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比较司马迁和班固对道家的一些看法

试比较司马迁和班固对道家的一些看法

ID:38805588

大小:24.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6-19

试比较司马迁和班固对道家的一些看法_第1页
试比较司马迁和班固对道家的一些看法_第2页
试比较司马迁和班固对道家的一些看法_第3页
资源描述:

《试比较司马迁和班固对道家的一些看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试比较司马迁和班固对道家的一些看法我们中国人一般都比较清楚“三教九流”这句俗话。“三教”指儒教、道教、佛教,它们是近两千年来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影响最大的三种思想文化。而“三教”中的道教则是我国古代唯一土生土长的宗教,它对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各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学术思想、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科技以及民风民俗等各方面,都有重要的影响。鲁迅先生曾说:“中国的跟柢全在道教……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迎刃而解。”而道教的前身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的“道家”学说。道家这一派的代表主要是老子和庄子。虽然对于老子和庄子其人、学说、

2、著作,后世历来说法不一,但他们对后世的影响之大却是毫无异议的。而且对于道家学说的评价不会因为对于人物的存疑而有什么偏颇,因为我们要看的是整个道家流派而不是老子、庄子其人。而要对道家有一个较客观的看法,我认为除了看他们的著作外,最好是从离他们最近的历史文学典籍的评价中去探究。在我国的文史著作中,对他们作了比较集中的评价且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两部著作无疑是《史记》和《汉书》。由于我目前的时间和能力都使我无法从整体上对其作出正确的评价,所以,在这里,我仅就《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史记·太史公自序》和《汉书·艺文志》中司马

3、迁和班固对道家的看法评价作一些简单的比较。第一,关于老、庄其人。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博学多闻的太史公司马迁为老子立传,只写了寥寥四百多字,而且其中还有不很肯定的说法,又兼采了不同的传说,提到了有四个人名,给后人留下了不少疑点。老子本传以“世莫知其然否”作结,实在是太史公作为一个史学家的科学态度。虽然如此,本传仍记述了关于老子的重要资料,如“周守藏室之史”、“隐君子”等。在最后,还详细记述了老子的子孙,至于这其中的因由,没有比《史记考证》说得更明白的了,“汉武惑于神仙方士,故司马迁作‘老子传’,著其乡里,详

4、其子孙,亦明老子亦人耳,非所谓乘云气,御飞龙,不可方物者也。故一则曰隐君子,再则曰隐君子,良史心苦矣。”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司马迁思想中有唯物主义因素和批判精神,特别是由于自身的遭遇,更增加了他的反抗性,使得他更具有进步的历史观和对社会现实公正的批判精神。由于他的思想比他的许多同时代人站得更高,而为一些封建正统文人所无法理解。今天,我们正是从这些封建正统文人的指责中,看到了司马迁进步思想的重要方面。在此列传中,司马迁也对庄子作了述说,但对庄子的记述则更为简略。在作者的笔下,庄子也是一个隐君子,他对现实取的不合作态

5、度,虽然不是有力的反抗,却可以理解成是强烈的不满。庄子之避世大概源于此愤。在这方面,由于自身经历,想必作者也是大有感触。《汉书》记载的时代与《史记》有交叉,汉武帝中期以前的西汉历史,两书都有记述。这一部分,《汉书》常常移用《史记》。但由于作者思想境界的差异和材料取舍标准不尽相同,移用时也有增删改易。在《汉书·艺文志》中,班固主要是考证了各种学术别派的源流,记录了存世的书籍,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图书目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先秦学术的概略风貌,反映出先秦学术在汉代传承的情形,反映出汉代学术的特性。而在对道家的记述上也不

6、例外,作者没有对具体的人物作评述,除了对道家中的各种流派及作品作了一个详细的记载外,只对道家作了一个总的评价,这大概也是因为我选的《艺文志》和选的《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史记·太史公自序》的体例本来就不同吧。第二,关于老、庄学说对于老、庄的著述、学说,《史记》中也有简单记述。“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2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踪。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庄子者,……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

7、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在《史记》中,尽管有的记述不是很肯定,但还是抱着一种客观的态度的,比如对老子著书的说法。但同时对其学术还作了一定的比较说明,像说老子“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而庄子“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这中间不乏中肯之言。与此不同的是,在《汉书》中,班固只是简单地列出各个派别的作家及作品,没有做任何评价,只是作为一种史料记载下来。像“《伊尹》五十一篇。汤相。”只有文章、篇目和作者;另外,像“《太公》

8、二百三七十篇。吕望为周师尚父,本有道者。或有近世又以为太公术者所增加也;……《文字》九篇。老子弟子,与孔子并时,而称周平王问,似依托者也。”之类只是本着作史的态度把不同的几种说法简单罗列在此。最后作了一个简单的总结,“右道三十七家,九百九十三篇。”其实,我们也不能对此太过苛求,在《艺文志》的开头就有说到“战国从衡,真伪分争,诸子之言纷然殽乱。至秦患之,乃燔灭文章,以愚黔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