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十五讲》

《美学十五讲》

ID:39351215

大小:51.60 KB

页数:47页

时间:2019-07-01

《美学十五讲》_第1页
《美学十五讲》_第2页
《美学十五讲》_第3页
《美学十五讲》_第4页
《美学十五讲》_第5页
资源描述:

《《美学十五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一讲美从何处寻西方美学观点“美学”1735年,[德]鲍姆嘉通,《关于诗的哲学沉思录》——第一次使用“美学”:希腊词语“埃斯特惕卡”鲍姆嘉通情:美学美1750年,以“埃斯特惕卡”命名《美学》第一——“美学”这一术美学对象美、美感和艺术“近代美学所侧重的问题是:‘在美感经验中我们的心理活动是什么样?’至于一般人所喜欢问的‘什么样的事物才能算美‘的问题还在其次。”——《朱光潜全集》第1卷审美关系:1客观方面:美,2主观方面:美感3主客观的结合(最高形式):艺术。审美活动:欣赏美、创造美一、毕达哥拉斯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哲学家和美学家:1音乐的和谐是由数的比例造成的2天体

2、的运动是和谐的3具体可感的宇宙是最高的美。意义和影响:1 “人类历史上的一个真正重大的发现”——[德]海森堡2天文学研究:托勒密——地心说 哥白尼——日心说 开普勒——开普勒第三定律 (行星运动的和谐法则)3数当作世界的本源,在空间几何关系、数的结构关系上把握世界希腊雕塑、希腊美学乃至希腊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造型性或形体性‘中西艺术的区别)波利克里托的雕塑《持矛者》——形体性特别明显,身体的各个部位、各个部位和整体的关系,都体现了毕达哥拉斯学派数的比例。二、苏格拉底生于公元前5世纪,雅典苏格拉底和毕达哥拉斯的最大区别:1事物本身的美和事物对使用者的美2自在之美和自

3、为之美人本主义的美学观三、柏拉图西方美学史上第一篇专门研究美的著作《大希庇阿斯篇》47书中柏拉图本人始终没有出场,担任主角的大部分是苏格拉底。他通过苏格拉底和希庇阿斯的对话说明自己的观点。希庇阿斯是一位智者。智者指公元前5世纪希腊一位以传授知识和修辞学为业的哲学家。智者又被成为诡辩者,诡辩者当然是一个贬义词。不过,早期智者是备受尊敬的人。《大希庇阿斯篇》对美学的最大贡献就是区分了“什么是美”和“什么东西是美的”这两个问题。柏拉图对美本身的追问被称作为天才的追问,正是有了这个追问,西方才产生了美学。柏拉图思想的意义:柏拉图的理式是人类认识史上的重大发现。但是,柏拉图

4、夸大了理式的作用,导致理式世界与现实世界分离。试图寻找一种普遍因素,由于它各种美的现象才成为美的。“柏拉图路线”贯穿于整个西方美学史。波普尔说:“人们可以说西方的思想或者是柏拉图的,或者是反柏拉图的,可是在任何时候都不是非柏拉图的。”(小结:什么是理式,(自在之美,自为之美的区别)三、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67年,亚里士多德出生在希腊北部的卡尔西乃西半岛。其父是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的宫廷御医。17岁开始,亚里士多德师从柏拉图。他在柏拉图学园生活了二十年,直到柏拉图去世。亚里士多德的主要美学观点:1.美产生于大小和秩序。2.美产生于一定的尺度,不能不及,也不能过。不论它的

5、各部分应有一定的安排,而且它的体积也应有一定的大小;因为美要依靠体积与安排,一个非常小的活东西不能美;因为我们的观察处于不可感知的时间内,以致模糊不清;一个非常大的活东西,例如一个一千里长的活东西,也不能美,因为不能一览而尽,看不出它的整一性。“--亚里士多德《诗学》五、美是一种价值我们认为“美是价值”的观点更接近真理。47唐朝人为什么崇尚丰满的美人型呢?唐朝是封建社会的强盛时期,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壁画和雕塑以生活安定殷实的统治阶级人物为标本,自然是体肥脸胖。魏晋人为什么以纤瘦为美呢?魏晋时代政治十分混乱,人民生活极其痛苦,连绵不断的战争动乱造成一片荒凉。“

6、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对生命短促、人生坎坷的慨叹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魏晋的壁画和雕塑所表现的长脸细颈、寿削病弱的身躯,思辨、高深的笑容,完全体现了清谈名士的审美观。(美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是一种价值判断,价值与否与人有关)花是红的“和“花是美的”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判断。“花红”是认识判断,花的“红”不取决于人而存在;“花美”是价值判断,离开人花就无所谓美丑。第二讲我见青山多妩媚一、从致用、比德到畅神“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现实中的美,社会美—人的美,艺术美—艺术作品的美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青山遮不住,毕

7、竟东流去。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一从致用、比德到畅神(一)致用内涵:人类从实用的、功利的观点看待自然的一种审美观。形成时期:人类社会发展初期。适用地域:中国、欧洲。(二)比德内涵:以自然景物的某些特征来比附、象征人的道德情操的自然审美观。形成时期:春秋时代(儒家)意义:表明人对自然景物的欣赏,已经同功利相脱离。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47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

8、风乎舞雩,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