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张英下)

案例(张英下)

ID:41253265

大小:55.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08-20

上传者:qwe189537
案例(张英下)_第1页
案例(张英下)_第2页
案例(张英下)_第3页
案例(张英下)_第4页
案例(张英下)_第5页
资源描述:

《案例(张英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三林中心幼儿园2010学年第二学期案例分析有趣的绳子2011-02-22张英一.案例背景在前一阶段,在户外活动中,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些绳子,让孩子们自由的玩,老师的用意是让孩子在探索玩乐中学习跳绳,幼儿活泼好动,他们对条生导师并不感兴趣,而是利用绳子进行玩耍的兴趣很浓,有的幼儿用绳子套在别人对身上,有的幼儿用绳子在地上甩,有点幼儿用绳子在空中甩和扔,于是,让孩子在玩耍中能有意识地寻找绳子的各种变化,来认识绳子的用处。我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能力,设计了本次活动。活动意在让幼儿在愉悦的情绪下,积极动脑,主动地探索出绳子的各种变化,在有趣的活动中感受绳子的多变性,并能将绳子的变化运用到生活当中去。二.案例实录随着幼儿进入活动室,孩子们被绳子挡住了,于是,关于绳子的话题就展开了。老师问:绳子有哪些玩的方法?”于是,孩子们,孩子们都拿着绳子四散地去探索绳子的各种玩法。张扬用绳子跳绳。徐海鹏用绳子在地上做小路,进行走小路的游戏。陆俊杰用绳子围了个两个圆圈,做跳圈的游戏……孩子们在不断地尝试探索中,创造出了绳子的各种玩的方法。老师请小朋友来欣赏“人变绳子”的游戏,当老师将自己的身体比喻成绳子时,孩子们很茫然,于是,老师就开始扭动身体,变化出一条蛇,一个大字……孩子们看了,也跃跃欲试,他们坐在了地上,说这是一个大写的L,右手叉腰,左手往前上方,说这是一个茶壶……孩子们自己创造着,并相互模仿着,快乐写在了他们的脸上。最后,老师出示了几幅画,孩子们惊奇地说:“这是用绳子做成的。”于是,孩子们尝试用绳子做画,他们将不同颜色、粗细的绳子粘贴于纸上,变幻出了彩虹、皮球、熊猫……在玩玩贴贴中,他们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三.案例分析与反思我们设计的活动内容应该从孩子的兴趣出发,并且是符合孩子的现有发展水平。都希望每个孩子都在活动中兴趣盎然、生动、活泼、主动地玩耍,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自主性,并获得了自我认知、身体运动、语言、美术、思维力、想象力等方面的相关发展,今天的活动内容来源于孩子,是从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中而来的,因此,活动对孩子是一种兴趣,而且,我将幼儿对绳子的了解结合于各种游戏活动中,在活动中孩子们感受到了游戏的快乐,能够主动积极参与探索绳子的变化,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再是以往的老师教,幼儿被动地学。培养了幼儿的探索精神,创造了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了探究活动,感受到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了发现的乐趣。活动内容的组织考虑了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注重了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游戏之中。10 三林中心幼儿园2010学年第二学期案例分析生活---“小捣蛋”找朋友2011-03-28张英一.案例背景午睡时间到了,孩子们陆陆续续的上床了——二.案例实录刚开始准备午睡,午睡室里打闹声、嘻笑声就开始传出,望着三三两两说笑着脱衣的幼儿,我的气不打一处来:“快点,动作快,自己脱完衣服、裤子的小朋友可以睡下去了。”收到老师生气信号的孩子们纷纷开始快速地脱自己衣裤,只见黄成豪还拉着张沈舟的衣服不放,想着平时乖巧的黄成豪这时竞无视于自己的威信,仍拉着张沈舟的衣服不放,我更生气了,于是我对着黄成豪又说道:黄成豪,怎么还不快睡下去。”谁知他不但不理会我,反而振振有词地回答道:“我在帮张沈舟脱衣服。”他的反驳引起了我的极大气愤,我再次加重语气道:“睡下去,谁都不用帮忙的,以前不是学过怎么穿衣和脱衣嘛,都那么大了应该学会脱衣了。你自己管自己,张沈舟自己会脱的。”在我的一通理论下,黄成豪极不情愿地缩回了自己的手,并在嘀咕声中睡了下去。三.案例分析与反思新《纲要》中就曾指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获得满足与成功。”从我的言语里,我的目的是不让幼儿间互相帮助是想培养他们的独立自理能力,但独立性的培养固然是幼儿的一种社会需求,但教师也要考虑到孩子是不能用整齐划一的标准去衡量的,黄成豪已具备了一种分辨是非的社会能力,他能在教师下达错误命令后进行辩解,在好动的行为中他与人交往,与人合作。从中看出黄成豪的社会性能力已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与深度,这一合作意识的自觉产生已突显出了孩子对于合作的一种需求。对于黄成豪这样已具有了合作意识与要求的孩子我们就要调整自己的教育理念。调整理念后的教师应该让黄成豪这样的孩子得到合作的愉悦感与成功感,满足他的社会需求。可我却在这时呵斥他不准帮助别人,这不但模糊了幼儿们对于“助人”这词的理解,更混淆了幼儿对于是非观念的认识,也扼制了他合作意识的发展,更是阻碍了幼儿成为一个优秀社会人的发展过程。10 三林中心幼儿园2010学年第二学期案例分析面对幼儿的幸灾乐祸2011-04-20张英一.案例背景:近来,班级的孩子看到别人摔倒了竟然哈哈大笑,这究竟是怎么了?二.案例实录:实例一:区域活动结束后,我请小朋友们把椅子搬回自己的位置上。孩子们各个欢天喜地搬椅子,找好朋友交流自己在活动时所玩的内容。这时只听到“嘭”的一声,陈薛波小朋友连人带椅子的摔倒在地上,“哈、哈、哈……”“快看呀,陈薛波摔倒了。”“哈、哈、哈……”班上大多数的孩子都对他嘲笑起来。有几个顽皮的孩子还学着他摔倒的样子故意从椅子上摔下来,然后又是一阵大笑。一副幸灾乐祸的样子。实例二:我给小朋友们讲《七色花》的故事,讲到最后有一段内容是讲珍妮用最后一片花瓣帮助了一个小男孩,小男孩是个跛子。“老师,什么叫跛子?”有个孩子问我。“就是他的脚生病了,走路不方便。”我告诉他们。这时颜依芸叫了起来:“老师,我知道跛子走路是这样的……”说着他弯着一条腿,一瘸一瘸地走了起来。班中的孩子看到以后一阵哄堂大笑,都学着他的样子一瘸一瘸地走了起来。一边走一边“哈哈哈”的大笑。三.案例分析与反思:这是发生在如今幼儿园大班的几个较普遍的例子。孩子在5—6岁时道德规范远没有达到内化的水平,所以需要老师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耐心的指导,不断的强化,使幼儿的社会道德观始终在良性的轨道上发展。1.提醒孩子换位思考针对这种情况,我组织了一次关于这方面的谈话,引导幼儿想想如果是自己被其他孩子取笑,自己会怎样想,心里难受吗?还会喜欢身边的小朋友吗?从而使孩子们认识到这样嘲笑别人是不对的。2.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幼儿的同情心实质是亲社会行为的一种外部表现,因此在实际生活中,通过培养孩子亲社会行为达到培养同情心的目的。比如班中有一个小朋友因为奶奶生病、住院而心情不好,一连几天很少说话,也不象往常积极参加小朋友的游戏。这时候,我引导、鼓励其他小朋友把自己最好的玩具让给他玩,热情邀请他参加他们的游戏,并安慰他“别着急,你奶奶的病马上会好的。大夫会给她治好的等等。3.提高孩子的评价能力10 三林中心幼儿园2010学年第二学期案例分析平时多讲一些提高孩子分辨是非和评价能力的童话故事,在刚开始先是通过故事告诉孩子们什么是正确的判断和行为。慢慢地,给他们讲的故事只有开头和经过,结尾由孩子自己来想象,如果他们对故事中的人物的所思所想所做基本上符合正确的道德规范,我们就及时加以表扬和赞赏,使孩子的道德观能不断强化和内化。4.寓道德行为于游戏之中游戏是使幼儿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具有表现机会最有效的表现形式。编一些有情节的角色游戏,使孩子在进行游戏中表现某些良好的道德行为。此外,还可专门设置一些情景,引导幼儿去实践好的道德行为。如故意在书架上摆一本撕破了的书,看有谁主动去修补。如果有小朋友做到了,教师要把他树立为典型,如果没有,应及时启发引导。10 三林中心幼儿园2010学年第二学期案例分析真好玩2011-05-20张英一.案例背景连续几天卫生间的地面、墙上总是湿的,而且班上的保育员也反映肥皂袋里的肥皂总是掉到水池里,没几天肥皂就没有了,用得特别快。到底是怎么回事?我询问幼儿,孩子们都说不知道。于是,我决定一定要弄个水落石出。二.案例实录最近我特别关注了幼儿进入卫生间的那一个过程。有一天上午,我站在卫生间门口看着幼儿一个一个擦肥皂,冲洗干净之后孩子们都走了出来,结果毫无线索。(刚开始地观察并没有让我发现什么,也许老师一直站在卫生间门口,孩子在老师的“监督”下不敢进行自己的活动。)下午,我故意在教室里忙里忙外,大约过了2分钟,我就悄悄地走到卫生间,看见乔欣怡小朋友两手放在水龙头上,水龙头里的水一下子冒出来,溅到了墙上、地面上,然后她两只手握着肥皂袋使劲儿地搓呀,挤呀,不一会儿水池里就多了几块碎肥皂块。我走近乔欣怡身旁,她还没发觉。于是,我轻轻地叫了一声:“乔欣怡,你在干什么呀?”她马上回过头,把手伸出来对我说:“我洗手呢,马上就洗好了。”说完便去擦毛巾了。(又一次地观察我稍微改变了一下方法,终于发现了问题的根源所在。从当时的情况可以看出,乔欣怡已经不是第一次这样做了,而且当老师发现她时,她反应也特别快。看见她在玩水、玩肥皂的时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气愤,因为,在常规培养中,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可以说,“节约”的意识老师时时刻刻都在提醒着孩子,她的这种行为真的有点让我感到了教育的失败。可是,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也很明白,孩子天生就是好奇的,喜欢探索的,也许她这么做有自己的想法也不一定,并且,自己的一时冲动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想搞清楚孩子真正的目的,就必须控制自己的情绪。)事情虽然已经真相大白了,但是,当天我并没有在全体幼儿面前批评她,而是耐心地询问她:“告诉老师,你为什么在卫生间里玩水,玩肥皂?你一定有什么新发现对不对?”原本神情紧张的她听我这么一说似乎轻松了不少,她很自豪地对我说:“我发现用手堵住水龙头水花溅出来象喷泉一样,特别好看,我想,如果再加点肥皂泡泡就一定更漂亮了。”(果然,她的确有一番自己的见解,这时,我很庆幸当时自己没有因为一时的冲动而盲目的批评她。)听了她的解释,我笑着问她:“那你进行新发现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我们卫生间的地面上,墙上都溅上了水珠,而且,肥皂也被你挤碎了掉在水池里多浪费啊。”她抬起头看看我,又低下头抠着衣角,嘴巴张了张,但是我没有听见什么,于是,我对她说:“10 三林中心幼儿园2010学年第二学期案例分析没有关系,大声说,老师不批评你。”她这才说:“我也发现水都跑到外面了,可是我真不是故意的。”(孩子毕竟是孩子,虽然她明明知道这样做弊大于利,但是,他们天生的好奇心和当时探索的乐趣让他们根本顾及不了那么多。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想出一个更妥善的解决方法,既满足了孩子,又达到了一定的教育目的。)“玩水”几乎是每个孩子都喜欢的一项活动,因为在玩水中,大大地诱发了孩子们探索的兴趣。但是,在成人的影响和老师的教育下,他们似乎明白了“玩水”是一种错误的行为,因此,即使是那些特别爱“玩水”的孩子,也是在“偷偷”地进行,怕被大人发现而受批评。事后,我针对这件事情进行了分析:也许是一个偶然,让乔欣怡发现用手堵住水龙头溅出来的水花象喷泉一样很漂亮,后来,她可能觉得光靠水龙头溅出的水花还不够美,于是她就想到了用肥皂泡装饰一下水花。她这种探索的精神我们还是应当给予鼓励和赞赏的。但由于年龄小的关系,她在尝试的过程中根本无瑕顾及玩的过程中水花四溅所造成的后果,所以,这时我们老师就必须给予必要的引导。三.案例分析与反思满足乔欣怡小朋友的探索求知欲望。根据实际情况,这个实验在幼儿园我们根本无法进行,于是,我布置了亲子作业,请家长带领幼儿在家中进行探索、实验,并把实验结果带到幼儿园。(有条件的话可以拍照或录象让班上的幼儿观看。)利用讲故事“小水滴”等形式,引导幼儿了解水源来之不易,并且让幼儿知道水对人类及社会的重要意义,从而激发幼儿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经过一段时间观察了解,卫生间里再也看不见湿湿的一大片了,水池里也没有碎肥皂了,班上的孩子节约意识更强了。特别是乔欣怡小朋友,洗完手后总是自觉地走回教室,再也不留在那里玩水了。有时,她发现有的水龙头没关紧,还会帮忙关紧。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幼儿自我意识开始萌芽,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兴趣、爱好,要求与愿望。同时,这个时期的孩子也会有较强的好奇心及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作为老师,我们要尊重他们,珍惜他们的探索欲望,当他们的探索欲望与现实相冲突时,老师千万不能消极地加以制止,应给予他们鼓励和引导。尤其需要谨记的是:此时教师对于孩子的态度以及对孩子行为的反应,都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发展方向。10 三林中心幼儿园2010学年第二学期案例分析追随兴趣,随机应变2011-06-10张英一.案例背景在传统的游戏活动中,教师总是要求幼儿遵守游戏规则,而游戏活动的最大特点就是活动的生长点与幼儿兴趣紧密联系,活动的开展以幼儿的内在需要为动力,常常表现为“计划不及变化快”,这与老师预先安排的活动是有根本差别的。那么,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时老师应该怎么办呢?老师们是否妥善处理了呢?是消极抑制、不予理睬还是关注生成,是体现老师幼儿观、课程观和教学机智的关键,也是决定教师能否处理好预设和生成行为策略的时候。二.案例实录一天,我带孩子去户外做体育游戏“找家”。这个游戏要求幼儿在听到老师的指令后,按照自己胸前挂着的图形的颜色找到并跑向与之颜色相同的“家”。活动前,我在场地的四个角落放了红、黄、蓝、绿四个羊角球作为红、黄、蓝、绿四种图形的家。活动开始后,孩子们开心的在场地中跑来跑去,在听到老师的图形宝宝回家了时,大家纷纷跑向场地四周与自己的图形颜色相同的羊角球,但我却发现部分孩子并没有按老师的要求跑向老师放在四个角落上的羊角球,而是跑到场地周围放着的羊角球旁(因为还有剩余的羊角球放在场地周围)。我刚想把小朋友召集起来,重申一下游戏的规则时,却发现他们找的羊角球的颜色其实并没有错,只是没有跑到老师指定的地方,但是却达到了本次活动的目标。想到这儿,我没有去阻止孩子,也没有让他们重新来,而是让孩子随自己的兴趣随意的在整个场地中找到与自己手中的图形宝宝颜色相同的羊角球作为自己的“家”。三.案例分析与反思大家都知道,长期以来幼儿的集体游戏活动一直是在老师的精心预设下进行的。确实,预设活动有其自身的优势:目标较易落实,老师把握起来比较容易。但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学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不可预测的问题。本案例中,幼儿就对教师预设的场地不感兴趣,而此时如果老师还守着预设的计划不放,就会形成预设活动与幼儿兴趣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需要老师仔细观察幼儿的活动表现,准确判断幼儿幼儿的突发活动对幼儿发展的价值,,从而决定是否要改变原定计划。本次活动中,幼儿虽然没有按老师的要求跑向预设的场地,但结果却没有游离本次活动的目标,因此老师要灵活处理活动中的预设与突发事件,既要有预设,又不拘泥于预设,要变硬性计划为弹性计划。1.学会理解幼儿,正确处理好预设和突发事件的关系纲要指出:“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与反映,敏感的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案例中,当幼儿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跑向预设的标志时,老师如果对幼儿的反映不予理睬和关注,还执着的按预设的方案不折不扣的进行,势必会浪费许多精力和时间,影响幼儿对活动的兴趣。事实证明,老师对游戏的适当调整是正确的10 三林中心幼儿园2010学年第二学期案例分析。2.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关注活动的每一个细节在许多情况下孩子违反规则并不是有意而为,而是因为他们对成人制定的规则并不是十分明了,或是成人设置的标志不是很醒目。而醒目的标志能时时提醒幼儿规则的存在,强化幼儿遵守规则的自觉性,它的效果远远优于单一呆板的言语说教,可谓“无声胜有声”。游戏前对游戏仔细斟酌是必要的,本案例中,如果游戏前老师就考虑到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把木马换成其他的比较醒目的能吸引幼儿目光的物体,游戏中幼儿就一定能按照游戏的规则进行了,所以说,我们在预设游戏活动时,千万不要放过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细节也许就是成功的关键,因为每一个细节都有动人之处。10 三林中心幼儿园2010学年第二学期案例分析10 三林中心幼儿园2010学年第二学期案例分析10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