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高中衔接的教学建议

关于初高中衔接的教学建议

ID:40105655

大小:303.81 KB

页数:23页

时间:2019-07-21

关于初高中衔接的教学建议_第1页
关于初高中衔接的教学建议_第2页
关于初高中衔接的教学建议_第3页
关于初高中衔接的教学建议_第4页
关于初高中衔接的教学建议_第5页
资源描述:

《关于初高中衔接的教学建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关于初高中衔接的教学建议金陵中学张爱平一.初高中课标的差异二.初高中需要衔接的内容三.初高中衔接的方式一.初高中课标的差异初中课标: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高中课标:根据不同数学内容的要求,努力揭示数学的本质。通过典型例子的分析和学生自主探索活动,使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结论的形成过程,体会思想方法。二.初高中需要衔接的内容1.计算能力、演绎推理能力2.代数式的恒等变形3.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和根与系数关系4.

2、二次函数的三种表达式(一般式、顶点式、两根式)(较熟练地掌握)5.一元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的关系6.三元一次方程组与二元二次方程组的解法7.分段函数8.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9.数学思想方法(待定系数法等)10.对证明的认识11.绝对值不等式12.一元二次不等式三.初高中衔接的方式(1)集中一段时间进行衔接内容教学由于高一(上)要学完必修1、2,所以学习这部分内容的时间不可能长,只能选择一些内容上.(2)在高中内容学习需要时进行衔接内容教学几何衔接内容可以根据学习需要时补.计算能力、演绎推理能力学生的现

3、状:(1)计算能力差,初中学习过程中过分依赖计算器;(2)初中强调感受公理化,对形式化的演绎推理要求不高。代数式1.二次根式的性质、计算、化简学生现状:初中没学过二次根式,对二次根式定义、性质没有很好地理解.化简过程中的符号意识差.建议生源不好的学校不要要求.问题:学生对二次根式的双重非负性理解有困难.分析:比较大小的方法有作差法和作商法,这里可以用作商的方法:从这里过渡到分子有理化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生源好的学校可以介绍.案例:分子有理化2.分解因式中的十字相乘法、分组分解法、求根法等(初中没有).案

4、例:关于x的二次三项式ax2+bx+c(a≠0)的因式分解观察:x2-3x+2=(x-1)(x-2);x2-x-2=(x+1)(x-2);问题1:如何将x2-x-1分解因式?探索:对x2-3x+2=(x-1)(x-2)中,1和2是方程x2-3x+2=0的根.类似地,设x2-x-1=0,得到问题2:如何将2x2-3x-1分解因式?探索:可以进行变形:,再转化为二次项系数为1的情形.问题3:如何将关于x的二次三项式ax2+bx+c(a≠0)的分解因式?探索:设ax2+bx+c=0,两根为x1、x2,所以a

5、x2+bx+c=a(x-x1)(x-x2).说明:(1)注意“a”不能少;(2)能在实数范围分解的条件是方程有实数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和根与系数关系学生现状:初中学过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知道判别式,没有学过根与系数的关系.对它们的应用认识有一定的困难.案例: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和根与系数关系1.问题提出:若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有两个实数根:观察x1+x2、x1-x2、x1·x2、的结果,有什么特点?2.学生活动,建构数学设ax2+bx+c=0,两根为x1、x2,则ax

6、2+bx+c=a(x-x1)(x-x2)=ax2-a(x1+x2)x+ax1x2,则b=-a(x1+x2),c=ax1x2,说明:(1)利用韦达定理时忽视方程有实数根的前提;(2)没有形成用定理的意识;(3)对二次函数的学习和解析几何中知识的学习有不利影响;(4)解方程时,利用韦达定理进行验根比较方便;(5)在教学时要控制难度.三元一次方程组学生现状:在初中学过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知道消元的基本方法。在二次函数关系式的确定和圆的一般方程的确定时需要利用三元一次方程组,建议在上这部分内容前补充该内容

7、.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学生现状:初中没有学过该定理,生源好的学校可以补充.对证明的认识学生现状:初中图形的证明主要是让学生感受证明的必要性,经历公理化的过程,证明内容包括三角形、四边形,相似形、圆的有关证明都没有涉及.现在要让学生理解证明内涵的扩充.例:求证函数f(x)=-2x+1是定义域上的单调减函数.(或证明函数的奇偶性等)(利用代数式的恒等变形、不等式性质、等式性质等)绝对值不等式学生现状:初中学过了一元一次不等式,但对不等式的性质认识很不到位.例:解不等式︱x+1︱≤5.说明:(1)对“≤”

8、认识;(2)分类讨论后求解集有问题;(3)可以利用几何意义解题;(4)利用绝对值的意义解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