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文化在考场作文中的运用

古典诗词文化在考场作文中的运用

ID:37978604

大小:93.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4-27

古典诗词文化在考场作文中的运用_第1页
古典诗词文化在考场作文中的运用_第2页
古典诗词文化在考场作文中的运用_第3页
古典诗词文化在考场作文中的运用_第4页
古典诗词文化在考场作文中的运用_第5页
资源描述:

《古典诗词文化在考场作文中的运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洪湖贺龙高级中学2014年度6月语文学科校级集体备课论文交流,高二语文组全体成员。古典诗词文化在考场作文中的运用卢圣春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而语文教材中的文化典籍,千锤百炼,事例典型,内容充实,且意义深远,引人深思,借用于学生高考作文当中,自有不言自明的效果。尤其在散文写作中,考生高屋建瓴势如破竹,用自己丰富的古典文化素养以及驾轻就熟的技法来结构全文,定会使文章文采斐然,底蕴深厚,思想深刻,流光溢彩。阅卷老师也自会觉得眼前一亮,喜由心生,也定能体会到中国灿烂的古典文化对中学生的有益滋养,定能看到学生身上难能可贵的人文精神,智慧闪光与文学资质,由此而获得高分也便是顺理成章的事了。(一)唐

2、诗宋词入文来,意蕴文采格自高。在高考作文中适时地使用诗词,具有三大优点:其一使行文具有意蕴,这是由诗词本身决定的,可以做到有文采;其二使行文摇曳多姿,在作文构思上能够做到新巧;其三可以体现考生的作文潜能,张扬考生炼字炼意的能力,在更多发展等级上获取优势。怎样在文章中巧妙使用诗词呢?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尝试:1、引用。在行文中,收寻同类的诗词,围绕话题或观点,对其进行应证或证明,会使行文具有文学色彩。高明的考生还会使行文显示深厚的文化底蕴。2、仿用。在作文中,有些好的诗歌针对于不同的话题却不能直接引用,这时可以进行巧妙的仿用。仿用的要求很高,难度大。需要注意三点:一是诗词本身便于

3、仿用;二是话题适合使用诗歌;三是自己具有仿写诗歌的必备能力。3、变用。在充分理解诗词的基础上,围绕话题将其变换一种方式进行再现。采用变用的方式也要注意三点,其一对诗词的理解要准确,不应牵强变化;其二要保留诗词的精华,发挥诗词本身的功效;其三是要切中自己话题的题旨,使得自己的变用与中心浑然一体。当然,在高考作文中巧妙地使用诗词的方式还很多,也可以在行文中兼用上述三种。考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要充分理理解自己缩写的话题与中心,充分理解自己的所要使用的诗词是否符合话题,不能为使用而使用;二是在使用中体现灵活,因为诗词的表意具有定性,要善于巧妙的翻出新义,体现考生的驾驭能力;三是在作文的备

4、考中,可以有意识地积累一些可供使用的诗词,为高考的临场发挥储备充足的粮食。如2003年四川省高考满分作文《只缘身在此山中》引用“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作开头,第三自然段又用“-6-第页共6页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论证认知问题,第五、第七两段更是巧妙串用:“记叙时,有人说:‘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但他不局限于对事实的描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由此折射出作者的智慧与宽大的胸怀,这无疑是对事物更深层次的认知。取得这样的认知,需要感情,阅读

5、这样的认知,又何尝不需要呢?”“‘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是何等的赞叹。‘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又是何等的冷静与思辨。而当东坡先生再游于赤壁之时‘盖将自其变者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又把思想提上了哲学的境界。”文章结尾以“为了认知,就算‘不识庐山真面目’,又有何妨?”综观全文,作者八处恰当而巧妙地引用课文中的名诗句将历史的积淀和思想的厚度聚焦成文,既为文章增添了亮丽的色彩,又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和说理的感染力,在斐然文采中让人领悟了作者深邃的思想。这是运用课

6、文材料营造文学底蕴亮人眼眸的魅力。再如浙江考生《一花一世界》中的变用:人与人是如此的不同。信手翻着宋人的话本《碾玉观音》,不由得这样想,话本的开头是这样的疑问:“春已归去,不知哪搭儿是春住处?”王观说,春是到江南去了,“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苏小妹说,春是被带走了:“燕子衔将春色去,纱窗几阵黄梅雨”。还有苏轼说,秦观说,黄庭坚说……王安石倒是承认,二十四番花信风罢了。春自然也走了,春归何处?引得这些词人话语纷纷。其实他们都对,诗人有诗人的天地,对万物莫不有自己的理解。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不同的人对世界自然有不同的理解,有丰富的答案。如此巧妙变用,既符合话题“答案是丰富多采”

7、,又显示了写作者的水平之高超,阅卷老师不得不惊叹这位考生深厚的文化底蕴。(二)借得古典魂一缕,散着梅花满文香-6-第页共6页。在使用人物的材料的过程中,有时为了使人物更立体更鲜活,为了使人物情感得到足够的烘托或渲染,会对人物材料本身加以必要的虚构,或者围绕人物材料的外延加以必要的创造性加工,是不符合或不一定符合事实的,带有很强的假设性,姑谓之拟用。在使用人物材料中采用虚拟的手法,是一种较高能力层级,因为他一方面要求考生充分占有材料,悟得要旨,另一方面要求要合情合理,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