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女性视角下浅析中国女性油画创作“母与子”的题材

在女性视角下浅析中国女性油画创作“母与子”的题材

ID:39143681

大小:18.93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6-25

上传者:无敌小子
在女性视角下浅析中国女性油画创作“母与子”的题材_第1页
在女性视角下浅析中国女性油画创作“母与子”的题材_第2页
在女性视角下浅析中国女性油画创作“母与子”的题材_第3页
在女性视角下浅析中国女性油画创作“母与子”的题材_第4页
在女性视角下浅析中国女性油画创作“母与子”的题材_第5页
资源描述:

《在女性视角下浅析中国女性油画创作“母与子”的题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在女性视角下浅析中国女性油画创作“母与子”的题材  摘要:“女性艺术”作为区别于男性艺术“话语”的新类别,进入中国当代艺术的舞台短短几十年,出现了许多优秀画家和艺术作品,题材涉及广泛,其中“母与子”的题材当算是最具代表性的。在艺术的表达中,“母与子”的题材相比男性艺术家,对女性艺术家具有更为特殊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从中国女性油画作品的角度进行具体分析。  关键词:女性视角;女性;油画;母与子  艺术评论家贾方舟在文章《自我探寻中的女性话语九十年代中国女性艺术扫描》中认为“女性艺术”应是出自所有女性艺术家之手的艺术作品,就这一概念的本意来看,它只有提示出艺术中的性别差异才有意义。“女性艺术”所提示的应是女性艺术家在“自我探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不同于男性的“话语”。这意味着,女性要在具有独立人格的前提下形成不同于男性的艺术理念与艺术表现方法,才能称之为“女性艺术”。直到上世纪90年代左右,就整体而言出现了女性意识的自觉、女性话语的形成,其中以那一时期崛起的一批女性艺术家最为典型。而在女性艺术家描绘的众多艺术题材中,“母与子”的题材可谓是最能代表女性艺术家的。   在中国几千年的艺术史中,之所以没有女性艺术的一席之地,是因为长久以来,女性地位低下,社会要求她们依附于男性生存,使得她们不具有独立的人格。近代以来即使倡导“男女平等”的思想,女性也是在走着以“男性”的艺术理念为指导的“男性”艺术道路。但艺术的表达即是自我的表达,它需要一个坚定的、独立的人格为前提。嘉若尔?格利根在《不同的声音》中认为,女人有自己的心理世界,她们不必以男人的标准来作为自己的参照,如果强求用男人的标准来要求女人,女人必定受到某种程度的损害,女性艺术需要创造出区别于男性的语境。上世纪90年代出现的以阎萍、喻红、夏俊娜为代表的一批女性画家真正做到了将“女性艺术”推上中国当代艺术的舞台。在这些女性艺术家所描绘的题材中,“母与子”的题材无疑是一个最具代表性的部分。孙欣《中国女性艺术之母与子的呈现》中认为,“母与子”题材作为女性主义艺术史中的重要图像和观念表现部分,并不是对于男权社会视觉经验的消极依附,而是女性试图从一个“人”的自觉表现出发,构建个人化的叙事结构和精神框架。艺术家表现母与子题材的艺术性,归根结底源于“为情感而情感”的创作目的。   贾方舟认为,在女性的个人经验中,最强烈、最重要也最辉煌的莫过于为人母的体验了。作为新生命的创造者,她所获得的幸福和愉悦是无与伦比的。女人天生即拥有孕育生命的使命,从新生命的降临、怀胎十月到近距离目击孩子的成长。这一系列事情的发生让女性在心理和生理上都发生着剧烈变化,这对天生敏感的女性艺术家来说表现更为明显。由此,不得不说女性艺术家在“母与子”题材上具有不同于男人的感受,并且在表达这类题材时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优势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相较于作为孕育新生命旁观者的男性,女性直接参与了孕育新生命的过程,对于在这一过程中的体验更为深刻,感受更为强烈,表达“母与子”题材或者单独的“婴孩”题材时带入情感更为真挚。   第二,女性艺术家具有和男性艺术家完全不同的风格,她们的关注点更多的在于专注女人自身,虽然作品风格各异,但都具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艺术家们的视角是女性化的,从女性的角度阐释世界,用女性的语言表达女人的心声。王隽彦认为,女性艺术家这类作品透露出一种强烈的“恋我情节”。女性艺术家“恋我情节”形成的动因是女性从小到大就一直不断地关注自身的成长和变化。身为女性,经历孕育的欣喜、分娩的痛苦等多样的女性体验和记忆给予了女性十分丰富的感性经验。这些烙印在女性记忆中的生理感受使得女性对生命过程中的每一阶段都十分敏感。女性艺术家描绘“母与子”题材时潜移默化间带有她对这段记忆的感受,当感受转化为画面,画面中“母亲”的形象自然而然带有作者自己的影子,将观者尤其是中青年女性观者带入画面中,找到共鸣。  第三,女性艺术家比之于男性艺术家对孩子的成长改变有着更为敏感的感受力。不仅包括大众印象中的怀抱婴孩的母亲的画面,而且当代女性艺术家表现“母与子”题材有画面式也有连续式的。不仅是对母与子生活的某个美好瞬间的描绘,而且是对孩子成长中长期的近距离的观察而形成的日记式的记录。这是基于身为女性的母亲才能体验到的。也正是因为这样,女性艺术家对“母与子”题材的思考不是取点而是线性的,这思考不是在婴孩离开襁褓就结束,而是一直持续到孩子长大成为独立的大人。   女性油画家阎萍在几年的时间里画了十几幅“母与子”题材的油画作品,她将作为一个母亲的幸福感融入到画面的每一个角落。这些作品叙述的是一个母亲和孩子每日相处的日常,或是嬉戏,或是阅读,或是帮孩子穿衣,一系列作品记录了从需要怀抱的新生儿到刚能奔跑的稚儿与母亲之间的互动。仔细对比画面,不难发现画面中经常出现的场景:绿植、沙发、凌乱的日用品。由此可见,画家表现的“母与子”题材作品,不仅仅是表现母子相处融洽和睦的画面,也是忠实表现新生命降临,从初为人母的手忙脚乱到后来的得心应手的过程。再回顾这一系列作品,我们可以发现画面中作为母亲形象的状态,并不总是看起来精力充沛、积极健康的,也会有弓着背,梳着没精神的发型的疲惫的身影。而画面中画布、画架的出现则传达出女性艺术家生活,工作的现状―――作为女人和作为艺术家之间界限的模糊。除此之外,经常出现的景物中还有一个宠儿―――书本。仔细观察可以发现,不仅是以阅读为主题的画面中会出现书籍,作品中即使再混乱的场面中角落里都会出现一两本书,可见女性艺术家在忙碌的育儿生活中精神世界依然是丰富的。李倩云在《论阎萍母与子系列绘画中的母爱情结》中提到,阎萍:“我的平日生活是很单调的,平常日子里都是在画室里面一坐就坐上一整天,缺乏与人的沟通。每天六点又需要准时叫醒牛牛、上课、画画。晚上陪着孩子背书、默写、学写议论文。”围绕在阎萍身边的一些琐碎小事其实正是广大初为人母的母亲身边发生的事情,正是这些琐碎的事情组合成了一个女人生活的全部。阎萍抓住这些每天发生在她和孩子之间的小事,一直以感情生活为描写的焦点,在对个性化绘画的探索中,执着于“母与子”这些琐碎、温情的画面,营造出一个只属于她和孩子的美好世界。  女性油画家喻红在20 世纪初举办了她的第二次个人画展―――《目击成长》系列。三十多幅画将她个人经历中的母亲与女儿之间的情感,以历史记录的方式,呈现在时间、空间并行的画面之中。在喻红个体生命的成长过程中,“生育”使得她之后的生命更加侧重于对于女儿的表现以及自我与女儿之间的感情的描绘,不再是个体人物的线性生命,而是多彩的、多元的精神状态。她的这系列作品中,不像阎萍那样关注主体人物间的互动,而是将个人的成长置于社会这个大环境中,将小人物和大的时代背景联系起来,运用照片技术,以一种旁观者的角度来向我们叙述她和她的孩子以及她身边的人的成长故事。喻红早期的创作题材便一直是围绕“自我”展开,在这一系列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对自身的关注随着她对国家、对时代的认识,从单独的自我上升到大环境中的自我。由此,喻红笔下对母与子题材的表达便有了一种独特的魅力。具体对比作品来看,不难发现,这系列作品画面中均有具体的背景,或是天安门广场前或是具有鲜明的上世纪90年代装修风格的室内。这些背景通过写实的手法加强了画面中人物年代的代入感,画面中,似乎母亲总是静静地观察着孩子,又或者说作者在选择作画资料时便有意表现一种客观态度去纵观人的成长和时代的变化。通过这些都一样不断向前发展的事物,来感慨在大时代面前,个人的渺小以及小人物只能在在社会的变革中,载浮载沉。社会包含了无数个体,也正是无数个体的世代传承,无数个“母与子”的接力,完整了时代的更迭。   未来的人类艺术史,不仅包含男性视觉经验史,也包括女性的,对女性视觉经验的探索和研究丰富了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女性艺术专注于情感的特点弥补了大众对原来不受重视的女性群体更多的认知,这认知又对理解女性艺术作品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在女性丰富的情感世界中,对孩子的情感最为强烈和真挚,女人的一生中,最伟大的一项是做母亲,这是女人天生的使命,也是女人从被保护者到保护者的转折点。女性艺术家借助“母与子”的题材,抒发自己作为一个母亲对孩子的疼爱,对养育孩子的感受和对孩子未来的期望,这是每一个母亲的心声,也是每一个母亲希望通过某种方式记录下的“育儿日记”。女性艺术家能够从“自我”出发,运用属于女性的艺术表达方式来传达她们对自身、对艺术的思考,她们的生活追求以及她们的生活感受。这无疑对目前艺术史来说都是前所未有的,我们有理由相信,她们在未来将取得更为瞩目的成就。  参考文献:  [1]贾方舟.自我探寻中的女性话语九十年代中国女性艺术扫描[J].美术研究.1996,(05)  [2]陶咏白.走向自觉的女性绘画[J].美术观察.1997,(03).  [3]郑允超.中国女性油画创作的意象审美[D].福建师范大学,2012.  [4]孙欣.中国女性艺术之母与子的呈现[J].东方艺术,2007,(05).  [5]韦启美.沉重的阐释―――读喻红《目击成长》[J]. 美术研究,2002,(11).  [6]悦迪.一次新的展示尝试--读喻红画展目击成长[J].美术,2002,(09).  [7]李倩云.论阎平母与子系列绘画中的母爱情结[J].美与时代(中),2014,(11).  [8]李雷莉.析当代中国女性油画创作的情感表现[J].艺术探索,2004,(06).  [9]张鹏.亲情阎平油画创作的审美蕴含[J].美术研究,1996,(02).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