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学院学报

惠州学院学报

ID:38269982

大小:279.57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5-26

惠州学院学报_第1页
惠州学院学报_第2页
惠州学院学报_第3页
惠州学院学报_第4页
惠州学院学报_第5页
资源描述:

《惠州学院学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28卷第4期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Vol1281No142008年8月JOURNALOFHUIZHOUUNIVERSITYAug12008极高明而道中庸———论陶渊明的人生境界张君梅(惠州学院中文系,广东惠州516007)摘要:陶渊明在对自己性分深刻体认的基础上,选择躬耕的生命实践,以儒家德性自励的工夫去实现道家玄远的本体追求,在平实的日常生活中实现返朴归真的人生理想,达到了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崇高境界。关键词:陶渊明;躬耕;极高明;道中庸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34(2008)04-0050-05陶渊明以隐逸诗人和田园诗人著称于诗史

2、,其以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答案。曹魏正始年间,围绕“理想田园生活为题材的诗歌开创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田园诗的圣人人格是什么”这一问题,以何晏、王弼为代表展派,形成一种冲淡自然的独特诗风。陶渊明无疑是魏开了名教与自然、本末有无以及言意之辩的讨论,煽起晋时代的一位特异人物。然而,任何人都不可能完全了玄风。从何、王主张“名教本于自然”,中经嵇、阮独立于他所生活的时代,陶渊明也不例外。在玄风盛“越名教而任自然”,到向、郭的“名教即自然”,玄学在行的晋宋时代,陶渊明虽然并未直接参与名士们的玄理论上基本解决了自己的问题,即理想的圣人人格应[2]谈活动,但这并不说明他处于玄风之外。玄学的中心是

3、“游外以宏内,无心以顺有”,不离名教而任自然问题———理想的圣人人格是什么(名教与自然、有无、的内圣外王之统一体。本末等问题的争论均由此而发),这是陶渊明终生探索东晋时期,玄谈继续盛行,且与佛理相结合,使谈和思考的大事,不同于清谈名士的是他采取了个体生风别开生面。清谈本旨在于解决人生实际问题,而谈命体验的方式去求证,而不诉诸名言逻辑,而他的田园风渐盛亦渐沦于玄虚。生当此世的陶渊明,异于清谈诗歌正是其生命境界的自然发露。从这个意义上说,名士,而以自己的生命体验去实践玄学的人生观,最大陶渊明及其田园诗并不外在于玄学。罗宗强先生认为程度上实现了适己尽分、名教与自然统一的人格理想。

4、[1]陶渊明是“玄学人生观的一个句号”。确实,陶渊明陶渊明的家世及教养使他得以涉猎古今典籍,时以其生命境界最大限度地展示了魏晋玄学主题的深代风尚与思潮的影响则促使他思考宇宙及人生的终极度,发而为诗歌,则创造了千秋仰慕的艺术典范,奠定意义。“诗书敦宿好”(《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3]74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涂口》),读书既是他的最大兴趣,亦是他生命的重要部分。他“好读书,不求甚解”(陶渊明《五柳先生一、“悟已往之不谏,觉今是而昨非”的心路[3]175传》),甚得玄学“得意忘言”的真意;对往圣先贤历程之说不拘宗派,广收博取,“学非称师”(颜延之《陶征[4]汉魏以来

5、,人们的个体意识逐渐觉醒,人生的终极士诔》),像蜂儿采花酿蜜,把所吸收来的东西融会意义是什么?在短暂的人生中应如何安顿个体的生贯通,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因此他的思想中既有儒命———这成为人们思考的中心问题,而作为思想意识家的成分,又有道家的因子,还有佛家以及其他各家的形态的儒家经学已失去了收拾人心的作用,先秦诸子因素,是一个综合各家而融通的体系(非逻辑)。百家的思想重又兴起,道教的产生、佛教的传播,给人在人生归趣上陶渊明服膺老庄的自然说,在诗文收稿日期:2008-03-01作者简介:张君梅(1972-),女,山西陵川人,讲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佛教与中国文学研究。第4期张君

6、梅:极高明而道中庸·51·中多次提到自己追求自然本真的生活,并且大量援引统一谈何容易!因此陶渊明蹭蹬仕途的十多年中,自道家典籍以标明自己的人生态度:然与名教的冲突始终困扰着他,令他彷徨与苦闷。“奇名之不立”的担忧促使他频频入仕,但每次踏上仕途都贵贱贤愚,莫不营营以惜生,斯甚惑焉。故极有违心之叹,刚刚“投策命晨装,暂与园田疏”(《始作[3]71陈形影之苦言,神辨自然以释之。(《形影神序》)镇军参军经曲阿作》),就“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3]35[3]74辞”(《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之二);想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其着“投冠旋旧墟,不为好爵萦”,却“怀

7、役不遑寐,中宵[3]40[3]75一)尚孤征”(《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勉力从兹役”不仅未能成就功名,反而令他有“笼中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归去来兮鸟”为形所拘的难耐之感,于是出仕不久即解归。[3]159辞序》)自二十九岁初仕出任江州祭酒到四十一岁辞彭泽县令,其间陶渊明多次出仕,多次辞归,徘徊于仕隐之自然是宇宙的本真状态,是生命存在的本真状态,亦是间的矛盾心态最终在《归去来兮辞》的吟唱中归于宁陶渊明所追求的终极本体———道。陶渊明经常以静。“永忆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