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散文_概念源流论_从词体_语体到文体_罗书华

_散文_概念源流论_从词体_语体到文体_罗书华

ID:37560023

大小:3.53 MB

页数:11页

时间:2019-05-25

_散文_概念源流论_从词体_语体到文体_罗书华_第1页
_散文_概念源流论_从词体_语体到文体_罗书华_第2页
_散文_概念源流论_从词体_语体到文体_罗书华_第3页
_散文_概念源流论_从词体_语体到文体_罗书华_第4页
_散文_概念源流论_从词体_语体到文体_罗书华_第5页
资源描述:

《_散文_概念源流论_从词体_语体到文体_罗书华》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散文”概念源流论:从词体、语体到文体罗书华内容提要 四大文体之一“散文”概念的源起,历来有“舶来”、“宋代”、“初唐代”等说。本文通过深入考证与辨析,得出两个新的重要结论:一、“散文”的概念源于公元6世纪的北朝。二、“散文”概念发源于词体,经历了从词体到语体再到文体的艰苦历程;“骈文/散文”、“韵文/散文”中的“散文”不是严格的文体散文概念,而是略具文体意义的语体概念;真正的文体“散文”概念出现于南北宋之间,而定型于20世纪初。本研究不仅将“散文”概念的源头由初唐推前了近两个世纪,词体、语体与文体的区分更是澄清了散文研究中

2、的种种迷雾,为以后的散文研究提供了简明的理论工具。关键词散文对文骈文韵文词体语体文体在所有文体之中,散文也许是最难认识,争议最大的一种。散文是一种怎样的文体?它的名称从哪里来?它的性质是什么,涵盖了或者应该涵盖哪些作品?这些最基本问题,至今都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论者将“散文”概念的最早出现,追溯到南宋北宋或者初唐,这与历史的真实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对于“散文”概念的发展衍变与种种迷雾,则缺乏清晰的梳理与澄清。所有这些,都阻碍了我们对于“散文”真相的认识。要认识研究散文的性质与范围,不能不对“散文”的概念流变进行深入的考察,并在此基

3、础上进行恰当的理论概括。一早在20世纪30年代,陈柱撰写《中国散文史》,全书开篇就对“散文”的概念作了追溯,指出:“骈文散文两名,至清而始盛,近年尤甚。求之于古,则唯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引周益公‘四六特拘对耳,其立意措词贵浑融有味,与散文同’之言。自此以前则未之见也。”方孝岳的《中国散文概论》也持相同观点。近年来又有学者指出,唐代宗李豫所作《密严经序》中说:“此经梵书,并是偈颂,先之译者多作散文。”已经用到“散文”一词,并谨慎地推断,“它可能是目前所知有关散文文体名称最早出处的语料”。同时指出《宋高僧传》卷二《唐大圣千福寺飞

4、锡传》中也曾用到“散文”一词。这些研究对“散文”的发生研究作了一定贡献,遗憾的是,它们距离“散文”概念的最初发源时间还有较大差距。至于“五四”时期,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之《导言》中所说的“散文”一词是西方的舶来品,则业已证明是一种误解,不必多提。*本文属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中国散文学史》(01JAZJD750.11-4404)阶段性成果。①陈柱《中国散文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1页。②方孝岳《中国散文概论》,世界书局《中国文学八论》本,1936年版,第1页。③李小荣《佛经传译与散文文体的得名》,《福建

5、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马茂军以为《唐大圣千福寺飞锡传》是“散文”概念的最早出处(《中国古代“散文”概念发生研究》,《文学评论》2007年第3期),似未读到李文。·49·文学遗产·二○一二年第六期其实,作为固定名词而且与文体相关的“散文”概念早已在唐代初年大量出现。只要翻开孔颖达(574—648)的《五经正义》,就可以发现这点。他的《尚书正义·夏书·胤征》解释“皇帝王”说:“对文论优劣,则有皇与帝及王之别,散文则虽皇与帝皆得言王也。故《礼运》云:昔者先王未有宫室,乃谓上皇为王,是其类也。”《毛诗注疏》解释郑注“革,犹皮

6、也”说:“对文则皮革异……散文则皮革通。”《春秋左传注疏·春秋序》解释杜预注“崩薨曰赴祸福曰告”说:“凶事谓之赴,他事谓之告,对文则别,散文则通。”这样的例子在《五经正义》中简直不胜枚举,《十三经注疏》所收其他几种注疏中也有不少这样的例子。比如贾公彦《周礼注疏·天官冢宰》解释郑玄注“兽,牛马之属”说:“对文则畜兽异,散文通。”贾公彦《仪礼注疏》解释郑玄注“推手曰揖者,引手曰厌,今文皆作揖者”说:“揖、厌、撎三字,对文则异,散文则通矣。”徐彦《春秋公羊传注疏》解释“岁者至之称”说:“岁者,至之称。解云:四时皆于万物有功,岁者是兼

7、总其成功之称也。若以当代相对言之,即唐虞曰载,夏曰岁,殷曰祀,周曰年;若散文言之,不问何代,皆得谓之岁矣。”就是一些典型的例子。不仅如此“,散文”的出现还可以继续往前推。论者知道,孔颖达的《五经正义》,贾公彦的《周礼注疏》、《仪礼注疏》,徐彦的《春秋公羊传注疏》等一系列著作,都不是个人的专门著作,而是在前人相关著作的基础上增订删改而成。《尚书正义》“其书实因二刘”《,毛诗正义》“以刘焯《毛诗义疏》、刘炫《毛诗述义》为稿本,故能融贯群言,包罗古义,终唐之世,人无异词”《,礼记正义》“乃以皇氏(侃)为本,以熊氏(安生)补所未备”,

8、《春秋左传正义》“参取沈(文阿)、刘(炫)之说,两义俱违则断以己意”。贾公彦的《仪礼注疏》也是在参考北朝黄庆、隋李孟悊相关著作的基础上写成。这就是说,《五经正义》等著作中的“散文”一词,完全可能不是孔颖达们的新创,而是对前代的承袭。虽说这些前朝义疏著作原本早已遗佚,但在孔颖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