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孟子的“性善论”与仁政学说

浅谈孟子的“性善论”与仁政学说

ID:41669926

大小:55.83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8-29

浅谈孟子的“性善论”与仁政学说_第1页
浅谈孟子的“性善论”与仁政学说_第2页
浅谈孟子的“性善论”与仁政学说_第3页
浅谈孟子的“性善论”与仁政学说_第4页
资源描述:

《浅谈孟子的“性善论”与仁政学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孟子的“性善论”与仁政学说孙秉一寿光现代中学山东寿光262703摘要:孟子的“仁政”理论是对孔子、子思“德治”思想进一步发展的结果,虽成熟的“仁政”理论出自孟子,但其受思孟学派早期的政治思想影响是可以看到的,在上博简《从政》甲中有“不仁则无以行政”(第6-7简)己有“以仁行政”的思想提出,只是还没有形成“仁政”的思想体系。在此,我们结合思孟学派早期的政治思想来分析孟子的政治思想。关键词:孟子。“性善论”;仁政学说孟子的仁政学说,根基于他的“性善论”,民木思想乂是其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也是其仁政学说的基木内容之一。孟子从对现

2、实社会及历史经验的总结上认识到,民心向背决定了统治者的政治成败,认识到了民众的巨大力量。一、孟子的性善论“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在人性论上,孟子坚决认为人性木善,他一牛中讲的最多的就是性善论和仁政论。他所理解的性善,是人生而有之的性善;仁政,是尧舜之治,是他最为理想的政治画面。在孟子的思想中,性善和仁政二者是密切联系的,只有君王性善才会行仁政,只有仁政才是适合民众的政治方略,而暴政、法制都是违反人性的,是行不通的。孟子认为,人的善性是行仁政的基础,当政者有爱民之心,不忍自己的民众受苦受难,这种恻隐之心是仁的基础,是人生来所固有

3、的。如果统治者用这种“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则天下就可以把握在自己的手心。在这里,孟子还将“不忍人之心”扩充到每个人的身上,他举出了当人“乍见孺子将入砖井”时都会自发的产牛恻隐之心而去援救这样的例子来说明人性木善。人去救这个小孩,并不是为了交上孩子的父母,亦不是为了在乡党朋友中获得好的名誉,更不是厌恶孩子的哭声,而完全是出于自发的一种行为,是人的良知使其如此,来不及考虑太多别的因素。由人有这种恻隐之心,孟子得出人性木善的结论。他认为,人之有“仁、义、礼、智”“四端’夕,就如同人有“四体”一样,是与生俱来的。

4、“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如果能循此修养之道,在个体则可以“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巍巍然立于天地之间!由内圣而外王,然后就可以为国君,行仁政而平治天下了。他的仁政学说就是“不忍人之心”的善心善德扩而充之的政治实践方案。二、孟子的王道与仁政学说王霸之辨是孟子思想中的主题辩论之一,其区分王霸的不同,是强调行王道的必要性,此也可以看作孟子学说最后期待的归宿。孟子区别王霸的标准在于统治者是“以德行

5、仁”还是“以力假仁”?前者为王,后者为霸。孟子行王道,反霸道的政治主张,受到了思孟学派早期政治思想的影响。在思孟学派早期的政治思想中,“德治”的主张随处可见。在治理国家中,主张的措施是德礼,而非刑政。按孟子的说法,就是要“以德行仁”,而非“以力假仁”。且在思孟学派早期的政治思想中,特别强调为政者要有“德”。郭店简《尊德义》云:“尊德义,明乎民伦,可以为君“为古率民向方者,唯德可”。《五行》亦云:“有德则邦家兴”。可见思孟学派早期政治思想就是要行“王道”政治。孟子在思孟学派早期政治思想的基础上,针对所处吋代形势提出了“王霸之分”

6、。孟子所处的吋代,诸侯所行之政,在孟子看来皆为霸政。依据《孟子》文本来看孟子在“王霸之辨”基础上提出的王道仁政思想。孟子主张行“王道”,可以通过其一再追述“先王”的言论中看到。荀子曾经批判思孟学派为“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我们的确能在《孟子》中看到孟子在谈论治理国家时对“先王之道”的强调。在《孟子》一书中,“先王”凡九现,孟子的“先王之道”应是指“尧舜之道”,孟子说:“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可见其“先王之道”与“尧舜之道”所指相同。子思对“尧舜之道”也是推崇备至,郭店简《唐虞之道》充分的体现出了这一点。孟子认为“尧舜

7、之道”就是行仁政,孟子FI:“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砖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认为仁政是平治天下的必须条件,古代圣王之所以能平治天下,就是因为其所施行的是仁政。孟子言文王之事,来向齐宣王讲述仁政,虽然孟子所述之历史是否真实,应另当别论,但孟子为其仁政寻找历史根据的努力却足以可见。孟子也曾同孔子、子思一样,游说诸侯,目的是建议诸侯国君施行仁政。孟子所处的吋代王道衰微,战争频繁,在这样的现实环境之下,各诸侯国都力图立于不败之地,希望能统一天下。战国的这种形势,在孟子看来,是有悖于“先王之

8、道”的,他说:“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今之诸侯,五霸之罪人也;今之大夫,今之诸侯之罪人也。”此种政治,孟子认为是“霸政”。在这样的吋代背景下,孟子要做的是找到可以强国的策略,而且要使这种局面得以持久。而当吋的政治现实在孟子看来,即使是表面上表现出“归服”,并不是内心的归服,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