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桑丝织文化发展历史沿革

蚕桑丝织文化发展历史沿革

ID:38227560

大小:25.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5-27

蚕桑丝织文化发展历史沿革_第1页
蚕桑丝织文化发展历史沿革_第2页
蚕桑丝织文化发展历史沿革_第3页
蚕桑丝织文化发展历史沿革_第4页
蚕桑丝织文化发展历史沿革_第5页
资源描述:

《蚕桑丝织文化发展历史沿革》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wj1912905925蚕桑丝织文化发展历史沿革摘要:蚕桑丝织文化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深厚的历史背景,通过对于蚕桑丝织文化的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蚕桑丝织文化的现实意义和文化意义,站在一个更加宏观的角度上去理解蚕桑丝织文化的特点,并据此制定保护措施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本文结合历史,对于蚕桑丝织文化的发展做了一个系统的描述,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关键词:蚕桑;文化;发展;历史蚕桑丝织文化与中国文明的发展紧密相连,可以说,中国文明有多长的发展史,蚕桑丝织文化就有多久的历史。它广泛分布在今杭州、嘉兴、湖州地区,并且四处传播,在各地都有自己的分支,和人们的生活、社会的发展息

2、息相关,紧密结合。蚕桑丝织文化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一部中国文明发展史。一、起源时期:蚕桑丝织文化最早起源于新石器晚期,距今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根据在梅堰遗址发现的新石器时期的蚕纹装饰来看,那时候的人们就已经具有一定的蚕桑种植和蚕丝制品的制作能力。究竟是谁最开始养蚕种桑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但是根据《山海经》中记载,三皇五帝中的黄帝在和蚩尤作战的时候,手下战士已经身着蚕丝制作的衣服,黄帝的妻子也带领黄帝部落的妇女一起养蚕种桑,因此,初步可以断定蚕桑的养殖历史最早可以回归到三皇五帝时期,也就是中华民族刚刚开始形成文明,中国历史长河的开端。而当时的蚕桑文明的出现,也给中华民族

3、的文明披上了一层鲜艳的外衣,它让中华民族告别了草根树皮,衣不蔽体的历史,和文字的发明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进入了真正的文明进程。二、初步发展时期在《诗经》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当时的蚕桑丝织的生产状况:“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波微行,爱求柔桑。”这就是说,在一个万物复苏的春天,农村的姑娘们来到乡间的小路上采摘桑叶的情景,描绘了当时的蚕桑丝织的生产状况。又比如在《诗经》中写的“妇无公事,休其蚕织。”意思就是,妇女们没有公共的劳役任务,于是就从事蚕桑丝织的劳作。可见,从蚕桑丝织行业诞生之初,就是由妇女在从事蚕桑丝织的工作,并未这份蚕桑丝织文化加入了许多女性特有的柔美与秀丽

4、。经过了最初的生产时期,由于当时的经济以自然经济为主,因此蚕桑丝织的用途主要是供人自己使用。而后,随着封建制经济的确立和发展,商品经济开始萌芽,物物交换、以钱易物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蚕桑丝织品开始脱离劳动产品的范畴,变成了在商场上供人选择交换的商品。而当时又以山东作为中原大地的蚕桑养殖业最为发达。在《谷梁》中记载,“王后亲蚕,以共祭服。”意思就是王后率领后宫的宫女亲自从事养蚕的工作,表示统治着对于蚕桑生产的重视。由于一直以来的重农抑商策略,蚕桑丝织生产始终作为农业生产的重头戏得到统治者地宣扬,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有亲自耕织以获得民心,表达对于农业重视的行为,而这一行为最早则

5、可以追述到齐国的王后这里。而根据《管子》中的记载,观众曾经建议对于在百姓中熟悉养蚕技术的人,政府应当给予特别的优待,将他们作为拥有特殊技能的人予以照顾和扶持。这又从侧面表现了当时的统治者对于蚕桑养殖事业的重视和鼓励。由于当时统治者对于养蚕耕织的重视,春秋战国时代,养蚕丝织业进入了一个发展的高峰期。三、发展成熟期随着时间的发展,养蚕丝织行业逐渐从黄河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并很快就取得了迅速的发展。在《吕氏春秋》和《史记》中曾有记载,公园前518年,吴楚两国因为边境女子争桑而引发了一场战争,这表明了当时的统治者对于养蚕事业的重视,因为当时的养蚕丝织业已经成为了长江流域的吴国、

6、楚国、越国的较为重要的经济支撑事业,随着长江地区的继续开发,蚕桑事业也随着国家的发展而得到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特别是成都平原,蚕桑事业的发展更为显著。在西汉文学家扬雄的《蜀都赋》中曾经极为赞美蜀锦,说它做工精致华美,似有灵性,“阿丽纤麋,”成都自古就被成为“锦官城”,流经成都流于的岷江被称为“锦江”,足以说明这里的织锦业的繁荣发展程度。因为当时的蜀国连年征战,唯有依靠织锦来谋取额外的经济来源。因此,作为织锦原料的蚕桑业地发展和发达程度也就可想而知。在隋唐时期,长江流域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蚕桑养殖业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特别是在太湖流域的发展更加引人瞩目,唐玄宗时期,名臣韦

7、坚整理了长安附近水道,在通渠时,唐玄宗亲自登楼观赏。为了迎接黄帝,韦坚预先准备了许多小船,而在这些小传中,堆满了来自各地的绫罗绸缎,如井口绫、衫缎、官端绫绣、方纹绫、吴绫、绛纱,等等。这充分说明,当时浙江的绍兴、江苏的扬州、镇江、常州、苏州等地的丝织品的精美,丝织业的繁华程度。经过了安史之乱,我国的经济中心南移,北方经济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蚕桑丝织业也受到了重创,而长江流域的经济则得以进一步的发展,长江流域的蚕桑丝织业也在从北方涌来的劳动力以及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工具的刺激下得到了飞速的发展。长江以南,特别是太湖流域,因为一直以来的社会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