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的非增殖性感染

病毒的非增殖性感染

ID:38404244

大小:651.55 KB

页数:26页

时间:2019-06-11

病毒的非增殖性感染_第1页
病毒的非增殖性感染_第2页
病毒的非增殖性感染_第3页
病毒的非增殖性感染_第4页
病毒的非增殖性感染_第5页
病毒的非增殖性感染_第6页
病毒的非增殖性感染_第7页
病毒的非增殖性感染_第8页
病毒的非增殖性感染_第9页
病毒的非增殖性感染_第10页
资源描述:

《病毒的非增殖性感染》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五节病毒的非增殖性感染病毒对敏感细胞的感染并不一定都能导致病毒繁殖,产生有感染性的病毒子代。因最终的感染结果,敏感细胞的感染可分为两类:增殖性感染(productiveinfection)非增殖性感染(non-productiveinfection)增殖性感染以在受染细胞内,有感染性病毒子代产生为特征;非增殖性感染以在受染细胞内,不产生有感染性的病毒子代为特征。非增殖性感染由于病毒、或是细胞的原因,致使病毒的复制在病毒进入敏感细胞后的某一阶段受阻,结果导致病毒感染的不完全循环(incomple

2、tecircle)。在此过程中,由于病毒与细胞的相互作用,虽然亦可能导致细胞发生某些变化,甚至产生细胞病变,但在受染细胞内,不产生有感染性的病毒子代。类型流产感染(abortiveinfection)、限制性感染(restrictiveinfection)、潜伏感染(latentinfection)1.流产感染依赖于细胞的流产感染依赖于病毒流产感染(1)依赖于细胞的流产感染如果病毒感染的细胞是病毒不能复制的非允许细胞(nonpermissivecell),将导致流产感染。在非允许细胞内,往往仅

3、有少数病毒基因表达,病毒不能完成复制循环。其原因至今还不十分了解,可能与这些细胞缺失某些参与病毒复制的酶,tRNA或细胞因子有关。(2)依赖于病毒的流产感染这类流产感染系由基因组不完整的缺损病毒(defectiveviruses)引起。缺损病毒因一个或多个病毒复制必需基因有缺损,丧失了其功能,所以它们无论是感染允许细胞不是非允许细胞,都不能完成复制循环。2.限制性感染这类感染系因细胞的瞬时允许性产生。其结果或是病毒持续存在于受染细胞内不能复制,直到细胞成为允许性细胞,病毒才能繁殖;或是一个细

4、胞群体中仅有少数细胞产生病毒子代。例如人乳头瘤病毒可感染上皮细胞,并且其早期基因的转录可在受染的各分化期的上皮细胞中进行。但是由于晚期基因转录仅能在分化成熟的鳞状上皮细胞中进行,所以只有进入终末分化的鳞状上皮细胞才有病毒增殖。3.潜伏感染这类感染的显著特征是在受染细胞内有病毒基因组持续存在,但并无感染性病毒颗粒产生,而且受染细胞也不会破坏。这种携带有病毒基因组但不产生有感染性病毒的细胞称做病毒基因性细胞(virogeniccells)。潜伏感染的另一个极端情况是由于病毒基因的功能表达导致宿主基

5、因表达的改变,以致正常细胞转化为恶性细胞。温和噬菌体侵入相应宿主细胞后,由于前者的基因组整合到后者的基因组上,并随后者的复制而进行同步复制,因此,这种温和噬菌体的侵入并不引起宿主细胞裂解,此即称溶源性或溶源现象。溶源性(lysogeny)凡吸附并侵入细胞后,噬菌体的DNA只整合在宿主的核基因组上,并可长期随宿主DNA的复制而进行同步复制,因而在一般情况下不进行增殖和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称温和噬菌体(temperatephage)或溶源噬菌体(lysogenicphage)。(1)溶源噬菌体

6、(lysogenicphage)当温和噬菌体侵入其敏感宿主的细胞后,前者的核酸可整合到后者的核基因组(genome,即核染色体)上,这种处于整合态的噬菌体基因组,称作前噬菌体(prophage)。(2)前噬菌体(prophage)①游离态指成熟后被释放并有侵染性的游离噬菌体粒子;②整合态指已整合在宿主基因组上的前噬菌体(prophage)状态;③营养态指前噬菌体经外界理化因子诱导后,脱离宿主核基因组而处于积极复制、合成和装配的状态。(3)温和噬菌体的三种存在形式温和噬菌体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E.

7、coli的λ、Mu-1、P1和P2噬菌体等。λ噬菌体的的溶源性反应进入宿主后线状基因组依靠粘性末端环化λ噬菌体的的溶源性反应通过特定位点整和(切离)细菌染色体凡能引起溶源性的噬菌体即称温和噬菌体,而其宿主就称溶源菌(溶源性细菌,lysogen或lysogenicbacteria)。溶源菌是一类能与温和噬菌体长期共存,一般不会出现有害影响的宿主细胞。(4)溶源菌(lysogen或lysogenicbacteria)1、自发裂解:10-2—10-5;2、诱导:溶源菌在外界理化因子作用下,发生高频率裂

8、解的现象,称为诱导;3、免疫性:溶源菌对本身所携带的前噬菌体的同源噬菌体有特异性免疫力;4、复愈:丧失前噬菌体,成非溶源菌,免疫性也丧失;(10-5)5、溶源转变:前噬菌体引起的溶源菌除免疫性外的其他表型改变,包括表面性质的改变和致病性转变。(5)溶源菌的显著特性温和噬菌体的溶源性反应:整合于细菌染色体或以质粒形成存在的温和噬菌体基因组称做原噬菌体(prophage)在原噬菌体阶段,噬菌体的复制被抑制,宿主细胞正常地生长繁殖,而噬菌体基因组与宿主细菌染色体同步复制,并随细胞分裂而传递给子代细胞。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