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民版)专题六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

历史(人民版)专题六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

ID:39404911

大小:41.87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7-02

历史(人民版)专题六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_第1页
历史(人民版)专题六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_第2页
历史(人民版)专题六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_第3页
历史(人民版)专题六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_第4页
历史(人民版)专题六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_第5页
资源描述:

《历史(人民版)专题六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专题六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第一节“自由放任”的美国一、爆发的原因1)具体原因:生产和消费的矛盾(生产相对过剩)贫富差距拉大,限制消费;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刺激虚假繁荣,加剧矛盾;股票投机过度,股市不能反映真实的经济运行情况。2)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矛盾3)导火线:纽约股市的崩溃,股价暴跌。三、特点(1)范围广(地域和领域)(2)持续时间长(3)破坏力巨大四、实质:生产相对过剩五、影响:(1)严重破坏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加深了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社会危机。人民对资本主义制度产生怀疑,法西斯主义在一些国家开始泛滥,资产阶级民主制

2、度摇摇欲坠。(2)世界局势动荡不安,国际关系日渐恶化。A.加强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掠夺,激化了与殖民地之间的矛盾;B.加深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思考:经济危机首先发生在美国,为什么会迅速波及到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1)美国方面:美国是资本主义头号强国,美国经济对其它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和世界市场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2)世界方面:世界各国间的经济联系加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形成,世界各国经济联系密切如何对付经济危机?胡佛:杯水车薪罗斯福:新政一、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①原因A、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占有

3、之间的矛盾B、直接原因:生产严重过剩,生产和销售和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为社会的贫富悬殊。C、股市投机和过度信贷消费→经济虚假繁荣,加剧了矛盾。②表现:美国纽约股市崩溃→银行倒闭(金融危机)→企业破产,生产下降(工业危机)→失业剧增,民生水平下降(社会生活危机))→农产品价格下降,农民破产(农业危机)1929-1933年经济危机特点:----使资本主义制度面临全面危机(1)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浪费了社会资源;A、金融危机和信用危机;B、工农业生产的巨大损失和倒退;C、对外贸易和资本输出的急剧下降;(2)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矛盾;A、阶级矛盾--贫富悬殊,就业危机使

4、罢工、抗议示威、骚乱暴动不断;B、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C、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二)罗斯福新政1、背景①危机发生后,胡佛政府采取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反对政府干预经济。结果:危机没有克服,不断恶化。②1933年罗斯福大选获胜,提出新政2、内容:①三个方面:救济复兴和改革②两个阶段A、1933--1935年,调整与复兴经济B、1935--1939年,改革,巩固和发展已取得的成就③具体措施A、金融整顿银行,实施《紧急银行法》,成立联邦储蓄银行加强国家对银行管理和控制结果:恢复银行信用,为工农业生产恢复提供了保障B、工业:《全国工业复兴法》,制定公

5、平经营规章制度,规范“公平竞争”的规则。结果:防止盲目竞争,工业生产逐渐恢复C、农业:通过《农业调整法》,成立农业调整署控制市场,压缩产量,稳定价格结果:对有利于农业的复苏;改善了农业生产环境。D、社会:福利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增加就业,刺激消费,稳定社会保护劳工权利:重申工人权利,规定工人最低和最高工时,禁止使用童工,缓和劳资矛盾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实行养老金和失业保险制度,稳定社会领域目地主要法令作用金融整顿银行业,克服金融危机《紧急银行法》银行信誉恢复,促进金融业正常运行,为工农业生产恢复提供了保障农业恢复农业生产《农业调整法》保证了农民利益,对农业的复苏起到积极作

6、用工业复兴工业《全国工业复兴法》《全国劳工关系法》工业生产逐渐恢复;劳资矛盾有所缓和。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以工代赈,建立社会保障体系《联邦紧急救济法》《社会保险法》有助于社会稳定;缓解了就业压力;扩大了内需;保护了环境。罗斯福新政的“新”在何处?和以前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有何不同?各有何特点?Ø“新”在抛弃了传统的经济政策——自由放任政策,而运用政权的力量对国家经济全面加强干预,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Ø以前:自由主义模式;特点是完全靠市场机制调节经济活动。Ø新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特点是国家干预经济。Ø新政的特点:Ø(1)新的经济理论:国家对经济的直接干预Ø(2)新的模式

7、: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Ø(3)新的起点: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把美国的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推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制度获得新生,成为继续向前发展的新起点。Ø(4)新的特点:具有干预经济、关注民生、协调发展的特点,其最大的特点是国家全面干预经济,但并没有废除自由竞争运行机制。3、特点:国家对经济的直接干预4、实质: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经济理论:由自由主义向凯恩斯主义转变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时间第一次工业革命—1933年1933年-1973年代表人物及作品亚当·斯密《国富论》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