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自然、人》

《古琴、自然、人》

ID:39885751

大小:29.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7-14

《古琴、自然、人》_第1页
《古琴、自然、人》_第2页
《古琴、自然、人》_第3页
《古琴、自然、人》_第4页
资源描述:

《《古琴、自然、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课程论文题目:《古琴、自然、人》姓名:专业:学号:电话:年月日《古琴、自然、人》作者摘要本文研究工作的目的在于探索古琴、自然、人三者之间的联系。研究方法是对搜集资料结合课堂的学习对问题进行分析,最终得出结论。关键词古琴;自然;人;联系正文被古人称之为“圣人之器”的古琴,也叫七弦琴,是中国传统的丝弦乐器,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的弹拨乐器之一,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相传是由雷神之子,伏羲伐桐而制。第一次走近古琴,是在《音乐名作选讲》这门课上。我一下就被这承载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能弹奏出中正平和,细腻轻腕的天籁之音的乐器给深深吸引。通过老师的分析讲解

2、以及课堂视频的观看,我对古琴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我知道这只是一点皮毛。事后,我就在思考:古琴、自然、人三者之间到底有何联系呢?于是我在图书馆和网络上查阅了一些资料,搜集了部分素材。根据课堂的学习和对资料的整理分析,我得到了上述问题的答案,接下来我将一一阐述我寻到的答案以及由此得出的结论。(一)古琴与自然:天琴合一,天琴相通古琴的构造,将自然的元素融入其中,而这些元素又赋予古琴以生命和灵性。图片上的古琴,咋一看有点像古筝,然仔细观之,你会发现并非如此。实际上,古琴的体积比古筝小很多,古筝有21条弦,而古琴只有7条。另外,古琴的构造还融入了自然的元素

3、,体现了自然与古琴的融合。“最早的古琴是依照凤凰制造而成的,以求吉祥安泰”、“古琴的音箱上圆下平,正是印证了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古琴的琴面上有13个琴徽,代表一年12个月和一个闰月。此外,琴面上还镶有用以架设琴弦的硬物叫岳山。琴底掏有大小两个阴槽,一大一小,大的称龙池小的叫凤沼。这叫有山有水有龙有凤,象征天地万物。于是古琴成了一种有生命有灵性的乐器”①。了解到古琴的构造意义后,我不由地在心里暗暗赞叹不已:我的祖先们是多么心灵手巧,多么的聪慧啊!我想,这便是古琴与自然的一种联系,那么古琴与人又有何种联系呢?下文我将以两部分来分别阐述。(二)

4、古琴与人1.古琴与弹奏者:人琴合一,人琴相通我认为古琴是弹奏者抒发情感的媒介,亦是一个善于倾听的友人,而弹奏者可以使古琴具有感情,并通过手指的灵动将古琴的价值发挥出来,从而到达一种“人琴合一人琴相通”的境界,这种境界就体现了古琴与它的弹奏者的关系。古人们喜好寄情于古琴,使内心的情感得以抒发。“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正是借《广陵散》一曲,倾泄了自己满腔的怨恨之情。课后,我还专门在网上听过《广陵散》这首曲子,果真如《琴书·止息序》中所言:“其怨恨凄恻,即如幽冥鬼神之声。邕邕容容,言语清冷;及其怫郁慷慨,又亦隐隐轰轰,风雨亭亭,纷披灿烂,戈予纵横。”

5、②我心中一时翻江倒海般愤慨,一时寒风萧瑟般悲切,依稀见到了刑场上抚琴的嵇康,感受到了他所要传达的悲愤。同时,古琴也是弹奏者的良友。据记载,古时的“琴人们往往于清风朗月之夜,或涧边竹林,或高岩深谷,或幽泉别业,或阆苑仙葩,或芭蕉阴下……”③弹奏古琴。因为静谧的环境更能有利于古琴与弹奏者的交流。久而久之,古琴成了弹奏者倾吐心声的对象,弹琴成了人和琴之间的喃喃细语,从而达到一种“人琴合一人琴相通”的境界,这也正是孔子学琴的理论所强调的境界。孔子认为,“学琴仅仅是学曲学数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学意学人学类”①,也就是说学琴不仅要学习曲目和技法,还要深刻领会

6、琴曲的含义,并通过琴曲与他人相互沟通。据说,孔子有一次听老师弹奏古琴,在不知道曲目的情况下竟然在琴乐声中见到了上古时代的周文王。老师得知后惊奇地说道,这正是周文王谱曲的《文王操》。孔子“曲中会文王”的故事为古琴史留下了一段传奇。“从此人琴合一,人琴相通成为后来历代古琴演奏者孜孜以求的一种境界。”①如果说弹琴是人与琴的交流,那么听琴就是人与人的沟通。2.古琴的弹奏者和倾听者:人与人的沟通其实,古琴不仅能传达演奏者的各种情感,还能为友情、爱情牵桥搭线。与孔子同时代的伯牙就是通过古琴寻觅到了难得的知音。伯牙是晋国的一名大夫,一次出使楚国途中遇上急骤狂

7、风,于是泊舟汉阳,不免心中悲叹,便援琴而歌。当时恰好有一位隐樵路过此处,不禁侧耳倾听,他名叫钟子期,精于音律。伯牙鼓琴志在登高,琴声铿锵激越,子期击节赞叹:“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伯牙又弹奏一曲,志在流水,音声清越柔婉,子期又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此时伯牙对子期感叹道:“我心中所念,正是你所想象,你真是理解我的知音啊!”可惜,钟子期早逝,伯牙听闻此噩耗后立刻赶往他的墓前。知音已逝,伯牙最后弹奏了一曲《高山·流水》,便摔琴发誓终身不复弹琴。由此可见,伯牙对知音的珍视。后世的人们就根据伯牙与子期的故事,将《高山·流水》引为“知音”的代名词。宋

8、代李可斋就在《送李琴士据梧》一诗中借用伯牙子期的故事向友人表达情意,“流水高山尔调,冷灰槁木吾心。不必神交蒙叟,柴桑老子知音。”③谈及《高山·流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