是指《周礼·地官》中“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的“乡三物”。其中包括:六项做人的道德准则,即“六德”(知、仁、圣、义、忠、和);六种生活中所要处理的人伦关系,即“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项作为经世致用之艺,即“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三个方面。颜元认为:“学自六艺为要”⑤。“六德”、“六行”一定要通过“六艺"来体现,所以他尤其重视“六艺”。其高足李堞也同样重视“六艺”认为:“夫德,行之实事,皆在六艺,艺失则德、行俱失。”@三是关于“格物致知”之“致知”。颜元从“践履”之学出发,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达到对事物的认识,认为只有“躬习实践”接触实际事物:4’能获得真知。“致知"在于“格物”,而“格物”就是亲手实做其事。颜元对认识来源于实践这一观点,坚定不移,其名言是:“手格其物而后知至。”⑦颜元认为,你要是想@颜元.习斋记余(卷六)【M】.北京:中华书局,1987.491.圆颜元.习斋记余(卷六)【M】.北京:中华书局,1987.491.@颜死.习斋记余(卷Pq)IM].北京:中华书局,1987.466.固颜元.四书正误(卷一)【M】.j匕京:中华书局,1987.159.@钟铰.颜习斋先生言行录(卷上)【M】.北京:中华书局,1987.624.@李堞.大学辨业(卷二)四存学会颜李从书本1923.囝颜元.四书正误(卷一)【M1.北京:中华书局,1987.159. 知道帽子暖不暖,一定要往头上戴~戴,你要想知道某种蔬菜是什么味道,一定要亲口尝一尝。他也多次批评那些轻视实践的入,“通不知梅枣,便自言酸甜”。①总之,颜元将“格物致知”诠释为“手格其物,而后致知”。从而进一步强调行先知后,批驳了宋儒读书静坐、空谈心性的虚妄,是镜花水月;强调学问应当在社会日常行事中求之,“以实学代虚学,以动学代静学,以活学代死学。”⑦亲手去做,亲身践履才是获得知识的真正途径和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强调对“礼、乐、射、御、书、数"这些技艺的践行,既是个人生存手段的锻炼,亦是社会生活向前发展所必然之需要。颜元的“格物”论不仅涉及个人道德修养与实践,而且对于急需真才实学的清初社会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这种经世致用的意识萌动转化为实际行动,有益于个人更有利于社会。四、实学教育思想的基本内涵(一)实学教育目的颜元认为教育的最终日的是培养人才安天下,使民众安居乐业,使天下富强。颜元认为:“如天不废予,将以七字富天下:垦荒,均田,兴水利;以六字强天下:人皆兵,官皆将;以九字安天下:举人才,正大经,兴礼乐。”@可见他眼中的人才应是以“经世为宗",具有“实才"、“实德’’的实用人才。他们能够“经世大务”、“斡旋乾坤,利济苍生”。而在颜元生活的时代。教育出现了一系列怪现象,无论是官学还是私学,都已经成为科举考试的附庸。教育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准备科举考试,教学内容无非就是围绕科举考试而展开的八股文章的应试技能培训,教学方法不是一味强调死记硬背,就是强调清谈、空坐,严重脱离实际。在这种“处在纸面上、.文墨中’’。颜元.存治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7.115.@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24.圆李塔.颜习斋先生年谱(卷下)【M】一匕京:中华书局,1987.763. 的学校教育下,读书已经成为人们谋取一官半职的工具。他说:“八股行而天下无学术,无学术则无政事,无政事则无治功,无治功则无升平矣。故八股之害,甚于焚坑。’’①敏锐观察到当时学校教育“严峻”状况的颜元提出,学校是人才之本,学校更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因为学校所培养人才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为此,颜元明确提出,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实才实德之士”。“实才”,即具有真才实学,而不是整天只会作八股、静坐空想:“实德”,即品德高尚,而不是阿谈奉承、尔虞我诈。具体说来,“实才实德之士”又分为两类:即“全体之圣贤”和“偏胜之圣贤”。所谓“全体之圣贤"也叫通儒,相当于我们今天所提出的“精英人才”,要培养一批“上下精粗皆尽力求全”的通才;另一类是“偏胜之圣贤”,也叫专才,相当于我们今天的职业教育,注重掌握职业技能的专门人才,是“终身止精一艺”的专门人才。颜元举例说,其实古代很多圣人都是“专才”而非“通才”,比如大禹终身钻研治水,弃终身都钻研农业耕种,皋终身钻研工程科技,契终身钻研教育事业,这些人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而且同样为人们所薄敬。可见,他所谓人才必须具备两点要求:首先,德/j‘兼备,这是颜元理想人才的总的要求。他期望能“成就数十百通儒,朝廷大政天下所不能办,吾门人皆办之;险重繁难天下所不敢任,吾门人皆任之"。@颜元认为《大学》首句“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即规定了教育目的,并奉此为“古圣真传”。自古以来,圣贤是儒家所追求的最高目标,他认为教育必须培养“圣贤一流”,学生必须“学为圣人”。颜元用其实学教育思想来解释并规范“明德"和“亲民”,赋予其崭新的涵义。在他看来,以道德修身便是德,以道治民便是亲,明、亲得到十分满足就是“至善"。颜元这里所说的德才兼备之人就是具备了“实才”、“实德”之人。其中,“实才”指具有布六行、六艺的实际本领;“实德"包含了仁、义、礼、智等德性。。钟鲮.颜习斋先生言行录(卷下)【M】.北京:中华书局,1987.691.国颜元.存学编(卷一)【M】.北京:中华书局,1987.40. 其次,“通儒济济,泽被苍生”但又“各专一艺"。颜元要培养通儒,但他也知道人不可能都培养成通儒,即便是都成了通儒,也不可能人人都成为将相,而且一个国家也需要有满足社会各行业的需求的专门人才。所以,颜元认为培养专长也是至关重要的。他还列举了许多古今圣贤都是各专一事的专家,“如禹终身司空,弃终身教稼,皋终身专刑,契终身专教,而已皆成其圣矣。如仲之专治赋,冉之专足民,公西之专礼乐,而已各成其贤矣。"①他指出,圣贤并非都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人,只要精通某种专业技能,就可以成为圣贤。他说:“学须一件做成便有用,便是圣贤一流。’’②所以,在他看来,“虽六德之~德,六行之一行,六艺之一艺,不自失为儒也"@,三百六十行,行行可以出状元,行行可以成圣贤。颜元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鼓励他们各专一艺,在某一方面做出突出成绩。如有的专于礼乐,有的善于骑射,有的精通数学,有的氐于兵法,还有的专于农田水利等等,他们大多成了专门人才。颜元此时的教育思想,已经包含了对社会分工的初步认识,有了谋求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愿望。颜元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通儒,但即使不能成为通儒,也是可以成为具有实学知识和技能的,精于一事一艺的专门人才,为国家造就“斡旋乾坤,利济苍生”的有用之士。他谆谆教诲学生要成就“真才真器”,不要爱慕八股科举的“虚尊虚贵”,而要谋求个人功名,立志“作转世人”,而不要“作世转人”,做一个对社会、国家有所贡献的人。这是近代功利主义在颜元教育思想上的具体体现。当然,颜元并不否认内德性的涵养和修持,而是有轻有重,有主有次。(二)实学教育途径科举制度发展到明末清初已有~千多年的历史,并且八股文也已盛行几百年,颜元认为科举制度使读书人为了谋取功名和荣华富贵,终日只知道诵经、死背八D钟铵.颜习斋先生言行录(卷下)【M】●匕京:中华书局,1987.670.。钟铰.颜习斋先生言行录(卷下)【M】.北京:中华书局,1987.667.@颜元.习斋记余(卷三)【M】.|匕京:中华书局,1987.442. 股教条,而没有真才实学和实际办事的能力,而且导致学校教育日渐荒废。他猛烈批判了科举制度和八股时文只重“浮文”,没有办法培养出“经世致用"的人才。颜元指出:“八股行而天下无学术,无学术则无政事,无政事则无治功,无治功则无升平矣!故八股之害,甚于焚坑。’’①他还认为,理学教育主张静坐读书、穷理居敬,最终结果只有两个方面:一是学子们整天寂室静坐,长此以往必将废弃事业,败坏习俗,遗祸家庭和国家;并且长时间的静坐,使/^.身体变差,体质变弱。“为爱静空谈之学久,则必至厌事。遇事即茫然,贤豪且不免,况常人乎?故误人才、败天下事者,宋人之学也”。圆“今天下兀坐书斋人,无一不脆弱为武士农夫所笑者,此岂男子态乎?"@最终必将导致“灭儒道,坏人才,厄世运,害殆不可胜言也。"④二是宋明的书本教育非但不能开人愚蒙,益人才智,反而损人神智气力,使人越读越惑,越读越愚。⑤古往今来,不知道有多少人“在思、读、讲、著四字上做工夫,全忘却尧舜三事六府,周礼六德六行六艺,不肯去学,不肯去习",终同埋头于故纸堆罩.最终便成为碌碌无为的文人了。可见,依靠科举八股取士制度,培养不出实用人才;依靠宋明理学教育,也培养不出实用人爿‘。那么,怎么样才能培养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呢?针对“学校之废久矣”@,颜元提出“兴学校”。他认为,“兴学校”是培养国家和社会所需人才的一项重要举措,同时学校也是社会发展的本原所在,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关系着国家和人民的命运。要想兴国安邦,必须有一批治世良才,而要出良彳‘,必须依靠教育,而学校是教育的主要依托。他认为教育职位至关重要,应该受到特别重视,不可等闲视之。颜元说:“近世概以闲署目教职,某深为司铎者耻之。昔人言本原之地在朝廷,吾则以为本原之地在学校。朝廷,政事之本也。学校,人才之本也。无人才则无政事矣。令天下学校皆实才实德之士,则他F1列之朝廷国钟镀.颜习斋先生言行录(卷下)【M】.北京:中华书局,1987.691.∞李堞颇习贵先生年谱IMI。北京:中华书局,1987.776.四颜元.存学编(卷二三)【M】.北京:中1}皇书局,1987.73.蛐颜元.颜冗集fMl.北京:中华书局,1987.678.酋姜广辉.颜李学派『Ml—E京:中国社会科学£J{版社,1987.84.@颜元.存治编fM】.北京:中华书局,1987.109. 者皆经济之臣,虽有不愿治之君相,谁与虚尊虚贵,作无事人、浮文人、般乐人者。令天下之学校皆无才无德之士,则他日列入朝廷者皆庸碌臣;虽有愿治之君相,谁与为养民、教民,作办艰危,兴礼乐、定成平事者。故教职最闲,实最要也。’’①由此可见,国家能否兴旺长久,社会稳定,天下太平,依靠的是“经济之臣”而不是“庸碌之臣’’;而学校是培养“经济臣"的主要途径。(三)实学教育内容颜元关于教育内容的主张也是以一种反传统、反教条、反程朱理学的战斗姿态出现的。之前的教育内容,或主以理学心性,或主以八股制艺,而颜元主张的教育内容是以实用为宗旨,兼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认知科学等各个方面的知识。其主旨为提高学生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其实学内容兼涉文事、武备、经史、艺能,不仅将兵、农、钱、谷、水、火、工、虞等列为教育内容,并且还将经、史教育实用化,即学经、史也不是为应试,而是为寻求安邦利民的经验。为了培养具有专业才能的实用人才,颜元提出了具体而微的实学教育内容,即三事、六府、三物。其中,颜元所讲的“三事”、“六府”根据的即是伪古文《尚书·大禹谟》所载的“正德、利用、厚生"和“水、火、金、木、土、谷”;所谓的“三物”则是指《周礼·地官》中的“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一日六德,知、仁、圣、义、忠、和。--El六行,孝、友、睦、姻、任、恤。三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在颜元的实学教育当中,“六艺”教育是根本。颜元在《大学辨业序》中说:“《存学》一编,复明周、孔六德、六行、六艺:而于六艺尤致意焉,谓是六德之作用,六行之材具。’’故而,颜元主张不仅“学教专在六艺”,而且必须“务期实用”。1.“六艺刀之学国颜元.习斋记余(卷一)【M1.北京:中华书局,1987.403-404.国钟铰.颜习斋先生言行录(卷下)【M】.北京:中华书局,1987.109..29. 颜元提倡学习“六艺”,他认为“六艺"不仅可以培养人的知识和技能,也能培养道德品质。“六艺”是圣贤所应学习的实事,学好“六艺",就可有“实才实德’’。由此可见颜元把“六艺”当做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他还在《习斋教条》中明确制定了学习计划:“一、六日课数,三、八日习礼,四、九日歌诗、习乐,五、十日习射。”①显而易见“六艺’’的学习内容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将近80%的份额。颜元还认为习行“六艺”进可以获禄,即便不能如此,退还可以食力,至少也是谋生的手段。故而,颜元十分重视习行“六艺",以至于颜元要求弟子从小学习“六艺”,身心俱进、重“道"亦重“艺”,既要学,更要习。并认为只有这样,才可能融会贯通而终身受益。除了深入研究、讨论之外,学习“六艺”最重要之处就在于择其一二要亲身去体验,亲自去实践,这才是真儒的学习之道,也只有这样的真儒才能够做到利国济民。习行“六艺”虽然辛苦,却是获取知识的必要途径,通过修练,学习者身体还会F1益精壮;反之,如果只是一味地读讲文字,就会消耗精气,长此以往,学习者会F1渐萎靡不振,对身体有百害而无一利。宋明理学家认为六艺是未务粗迹,故主张只在小学中学习“六艺”,到了大学则只作穷理工夫。而颜元则主张为学不避粗杂,既然理在事中,那么小学、大学都应学习“六艺’’等实事、实物,学习的内容虽然有多少深浅的不同,如果把理与事分隔开,“六艺"只在小学学,到了大学专门研究空洞的“道”和“理”。一味的只知道静坐读书,终日只与八股相伴,最终学子们就成了真正的“文人”了。颜元在习行“六艺”的基础上还有所发展,把“兵、农、水、火、钱、谷、工、虞”⑦等众多科技实用之学也添加到学习内容之中。他认为,社会在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有不断变化,所以要在学习内容中加入科技实用之学是非常有必要的。2.体育教育。李|恭.颜习斋先生年谱【M1.北京:中华书局,1987.744.。颜元.四书正误(卷三)【M】.北京:中华书局,1987.190. 颜元反对宋儒重文轻武的做法,他强调学生锻炼身体,注重体育教育。颜元认为:“一身动则一身强,一家动则一家强,一国动则一国强,天下动则天下强。”①他认为体育不仅具有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还可以“健人筋骨,和人血气,调人情性,长人仁义”@,还具有强大的社会功能。因此颜元在主持漳南书院时专门设置了体育课程,还在书院规划了运动场,每10天安排有2天的体育课程,即:“一、六日课数,三、八日习礼。四、九日歌诗、习乐,五、十日习射”◎,课占总课时的20%。学生除了每天“读书作文如常课”外,还得进行举石、超距、击拳、习刀等体育训练。由此可见,颜元对体育重视程度。梁启超也曾称赞道:“中国二千年来,提倡体育的教育,除颜习斋外,只怕没有第二个人。"颜元体育教育的主要内容分两大块:一是军事体育,漳南书院书院西第一斋,口q做“武备斋”,课程设有黄帝、太公、孙子,孙膑、吴起等五家兵法,攻守营阵,水陆作战方法,以及射御、技击等内容让学生学习兵法、战术,教育学生能驰马、射箭,养成御寇、杀敌的本领,试图达到“人皆兵,官皆将”的效果。;二是休闲运动体育,学习举石(举重)、超距(赛跑)、技击、歌舞等等。而且,颜元的体育教育多取材、取法于古代,“帅门弟子力行孝悌,存忠信,同习礼、习射、习书数,究兵、农、水、火,堂上琴竿、弓矢、筹管森列”回。颜元认为六艺也具有锻炼身体的作用。在他看来,不仅骑马、射箭、驾车等军体科目?具有体育锻炼的作用,即便是礼、乐等科目,其教育目的不仅在于德育,同样具有增强体质的效果。颜元认为:“孔门习行礼乐射御之学,健人筋骨,和人血气,调入性情,长人信义。~时学行,受~时之福,一只习行,受一目之福;人人体之,锡福一人,一家体之,锡福一家,一国,天下皆然。小之却一身之疾,大之措民物之安。为其动生阳和,不积痰郁气,安内杆外也。"固这种动的教育,学生好像是苦些,不如静坐读书安逸,但结果是不同的。颜元说:“礼、乐、①钟鲮.颜习斋先生言行录(卷下)IM】.北京:中华书局,1987.669.雪钟铰.颜习斋先生言行录(卷上)IM】.北京:中华书局.1987.693.@李绦.颜习斋先生年谱(卷上)【M】,北京:中华书局,1987.743.窜颜元.颜厄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7.702.。钟镀.颜习斋先生言行录(卷上)【M】.北京:中华书局,1987.693. 射、御、书、数,似苦人事,而却物格知至,心存身修而日壮,读讲文字似安逸事,而却耗气竭精,丧志痿体而日病。非真知学者,其孰能辨之!”①他不仅严格要求学生们习行礼乐射御,而且自己也几十年如一同地坚持习行礼乐射御,他说:“习礼则周旋跪拜,习乐则文舞、武舞,习御则挽缰、把辔,活血脉,壮筋骨,利用也,正德也,而实所以厚生矣”②。故而,他年近七旬身体尚健,当得益于他的日常锻炼。3.劳动教育颜元一生之中的大部分时间生活在乡村,从十二岁起参加农业劳动一直在乡村参加劳动。下地干活,对于他来说是“家常便饭"。在他看来,劳动具有德育的作用,通过劳动可以使人“正心”、“修身”,去除邪念,还能使人勤劳,克服懒惰、疲沓,扭转社会风气。另外,经常参加劳动也可以锻炼自己的身体,振奋精神,增强自身的体质,“养身莫善于习动,夙兴夜寐,振起精神,寻事去作,行之有常,并不困倦,日益精壮"@,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对于身心的全面发展是非常有益处的。在实践中,颜元把劳动教育分为大学和小学两个阶段。小学阶段8.15岁,劳动主要是“常功”,即“轮班当值”,包括“洒扫学堂、注砚盛,夏汲水、冬然火,敛仿进判,俱三日一班”。④李堞说这是“学小艺、履小节”。这些虽是小事,却很有意义,所以颜元要求学生做好值日劳动。15岁以后为大学阶段,进入大学阶段后颜元要求学生认真踏实研修礼、乐、兵、农,在此基础上然后熟练掌握兵、农、水、火、钱、谷、工、虞中的某一门或几门劳动知识、技能,达到“精”的水平。而兵、农、水、火、钱、谷、工、虞是与生产劳动有关的实用学科,贯彻了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的教育。他不但自己经常下地参加劳动,还把这些长期实践中积累的丰富农业生产经①颜元.颜元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7.64S.西钟锺.颜习斋先生言行录(卷下)【M】一匕京:中华书局,1987.648.@钟铰.颜习斋先生言行录(卷f:)【M1.j匕京:中华书局,1987.635.@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110. 验和有关农业的知识纳入到了日常教学活动中,所以他在教授生徒时,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农学。35岁时曾给挚友王法乾写过《农政要务》一书,对耕耘、收获、辨土、酿粪、区田、水利等都作了扼要的说明。但颜元劳动教育的内容不局限于《农政要务》,范围要广得多,还包括了林、牧、渔、园艺、蚕桑、车御,可能还有药材的种植、采拮、炮制等。所以说颜元劳动教育内容十分丰富。劳动是颜元教学的重要内容,又是他教育和教学的重要方法和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所以劳动教育在颜元教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也是颜元教育思想的重要特色之一。4.实用技术教育17世纪,西方的科学与技术已经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中华大地,其重实践、重实用的特点深深影响了当时的中国人。颜元提倡的是经世致用的实学教育观,而科学与技术都是利国、利民、利家、利己的有实用价值的学科,所以它们受到了颜元的极力推崇,并被其增补到了他的教育内容之中。他深刻认识到学习实用技术的重要性:从小处来看,它们既可以修身养性,又可以谋求生存之道;从大处来看,学习实用技术对国家有着重要意义。他将实用技术作为他教育内容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并倡导文人,士子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从而为当时的教育指明了方向。颜元认为如果不学习实用技术,连个人谋生都会发生困难。他说:“今世之儒,非兼农圃,则必风鉴、医卜;否则无以为生。盖由汉、宋儒误人于章旬,复苦于帖括取士,而吾儒之道、之业、之术尽亡矣。”①颜元在漳南书院中专门设有“艺能’’一斋,教授的是水、火、工、象数等内容;而在“文事斋"中还安排有地理、天文等课程,同时颜元还在平时教育中着重强调农、钱谷等,在亲自制定的“习斋教条"中,规定学生必须学习农学、谷粮、水利等知识。这些内容都从不同的角度教给学生以经世济民的技能。颜元还在漳南书院中专门开设“钱谷’’这一课程,用以改变宋儒“见理财,便指为聚敛”。钟铰.颜习斋先生言行录(卷下)【M】.北京:中华书局,1987.695..33. ①的偏见,把经济理财的基本知识教给学生。同时,他还很重视水利,并且把“兴水利”作为了“富天下’’的一个重要措施。在漳南书院专设“水学"课程,教授水利知识,指出:“北人只思除水患,不思兴水利,不知兴利即除害也"②。并且在实践中总结出“吾事水学不外‘分’、‘浚’、‘疏’三字"③的经验以解决水患。(四)实学教育方法传统教育,特别是宋明理学的教学方法,多以静坐读书为主,科学的教育方法则以提高学生能力为目的,更为注重实习和实践,而颜元实学的教学方法,正是以习、行为主,是一种全新的较为科学的教学方法。颜元主张讲读教学应只占十之一二,而习行则应占到十之八九,这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出来的人,才是能干实事的干济人才,而不是“书生"、“文人”。1.“习行’’教学法颜元认识要通过感官和实践,并接受实践的考验。他甚至把“格物致知”中的“格物”两字,解释为亲自去接触事物,亲自做事,如同用手去格杀猛兽,“身实习之,身实行之”④。因此,“习行”教学法J下是他的这一思想在教学上的反映,也是他关于教学方法的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主张。他认为,“物格而后致知”,强调从实事实物中去求得知识,倡导“习行”教学法。35岁时,他“觉思不如学,而学必以习”,便将家塾之名由“思古斋”改为“习斋”,他62岁规划漳南书院时,又把讲堂命名为“习讲堂”。他强调在教学中联系实际,坚持练习与实践。但他并不排斥通过读和讲学习书本知识,而是主张读书要与习行相结合。他说周公立法,春秋教以礼乐“岂可全不读书!"他认为“读书乃致知之~耳",“书何可废哉”。他认为由事见理,静心钻研,认真读书是不可少的。∞李堞.颜习斋先生年谱(卷F)[MI.北京:中华书局,1987.781.@李堞.颜习斋先生年谱(卷下)【M1.北京:中华书局,1987.792.@李:塔.颜习斋先生年谱(卷下)【M】.北京:中华书局,1987.④颜元.存学编(卷一)【M】.北京:中华书局,1987.48. 颜元所提倡的“习行”教学法,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旺盛的、主动的实践精神。他认为,做学问所要培养的不是“弱女”、“病夫”,而是能文能武、德才兼备的人才,能够“斡旋乾坤,利济苍生”的圣人和通儒。颜元认为,要获得真正有用的知识必须通过自己亲身的“习行"。他所说的“习行”教学法,就是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联系实际,要坚持练习和躬行实践。他以学乐为例,深入浅出地说明这个问题。他说,我们学乐时,任凭阅读乐谱几百遍,讲问、思辨几十次,“总不能知”,必须搏拊击吹,口歌身舞,“方知乐是如此”。学习数学知识也是一样,“学而必习,习又必行”,如果不练习,又不在实际中运用,则“入市便差”。颜元重视“习行’’教学法,同他“见理于事,因行得知”的朴素唯物主义认识论有密切关系。在他看来,“从静坐讲书中讨来识见议论”,一是由于脱离实际,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不能培养实际处事能力,“遇事则茫然”;二是终同兀坐书房中,“萎惰人精神,使筋骨皆疲软”,从而影响健康。颜元指出,造成以上状况,“从源头上体认,宋儒之误也”,而朱熹是罪魁祸首。为了改变理学家把道全看在书上、把学全看在读和讲上的教学方法,颜元大力提倡“习行”教学法,强调“吾辈只向习行上做工夫,不可向言语’文字上著力”。2.因材旌教颜元肯定“人各有禀赋之分",因而倡导教要“随人随分尽道”。人的禀赋有愚钝有聪慧之分,对他们的教育就不能干篇一律,如伯夷的禀赋偏清,柳下惠的禀赋偏和,这种禀赋的不同正是因材施教的心理基础。正确的教学方法,就是根据各人的禀赋,因势利导,各尽所长,根据个人性格、个人喜好、个人能力、个人特点区别对待,因势利导地加以教育和培养。所以,颜元反对“一刀切”的教育方式,主张根据学生的个体情况,因材施教,以达到人尽其才的目的:“人之质性各异,当就其质性之所近、心志之所愿、才力之所能以为学,则易成⋯⋯人之 质性近夷者,自宜学夷;近惠者,自宜学惠。"①颜元还强调不同年龄的学生要传授给他们不同的教学内容:年幼的弟子学习简单易行的内容,年长的弟子学习精深难学的内容。这种依据学生的个性特征与个体差异进行的教育的确能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因材施教首先要以其天赋为基础,其次要认识到心志之所愿,是动力之所在,违背心志之所愿的原则,则将失去学习动力,一旦学生乐学、不情愿学时,教育的效果也将黯然失色。颜元以其弟子的资质为基础,对他们进行有利于各自专长发展的教育:或学礼、或学农、或学乐、或学工、或学兵、或身兼数艺、或专精几艺。最终培养出一批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各有专长、各有特色的实用人才。如颜元对于资质较高的弟子所采取的教育方法是:加强义、礼、智三德教育,以道德修身,使之上则为圣贤,中则为士君子,下则为温厚的长者。教给他们“为公卿”、“佐王治’’的实际本领。有了“实才”、“实德”,便可成就德才兼备之人。对于“愚蒙入",颜元认为“愚民只可做庄稼,做买卖,孝父母,敬尊长,守王法,存良心”②。“愚蒙人”大多都应学会在共同的劳动中,老老实实干活,能学会互助合作、和睦相处,做遵纪守法的顺民、良民。这就是颜元对“愚蒙人"的因材施教!颜元既然认识到了因材施教之理,他就将其付于教育实践。颜元有一族孙名保邦,初不识字,颜元爱其勇力,于是便教他习武。习武之人,多喜历史,颜元因之而给他讲历史。保邦因此而产生了学习兴趣,遂逐渐学文。当文字粗通时,颜元便将他接纳为学生,让他随班学习。这是~则较为典型的因材施敏、循序诱导的案例。3.兼顾全面又注重专长的教育方法颜元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同时也要求学生有所专长。因为颜元自己多才多艺,博学多能,对于医学、弹琴、歌舞、武术、兵法、水利,农耕,无不精通,所以他在主持漳南书院时,就开设了各种门类的课程如:礼、乐、射、御、书、数、国颜元.四书正误(卷六)【M】.北京:中华书局,1987.230.圆颜元.存人编(卷二)【M】.北京:中华书局,1987. 兵、农、钱谷、水、火、工虞、天文、地理等课程。开设这些课程,体现了他要求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想。在内容上正好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德、智、体、技。他希望通过这种方法,使学生们“成文治之美,而具武治之实。无事时,雍容辑让,化民悍劫之气;一旦有事,坐作击刺,素习战胜之能”∞。颜元认为,样样精通当然很好,但实际上全才是极少的。“宁为一端一节之实,勿为全体大用之虚。如六艺不能兼,终身止精一艺可也。如一艺不能全,数人共学一艺,如习礼者某冠、昏,某丧、祭,某宗庙,某会同,亦可也。”②对于多数人来说,只能在样样都懂一点的基础上,而精通~艺或一艺中的一端一节。他认为专业人才对治国、平天下关系极大,历史上治理得好的朝代,都因为有专才,如“唐虞五臣,水火农教各司其一",“汉室三杰,各专一事”@。因此,他在教育中力求把学生培养成治国利民的专业人才。他教育学生说:“学须一件做成,便有用,便是圣贤一流。"固颜元很赞赏孔予培养专才的做法,指出:“孔门诸贤,各专一事”,“孑Ll'7诸贤,礼乐兵农各精其一"@。所以他教育自己的学生时也总是按照学生的特长和爱好,扬长避短,加以培养,如鼓励李堞学乐、颜士俊学射、颜修己学律、宋希廉学书、颜尔俨学数、李植秀学礼等等。后来,这些人在各自的专业中都有精深的造诣。这对于教师来说,无疑具有借鉴意义。五、颜元实学教育思想的评价颜元的实学思想,是其特定时代思潮的起伏和个人独特的社会经历的反映。他以拯救民族、拯救国家为目的,以恢复圣道为号召,以倡导实学,“明辨婉引”为方法,对儒家经典和宋明理学的传注进行了深入、全面又透醉的分析研究,并对汉唐以来两千多年的儒学道统和宋明理学空疏无用的学风带来的严重时弊进行@钟铰.颜习斋先生言行录(卷下)[M].北京:中华书局,1987.638.圆颜元.存学编(卷一)【M】.jE京:中华书局,1987.54.@钟铰.颜习斋先生言行录(卷下)[M].北京:中华书局,1987.667.④钟镀.颜习斋先生言行录(卷下)rM].北京:中华书局,1987.667.@钟绞.颜习斋先生言行录(卷下)[M].北京:中华书局,1987.667. 了深刻的讽刺和无情的揭露。(一)颜元实学教育思想的历史地位和影响颜元以大无畏的战斗精神,深刻揭露和猛烈抨击了传统教育,尤其是程朱理学教育,并在批判中创立了以“实学”为特征的教育理论体系。他主张学校为“人才之本”,必须培养“实才实德之士”,提出应该传授包括诸多门类的自然科技知识,以及各种军事知识和技能在内的“真学”、“实学”;强调接触实际、从躬行获得知识的“习行”教学法;重视向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等。颜元的这些见解在当时独放异彩,别具一格,对中国近代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也产生了一定影响。从颜元对漳南书院的整体设计中可以看出,他改革了传统书院的教育模式,输入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管理方法并积极实施,我们也仿佛看到了反映新兴市民阶级某些愿望的一幅近代学校蓝图。颜元所采取的分科教育,开创了近代高等教育分科教育的先河,改变了传统人才‘培养的模式,其主张科学技术教育的观点也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体现他渴望国家富强的强烈愿望,也体现了作为正在兴起的市民阶级经世致用的实用观,这一切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从颜元身上,我们看到了传统教育的终结,也看到了近代新式教育的曙光。他虽然打着恢复古学的旗帜,实际上却开辟了近代教育思想的先河,为清初的经世实用思潮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也为近代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产生奠定了基石。(二)颜元实学教育思想的历史局限随着时代不断的发展,颜元的教育思想的局限性随之显现,也许正是因为产生的这些历史局限,使得颜元的思想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他的身后,其影响所及,都是很有限的。也使他的思想虽然破得比较彻底,但所立的方面却又很有限。其一,颜元在文与实的关系上,太侧重于实,而对于文过于轻视。众所周知, 通过亲身实践而获取的直接经验是人们获得知识的一种重要途径,但不是唯一的途径。而颜元只是提倡这一种途径,对于通过读书来获得知识,他似乎并不十分赞成。他曾说:“读书人便愚,多读更愚。"①他批评宋朝人不恰当的读书方法,他们读书已与古人读书的宗旨大相径庭,“盖古人读书,惟取施行,故不沾沾其章句,宋人务读取三百遍,期一字不差。朱子尤欲读尽天下书,耗有用心气于纸墨,⋯⋯率古今之文字,食天下之神智,扫天下之人才,乱古圣之本学。”②古人读书,注重的是实践、实施,而后人读书,注重的是一字不差,缺乏的是实践、实旋,这样做的结果是扰乱人的神智,而不会出现真正的人才,这样做已经失去古圣人为学的本意了。这样的读书有百害而无一益,这样的读书只会出现“愈多愈惑”,做事情没有见识,办经济也就越来越没有能力。这就正应了苟子所说的“敝于用而不知文”的情形了。其二,在知行关系上,以行代知也有不足之处。颜元提倡通过实践获得知识,强调知识由实践中得来,认为实践比知识更重要,行在知先,不经过习行,就不能获得真实有用的知识。他反对一味地死读书,这对于克服崇尚书本的教条主义是大有好处的。但是,他只重视通过实践获得的感性经验,忽视由书本中获得的理性认识,忽视知对行的指导作用和反作用,否认感性经验和理性经验的辨证关系,片面夸大感性经验,这样就不利于将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因此缺乏理性的思辩,缺乏理论思维与理解,而且这种实践是狭隘的、有局限的、枯燥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颜元过分复古泥古。他所倡导的“习行”的内容局限于“古圣成法"过于厚古薄今,他认为“习行”就是回要到孔子,甚至回到尧、舜,按照尧、舜时期的行为方式行事,这未免限于旧时代的案臼而不能自拔。他总是力图按照古礼行事,大到忠孝,小到起居、穿衣吃饭,他的这些复古的行为当时已经很难让人接受了,让世人觉得有些怪异了,使得很多颜学的反对者,大。颜元.四书正误(卷二)【M】一匕京:中华书局,1987.168.圆颜元.朱子语类评【M】.北京:中华书局,1987.229. 都认为颜元是食古不化,也多少是有些道理的。颜元也曾自己说:“有笑为狂者,有鄙为愚者,有斥为妄者,有訾为迂阔,目为古板,指为好异者;甚至望而讥,迎而拒,呼朋引类而辱笑之。”①“颜元的经世致用和复古主义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内在矛盾的。”②这就是颜元思想的一个困境。他在对当时的学术做了无情的、基本正确的批判的同时,又不得不钻到故纸堆罩去进行一番考据,否则他的“习行"就建立在不可靠的基础之上。而他也没有找到真正解决问题的出路,结果就是学术有所立,但不合时需,故少有问津。所以颜学才一传至李堞,就走向衰落,无人响应,甚至李堞本人也开始对考据产生兴趣,有偏离“实习实行"之处。总之,时代在发展,社会在fj{f进,学习先人也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要大胆地取舍,采取扬弃的态度,选取其适应时代发展的精华部分,剔除其阻碍社会发展的糟粕成分,只有这样才是真正传播民族文化。。颜元.习斋记余(卷四)【M】.北京:中华书局,1987.446.亩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及其现代变迁【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00...加. (一)古籍类六、参考文献[1]清·颜元著,王星贤等校.颜元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7.[2]清·李堞著,王源订,陈祖武校.颜元年谱[M].北京:中华书局,1992.[3]清·戴望.颜氏学一记[M].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22年。[4]清·赵尔巽等.清史稿[M].上海:中华书局,1981.[5]清·王夫之.船山全书[M].长沙:岳麓书社,1990.[6]民国·支伟成.清代朴学大师列传(上册)[M].长沙:岳麓书社,1986.[7]清·永珞,纪昀.四库全书总目(卷九十七)[M].北京:中华书局,1965.[8]清·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M].北京:中华书局,1998.[9]清·徐世昌.大清琨辅先哲传(上册)[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3.(二)专著类[1]杨培之.颜习斋与李恕谷[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56.[2]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3]任继愈.中国哲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周德昌.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批判继承[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5]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4.[6]李国钧.颜元教育思想简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7]任时先.中国教育思想史[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4.[8]冯天瑜.明清文化史散论[M].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4.[9]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5.[10]邱春.古代教育思想论丛[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11]梁启超.梁启超论清史学二种[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 [12]张舜徽.中国古代学者百人传[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13]姜广辉.颜李学派[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14]喻本伐,熊贤君.中国教育发展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15]姜义华.胡适学术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1.[16]葛荣晋.中同实学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17]陈祖武.清初学术思辨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18]易新鼎.梁启超和中国学术思想史[M].郑州:中卅l古籍出版社,1992.[19]黄书光.理学教育思想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20]张越.中国清代思想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王炳照等.中国教育思想通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22]周月亮.历代大儒传[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23]周德昌.中国教育史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24]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文库[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i996.[25]余英时.论戴震与章学诚[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26]张瑞播等.中国教育哲学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27]刘韶军.儒家学习思想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8]朱汉明等.杜维明.文明的冲突与对话[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1.[29]冯天瑜,黄长义.晚清经世实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30]林存阳.清初三礼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31]陈山榜.颜元评传[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三)论文类[1]王俊义,黄爱平.清代学术思想特色简论[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4,(4).[2]欧阳柳青孑L子、颜元与“六艺"教育[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4,(11).[3]苗扬.浅议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1995,(4). [4]肖永明.颜李学派的实学教育思想[J].湖南大学学报,1996,(3).[5]王明霞.试论颜元的体育思想和实践[J].松辽学刊,1996,(1).[6]郑春慧.颜李学派劳动教育思想初探[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8,(8).[7]赵磊,上官霞云.颜元教育经济学思想浅探[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1998,(4).[8]汤浩.王夫之教育思想探微[J].益阳师范学院学报,1999,(1).[9]唐兆梅,李莉.王夫之教育思想和实践十评[J].益阳师范学院学报,1999,(1).[10]李宁.颜元的实学思想与夸美纽斯的泛智思想[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0,(4).[11]步近智,张安奇.略论明清实学思潮及其现实意义[J].学术月刊,2001,(1).[12]王杰.论明清之际的经世实学思潮[J].文史哲,2001,(4).[13]李海生.社会批判思潮与明末清初的学术转变[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1,(5).[14]熊吕茂,陈金龙.青年毛泽东与颜元的教育思想[J].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31.[15]相力.颜元对传统教育的批判[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3,(1).[16]陈山榜.颜元教学方法论探析[J].教育评论,2003,(5).[17]陈山榜.颜元课程改革思想探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1).[18]陈淑霞.颜元教育思想特征浅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6).[19]王炳照,周慧梅.关于颜元教育思想研究的几点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6).[20]纪欣.颜元思想影响浅析[J].河.--tt:z)11ii范大学学报,2004,(6).[21]方玉芬,余子侠.论颜元的实学教育思想[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6).[22]高春菊.颜元教育思想的精髓及其现代意义[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6).[23]李永贤.颜元的人才思想及其实现[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6).[24]袁德润.颜元教育哲学管窥[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6).[25]高谦民.颜元实学教育思想的历史价值与现代意义[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2004,(6).[26]单玉梅.颜元人性论的教育学价值探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6).[27]李伟波.颜元对书院教育的改革创新及其价值[J].东疆学刊,2005,(1).[28]徐炳生.论颜元的体育思想[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5,(1).[29]陆克俭,熊贤君.颜元创新教育思想初探[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1).[30]王建军.人为力.物之灵:颜元的教育追求[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1).[31]齐旭东,宋立军.试论青年颜元的思想转变[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9).[32]王瑜,颜元教育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33]王瑜.颜元实学教育思想形成原因探析[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10).[34]田秀琴,陈世放.颜元学术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3).[35]王瑜.颜元实学教育思想的实践探索⋯以漳南书院为例[J]。学术论坛理论月刊,2006.(6).[36]雷娟利.近年来颜元教育思想研究综述[J1.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6,(7).[37]杨静,段作章.“主动习行”与“从做中学”⋯颜元与杜威教育思想比较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7,(5).[38]刘永艳,甄金辉.颜元教育思想及其现代启示[J].教学与管理,2007,(9).[39]雷娟利.颜元的实学教育思想及实践[D].兰州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后记当画上最后一个句号时,终于可以稍稍松一口气了,多少个日夜伏案苦思,独享焦头烂额之苦,任何事都不能让我放宽心思,面对论文只能是忐忑不安。虽然已是竭尽全力,力求完美,但我深知仍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我将把这种遗憾化为动力,鞭策自己在新的学习和科研中不断进取。在这里,我特别要感谢我的导师赵国权老师,从论文的选题、开题、写作和修改等各个方面都得到恩师的言传身教和悉心教导,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从恩师身上不仅使我学到了知识,更是体会到了实事求是、治学严谨的学术作风和高度的责任心,这些将会使我获益终生。感谢牛梦琪老师,您治学态度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感染了我。从您身上我不仅学到了很多知识,而且也学到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感谢李申申老师,您博学多才、和蔼可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使我受益终身。听您的课时常令我热血沸腾,忘不了您掷地有声的话语、神采飞扬的表情、炯炯有神的眼神。感谢导师组的杨捷老师、郝森林老师、赵红亚老师。导师组老师对我丌题报告的批评指导,使我少走了很多弯路,节省了大量的时间。而各位老师敏锐的思维、严谨的治学风格将永远激励着我在求学之路上永不停息地探索。感谢张新海老师、何红玲老师和刘黎明老师等,他们的课以不同的学术见解丰富我的知识结构,开拓我的理论视野,各位老师的为人、为师、为学的高尚品德让我钦敬有加,倍受鼓舞。在我三年的学习生涯中,始终得到了父母和家人的关心,朋友的支持,这些都是我坚持不懈的精神支柱和力量之源。最后,向支持和关心我、帮助我的所有老师、同学、朋友、亲人表示最衷心的感谢!要感谢的人实在很多很多,让我把这些感谢铭记于心,在今后的生活里,我 会怀揣着这些温暖和爱,一步一个脚印,继续努力!徐珂2009年3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