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转录病毒》PPT课件

《逆转录病毒》PPT课件

ID:39162665

大小:1.03 MB

页数:36页

时间:2019-06-26

《逆转录病毒》PPT课件_第1页
《逆转录病毒》PPT课件_第2页
《逆转录病毒》PPT课件_第3页
《逆转录病毒》PPT课件_第4页
《逆转录病毒》PPT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逆转录病毒》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32章逆转录病毒概述一组含有逆转录酶(reversetranscriptase)的RNA病毒。对人致病的逆转录病毒主要有:1.人类嗜T细胞病毒(HTLV),为成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病原体。2.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是人类艾滋病的病原体。共同特性球形,直径为80~120nm,包膜表面有刺突。基因组有两条相同的单正链RNA,病毒体含逆转录酶和整合酶。复制有独特的逆转录过程,病毒DNA整合到细胞DNA中,构成前病毒。具有gag、pol和env3个结构基因和多个调节基因。宿主细胞受体决定病毒的组织嗜性,成熟病毒以芽生方式释放。第一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ic

2、iencyVirus,HIV)HIV-1于1983年从一例淋巴腺综合症患者的淋巴结中分离出。分类:逆转录病毒科(Retraviridae)慢病毒属(Lentivirus)型别:有两型HIV-1:大多数AIDS由HIV-1引起。HIV-2:主要在西非和西欧流行。自美国1981年诊断出首例艾滋病患者以来,HIV在全球的传播速度惊人。根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2006年11月21日共同发布的《2006年世界艾滋病报告》,HIV感染者总数已达3950万。我国处于艾滋病快速增长期,艾滋病群体已由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扩散。AIDS—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Deathratesoflead

3、ingcausesofdeathinpersonsinaged25-44yearsintheUnitedStatesfortheyears1982-1999HIV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速度惊人2006年根据最新评估结果,中国现有HIV感染者约65万,其中艾滋病病人约7.5万。我国现有HIV感染者和病人构成评估(2005年)吸毒人群中的HIV感染者和病人约28.8万人,占评估总数的44.3%。既往有偿采供血、输血或使用血制品人群中HIV感染者和病人约6.9万人,约占评估总数的10.7%。暗娼和嫖客人群中HIV感染者和病人约12.7万人,占评估总数的19.6%。感染者的配偶和普通人群中HI

4、V感染者和病人约10.9万人,占评估总数的16.7%。男性接触人群中HIV感染者和病人约4.7万人,占评估总数的7.3%。母婴传播感染HIV约9000人,占评估总数的1.4%。中国“艾滋病村”河南省上蔡县文楼村第79届奥斯卡最佳记录短片奖《颍州的孩子》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世界卫生组织于1988年1月将每年的12月1日定为世界艾滋病日2013年宣传主题:行动起来,向‘零’艾滋迈进副标题:共抗艾滋,共担责任,共享未来一、生物学性状1.形态结构核衣壳:圆柱形两条相同+ssRNA,核衣壳蛋白(P7),衣壳蛋白(P24)逆转录酶、蛋白酶、整合酶、RNA酶H内膜(基质)蛋白(p17)包膜:g

5、p120——易变异,CD4的配体,中和抗原gp41——介导包膜与细胞膜融合内中外P7P24gp120gp41P17病毒的复制2.病毒复制+ssRNA+ssRNA:-ssDNAssDNA:+ssDNA+ssRNA整合结构蛋白逆转录酶组装出芽释放前V活化后3.分型*HIV-1:分M(main)、O(outlier)、N(new)3个组,进一步又分不同的亚型。*HIV-1:M组的9个亚型(A-D、F-H、J和K)及数种重组亚型在全球流行,不同地区流行的亚型及重组亚型不同。*HIV-2和HIV-1的O组和N组主要局限于西非等地。4.变异性*HIV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它的高度变异性,HIV的逆转

6、录酶无校正功能、错配性高是导致HIV基因频繁变异的重要因素。*env基因最易突变,导致gp120变异,使HIV逃避免疫清除,疫苗研制困难。5.抵抗力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弱。*一般化学消毒剂处理10~30min,可灭活病毒;高压灭菌121℃20min,或者煮沸100℃20min均可灭活病毒。*对紫外线不敏感*病毒在20~22℃液体环境下可存活15天;在37℃可存活10~15天;在冷冻血制品中须68℃加热72h才能保证灭活病毒。二、致病性与免疫性(一)传染源和传播途径*传染源: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主要的传播途径:1.性传播:是HIV的主要传播方式,性活跃人群(包含同性恋和异性恋

7、者)是高危人群。2.血液传播:输血、血制品、器官移植、注射等方式传播,静脉毒品成瘾者是高危人群。3.垂直传播:通过胎盘、产道或哺乳等方式传播,其中胎儿经胎盘感染最多见。我国的传播特点吸毒、性传播和采供血途径传播并存经性传播途径呈上升趋势自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扩散(二)致病机制主要感染细胞:CD4+T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神经细胞等。细胞受体:CD4分子,辅助受体CCR5与CXCR4HIV借助于gp120与CD4分子结合,gp41介导膜融合,使病毒侵入细胞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