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我校中职生的德育教育

初探我校中职生的德育教育

ID:37819392

大小:25.53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5-31

上传者:U-2437
初探我校中职生的德育教育_第1页
初探我校中职生的德育教育_第2页
初探我校中职生的德育教育_第3页
初探我校中职生的德育教育_第4页
初探我校中职生的德育教育_第5页
资源描述:

《初探我校中职生的德育教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第十二届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征文大赛初探我校中职生的德育教育重庆市云阳江口中学校陈实武电话“13635351828论文类别:中职教育摘要:2012我校以全市第一名的成绩荣升为重庆市重点中学,2013年我校被市教委确定为农村综合示范高中,为此,我校的中职教育正式拉开帷幕。2015年我校组建了计算机班、电子商务班,旨在为学生谋求更好的发展空间和人生道路。关键词:中职农村学生养成教育意义内涵实施策略2012我校以全市第一名的成绩荣升为重庆市重点中学,2013年我校被市教委确定为农村综合示范高中。为此,我校的中职教育正式拉开帷幕。通过多方努力,2015年我校正式组建了首届中职计算机班、中职电子商务班,旨在为学生谋求新的发展空间和人生道路。我很荣幸的成为了计算机班的班主任。对于我们学校来说,地处农村,大多数学生都是留守少年,所以养成习惯教育缺乏,特别是我们这些中职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行为习惯较差,严重影响培养质量。本文从养成习惯教育的意义、内涵以及实施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对他们的综合素质提升有所帮助。一、养成习惯教育的在中职教育中的意义当前德育实效性不强,存在着知行脱节的现象,我认为存在着“九”问题,即“霸王”、“懒虫”、“馋猫”、“犟牛”、“依赖”、“散漫”、“野蛮”、“磨蹭”、”马虎”。我认为解决这个问题最重要的就是加强养成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既要重视课堂教育,更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培根说:“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养成教育有利于学生成才、成人;养成教育有利于家庭和睦幸福;养成教育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养成教育可以使孩子修养更高,行为更规范,成为一个有教养的文明人,它为孩子成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过去我们的教育说得多,做得少,忽视了行为习惯的培养。可以说,在相当程度上我们只进行了认知教育,其病就是知行脱节,光说不练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起码不是完善的教育。如果我们的教育最终不能对孩子的行为发生影响,那我们的教育还有什么意义呢?养成教育虽不是德育的全部,但却是德育中“实”的部分,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它是德育的“质”的指标。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抓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这是一个慢功夫,但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硬功夫、真功夫。英国作家萨克莱曾说:“播种思想,收割行动;播种行动、收割习惯;播种习惯,收割人格;播种人格,收割命运。”养成教育是基础道德教育的主休,是崇高道德的生长点。二、养成行为教育的内涵养成的本意是通过培养而使之形成或成长。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教育。它往往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知、情、意、行”;最终形成良好的习惯。养成教育既包括正确行为的指导也包括良好习惯的训练,既包括动作习惯培养也包括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等的培养。我认为学生的行为有几个层次。最低层次是初动性行为。它需要靠外部的强制力量。这是因为此时学生的道德认识还不充分,道德情感还不稳固,还没有形成道德意志。例如,老师在场就守纪律,老师不在场就不守纪律。第二个层次是自发性行为。学生通过接受教育,对习惯培养的重要性人了基本的认识,并能自发地根据情境要求去做,但由于其自控能力差,兴趣、情绪变化大,因此行为具有随意性和惰 境性,行为习惯常常顾此失彼,不能完全到位,反复性大,往往是不稳定的。这时学生不但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还需要家长和老师从外部给邓一定的提醒和督促。第三个层次是自沉性行为。它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靠内部的自我监督。这是因为学生已有一定的道德认识,并有一定的道德意志,能够自我要求,自我监督,不需要外部监督,但尚需自己的意志努力。例如,老师不在时也能守纪律,但还需要自己控制自己,提醒自己。知道上课时随便说话、玩东西是不对的,但有时还需要经过自己的思想斗争。看到别人在课堂上说话,也想说,可又一想,好学生应该自觉守纪律,虽然老师不在,也要严格要求自己,于是控制了自己的行动。这种行为虽然属自觉行为,但是不是自动行为。最高层次是自动行为。既不需处部监督,也不需自己的意志努力,这时学生遵守纪律已不是被子迫的,既不是迫于教师的监督,又不是靠自己的思想斗争或意志努力,而是自然的、自动的行动,这说是习惯。三、养成教育的实施策略在一定意义上说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对于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是训练法。训练的重要性大家都明白,只有反复训练才能形成自然的、一贯的、稳定的动力定型,这是人的生理机制所决定的。在这定意义上说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但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训练时要做到十个结合,即激兴趣与严格训练相结全,明确要求与具体指导相结合,检查评比与自我评价相结合,纪律制约与自我要求相结全,实践锻炼与强化体验相结合,意志努力与切断联系相结合,自我控制与履行协义相结全,平时表扬与积分奖励相结合。我认为训练必须科学,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训练必须持之以恒,最少连续训练六周。良好习惯的形成并不是一日之功;矫正一个不良习惯更不是短时间能办到的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好习惯只有在长期反复的训练中才能养成。我们经过多年实验得出结论;最容易训练的习惯也需要连续六周才能形成。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工作必须一竿子到底,切不可“前紧后楹”、“一曝一寒” ,要有耐性,要不怕反复。行为训练要抓反复,反复抓。训练必须严而又严,不要有例外。研究中我发现一个规律;孩子养成良好习惯以后是非常愉快的,可养成的过程却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训练就需要咬着牙,战胜许多困难,经过许多枯燥单调练习,才能成功。特别是对已形成不良习惯的,要矫正就更要坚强意志,强化训练。事实证明不少学生的好习惯,往往是在与坏习惯的斗争中形成的。因此,训练就要有个“狠劲”,严而又严。这里一个生要的原则就难以要求了。确定标准之后,就要严格遵守,不能放松。没有“狠”劲,表面上是爱孩子,可最终是害了他们。我们必须把严与爱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严达到爱。寅爱于严,严爱结合,严中有爱,爱中有严,严爱结合,刚柔相济。第二、要把握关键点,抓好第一次。习惯训练要重视第一次,批一次往往印象深刻,先入为主,具有导向作用。如果孩子第一次偷东西,老师发现了,很好教育,可能性以的就不偷了。如果学生第一次偷东西老师没发现或没重视,偷了十次老师才发现才重视,就不好教育了。人的习惯很多是模仿来的,尤其是坏习惯。没有一个家长教孩子说:“你说话必须带口头语,说两句带一个‘他妈的’,再说一句再带一个‘他妈的’。”但是,生眼人一看,这个孩子跟他爸爸一样,连口头语都一样。怎么来的,模仿来的。教师的品格对学生构成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这力量决非教科书、格言和道德说教所能代替的,它不是帖在墙上的豪言壮语,也不是写在纸上的名言警句,更不是挂在嘴上的信条,而是教师用生命对孩子的教育。它体现在教师的品格之中,由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点一滴注入学生装的心灵。因此教师必须随时地加强自己的修养,以身立教。其中特别要做到;以德育德,以行导行、以学促学,以趣激趣,以惰动惰,以意志训练意志,以性格培养性格。其实还有很多方法,比如制约法、境教法、言教法、评价法、活动法,等等。老师在进行训练和身都的同时,以其他的方法,效果会更好。养成教育也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循序渐进的过程,违背了由低到高这个序,就会妨碍学生成长。 在学校进行养成教育应该注意哪些问题?第一,养成教育内容要规范化。有些学校随心所欲,想起一出是一出,没有任何计划,没有任何规范,往往是孩子出了什么问题,这种“堵漏洞式”的教育,“救火式”的教育,就是一种盲目性。教育行政部门制订出《小学生日常行国规范》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我们必须很好地执行。教育就是要把人类积累的社会文化和规范意识传给下一代,用人类的基础文明去武装后代。些规范就是力量图建立起学生生活的规范体系,以使养成教育规范化。养成教育内容要细目化。我们要把教育的肉容做小、做细、做实,不贪大求全,不弄虚作假。我认为对孩子提要求要近一点、小一点、实一点。所得近,就是要求要离生活近一点,离孩子近一点,离社会近一点,不要好高骛远:所谓小,就是要求要小一点,以小见大,从小事做起,不要“高口号”式:所谓实,就是要实在,不要太抽象,不搞花架子,不作虚功。总之,我们在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时,给孩子提要求要尽量不含糊,具体而不抽象,只有做到近、小、实,才适合孩子的年龄特点,便于孩子理解,掌握和执行。娄然,细目化并非是琐啐化,我们在细目化的过程中要注意教育的系统性,力争使之既具体又系统,以使于教育的整体升华。养成教育的内容要序列化。一些学校忽然了教育的“序”。社会上搞文明礼貌月,我们就抓行为习惯的培养,社会上搞公民道德纲要宣传周,我们又赶紧抓行为美的培养。突击性、运动式打乱了教育的序,似乎只要搞搞突击,人的行为习惯就能完满形成,其实这是韦背科学规律的,如同“一阵风”、“一阵雨”,只是湿了地皮,并未使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孩子身上生根。养成教育要序列化,是因为任何一个学生的成长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进程,养成教育也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循序渐进的过程,违背了由低到高这个序,就会妨碍学生成长。参考文献:[1]叶圣陶.叶圣陶集(1-5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2]弗朗西斯·培根.培根随笔[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3]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4]刘惊铎.中华美德教育论[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5]刘德恩.职业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